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醫學引論(尹立)▪P9

  ..續本文上一頁火大。呼吸、動作等屬風大,它們共同構成了人的生物有機體及其各種動態功能。受蘊指人主觀或心理上因接受外界刺激而産生的感受,包括感覺、情緒、感情等心理活動;想蘊指與感官印象或名詞等概念符號相關的意識活動,包括知覺、回憶、思維、想象等;行蘊指人心理有目的、有動機的意向性活動,包括人的意志、動機等;識蘊指人的意識所具有的統覺功能及各種深層心理功能(潛意識功能),爲各種心理活動的核心。它們共同構成人心的一面。心與身互相緣起的觀點與西方心身平行的二元心身觀頗有不同,其著眼點乃是心身相互依存,一體不二的關系,心身合之則雙存,分之則兩亡。

  二.無上瑜伽的叁層心身結構

  佛教醫學這種心身互爲緣起,一體不二的思想,在晚期密乘佛教中,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更爲深入而細致化了。具體表現爲密乘無上瑜伽的叁層心身思想。

  所謂叁層身心,是指無上瑜伽把人身心分成粗身心、細身心及最細身心 叁個層次。第一層爲表層粗身心,其中粗身是指一般人肉眼可見,由四大積集而成的人的生物有機體。從現代生物醫學角度看,相當于解剖學、組織學、生理學以肉眼和顯微鏡觀測到人體構造及生理活動。粗心,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識的感覺、知覺及心理、思維活動。這一層的心身,均粗顯易見,爲現代心身醫學所研究的主要對象,無上瑜伽討論較少。

  叁層身心的第二層爲潛藏在粗身心下的細身和細心,此乃佛教醫學探討心身關系之重點。所謂細身是指由氣、脈、明點按一定法則構成的內在微細的生理機製。雖然人的肉眼不可見,卻是表層身心發揮作用的內在根源。其中的氣,是指人身中肉眼不見卻具有推動生命活動正常進行作用的生命能量,共有108種之多。最重要的氣有十種,分爲兩類。一爲“根本氣”,包括五種:持命氣爲人的生命之本;下行氣推動代謝終産物從下身的排泄,如糞尿等;上行氣引氣上行,維持上半身的飲食、語言、思維等活動;平住氣推動胃腸消化吸收;遍行氣維系全身的肢體運動。第二類爲"支分氣",分別維持人的五種感官功能。其中行氣(龍氣)維持視覺功能,循行氣(龜氣)維持聽覺功能,最行氣(提婆氣)維持味覺功能,正行氣(海馬氣)維持嗅覺,決行氣(財生氣)維持觸覺。

  脈,爲氣所循行之通道,其作用相當于中醫所言之經絡。無上瑜伽認爲人身共有七萬二千脈,其中主要的有一百二十脈,更重要者爲其中的二十四脈,最爲主要的是左、中、右叁脈。左脈主行精,右脈主運血。常人的精血行于左右脈中,中脈一般扁縮不通,只有通過專門的瑜伽修煉方法鍛煉才能打開。以中脈爲軸,在人的項、喉、心、臍、會陰等處向四周輻射出若幹支脈,此即爲脈輪。其中,項喉心臍四輪爲根本輪,心輪中所藏黃豆大的“和合”圓點,爲人阿賴耶識之根本。另外中脈底端的海底輪爲生命之氣的發源地,潛藏有無窮的人體能量。

  明點意爲精滴,爲人身中生命能量的凝聚體,分爲叁類:第一類爲離戲明點,代表了佛陀所說的自性涅槃狀態,故無法以人類目前的名詞概念描述,只有達到涅槃的人才能見到。第二類爲錯亂明點,是目前一般人身中所具,又分不壞明點、咒明點及風明點叁種。不壞明點禀自父母精血而生,終生不壞,並隨人的心理活動之變化在中脈內上下移動。咒明點與風明點都是指在進行無上瑜伽修煉時由觀想而結成之明點。第叁類爲物明點,意謂此類明點有質地及形相。物明點又分淨濁二分。其中的淨分指禀自父精的“白菩提”和禀自母血的"紅菩提",爲産生人的生命能量和智慧之本;濁分是指以先天的紅白菩提爲本吸收飲食中之精華而生的各種體液。

  氣、脈、明點共同組合爲人的細身,脈爲氣與明點運動之軌道,明點爲氣之凝集,氣爲明點所蘊能量之運動。

  與細身相應的細心,是指潛伏于人的六識之下的第七識與第八識,尤其是指第八阿賴耶識中所深藏的六根本煩惱,二十隨煩惱及與八識性妄相聯系的一切無明妄想。

  在佛教醫學看來,細身與細心共同緣集爲人的內在生理、心理機製,二者互相依存,一體不二。細身中的氣,爲“識之所乘”,是識的物質基礎,識則是氣的作用表現。如《大幻化網導引法》雲:“識等諸蘊,彼之本體爲五大之氣。”具體來說,細心的每一種無明煩惱,皆能引起氣脈的變化,導致脈結混亂,纏縛不通。如《密宗灌頂論》雲:“蓋心理上有一分自私,生理上必有一脈自縛。”反之,氣脈的不暢與纏縛,在細心中則表現爲各種煩惱種子,使人心理得不到清淨。陳建民《曲肱齋文集·略論金剛乘人與般若乘人用心之大異》曰:“九結十使五毒等,以密乘理觀之,是脈結纏縛而成。而九結從脈上言,十使從氣上言,五毒則從明點上言之也。”正因佛教醫學發現在人的細身心層面中有如此渾然一體,不可分離的關系,它才能在醫治人的心身疾病的實踐中發展完善出一套以密乘無上瑜伽氣脈明點修煉方法爲標志的禅定治療體系,對調節身心,開發人體潛能進行了深入而成功的開拓。佛教傳統生物醫學中的藏醫學對軀體疾病的治療亦依據此理論,並在脈中總結出了可以用來進行放血治療的77條脈。又按脈的生理功能又將其分爲叁類:來自中心脈的氣脈,來自右脈的血脈和來自右脈的水脈。只是其對脈的位置的認識與無上瑜伽略有不同。由于細身的建立乃是依于佛教醫學特有的禅定方法,于禅定中通過內省觀察而得,科學儀器無法觀測,所以現代醫學對此並無任何研究。對身、細心層次上的心身關系獨特人識,實乃是佛教心身醫學理論的一大特色。

  佛教醫學所說的第叁層最細風心,又潛藏于細身心層下,稱爲“本來身心”。最細身爲“離戲明點”之運動,最細心則指心未被妄念遮蔽時的本具覺性,二者一體不二,從未分離,並顯現出道、根、果叁種光明。按無上瑜伽之理論,只有身體之氣進入中脈,使由凡夫病態人生而導致的業氣轉化爲智慧之氣,打開心輪間覆蔽此本性光明的脈結,最細身心的本來面目才得顯現,出現所謂“心華發明,照十方刹”之境界,並以之爲基礎,改變前兩層心身之結構,使整個身體轉化爲"虹光身"或"大遷轉身"。由于現代醫學對之無任何研究,因此這種理論正確與否尚沒有公論,只是從中國西藏地區所出現的很多無上瑜伽修行者臨終"虹化"之現象看,該理論並非完全虛構。目前,現代醫學對死亡學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有關死亡光明的某些內容,已與佛教醫學對于最細心身光明的論述顯示出某種一致性,深值得人們注意。

  叁.心身的時間緣起觀――十二因緣及業障病

  1.十二因緣

  無論是五蘊緣起說還是叁層心身說,都只是在空間結構層次上探討心身關系,除此而外,佛教醫學更從時間的綿延性上對心身緣起關系進行了研究,此即是佛陀所宣說的十二因緣理論。

  十二因緣之始,謂由心的無明,不知宇宙人生之真實而而緣起行,即人的意志性行爲;由行緣起識,即人的深層心理意識;由識緣起名色,即人的心身統一體;由名色緣起六處,即眼耳鼻舌身意等人的六種感知器官;由六處緣起觸,即人六種感知器官與外界之接觸;由觸緣起受,即由觸而得的感受;由受而緣起對事物的貪愛,由愛而緣起對事物之執取,由取而緣起對事物的占有,産生叁界的生命活動;由有而緣起生于六道之中,終産生衰老、疾病、死亡及各種憂悲惱苦。總的來說,由人心的無始無明狀態而導致了當下心身的産生,心身的貪取活動,産生生死憂悲各種痛苦,又加重了無明,從而生生死死循環不已,故十二因緣認爲人的心身緣起有一時間延續過程。但總的來說,心身互爲緣起,終歸于心的無明,如《華嚴經》雲:“十二因緣皆依于一心”。

  具體地分析,十二因緣觀的心身緣起可從各個時間相上表現出來,如刹那(一念)十二緣起、相續十二因緣起、叁世二重十二因緣和遠續十二緣起等。最是代表性的則是叁世十二因緣的心身緣起觀。謂前世的貪瞋癡等煩惱及所造作的身、口、意行爲即是無明與行,乃前世之因,從之而緣起了前世命終到今生投胎的神識(即識)。神識入胎後逐漸形成胎兒五蘊身心,是爲名色,至出胎時六根已具備,則爲六處。出胎後嬰兒期間雖對外境而不分別苦樂即是觸,待漸長大後産生感情、情緒即爲受,青春期之後對世間之物産生貪愛,即爲愛。長大成人,世界觀形成,執著于對世間的追求,産生了取,再由貪愛追求而至占有(有),從而造下種種惡業,決定了來世必生于叁界之中,繼續遭受老病死之苦及諸種煩惱。由此叁世身心相連,互相緣起不斷。以之可追溯到多生多世乃至無量久遠以前,即爲“遠續十二因緣觀”。

  2.業障病

  從心身時間緣起角度,佛教醫學總結出一種獨特的疾病:業障病,又稱困果病。業,泛指人等一切衆生有意識的造作。從根本上,佛教醫學認爲人類一切疾病皆是業障病,如《四部醫典》中雲:“諸病總因歸納只一條,只因不解無明爲蒙昧”。謂由心的無明而造作出諸多業緣,感得各種心身疾病。但此處則專指一種由前世的惡業而感得的疾病。《灌頂經》卷12雲:“其世間人萎黃之病,困笃著床,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考楚萬端,此病人者,或其前世造作惡業罪過所招殃咎所引故也。”按照傳統佛教醫學觀點,此種疾病非藥石所能治愈,唯須忏悔業障,廣行放生寫經,布施衆生等善舉,以其功德消業除病。

  佛典中分析了很多業障病病例,佛陀本人即從宿世業障的角度解釋自己患背痛、頭痛、骨節煩痛的原因。抛開業障病的宗教教化內容,從唯識哲學、華嚴哲學及現代全息論角度看,業障病或因果病的提法頗有意義。

  心身緣起的時間流程同樣遵循“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的因果法則。按照唯識學理論,心身造作的各…

《佛教醫學引論(尹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