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医学引论(尹立)▪P9

  ..续本文上一页火大。呼吸、动作等属风大,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的生物有机体及其各种动态功能。受蕴指人主观或心理上因接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感受,包括感觉、情绪、感情等心理活动;想蕴指与感官印象或名词等概念符号相关的意识活动,包括知觉、回忆、思维、想象等;行蕴指人心理有目的、有动机的意向性活动,包括人的意志、动机等;识蕴指人的意识所具有的统觉功能及各种深层心理功能(潜意识功能),为各种心理活动的核心。它们共同构成人心的一面。心与身互相缘起的观点与西方心身平行的二元心身观颇有不同,其着眼点乃是心身相互依存,一体不二的关系,心身合之则双存,分之则两亡。

  二.无上瑜伽的三层心身结构

  佛教医学这种心身互为缘起,一体不二的思想,在晚期密乘佛教中,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更为深入而细致化了。具体表现为密乘无上瑜伽的三层心身思想。

  所谓三层身心,是指无上瑜伽把人身心分成粗身心、细身心及最细身心 三个层次。第一层为表层粗身心,其中粗身是指一般人肉眼可见,由四大积集而成的人的生物有机体。从现代生物医学角度看,相当于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以肉眼和显微镜观测到人体构造及生理活动。粗心,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识的感觉、知觉及心理、思维活动。这一层的心身,均粗显易见,为现代心身医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无上瑜伽讨论较少。

  三层身心的第二层为潜藏在粗身心下的细身和细心,此乃佛教医学探讨心身关系之重点。所谓细身是指由气、脉、明点按一定法则构成的内在微细的生理机制。虽然人的肉眼不可见,却是表层身心发挥作用的内在根源。其中的气,是指人身中肉眼不见却具有推动生命活动正常进行作用的生命能量,共有108种之多。最重要的气有十种,分为两类。一为“根本气”,包括五种:持命气为人的生命之本;下行气推动代谢终产物从下身的排泄,如粪尿等;上行气引气上行,维持上半身的饮食、语言、思维等活动;平住气推动胃肠消化吸收;遍行气维系全身的肢体运动。第二类为"支分气",分别维持人的五种感官功能。其中行气(龙气)维持视觉功能,循行气(龟气)维持听觉功能,最行气(提婆气)维持味觉功能,正行气(海马气)维持嗅觉,决行气(财生气)维持触觉。

  脉,为气所循行之通道,其作用相当于中医所言之经络。无上瑜伽认为人身共有七万二千脉,其中主要的有一百二十脉,更重要者为其中的二十四脉,最为主要的是左、中、右三脉。左脉主行精,右脉主运血。常人的精血行于左右脉中,中脉一般扁缩不通,只有通过专门的瑜伽修炼方法锻炼才能打开。以中脉为轴,在人的项、喉、心、脐、会阴等处向四周辐射出若干支脉,此即为脉轮。其中,项喉心脐四轮为根本轮,心轮中所藏黄豆大的“和合”圆点,为人阿赖耶识之根本。另外中脉底端的海底轮为生命之气的发源地,潜藏有无穷的人体能量。

  明点意为精滴,为人身中生命能量的凝聚体,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离戏明点,代表了佛陀所说的自性涅槃状态,故无法以人类目前的名词概念描述,只有达到涅槃的人才能见到。第二类为错乱明点,是目前一般人身中所具,又分不坏明点、咒明点及风明点三种。不坏明点禀自父母精血而生,终生不坏,并随人的心理活动之变化在中脉内上下移动。咒明点与风明点都是指在进行无上瑜伽修炼时由观想而结成之明点。第三类为物明点,意谓此类明点有质地及形相。物明点又分净浊二分。其中的净分指禀自父精的“白菩提”和禀自母血的"红菩提",为产生人的生命能量和智慧之本;浊分是指以先天的红白菩提为本吸收饮食中之精华而生的各种体液。

  气、脉、明点共同组合为人的细身,脉为气与明点运动之轨道,明点为气之凝集,气为明点所蕴能量之运动。

  与细身相应的细心,是指潜伏于人的六识之下的第七识与第八识,尤其是指第八阿赖耶识中所深藏的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及与八识性妄相联系的一切无明妄想。

  在佛教医学看来,细身与细心共同缘集为人的内在生理、心理机制,二者互相依存,一体不二。细身中的气,为“识之所乘”,是识的物质基础,识则是气的作用表现。如《大幻化网导引法》云:“识等诸蕴,彼之本体为五大之气。”具体来说,细心的每一种无明烦恼,皆能引起气脉的变化,导致脉结混乱,缠缚不通。如《密宗灌顶论》云:“盖心理上有一分自私,生理上必有一脉自缚。”反之,气脉的不畅与缠缚,在细心中则表现为各种烦恼种子,使人心理得不到清净。陈建民《曲肱斋文集·略论金刚乘人与般若乘人用心之大异》曰:“九结十使五毒等,以密乘理观之,是脉结缠缚而成。而九结从脉上言,十使从气上言,五毒则从明点上言之也。”正因佛教医学发现在人的细身心层面中有如此浑然一体,不可分离的关系,它才能在医治人的心身疾病的实践中发展完善出一套以密乘无上瑜伽气脉明点修炼方法为标志的禅定治疗体系,对调节身心,开发人体潜能进行了深入而成功的开拓。佛教传统生物医学中的藏医学对躯体疾病的治疗亦依据此理论,并在脉中总结出了可以用来进行放血治疗的77条脉。又按脉的生理功能又将其分为三类:来自中心脉的气脉,来自右脉的血脉和来自右脉的水脉。只是其对脉的位置的认识与无上瑜伽略有不同。由于细身的建立乃是依于佛教医学特有的禅定方法,于禅定中通过内省观察而得,科学仪器无法观测,所以现代医学对此并无任何研究。对身、细心层次上的心身关系独特人识,实乃是佛教心身医学理论的一大特色。

  佛教医学所说的第三层最细风心,又潜藏于细身心层下,称为“本来身心”。最细身为“离戏明点”之运动,最细心则指心未被妄念遮蔽时的本具觉性,二者一体不二,从未分离,并显现出道、根、果三种光明。按无上瑜伽之理论,只有身体之气进入中脉,使由凡夫病态人生而导致的业气转化为智慧之气,打开心轮间覆蔽此本性光明的脉结,最细身心的本来面目才得显现,出现所谓“心华发明,照十方刹”之境界,并以之为基础,改变前两层心身之结构,使整个身体转化为"虹光身"或"大迁转身"。由于现代医学对之无任何研究,因此这种理论正确与否尚没有公论,只是从中国西藏地区所出现的很多无上瑜伽修行者临终"虹化"之现象看,该理论并非完全虚构。目前,现代医学对死亡学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有关死亡光明的某些内容,已与佛教医学对于最细心身光明的论述显示出某种一致性,深值得人们注意。

  三.心身的时间缘起观――十二因缘及业障病

  1.十二因缘

  无论是五蕴缘起说还是三层心身说,都只是在空间结构层次上探讨心身关系,除此而外,佛教医学更从时间的绵延性上对心身缘起关系进行了研究,此即是佛陀所宣说的十二因缘理论。

  十二因缘之始,谓由心的无明,不知宇宙人生之真实而而缘起行,即人的意志性行为;由行缘起识,即人的深层心理意识;由识缘起名色,即人的心身统一体;由名色缘起六处,即眼耳鼻舌身意等人的六种感知器官;由六处缘起触,即人六种感知器官与外界之接触;由触缘起受,即由触而得的感受;由受而缘起对事物的贪爱,由爱而缘起对事物之执取,由取而缘起对事物的占有,产生三界的生命活动;由有而缘起生于六道之中,终产生衰老、疾病、死亡及各种忧悲恼苦。总的来说,由人心的无始无明状态而导致了当下心身的产生,心身的贪取活动,产生生死忧悲各种痛苦,又加重了无明,从而生生死死循环不已,故十二因缘认为人的心身缘起有一时间延续过程。但总的来说,心身互为缘起,终归于心的无明,如《华严经》云:“十二因缘皆依于一心”。

  具体地分析,十二因缘观的心身缘起可从各个时间相上表现出来,如刹那(一念)十二缘起、相续十二因缘起、三世二重十二因缘和远续十二缘起等。最是代表性的则是三世十二因缘的心身缘起观。谓前世的贪瞋痴等烦恼及所造作的身、口、意行为即是无明与行,乃前世之因,从之而缘起了前世命终到今生投胎的神识(即识)。神识入胎后逐渐形成胎儿五蕴身心,是为名色,至出胎时六根已具备,则为六处。出胎后婴儿期间虽对外境而不分别苦乐即是触,待渐长大后产生感情、情绪即为受,青春期之后对世间之物产生贪爱,即为爱。长大成人,世界观形成,执着于对世间的追求,产生了取,再由贪爱追求而至占有(有),从而造下种种恶业,决定了来世必生于三界之中,继续遭受老病死之苦及诸种烦恼。由此三世身心相连,互相缘起不断。以之可追溯到多生多世乃至无量久远以前,即为“远续十二因缘观”。

  2.业障病

  从心身时间缘起角度,佛教医学总结出一种独特的疾病:业障病,又称困果病。业,泛指人等一切众生有意识的造作。从根本上,佛教医学认为人类一切疾病皆是业障病,如《四部医典》中云:“诸病总因归纳只一条,只因不解无明为蒙昧”。谓由心的无明而造作出诸多业缘,感得各种心身疾病。但此处则专指一种由前世的恶业而感得的疾病。《灌顶经》卷12云:“其世间人萎黄之病,困笃著床,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考楚万端,此病人者,或其前世造作恶业罪过所招殃咎所引故也。”按照传统佛教医学观点,此种疾病非药石所能治愈,唯须忏悔业障,广行放生写经,布施众生等善举,以其功德消业除病。

  佛典中分析了很多业障病病例,佛陀本人即从宿世业障的角度解释自己患背痛、头痛、骨节烦痛的原因。抛开业障病的宗教教化内容,从唯识哲学、华严哲学及现代全息论角度看,业障病或因果病的提法颇有意义。

  心身缘起的时间流程同样遵循“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的因果法则。按照唯识学理论,心身造作的各…

《佛教医学引论(尹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