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修持與心理衛生(陳兵)▪P2

  ..續本文上一頁衛生,關注精神健康!

  

  二.佛法的心髓——自治其心

  

  佛教向以擅長治心著稱,佛稱大醫王,專以治療衆生心病爲己任。宋孝宗“以佛治心”之言,表達了多元文化兼容並蓄的中國人對佛教功能的界定。人類文化中,若論對心理衛生、精神健康的重視,當數佛教爲第一。佛教以心爲決定衆生苦樂升沈,乃至國土世界汙染清淨的關鍵,《雜阿經》卷十佛言:“心惱故衆生惱,心淨故衆生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四《厭舍品》雲:“心清淨故世界清淨,心雜穢故世界雜穢,我佛法中以心爲主,一切諸法無不由心。”用如實的知見“自治其心”、“自淨其意”,因而成爲佛陀所示解脫世間諸苦、提升精神境界的要道。人對境臨事,心中盡管自然會起貪欲、憤怒等煩惱,心理活動具有一定程度的非自主性,但人心更有慧、精進、慈悲等殊勝的正面功能,完全可以利用這些功能,以智能自主心、鍛煉心、淨化心,提高智商、情商和精神境界,自塑完美人格。《中阿含··念處經》載:佛陀教導徒衆“以心治心”,就像木匠用繩墨在木料上打上線,再用利斧斫治令直,又如兩位大力士捉住一個瘦弱的賊,隨意抓旋處置。《法句經》雲:“洗除心垢,如工煉金。”意謂應像良工巧匠煉金打鐵那樣錘煉自心,去除無明煩惱的雜質垢穢,使心如同金子一樣純淨。佛陀從對人生痛苦和存在意義的反省入手,以人內心深處了生死、趨求常樂的終極關懷爲核心,對人心的結構、內容、性質及造成苦惱的因果作了明晰的解析,通過切身的實踐驗證,提出了一整套自治其心以達到“現法安樂”乃至涅槃解脫的技術。後世的佛教大師們,對佛陀教法不斷發揮補充,形成精深博大的治心之學。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看,佛陀是一位極其高明的心理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導師,佛法是一門高級的心理學。

  

  佛教的修行體系,從歸依、發心到戒定慧叁學、叁十七道品,大乘菩薩行六度、密法瑜伽等,都是爲治理自心而設計,都可以看作鍛煉心及心理治療的技術,或曰“心理衛生技術”、“精神保健體操”。正如宗薩欽哲仁波切在《佛教的見地與修行》中所說:“佛陀的一切教法,都可以認爲是訓練心的方法。”佛教治理、鍛煉心的方法極其豐富,主要者大略有以下十二門:

  

  1、以正信、正歸依、正見安心

  

  正確的信仰提供人生的終極理想,是人安身立命之大本,乃一切精神力量包括自治其心的精神力量之源泉。正見指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是人生旅途不可或缺的指南針和方向盤,也是進行心理鍛煉和治療的必要指導。佛教修行的第一步——叁歸依,建議人了解佛教的內容和特質,觀察佛陀人格的偉大及佛法的真理性、可驗證性、佛陀聖弟子的清淨品性,經過深入了解、思考、比較、抉擇,自覺歸依佛法僧叁寶。這種正歸依,能予人堅強的精神支柱,使人在茫茫宇宙、滔滔人海中找到可靠的歸宿,心靈得以安頓。叁歸依的核心,是樹立正見,通過學習佛法,確信一切無常、諸法無我而業果不虛,乃本然如是的真實而非佛陀所造作;人生的意義,應是在佛法真理的指導下,過好物質的、倫理的、精神的生活,報恩盡職,爲衆生、社會服務奉獻,如實認識自心、淨化自心,完善人格,獲得現前、後世、究竟的安樂。這種正信正見,本身就具有提高精神境界、治療心理疾病的巨大作用。

  

  2、以發心振作心

  

  發心,爲修行的必要“加行”或起點,有如汽車上路前的確定目的地和加油。發心有發增上心、出離心、菩提心叁個層次。增上心者,通過觀察因果業報和人身的珍貴,決心合理生活,離惡行善,盡諸責任,做個合格的人、好人,獲得今生後世的利樂。出離心者,通過觀察人生的痛苦和世間的缺陷,決心以如實知見的智能淨化自心,超越不圓滿的生命形態,獲得涅槃常樂。菩提心者,通過觀察諸佛的功德、衆生的苦難、社會的弊病和自己的心性,發願修大乘道,以利樂衆生、莊嚴國土爲己任,帶動衆生同趨生命進化的頂峰——成佛。藏傳佛教有極其具體的發起如上叁心的觀修方法。發心使人具有明確、高尚的人生目標,能賦予人鍛煉自心的強大力量和積極向上的陽剛之氣,脫離卑劣、怯弱的低級心態,避免向下墮落。

  

  3、以持戒約束心

  

  持戒,乃佛教諸乘諸宗修行的基址,所謂“道品樓觀,以戒爲郭”。持戒,是通過觀察思考,自覺求受佛戒,並依戒律之規範來約束自己的身口意叁業。佛教各種戒,皆以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绮語、不邪見、不貪欲十善爲核心內容,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爲實質。受戒持戒,從心理衛生的角度講,是用認定的合理軌範,由約束行爲、語言不作諸惡,力行諸善,從最粗顯的層面鍛煉心的自主能力,使心不被有害于自他的煩惱所牽,流于惡行惡言,大乘菩薩戒還有督促受持者力行諸善、恪盡利樂衆生職責的積極作用。持戒能使人避免殺害、貪汙、盜竊、淫亂、縱欲、辱罵、挑撥、酗酒、吸毒、賭博等惡行,淨化社會環境。持戒者因行端走正,心安理得,能保持安然平穩的心態,如《法句經》偈所言:“持戒者安,全身無惱,夜臥恬淡,寤則多歡。”

  

  4、以方便對治調伏心

  

  方便,指爲達到目的而采取的種種方法、技巧、技術;對治,謂針治煩惱和不良情緒,如對症服藥。佛教對治煩惱、妄念和不良情緒的方法很多,重要者有雙思惟法、觀息法、反面觀想法、轉治法、自我認定法等。雙思惟法,須經常注意自心的狀態,保持對自心的明白覺知,知道哪些心念、情緒是善的、有益的,哪些是惡的、無益有害的,當貪欲、憤怒等惡念將生、已生時,以正見思考其害處及將會引起的惡果,及時舍棄斷除,不令延續;當善念生起時,思考其有益而保持延續。觀息法,是在惡念、不良情緒生起後,轉念觀察自己的呼吸,或數息,或調息令漸漸深細,能很快止息惡念,平靜心波。反面觀想法,謂想象與煩惱妄念所念相反的東西,如欲火熾盛時觀想所貪戀的人身中有屎尿膿血等種種汙穢不淨,怒火中燒時觀想所恨之人的優點、可愛之處,心情郁悶時回想歡娛成功,驕傲時省察錯誤過失,等等。以不淨觀對治貪欲、慈悲觀對治嗔恨,是佛經中所舉最常用的對治法。轉治法,如欲火中燒時,將貪占心轉爲慈愛心,觀想所貪愛的人如同姐妹子女等,這是佛陀教給比丘衆對治性愛沖動的重要方法。自我認定法,是在煩惱惡念生起時,提醒自己明白佛弟子、比丘等身份,認識到生起如是念頭非我所宜,實時舍棄。如《佛遺教經》中佛陀教導比丘“當自摩頭”,體認身份,棄除驕慢。此外,對治煩惱的方便還有具治法、兼治法、息念法、轉移法、縱念法等多種。

  

  5、以智能觀心

  

  這是佛教用以把握和淨化自心、斷滅煩惱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爲佛教止觀修習中“觀“(毗婆舍那)的核心內容,是佛教全部修行道的心髓。智能,指對佛法特有的一切緣起、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真理之體認,以此正見觀照自心,深入觀析、體察心念生滅無常,來無所從,去無所至,空無自性,這樣觀察時,本身便有息滅煩惱妄念、截斷意識之流,使心清明甯靜的作用。《中阿含·念處經》中,佛以“觀心如心”四字總括觀心之要。當由如實觀心見到心的真如實性後,整個心理結構發生質變,對佛法和心的真實得到決定的體認,會産生把握自心的超常力量,容易保持安樂明覺的心境。佛教諸宗諸派,各有其觀心之道,大乘如來藏系的觀心要在于當下一念頓觀心的體性而“明心見性”,天臺、華嚴、真言、禅宗及密教大圓滿、大手印、道果法等,皆以由觀心而見性爲修持心要,有生住滅、去來、一異、一多、處所、過去現在未來叁時、四運、四句推檢觀心等多種方法。天臺宗的“一心叁觀”則以本宗關于實相的“圓融叁谛”頓觀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叁即一,一即叁,非一非叁,而一而叁。此宗還用“一念叁千”的見地頓觀當下一念具足全宇宙的一切,稱“圓頓止觀”。

  

  6、以忏悔清洗心

  

  忏悔,是多種宗教通用的重要修行方法,佛教尤其是大乘、密乘對之亦十分重視。佛教忏悔之旨,在于清洗惡業、過錯的積垢,放卸心理包袱,使心從罪過錯誤的重壓下解脫,得以安然、純淨、輕快。佛教忏悔有具相忏、羯磨忏等講究形儀的方式,在僧衆或佛像前坦白發露過錯,自我譴責,表示悔過,決心永不再犯。密教多以修金剛薩多法來進行忏悔。最有效的忏悔,是佛教特有的實相忏,要在以佛法的智能觀罪業、過錯本空,無能犯所犯、能忏所忏。如《觀普賢菩薩經》所雲:“若人欲忏悔,端坐念實相,衆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

  

  7、以慈悲軟化心

  

  慈悲,是對衆生拔苦與樂的深度同情心、恻隱之心、仁愛心,將慈悲擴展至無條件、無限量、無分別、無執著,普遍于全宇宙一切衆生,名“大慈大悲”,是佛教崇尚的精神,乃佛菩薩主要的品性和感情。經雲:“佛無一切心,唯有悲心在。”慈悲,可謂人類心靈苑囿中最美麗的花朵,世人多對與自己無關、有隙的人、敵人不慈悲,但沒有人不喜歡別人對他慈悲。慈悲給人溫暖、友愛,常懷慈悲,人皆友愛,社會生存環境自然會優化。佛教諸乘諸宗都十分重視對慈悲心的培養,諸乘共修的“四無量心”(四梵住)中的慈無量心、悲無量心,通過觀想,將慈悲擴展至無限,是軟化心靈、培養高尚品質的高級訓練方法,有對治冷漠、殘酷、怨恨、憤怒的特效。

  

  8、以喜樂滋養心

  

  喜悅、歡樂、愉快,是最佳的心靈營養品,常懷喜樂,給人喜樂,能使自他身心健康,延年益壽,人際關系和諧融洽。佛經中常說“法樂”、“禅悅”、“法喜”“隨喜”,樂,爲涅槃的功德之一,獲得現前、後世乃至究竟的安樂(涅槃),是佛教的目標。中國佛寺山門殿中那大肚能容、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布袋…

《佛教修持與心理衛生(陳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