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醫學觀
——佛教對身心疾病因的探索與防治
範正風
內容提要:本文從“靈魂”、“心識”、“真我”的角度來認識生命與身體的健康,提示六道輪回的存在與因果律。對身心疾病病因進行了新的探討,介紹了醫佛相通的思想,概要論述了佛教對病因病理的認識,然後從飲食與疾病的角度,結合現代醫學的對比互參,以幫助讀者對佛家解除煩惱病苦的理法有一個清楚的了解,證明了佛教思想對現代醫學的發展所具有的不可低估的價值。
關鍵詞:靈魂 六道輪回 清淨心 自性
前 言
醫學的發展不是孤立地進行的。它對于社會文化有著很大的依賴性,從醫學史上看,無論是傳統中醫還是現代醫學,各有其自身的曆史文化背景;就中醫學而言,它的形成和發展、性質和特點,都與中國古代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中國古代文化是以儒、道、佛叁家爲總根本的綜合性文化。這種文化形態,是中醫學産生和發展的文化土壤。中醫學的陰陽五行、天人相應、髒象經絡、辯證論治等學說,無一不是儒道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的産物。當佛教傳入中國後,佛教的思想,佛教的醫學內容,也對中醫學的發展産生過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在隋唐時代尤爲明顯,已波及到醫論、醫術、方藥、咒禁、氣功(禅定)、心理治療、醫德等方面。
文化的發展有其連續性。現代文化(包括醫學)的進步和繁榮離不開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佛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文化中包涵了對宇宙人生的深刻認識,融攝了哲學、倫理學、心理學、醫學、氣功、人體科學、文學、藝術等多學科的內容。現筆者嘗試著從探討佛教文化與醫學的聯系;從分析身心疾病起病的根源與防治要領的角度將文章話題展開。
一、佛教生命觀與現代醫學的發展趨勢
自古以來,人人都希望健康,人人都要求長壽。但是,有很多人盡管善會防護保養(也指專家醫生)、卻依然擺脫不了疾病?誰都不知道死神什麼時候會跟我們碰面,也許是二十年後或者明年,也許是今天或者下一分鍾……,隨時都可能有車禍、地震等意外災害,因爲我們大家都不知道自己的死期,所以把“朝不保夕”這句成語用在我們身上當然也不過分。正如在《佛門日課》裏,普賢菩薩慈悲提醒我們: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
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當勤精進,如救頭燃。
但念無常,慎忽放逸!”
人的死期很難預蔔,世間的財富、學識、地位、美貌和生死又多半不相幹。你看,中國從秦漢到清朝,曆代皇帝的平均壽命才叁十多歲,美國總統肯尼迪有地位、有才幹又有魄力,可是沒有人會想到他會那麼早就死了。以歌唱起家的貓王普裏斯萊擁有私人噴氣客機,劇院、保镖,可是死得卻很突然。我引用這兩起真實的事例,其目的在說明世俗的學問技能只能解決生活的小難題,不能解生死大問題,而唯一能徹底解決生死問題的只有佛教。信仰基督教、天主教、摩門教,雖然可以升天堂,但福報享盡還要墮落。仍在六道輪回之中(天道、人道、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阿修羅道)。佛教的教法和義理雖然盡善盡美,但並不是信仰了就可長命百歲……(因篇幅主題關系,恕我未能詳盡介紹)。
起源于屍體解剖與細胞學的現代醫學,從近代科學分析式的研究方法出發,把人看做是生物性的實體,主要偏重從生理及病菌、病毒、營養等物質方面著眼,來認識病因病症,設計治療方案,雖然成果輝煌,但由于理論的片面性,忽視了心理、行爲及社會因素等致病的作用,因而對很多身、心疾病尚束手無策。那種把本來是多種因緣集起的複雜人體零析碎割,只見肉體不見全體的方法;把精神領域的奧秘和形而上學的結論,非常自然地都會歸于物理的作用(或迷信)。從佛教的因緣觀來看實在是太機械、太片面了。
隨著整個科學從分析走向綜合的趨勢,佛教這一博大精深的豐富寶藏已經引起西方人的關注。因爲有了這種趨向,在西方的文化思想中,人們逐漸相信有前生和後世循環因果的關系,相信靈魂的存在,而且在追求靈魂證明的進展方面已逐漸形成爲靈魂學的專門學問。通過研究,他們逐漸認識到,人死並非如燈滅---還有一個世俗間所謂的“靈魂”(即佛法中所說的心識),在延續著人的生命,這種心識永遠存在。
現在美國已把瀕死體驗研究列爲生命科學中最前沿的學科,還成立了世界範圍的“瀕死體驗國際研究協會”,收集了大量有關靈魂存在的生動事例。已意識到生命與身體是一體的,知道身體可以用醫學手段層層分析,加以治療修複,但是生命的單獨存在至今還未被明確觀察到;而且,當生命的期限到來時,生命會不由自主地舍離身體,這時即使人的身體可以通過先進的手段永久保存,也無法使靈識重返身體而使人變活。其實,這正說明只要靈識存在于身體之內,則身體的某一部分即使受傷或損失掉,但生命照樣存在;如果靈識已遠離身體而去,這時候身體器官即使全部功能正常無有病變,生命照樣也會逝去;另外,即使身體的某部分器官乃至全部身體能被人爲地複製和創造,但生命仍不能産生,這是因爲靈識是不能被複製和創造,生命乃是受業力支配的,比如具足了男精、女血的因緣而缺少生命意識的界入時,胎兒仍不可能孕成。用佛教裏一種很形象的比喻來說是:每一位衆生都有一個除身體物質以外的心識永恒地存在著,身如客堂,心識如客人,暫居在客堂之中,當客人前往別處時,客堂並不跟隨,同樣人過世後,心識離開身體,隨著它的業力轉生到別的身體裏面去了(即投胎)。
現在科學家已承認在人的身體之外,獨立存在著一個心識。如1963年榮獲諾貝爾醫學獎的英國爵士艾克理說:“人體內蘊藏著一個“非物質”的思想與識力的“我”……在肉體大腦死亡之後,仍然存在並仍能有生命活動形態,可以永生不滅。”1981年榮獲諾貝爾醫學獎的美國史柏理博士也說:“人的自我是一種嶄新的或必要的非物質”。注(1)十九世紀初,也陸續出現了心身醫學,行爲醫學等新說,被稱爲西醫中的“第叁次革命”。西方一般以生物醫學、心身醫學、社會醫學來構成現代醫學的叁大支柱。顯然與佛學不無關系,表現出了一種在高科技的基礎上向東方傳統文化靠攏的傾向。
二、佛教對病因病理的認識
我們要想健康不病,便須了解疾病形成的原理,知道疾病發生的前因後果,才能避免惡因,多種善因,方可得到健康少病的樂果。那麼,何謂善因?何謂惡因呢?這就需要我們了解佛教中“緣起性空學”、“四大增損說”、“五大歸納法”等內容了,因爲它是佛教醫學認識論的基礎。其內容詳盡真實而究竟。
一)、因緣論與疾病的起因
A、因緣論
1、因緣論的概念
因緣論,又稱緣起論、因果律,它是佛學理論的基石和核心。全部佛學的基本精神都奠定在因緣論的基礎上。換句話說,佛學各種理論都是因緣論的展開。
“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這是佛教中一首很著名的講因緣的偈子(偈的意思是詩或頌)。偈中沙門,是指出家修道者。大沙門,是對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的尊稱。諸法,指一切事物和現象。因,是原因,是事物生活和壞滅的主要條件;緣,是助緣,是事物生滅的輔助條件。因緣的和合與離散是宇宙萬有生滅變化的內在根據。
因緣、緣起、因果有著相同的內涵。所謂緣起,即諸法由因緣而起,就是說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生起都是相互依賴的互存關系與條件,離開關系和條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個事物和現象。我們拿種豆子來比喻,說明這個道理。一粒豆子,是豆科植物的種子,這粒種子就是將來發生哪類豆類植物的因(內在條件),種子播入泥土裏,加上柔和的陽光,流通的空氣,適宜的溫度及充足的水分等助緣(外在條件),就慢慢地生根、發芽、長綠葉而成爲一顆植物。當然,農民的工作也是很重要的,需要農民適時的加工、灌溉、除草、施肥,那粒種子才能結出果實。相反,種子播入泥土裏,那些衆緣(關系和條件)缺少了,或是農民不勞動,那麼,那顆植物不但不會發展,甚至還會死亡。植物是這樣,宇宙萬物也是這樣的。
佛教因緣論、緣起論認爲:大千世界,森羅萬象,形形式式,生生化化,無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和互爲條件的,都是由于互相依待、互相作用才得以存在,即都處在因果聯系之中,是互爲因果的。簡而言之,因緣論、緣起論的實質也就是事物之間因果關系的理論。佛教關于緣起的經典定義是:“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 注(2)這四句話就是表示相待依存的因果關系,即因果律。
佛教認爲,因果律是支配世界萬物運動、變化、發展的基本法則。在世界萬物中,物與物的因果較易明了,例如金屬熱脹冷縮,冷熱是因,縮脹是果。物與心的互爲因果關系尚易了解,如物質環境使人有苦樂的感受,飽暖則身心舒適,饑寒則身心痛苦。以心爲因而影響物質的,如現代心身醫學已證明心理情緒對生理變化;大腦中樞對免疫功能等都有很大的影響。諸種因果關系中,最難理解並爲佛學最重視的是思想行爲上的因果。佛教認爲,人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爲,可分善、惡兩面,以其善惡的力量支配人體生命活動的過去、現在、未來的狀況。民間有句俗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就是說的思想行爲上的因果關系。
2、因緣論的叁個原則
因緣爲佛學立義之本,佛學的一切深義,都是從因緣的觀察中而發現的,而因緣論之所以能確立,必須符合果從因生,事待理成及有依空立這叁個基本原則。
(1)、果從因生
現實存在的事物,必須有因有緣才能生起,無因或邪因都不能生起。
佛學認爲,一切事物和現象都…
《佛教的醫學觀——佛教對身心疾病因的探索與防治(範正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