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壓抑性的反應”(Depjressive reaction)等。
神經病包括“妄想病(Paranoia)、神經過敏(Nerves)、”狂郁病“(Manie-depressive Pszchosis)、”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精神病也可分爲”機體性的精神病“(Organic Psychosis)和”機能性的精神病“(Functional Psychonsis)兩種。機體性的精神病是由身體上的疾病所引起的。機能性的精神病則純粹是由身體上的疾病所引起的。機能性的精神病則純粹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
二)、佛教的疾病分類
A、身病
疾病可分發爲”因中的實病“和”果中的權病“兩種。”因中的實病“就是我們凡夫業報所感的疾病,我們深受苦痛,所以叫做”因中實病“。”果中的權病“是像釋迦牟尼佛和維摩诘居士那樣的聖人的本爲已達到沒有病痛的境界,爲了度化衆生,所以示現身體上的疾病。由于這種病是方便示現的,聖人不以爲苦,因此叫做”果中的權病“。聖人只有身病而沒有心病。注(6)
”因中的實病“又可分爲”身病“和”心病“兩種。身病是指身體、肌肉、骨骼、神經和五官六髒的不適而言。心病乃是指我們心的貪執,恐怖、憂愁、憎恨、愚癡等苦惱。
《賢首五教儀科注》的第叁十七卷上記載:身體上毛病有叁種現象。
1、四大五髒病相--
甲、四大增損所生的病:
①地大增者,腫結沈重,身體枯瘠等一百零一種病生;
②水大增者,痰蔭脹滿,腹痛下痢等一百零一種病生;
③火大增者,虛煎壯熱,支節皆痛等一百零一種病生;
④風大增者,虛懸增者,虛懸戰掉,哎逆氣急等一百零一種病生。
乙 、 五髒所生的病
①從心生病者,身體寒熱,頭痛口燥(心主口故)
②從腎生病者,咽喉噎塞,腹脹耳聾(腎主耳故)
③從肺生病者,身體脹滿,四肢煩痛,心悶鼻塞等(肺主鼻故)
④從肝生病者,多無喜心,憂思嗔恚,頭痛眼昏等(肝主眼故)
⑤從脾生病者,身面遊風,遍體熠熠,飲食無味等(脾主舌故)
2、鬼神所作病相--怨鬼纏練,令人身體不安,或行瘟疫,或生瘡變毒等。
3、業報所感病相--有由過去所造的惡業,現在感覺惡病的報應。也有因爲今世破戒,帶動過去的業力而生病的。例如:
以惡眼視發菩提心的人,所以得了無眼的報應;
以惡口毀謗發菩提心的人,所以得了無舌的報應;注(7)
過去毀謗別人,所以今生得了耳聾口啞的報應;
過去輕蔑別人,所以今生長得矮小身材;
過去遮蓋佛的光明,所以今生皮膚又醜又黑;注(8)
過去鞭撻衆生,所以今生身上長惡瘡;
過去殺生的罪業,會引發肝髒和眼睛的毛病;
過去偷盜的罪業,會引發肺部和鼻子的毛病;
過去邪淫的罪業,會引發腎髒和耳朵的毛病;
過去妄語的罪業,會引發脾髒和舌頭的毛病;
過去飲酒的罪業,會引發心髒和嘴巴的毛病;注(9)
在這裏順便想說的是:今生持戒有時也會引動罪業而生病。這是一件好事,大家千萬不可因持戒時生了病就退心。因爲今生持戒才使得過去的罪業減輕,並且提前報銷,這是罪業將要消除的好現象。比方說,我們前世造了某種很重的罪業,本爲應導致將來在地獄和餓鬼道受極大的苦報,因爲今生持戒而轉變爲頭痛。頭痛後業報就會消失而平安無事。這就是”本應在地獄受重罪,而卻變成在人中減輕償還“的道理。到底應如何判斷那些疾病確實是因爲持戒引發的呢?譬如我們前面已經說過:前世偷盜的罪業會引發肺部和鼻了的毛病。當我們持宗偷盜戒後,肺部和鼻子出了小毛病,這就是真的”持戒引動罪行而輕受果報“。但假如我們五戒當中只有持不偷盜戒而沒有守不飲酒戒,後來心髒出了毛病,這就正在受去飲酒罪業的報應,而不是因爲持戒才動罪業而輕受果報了。所以我們只要隨著自己五髒(肝、肺、腎、脾、心),五根(眼、鼻、耳、舌、口)所生的毛病,和所持的戒律相對照一下,比較因果關系,就可斷定是不是因持戒而引起的。這就是”隨根判戒,以驗罪滅“ 注(10)
B、心病
佛經上說:由于衆生的心理現象和所造的惡業錯縱複雜,所以衆生身心疾病的種類無量無邊。隨著衆生所造的罪業越多越複雜,疾病的數量和種類也就越多。
心病主要是由煩惱産生,無盡的煩惱可以歸根爲八萬四千種。這八萬四千種煩惱,又名”八萬四千塵勞“。諸君不要以爲”八萬四千“只不過是一個嚇唬人的形容詞罷了,其實,”八萬四千“是一精心歸納所得的正確的數目。注(11)
八萬四千種煩惱也可以濃縮爲”貪、嗔。癡“叁種煩惱,也可以濃縮爲一個”癡“字。癡就是不明事理,就是無知。由于愚癡,所以才會有我執;由于執著有我,所以才有了煩惱和造惡業;由于造惡業,所以才會受生、老、病、死的果報。
六、疾病病因的防治要領
以上我們在身心疾病起因上已耐心地探索了大概,既知身病源于心病,心病源于動念。已明病有:宿業、生理方面與心理方面叁種。
(1)宿業,此叁種病唯宿業難治,倘能谒誠盡敬,發自利利他之大善心,學習”千手千眼觀世間菩薩“的慈悲,”千手千眼“代表樂于助人,見到衆生有苦難,立刻就伸出援手,學習”阿彌陀佛“種種不思議的功德智慧,修福德資糧,超度宿世所害的怨家對頭,假設他們都離苦得樂,病者即可業消病愈,不但不複爲祟害,反而感其超度之恩,而陰爲護佑。
(2)、生理上的疾病,若能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懲忿窒欲,再配合藥物治療,必易痊愈。假若不注重根本,唯靠用藥,亦難見效。縱有效,亦不能不複發。因爲根本受傷,徒治枝未,終難得益的緣故。所以儒教特別提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以”養性“,在佛教曰”見性“,在道教曰”煉性“,其宗旨都是以”複性“爲目的,保身于未病,防患于未然,才是斷除一切病難的根本之道。
(3)、心病主要是由煩惱産生,《達磨破相論》雲:”心者萬法之根本,無明之心(妄心)雖有八萬四千煩惱情欲,乃恒河沙衆惡,皆因叁毒以爲根本。其叁毒者,貪、瞋、癡是也。此叁毒心,猶如大樹,根雖是一所生枝葉無數。“因此,佛教提出了修行綱領覺、正、淨(即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強調依戒、定、慧叁學以求達到此目標。因衆生的煩惱有八萬四千種,佛經中對治的法門也有八萬四千種多。如:①忏悔,②發願,③放生,④念佛、拜佛,⑤誦經、持咒,⑥修福、回向,⑦誦叁歸、五戒、菩薩戒,⑧五停心觀(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數息觀、念佛觀、空觀),⑨禅定……。
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佛教的忏悔、發願、八正道、叁學、六度等修持之道,都是行之有效的身心療法。它們對指導人生正確的心理觀和生活態度,保持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身心療法的角度來看,佛教徒修持內容的禮拜、忏悔、唱誦、打坐參禅、看護病人等,都有防治疾病的效用。
佛教徒最喜歡磕頭禮拜,不信佛的人說迷信,也認爲封建。但僅就禮拜的效果,從外觀看,那種屈伸腳體的全身運動,怎能說沒有健身體操舒筋活血、治病健身的效用呢?何況佛教徒之禮拜,尤重在心意,心情專一虔誠,動作徐緩安祥,意作觀想,觀一身化無量身,遍往十方無量世界禮拜供養無量諸佛,利益無量衆生,觀”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密宗磕大頭則觀想叁字總持咒在中脈內升降。從氣功角度看,這種磕頭實質上是一種氣功動功,密宗說它與打拳同具散化明點(精)的作用。至于信仰者禮拜時虔誠感情的發抒,和做了善功德的自信所帶來的心理安和、舒暢,對身心的好處,更是不言而喻了。
忏悔,《華嚴經o普賢行願品》列爲菩薩十大願王之一。忏者忏除業障,前世今生所造身口意惡業的種子,潛藏在阿賴耶識中,必然感生包括疾病在內的惡業果報,不但引生輪回苦果,而且現前形成的心理負擔,導致身心疾病。佛教徒常行忏悔,想象面臨佛菩薩聖衆、諸護法神,至誠發露惡業,痛心悔過,立誓洗心革面,不造新業。不僅自忏惡業,而且代爲一切衆生忏悔。不僅作世俗忏悔,而且行實相忏悔,觀罪業本空,徹底放下一切精神負擔。如《觀普賢行法經》所雲:”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衆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從心理療法角度看,這種忏悔,是釋放潛意識中的不良積澱、消解精神負擔的妙法,怎能說沒有治療身心疾病的效用呢?
佛教徒唱誦時,放舍萬念,以虔敬心、無分別心徐徐緩唱、誦偈贊經文,配以音調的節奏或鍾磬、木魚、鼓等樂器的和鳴,加上佛堂布置之莊嚴,與松馳療法、催眠療法的誘導有同樣的效果,很容易讓人進入氣功狀態。《自我分析》一書說:”如果大聲反複地朗誦祈禱的文句和佛經等,可以將長久積郁于心、即刻就要爆發的怒火、怨氣以及其它激烈的情緒和感情,以平安的方式發散出去,起到淨化心靈的巨大作用。“山西省中醫研究所的王德昆等實驗觀測證明:不會氣功而僅以虔誠心專注誦念經文者,與氣功有素者入靜時的腦電、心電極爲相近,都表現出額、枕、心各部分功率譜能級增高,波活動明顯前移、心電能級增高十分活躍等特征。心腦之間在幅度與頻率上表現出協同關系,認爲這是最完美、和諧的意識激發狀態。現在氣功界流行的”氣功朗讀法“、”聽音樂入靜法“ ,注(12) 即脫胎于誦經,而其入靜效果未必及于佛教的唱誦。
發菩提心,乃行大乘道的基礎,爲大乘佛教日課中的重要內容。發菩提心包括觀世間無常、苦而生出離心,觀衆生苦而發慈悲濟度心,觀自心佛而發向上心等內容,發菩提心以樹立高尚的理想,能使人從低層次的物欲困縛下解脫出來,胸懷…
《佛教的醫學觀——佛教對身心疾病因的探索與防治(範正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