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医学观——佛教对身心疾病因的探索与防治(范正风)▪P5

  ..续本文上一页压抑性的反应”(Depjressive reaction)等。

  神经病包括“妄想病(Paranoia)、神经过敏(Nerves)、”狂郁病“(Manie-depressive Pszchosis)、”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精神病也可分为”机体性的精神病“(Organic Psychosis)和”机能性的精神病“(Functional Psychonsis)两种。机体性的精神病是由身体上的疾病所引起的。机能性的精神病则纯粹是由身体上的疾病所引起的。机能性的精神病则纯粹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

  二)、佛教的疾病分类

  A、身病

  疾病可分发为”因中的实病“和”果中的权病“两种。”因中的实病“就是我们凡夫业报所感的疾病,我们深受苦痛,所以叫做”因中实病“。”果中的权病“是像释迦牟尼佛和维摩诘居士那样的圣人的本为已达到没有病痛的境界,为了度化众生,所以示现身体上的疾病。由于这种病是方便示现的,圣人不以为苦,因此叫做”果中的权病“。圣人只有身病而没有心病。注(6)

  ”因中的实病“又可分为”身病“和”心病“两种。身病是指身体、肌肉、骨骼、神经和五官六脏的不适而言。心病乃是指我们心的贪执,恐怖、忧愁、憎恨、愚痴等苦恼。

  《贤首五教仪科注》的第三十七卷上记载:身体上毛病有三种现象。

  1、四大五脏病相--

  甲、四大增损所生的病:

  ①地大增者,肿结沉重,身体枯瘠等一百零一种病生;

  ②水大增者,痰荫胀满,腹痛下痢等一百零一种病生;

  ③火大增者,虚煎壮热,支节皆痛等一百零一种病生;

  ④风大增者,虚悬增者,虚悬战掉,哎逆气急等一百零一种病生。

  乙 、 五脏所生的病

  ①从心生病者,身体寒热,头痛口燥(心主口故)

  ②从肾生病者,咽喉噎塞,腹胀耳聋(肾主耳故)

  ③从肺生病者,身体胀满,四肢烦痛,心闷鼻塞等(肺主鼻故)

  ④从肝生病者,多无喜心,忧思嗔恚,头痛眼昏等(肝主眼故)

  ⑤从脾生病者,身面游风,遍体熠熠,饮食无味等(脾主舌故)

  2、鬼神所作病相--怨鬼缠练,令人身体不安,或行瘟疫,或生疮变毒等。

  3、业报所感病相--有由过去所造的恶业,现在感觉恶病的报应。也有因为今世破戒,带动过去的业力而生病的。例如:

  以恶眼视发菩提心的人,所以得了无眼的报应;

  以恶口毁谤发菩提心的人,所以得了无舌的报应;注(7)

  过去毁谤别人,所以今生得了耳聋口哑的报应;

  过去轻蔑别人,所以今生长得矮小身材;

  过去遮盖佛的光明,所以今生皮肤又丑又黑;注(8)

  过去鞭挞众生,所以今生身上长恶疮;

  过去杀生的罪业,会引发肝脏和眼睛的毛病;

  过去偷盗的罪业,会引发肺部和鼻子的毛病;

  过去邪淫的罪业,会引发肾脏和耳朵的毛病;

  过去妄语的罪业,会引发脾脏和舌头的毛病;

  过去饮酒的罪业,会引发心脏和嘴巴的毛病;注(9)

  在这里顺便想说的是:今生持戒有时也会引动罪业而生病。这是一件好事,大家千万不可因持戒时生了病就退心。因为今生持戒才使得过去的罪业减轻,并且提前报销,这是罪业将要消除的好现象。比方说,我们前世造了某种很重的罪业,本为应导致将来在地狱和饿鬼道受极大的苦报,因为今生持戒而转变为头痛。头痛后业报就会消失而平安无事。这就是”本应在地狱受重罪,而却变成在人中减轻偿还“的道理。到底应如何判断那些疾病确实是因为持戒引发的呢?譬如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前世偷盗的罪业会引发肺部和鼻了的毛病。当我们持宗偷盗戒后,肺部和鼻子出了小毛病,这就是真的”持戒引动罪行而轻受果报“。但假如我们五戒当中只有持不偷盗戒而没有守不饮酒戒,后来心脏出了毛病,这就正在受去饮酒罪业的报应,而不是因为持戒才动罪业而轻受果报了。所以我们只要随着自己五脏(肝、肺、肾、脾、心),五根(眼、鼻、耳、舌、口)所生的毛病,和所持的戒律相对照一下,比较因果关系,就可断定是不是因持戒而引起的。这就是”随根判戒,以验罪灭“ 注(10)

  B、心病

  佛经上说:由于众生的心理现象和所造的恶业错纵复杂,所以众生身心疾病的种类无量无边。随着众生所造的罪业越多越复杂,疾病的数量和种类也就越多。

  心病主要是由烦恼产生,无尽的烦恼可以归根为八万四千种。这八万四千种烦恼,又名”八万四千尘劳“。诸君不要以为”八万四千“只不过是一个吓唬人的形容词罢了,其实,”八万四千“是一精心归纳所得的正确的数目。注(11)

  八万四千种烦恼也可以浓缩为”贪、嗔。痴“三种烦恼,也可以浓缩为一个”痴“字。痴就是不明事理,就是无知。由于愚痴,所以才会有我执;由于执着有我,所以才有了烦恼和造恶业;由于造恶业,所以才会受生、老、病、死的果报。

  六、疾病病因的防治要领

  以上我们在身心疾病起因上已耐心地探索了大概,既知身病源于心病,心病源于动念。已明病有:宿业、生理方面与心理方面三种。 

  (1)宿业,此三种病唯宿业难治,倘能谒诚尽敬,发自利利他之大善心,学习”千手千眼观世间菩萨“的慈悲,”千手千眼“代表乐于助人,见到众生有苦难,立刻就伸出援手,学习”阿弥陀佛“种种不思议的功德智慧,修福德资粮,超度宿世所害的怨家对头,假设他们都离苦得乐,病者即可业消病愈,不但不复为祟害,反而感其超度之恩,而阴为护佑。

  (2)、生理上的疾病,若能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惩忿窒欲,再配合药物治疗,必易痊愈。假若不注重根本,唯靠用药,亦难见效。纵有效,亦不能不复发。因为根本受伤,徒治枝未,终难得益的缘故。所以儒教特别提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以”养性“,在佛教曰”见性“,在道教曰”炼性“,其宗旨都是以”复性“为目的,保身于未病,防患于未然,才是断除一切病难的根本之道。

  (3)、心病主要是由烦恼产生,《达磨破相论》云:”心者万法之根本,无明之心(妄心)虽有八万四千烦恼情欲,乃恒河沙众恶,皆因三毒以为根本。其三毒者,贪、瞋、痴是也。此三毒心,犹如大树,根虽是一所生枝叶无数。“因此,佛教提出了修行纲领觉、正、净(即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强调依戒、定、慧三学以求达到此目标。因众生的烦恼有八万四千种,佛经中对治的法门也有八万四千种多。如:①忏悔,②发愿,③放生,④念佛、拜佛,⑤诵经、持咒,⑥修福、回向,⑦诵三归、五戒、菩萨戒,⑧五停心观(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数息观、念佛观、空观),⑨禅定……。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佛教的忏悔、发愿、八正道、三学、六度等修持之道,都是行之有效的身心疗法。它们对指导人生正确的心理观和生活态度,保持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身心疗法的角度来看,佛教徒修持内容的礼拜、忏悔、唱诵、打坐参禅、看护病人等,都有防治疾病的效用。

  佛教徒最喜欢磕头礼拜,不信佛的人说迷信,也认为封建。但仅就礼拜的效果,从外观看,那种屈伸脚体的全身运动,怎能说没有健身体操舒筋活血、治病健身的效用呢?何况佛教徒之礼拜,尤重在心意,心情专一虔诚,动作徐缓安祥,意作观想,观一身化无量身,遍往十方无量世界礼拜供养无量诸佛,利益无量众生,观”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密宗磕大头则观想三字总持咒在中脉内升降。从气功角度看,这种磕头实质上是一种气功动功,密宗说它与打拳同具散化明点(精)的作用。至于信仰者礼拜时虔诚感情的发抒,和做了善功德的自信所带来的心理安和、舒畅,对身心的好处,更是不言而喻了。

  忏悔,《华严经o普贤行愿品》列为菩萨十大愿王之一。忏者忏除业障,前世今生所造身口意恶业的种子,潜藏在阿赖耶识中,必然感生包括疾病在内的恶业果报,不但引生轮回苦果,而且现前形成的心理负担,导致身心疾病。佛教徒常行忏悔,想象面临佛菩萨圣众、诸护法神,至诚发露恶业,痛心悔过,立誓洗心革面,不造新业。不仅自忏恶业,而且代为一切众生忏悔。不仅作世俗忏悔,而且行实相忏悔,观罪业本空,彻底放下一切精神负担。如《观普贤行法经》所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从心理疗法角度看,这种忏悔,是释放潜意识中的不良积淀、消解精神负担的妙法,怎能说没有治疗身心疾病的效用呢?

  佛教徒唱诵时,放舍万念,以虔敬心、无分别心徐徐缓唱、诵偈赞经文,配以音调的节奏或钟磬、木鱼、鼓等乐器的和鸣,加上佛堂布置之庄严,与松驰疗法、催眠疗法的诱导有同样的效果,很容易让人进入气功状态。《自我分析》一书说:”如果大声反复地朗诵祈祷的文句和佛经等,可以将长久积郁于心、即刻就要爆发的怒火、怨气以及其它激烈的情绪和感情,以平安的方式发散出去,起到净化心灵的巨大作用。“山西省中医研究所的王德昆等实验观测证明:不会气功而仅以虔诚心专注诵念经文者,与气功有素者入静时的脑电、心电极为相近,都表现出额、枕、心各部分功率谱能级增高,波活动明显前移、心电能级增高十分活跃等特征。心脑之间在幅度与频率上表现出协同关系,认为这是最完美、和谐的意识激发状态。现在气功界流行的”气功朗读法“、”听音乐入静法“ ,注(12) 即脱胎于诵经,而其入静效果未必及于佛教的唱诵。

  发菩提心,乃行大乘道的基础,为大乘佛教日课中的重要内容。发菩提心包括观世间无常、苦而生出离心,观众生苦而发慈悲济度心,观自心佛而发向上心等内容,发菩提心以树立高尚的理想,能使人从低层次的物欲困缚下解脱出来,胸怀…

《佛教的医学观——佛教对身心疾病因的探索与防治(范正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