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慈悲,目光远大,意气风发,从坚定的信念中,获得圆满自我实现的无穷力量,具备消融生活中一切矛盾冲突的宽广襟怀,使人身心健康、精力充沛、人格高尚。从心理疗法的角度而言,发菩提心,对于治疗信仰崩溃、自我丧失、迷惘不安、萎靡颓废的一类”现代病“,无疑最具特效。
至于佛教所修坐禅,气功界认为属于气功,其治病健身之效,经千百万人的亲身验证和科学观测,已没有多少人会怀疑。而佛家禅法之多样、禅境之高深、禅理之精审,非诸家气功所能相比。论静功,佛家有数息、观想、念佛、观心、金刚诵、宝瓶气、拙火定等数十种法门;论动功,佛家有行禅、跑禅、金刚拳等;乃至论硬功,佛家亦不缺欠,气功界莫不尊为上乘,奉为渊源。说到佛家禅法非气功所及者,更在它以出世间禅为主,以出世间的睿智修观,不仅使人得到世间气功治病健身、益寿延年、身心轻安等益处,而且使人得出世间的受用--明心见性,认识自己,获得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本,获得圆融无碍、轻松流行性地对待生活的超然智慧,从而幸福安恬,身心获益无穷……。
总之,佛教的养身之道,是以”明心“、”养性“为根本,以”一大目标“、”四种修持法“为枢机。创造保精、固气、养神的条件,强化精、气、神人生三宝,达到固本培元、祛邪扶正、防病强身健康长寿的目标。
所谓”明心“,简单的说就是时时观心,在起心劝念时,消除一切妄想杂念,使妄心息灭,真心现前。
所谓”养性“,就是以清净无为的意念,涵养”至真、至善的先天本性“,使本性不为物累,不为情牵,则精神内守,百病不生。
所谓”一大目标“即色身与心灵双修。不偏空、不偏有、从容中道、借假修真、促进身、心整体健康,以利安心办道证果。
所谓”四种修持方法“,即验之以心,将之以动,动之以徐,持之以恒,则自可断除病难,安康乐道。
七、总 结
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的终极归宿,应该是使每个人都达到永享极乐的境地。人类文明的出发点,应是如实把握自性,解决以生死为本的人生诸苦。这一目标的实现,可以用简而灵的佛法,直接从自我调心入手。只要它所欲解决的生死等痛苦未曾由其它途经根绝时,其便具有永恒性。在现时代心理问题、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极重治心,极擅长心理卫生之道的佛教,将如旭日升起,这是可以断言的。
根据大乘佛教思想,现代医学不应再是仅仅停留在对人体方面的认识,而是要将人类医学的职能作进一步的泛化和拓宽,应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社会职能:
(一)、治病救人的职能。这是指治疗个体人在机体方面的病理现象,也就是人们一般意义上的治病。西方生物医学模式一般来说仅仅着眼于完成这方面的职能。
(二)、 解除精神烦恼方面的职能。这是指救治个体人的病态心灵(变态心理),儒家、佛教和道教均含有这方面的职能,传统中医在吸收了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后,一贯重视对病人的精神疏导,力图解除病人在精神上的烦恼。历代中医学家们又普遍继承着这方面的传统,并已构成当今中医特色及价值上的优势。
(三)、普济众生方面的职能。这是指救治人类社会群体方面的不良意识和无意识(社会变态心理),使人类心灵净化,改造人类病态的集体无意识状态(不良社会习惯,不良社会需要)和社会意识形态(不良思想和思潮等)与移风易俗。早在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就提出过关于”普救含灵众生“的这一类职能。现考其思想,显然来源于大乘佛教。
上述三大社会职能的实施,则必然使现代医学具有高于以往所有医学的社会价值。
社会群体方面的变态心理(贪、瞋、痴)乃是个体人机体和精神性疾病的渊薮,形成了茫茫的苦海,乃至成为人类瘟神的魔窟,同时也可看作是人体最高层次的病机。医学若不以社会心理为研究对象,不力图移风易俗,改造社会意识形态,铲除病魔的巢穴,则不但不能彻底根除个体人在机体及精神上的病理状态,到头来反而使医生被治不完的病魔纠缠终生,这样的医学岂能算是人类完善的医学?
由此可见,作为一位合格的医生,应以根治众生疾病、使他们远离痛苦为宗旨;以医治众生生死大病为究竟;作为一位医生不应仅仅是一位医技人员,更主要的是能救治众生的法身慧命……这无疑对现代医学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注释:
注(1):《佛教科学》 索达吉堪布 著 福建省莆田广化寺流通处印 页六十二
注(2):《唯识三十颂》 日本 井上玄真著 芝峰法师译
福建省莆田广化寺流通处印 页三十四
注(3):《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 卷三 页七十九 大正二十 四零九中
注(4): 《唯识三十颂》 日本 井上玄真著 芝峰法师译 福建省莆田广化寺流通处印 页八十九
注(5): 欲界、色界、无色界。
注(6): 摘自Herhert A。Car ll所著的《MentaHygiene--The Dynamivs f Adjustment F urth Editi nl》 页二一三 至 二六五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注(7): 《摩诃止观辅行》 第三十二卷 页一二四九 大正三十 一四九六中
注(8): 《大方广总持经》 卷二 页七二 大正一三 二零五中
注(9): 《梁皇宝忏》 页一三六 多宝讲寺流通处印
注(10):《摩诃止观辅行》 第三十二卷 页一二四九 大正三十 一四九五中
注(11):《摩诃止观辅行》 第三十一卷上 页一一二八 大正三十 一三七三中
注(12):《教乘法数》 页八六八 大正二十五 八二三中
注(13):《东方气功》1989年第1期 页二八
参考资料:
(1)杨国安《佛教与健康》 黑龙江出版社1999年版
(2)武晋 《佛家养生要旨》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
(3)陈宝晖《佛教与医学》 中国佛教协会《法音》1990年第6期 页二十六
(4)陈兵 《佛教与医学》 《法音》1991年第6期页十六
(5)李心天《医学心理》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页十七
(6)焦金堂《十方》杂志 1984年第10期 页三十一
(7)陈柏达《五福临门》 揭东县地都佛教居士林佛经流通处 页十八
(8)陈柏达《佛陀的人格与教育》 福建省佛教协会印 页九十四
(9) 《大方广圆觉经》 卷一 大正十七 页九一三 唐 佛陀多罗 译
(10)《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卷一页 八四九 大正八 二五一中
唐 玄奘 译
(11)《大乘悲分陀利经》 卷二 页八三九 大正十 二五二下
唐 玄奘 译
(12)《佛说佛医经》 卷一 大正十七 七二八中
吴 竺律炎 共 支越 译
(13)《药师经》 卷二 页四零八 大正十三 四四八中 唐 义净 译
(14)《金刚经》 卷一 页七四八 大正八 二三六下
姚秦 鸠摩罗什 译
(15)《华严经》 卷三十 大正九 二八七上
(16)《达磨血脉论》 台湾省板桥佛教莲社 民国八十一年二月印
(17)《六祖坛经》 上海佛学书局出版 1996版 页六十二
(18)《正法念处经·观天品》卷二 页一三六 大正九 二零一中
后秦 鸠摩罗什 译
(19)《梵网经》下卷 页九九八 大正二十四 一八一三中
后秦 鸠摩罗什 译
(20)《楞严经》第八卷 页一二五 大正十九 一二五中 唐 般剌密帝 译
(21)《摩诃止观辅行》第三十二卷 页一二五零 大正三十 一四九七中
(22)《禅门日诵》 福建莆田广化寺流通处印 页六十
(23)《金光明经》卷九 页一零 大正三十九 六六九中
隋智顗 说 灌顶 录
(24)《四分律》卷四十 页一零二 卷二十二 一四三二中
姚秦 佛陀耶舍 共 竺佛念等 译
(25)《十诵律》第26卷 三二零 大正二二三 四四零中
后秦弗若多罗共罗什 译
《佛教的医学观——佛教对身心疾病因的探索与防治(范正风)》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