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醫學觀——佛教對身心疾病因的探索與防治(範正風)▪P6

  ..續本文上一頁慈悲,目光遠大,意氣風發,從堅定的信念中,獲得圓滿自我實現的無窮力量,具備消融生活中一切矛盾沖突的寬廣襟懷,使人身心健康、精力充沛、人格高尚。從心理療法的角度而言,發菩提心,對于治療信仰崩潰、自我喪失、迷惘不安、萎靡頹廢的一類”現代病“,無疑最具特效。

  至于佛教所修坐禅,氣功界認爲屬于氣功,其治病健身之效,經千百萬人的親身驗證和科學觀測,已沒有多少人會懷疑。而佛家禅法之多樣、禅境之高深、禅理之精審,非諸家氣功所能相比。論靜功,佛家有數息、觀想、念佛、觀心、金剛誦、寶瓶氣、拙火定等數十種法門;論動功,佛家有行禅、跑禅、金剛拳等;乃至論硬功,佛家亦不缺欠,氣功界莫不尊爲上乘,奉爲淵源。說到佛家禅法非氣功所及者,更在它以出世間禅爲主,以出世間的睿智修觀,不僅使人得到世間氣功治病健身、益壽延年、身心輕安等益處,而且使人得出世間的受用--明心見性,認識自己,獲得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本,獲得圓融無礙、輕松流行性地對待生活的超然智慧,從而幸福安恬,身心獲益無窮……。

  總之,佛教的養身之道,是以”明心“、”養性“爲根本,以”一大目標“、”四種修持法“爲樞機。創造保精、固氣、養神的條件,強化精、氣、神人生叁寶,達到固本培元、祛邪扶正、防病強身健康長壽的目標。

  所謂”明心“,簡單的說就是時時觀心,在起心勸念時,消除一切妄想雜念,使妄心息滅,真心現前。

  所謂”養性“,就是以清淨無爲的意念,涵養”至真、至善的先天本性“,使本性不爲物累,不爲情牽,則精神內守,百病不生。

  所謂”一大目標“即色身與心靈雙修。不偏空、不偏有、從容中道、借假修真、促進身、心整體健康,以利安心辦道證果。

  所謂”四種修持方法“,即驗之以心,將之以動,動之以徐,持之以恒,則自可斷除病難,安康樂道。

  七、總 結

  二十一世紀人類文明的終極歸宿,應該是使每個人都達到永享極樂的境地。人類文明的出發點,應是如實把握自性,解決以生死爲本的人生諸苦。這一目標的實現,可以用簡而靈的佛法,直接從自我調心入手。只要它所欲解決的生死等痛苦未曾由其它途經根絕時,其便具有永恒性。在現時代心理問題、社會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極重治心,極擅長心理衛生之道的佛教,將如旭日升起,這是可以斷言的。

  根據大乘佛教思想,現代醫學不應再是僅僅停留在對人體方面的認識,而是要將人類醫學的職能作進一步的泛化和拓寬,應具有如下叁方面的社會職能:

  (一)、治病救人的職能。這是指治療個體人在機體方面的病理現象,也就是人們一般意義上的治病。西方生物醫學模式一般來說僅僅著眼于完成這方面的職能。

  (二)、 解除精神煩惱方面的職能。這是指救治個體人的病態心靈(變態心理),儒家、佛教和道教均含有這方面的職能,傳統中醫在吸收了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後,一貫重視對病人的精神疏導,力圖解除病人在精神上的煩惱。曆代中醫學家們又普遍繼承著這方面的傳統,並已構成當今中醫特色及價值上的優勢。

  (叁)、普濟衆生方面的職能。這是指救治人類社會群體方面的不良意識和無意識(社會變態心理),使人類心靈淨化,改造人類病態的集體無意識狀態(不良社會習慣,不良社會需要)和社會意識形態(不良思想和思潮等)與移風易俗。早在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就提出過關于”普救含靈衆生“的這一類職能。現考其思想,顯然來源于大乘佛教。

  上述叁大社會職能的實施,則必然使現代醫學具有高于以往所有醫學的社會價值。

  社會群體方面的變態心理(貪、瞋、癡)乃是個體人機體和精神性疾病的淵薮,形成了茫茫的苦海,乃至成爲人類瘟神的魔窟,同時也可看作是人體最高層次的病機。醫學若不以社會心理爲研究對象,不力圖移風易俗,改造社會意識形態,鏟除病魔的巢穴,則不但不能徹底根除個體人在機體及精神上的病理狀態,到頭來反而使醫生被治不完的病魔糾纏終生,這樣的醫學豈能算是人類完善的醫學?

  由此可見,作爲一位合格的醫生,應以根治衆生疾病、使他們遠離痛苦爲宗旨;以醫治衆生生死大病爲究竟;作爲一位醫生不應僅僅是一位醫技人員,更主要的是能救治衆生的法身慧命……這無疑對現代醫學又提出了新的挑戰!

  注釋:

  注(1):《佛教科學》 索達吉堪布 著  福建省莆田廣化寺流通處印 頁六十二

  注(2):《唯識叁十頌》 日本 井上玄真著 芝峰法師譯 

     福建省莆田廣化寺流通處印 頁叁十四

  注(3):《維摩诘經》"文殊師利問疾品"  卷叁 頁七十九 大正二十 四零九中

  注(4): 《唯識叁十頌》 日本 井上玄真著 芝峰法師譯  福建省莆田廣化寺流通處印 頁八十九

  注(5): 欲界、色界、無色界。

  注(6): 摘自Herhert A。Car ll所著的《MentaHygiene--The Dynamivs f Adjustment F urth Editi nl》 頁二一叁 至 二六五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注(7): 《摩诃止觀輔行》 第叁十二卷 頁一二四九 大正叁十 一四九六中

  注(8): 《大方廣總持經》 卷二 頁七二 大正一叁 二零五中

  注(9): 《梁皇寶忏》 頁一叁六 多寶講寺流通處印

  注(10):《摩诃止觀輔行》 第叁十二卷 頁一二四九 大正叁十 一四九五中

  注(11):《摩诃止觀輔行》 第叁十一卷上 頁一一二八 大正叁十 一叁七叁中

  注(12):《教乘法數》 頁八六八 大正二十五 八二叁中

  注(13):《東方氣功》1989年第1期 頁二八

  參考資料:

  (1)楊國安《佛教與健康》  黑龍江出版社1999年版

  (2)武晉 《佛家養生要旨》  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

  (3)陳寶晖《佛教與醫學》  中國佛教協會《法音》1990年第6期 頁二十六

  (4)陳兵 《佛教與醫學》  《法音》1991年第6期頁十六

  (5)李心天《醫學心理》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年 頁十七

  (6)焦金堂《十方》雜志  1984年第10期 頁叁十一

  (7)陳柏達《五福臨門》  揭東縣地都佛教居士林佛經流通處 頁十八

  (8)陳柏達《佛陀的人格與教育》  福建省佛教協會印 頁九十四

  (9) 《大方廣圓覺經》  卷一 大正十七 頁九一叁  唐 佛陀多羅 譯

  (10)《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卷一頁 八四九 大正八  二五一中  

     唐 玄奘 譯

  (11)《大乘悲分陀利經》  卷二 頁八叁九 大正十 二五二下

    唐 玄奘 譯

  (12)《佛說佛醫經》  卷一 大正十七 七二八中 

    吳 竺律炎 共 支越 譯

  (13)《藥師經》  卷二 頁四零八 大正十叁 四四八中 唐 義淨 譯

  (14)《金剛經》  卷一 頁七四八 大正八 二叁六下 

    姚秦 鸠摩羅什 譯

  (15)《華嚴經》  卷叁十 大正九 二八七上

  (16)《達磨血脈論》  臺灣省板橋佛教蓮社 民國八十一年二月印

  (17)《六祖壇經》  上海佛學書局出版 1996版 頁六十二

  (18)《正法念處經·觀天品》卷二 頁一叁六 大正九 二零一中 

   後秦 鸠摩羅什 譯

  (19)《梵網經》下卷 頁九九八 大正二十四 一八一叁中 

    後秦 鸠摩羅什 譯

  (20)《楞嚴經》第八卷 頁一二五 大正十九 一二五中 唐 般剌密帝 譯

  (21)《摩诃止觀輔行》第叁十二卷 頁一二五零 大正叁十 一四九七中

  (22)《禅門日誦》 福建莆田廣化寺流通處印 頁六十

  (23)《金光明經》卷九 頁一零 大正叁十九 六六九中

    隋智顗 說 灌頂 錄

  (24)《四分律》卷四十 頁一零二 卷二十二 一四叁二中

    姚秦 佛陀耶舍 共 竺佛念等 譯

  (25)《十誦律》第26卷 叁二零 大正二二叁 四四零中

    後秦弗若多羅共羅什 譯

  

《佛教的醫學觀——佛教對身心疾病因的探索與防治(範正風)》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