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個。心就象我們現在看電視的那個屏幕一樣,什麼都沒有,它能顯像。識就是心起作用了,能夠變化,象那個屏幕裏面放電視一樣千變萬化叫你百看不厭。能變的是自己,所變的還是自己,爲什麼佛菩薩看衆生跟自己一樣?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他們能在一切萬物當中生起真正的平等心,真正的慈悲心,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這在佛法裏面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個體就是自己的本性,佛法裏面講本性,講真性,講佛性,通通都是說的這個體。也就是我們現在哲學裏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
由此可知,佛法並不是釋迦牟尼佛創造出來的一種學說,他只不過是將自己證悟到的宇宙人生真相告訴我們罷了。佛法講的是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就是我們的自性,我們的覺性,我們的真心。所以佛法不是講別人,是講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真心顯露了,真心現前了,在佛教裏面就稱作佛。佛就是大智大覺的人,對于宇宙人生徹底明了,徹底覺悟的人。正如《達磨血脈論》雲:“念念覺悟念念是佛”。
二)、心病源于動念
人生在世爲什麼會有種種的惡疾苦果呢?不就是由于有此肉身在嗎!這個四大假合的身體又是怎麼來的呢?爲什麼會投生呢?引用佛教的十二緣起來說,是由于造作了有爲的善、惡“業”。造業是因爲有“取”,這取又是從“愛”而生,生愛是由于有“受”(領受苦樂色聲的境界),受的生起是由于“觸”(接觸外境)。又因有“六入”才有接觸,(六入也叫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入爲涉入之義。六根六境互相涉入而生六識),六入是由“名色”而生(名色是指在胎中六根尚未成長,只有受、想、行、識的名和青、黃、赤、白的色),名色由“識”而生,(識就是神識,也就是靈魂。淺言之,就是由有靈魂來投生,才有塊然處胎的名色),再有六根完成的身體,去接觸領受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境界,而造作善、惡有爲的業,再爲投生的因。
識從“行”生,(行是遷流無常的有爲法),行從“無明”而生,(那無明癡暗是從真起妄,違自本性的一念不覺)。由此可見遷流生死的根本是在無明,若能滅除“無明”,那未“行”“識”……“生”,“生死憂苦”依次都沒有了。正如在《六祖壇經》雲:“一燈能除千年暗, 一智能滅萬年愚”。那麼何爲無明呢?佛教講:一切衆生因不明白一切事物緣生緣滅,無常無我的道理,而在無常的法上貪愛追求,在無我的法上執著有“我”或爲我所有,這叫做“無明”,同時佛教對苦的原因,還總結爲一句話,叫做因“無明”造業,由業受苦。由此可知,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從內容上說,它是智慧的教育,是教人破迷開悟,恢複我們本有的大智大覺的教育。
近現代西方文明片面向外逐物,物質文明的誘惑,人們的信仰崩潰,精神空虛,自我迷失,道德淪喪,造成諸多心理問題,社會問題,愈是在經濟發達國家,愈爲嚴重,犯罪率比以往任何時代都高。人類貪、瞋、癡叁毒煩惱,天天在增長,而且是幾何級數的增長。在佛教看來,叁毒增長,世間才會有瘟疫(病毒)等。例如小兒的“痘疹”是從魏晉南北朝以後才有的。“前風”是清朝順治末年以後才有的。十九世紀,流行至全世界的“梅毒”(Syphilis),到二十世初發明了六零六(Salvarsan),後來又發明了盤尼西林(Penicillin),方才控製了梅毒的蔓延。其它如恐怖的黃熱病、黑死病、霍亂、肺結核等病的發生,目前雖然已不是最流行的絕症。但是代之而起的稱爲“癌”(Cancer)的惡性腫瘤,以及近幾年來才出現的“愛滋病”(簡稱爲AIDS),卻正在風聲鶴淚地震懾者全世界的每一個人。仿佛在向人類示威、挑戰,可迄今爲止,人類尚還未發現療效顯著的藥物和方法。
現代醫學在進步,疾病並未因此而減少,新病毒不斷地産生,這鐵一般的事實不知是否能說明什麼?
叁)、身病源于心病
佛學以一心緣起論爲基本立場,不象近代西醫那樣孤立地研究人的生理,它是從根(生理)、塵(環境)、識(精神)叁緣和合的整體角度來觀察人的存在,認爲心、身、境叁者互不相離,互相影響,互相作用。心起煩惱、惡業,可導致生理失調而致病,反之,心清淨、行爲端正,則身體亦隨之健康。《正法念處經·觀天品》雲:“心清淨故,血則清淨,血清淨故,顔(臉)色清淨”。密乘無上部瑜伽說:心理上的煩惱必導致身中脈道纏縛阻滯,使十種氣受阻或錯亂,生出種種疾病。在《佛說醫經》有說到,把引起身中四百四病之因總結爲久坐不臥、食無貸(飲食不節)、憂愁、疲極、淫佚、瞋恚、忍大便、忍小便、製上風、製下風十種,其中憂愁、瞋恚屬心理失調,其余八種皆可歸于行爲不當。天臺智者大師總結爲六類病因,在四大不調類中勞累及飲食不節、坐禅偏差、業報叁類,屬行爲因素,鬼魔二病系屬心理因素範疇。中醫也從天人合一的角度,把內傷七情與外感六淫列爲致病之因。由此可知,從曆史角度看,佛教說心理、行爲可導致疾病,要比現代心身醫學、行爲醫學早了幾千年。就哲學而言,較現代醫學所依據的西方哲學更顯殊勝。如現代心身醫學主要依據的--深層心理學,認爲人類被壓入的無意識的本能沖動爲導致精神病的重要原因等理論。從整體而言,尚未必及于佛學末那識、阿賴耶識、庵摩羅識說之完善精深。至于佛家無上密乘及唯識學對意識層下諸識與微觀層次的身中氣脈及外環境關系之認識,更爲現代哲學、心理學、醫學所未夢見。
近代醫學心理學的研究,以大量的證據證明了情緒致病因素,從而把情緒與疾病的關系,建立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之上。從情緒因素引起的一系列生理變化來看,情緒活動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著人體的新陳代謝過程和全身各器官系統的功能狀態,因此情緒因素不可否認地成爲維持人體身心健康的一個關鍵性要素。強烈持久的精神緊張刺激,能破壞人的正常情緒,使人産生應激反應,處于持續緊張狀態之下,或經常遭受強烈應激反應的個體,開始時因正常生理過程被擾亂而出現生理功能障礙,繼而在機體的薄弱環節--易感器官上出現器質性病變。有資料表明,我國目前病死率相當高的幾種疾病,如腫瘤、高血壓和心髒病等都與人的不良情緒明顯相關。現代醫學認爲,不良情緒誘發癌症的原因,與緊張、抑郁、沮喪等因素而使免疫功能被抑製有極大關系。
高血壓病與心髒病也常由不良情緒誘發。醫學研究證明,憤怒、焦慮時交感神經系統處于興奮狀態,心率加快、血壓上升,如果這種情緒持續下去,形成不良心態,結合其它生理因素,就可能引起心血管機能紊亂,出現心律不齊,高血壓和冠心病等疾病。嚴重時還會導致腦血栓或心肌梗塞,甚至可引起心髒病猝發或腦溢血等導致突然死亡。
情緒變化更多地直接影響人的心理狀態,造成心理異常和引起多種神經症。例如焦慮症、癔症、恐怖症、強迫症、抑郁症等,下面舉一例作說明:
癔症,又稱歇斯底裏症。特點是,由純粹心理沖突而導致明顯的生理症狀,卻找不出機體上的原因。這些症狀主要是感覺或運動能力喪失,肌肉顫抖及語言障礙等,心理沖突解除,症狀可立即消失。
如上所述,人們因無明而産生的煩惱,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解脫,其長期和嚴重的發展,可能過渡到神經症,甚至可能發展爲精神病及其它疾病。又如:現代西方社會中泛濫的“性自由”“性解放”……由此引發的艾滋病的傳播流行,是“身病源于心病”最具體的例證。
四)、小結:
綜上所述,站在佛教立場,以佛法的觀點來說,産生一切疾病的真正原因在于我們過去的妄念或惡業。所以說“一切疾病其實都是心病”。因爲假如過去沒有妄念和惡業,今生就不會遇到導致疾病的因素和條件。如果過去沒有種下致病的業因,縱使遇到不好的環境和惡緣,也不會産生疾病。
四、飲食不節與疾病
一).現代人飲食觀與疾病
A、 從現代人飲食觀的角度觀察、分析各種疾病發生的原因,可以歸納爲叁大主因:缺、酸、毒。
(1)、“缺”是指缺乏症。身體方面因爲食物的過度精製加工,以及飲食習慣的不當,使得現代人的遭到某種程度的“營養缺乏症”。五大營養素中,蛋白質、脂肪及醣類的攝取,大都過量,維生素及礦物質則普遍不足,再加上生活作息的失調、熬夜、缺少陽光、缺少運動、缺少新鮮的空氣等,使得現代人體弱多病;心靈方面,則因爲物欲過重而人情淡薄,個人主義色彩濃厚而彼此抗爭對立,家庭與社會缺少溫暖而致心靈空虛或心理不平衡。
(2)、“酸”是指酸血症。身體方面因爲動物蛋白質攝取過量、血液循環的障礙,以及腎、肺、大腸等排泄功能的異常,使得代謝廢物堆積于血液及組織之中,體液偏向酸性,影響生化的正常運作,而使得身體不適多病;心靈方面,則因爲負面情緒與精神壓力的關系,常感到“心累”而降低身體的免疫力。
(3)、“毒”是指毒血症。現代人幾乎是活在毒物的世界裏,空氣、水、食物、日常用品,沒有一樣不被汙染,沒有一樣不含毒素,這些毒物入體內,日久月深,就衍生許多病變,包括各種慢性疾病及癌症;心靈方面,則因爲對立與抗爭的關系,引發發怒、仇恨、暴力、傷害等“心毒”,這些內、外毒素的總和,使得身體受到嚴重的傷害。
這些缺、酸、毒,不是自“口”而入,就是由“心”而生,內外夾攻,令人招架不住。故曰:“病從口入”、“病由心生”,口與心,是疾病發生的兩大根源。
人體是身、心、靈叁方面的組合。身、心、靈叁者,一體而互動,要想獲得真正的健康,必須身、心、靈叁樣全部健全方可,其中若有一項生病不健康,必定會影響其它兩項。身體如有病痛,心情自然無法開朗;悲傷緊張,也會使身體生病,身心是一體。心的重要…
《佛教的醫學觀——佛教對身心疾病因的探索與防治(範正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