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个。心就象我们现在看电视的那个屏幕一样,什么都没有,它能显像。识就是心起作用了,能够变化,象那个屏幕里面放电视一样千变万化叫你百看不厌。能变的是自己,所变的还是自己,为什么佛菩萨看众生跟自己一样?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们能在一切万物当中生起真正的平等心,真正的慈悲心,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这在佛法里面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个体就是自己的本性,佛法里面讲本性,讲真性,讲佛性,通通都是说的这个体。也就是我们现在哲学里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
由此可知,佛法并不是释迦牟尼佛创造出来的一种学说,他只不过是将自己证悟到的宇宙人生真相告诉我们罢了。佛法讲的是我们自己的真如本性,就是我们的自性,我们的觉性,我们的真心。所以佛法不是讲别人,是讲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真心显露了,真心现前了,在佛教里面就称作佛。佛就是大智大觉的人,对于宇宙人生彻底明了,彻底觉悟的人。正如《达磨血脉论》云:“念念觉悟念念是佛”。
二)、心病源于动念
人生在世为什么会有种种的恶疾苦果呢?不就是由于有此肉身在吗!这个四大假合的身体又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会投生呢?引用佛教的十二缘起来说,是由于造作了有为的善、恶“业”。造业是因为有“取”,这取又是从“爱”而生,生爱是由于有“受”(领受苦乐色声的境界),受的生起是由于“触”(接触外境)。又因有“六入”才有接触,(六入也叫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入为涉入之义。六根六境互相涉入而生六识),六入是由“名色”而生(名色是指在胎中六根尚未成长,只有受、想、行、识的名和青、黄、赤、白的色),名色由“识”而生,(识就是神识,也就是灵魂。浅言之,就是由有灵魂来投生,才有块然处胎的名色),再有六根完成的身体,去接触领受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境界,而造作善、恶有为的业,再为投生的因。
识从“行”生,(行是迁流无常的有为法),行从“无明”而生,(那无明痴暗是从真起妄,违自本性的一念不觉)。由此可见迁流生死的根本是在无明,若能灭除“无明”,那未“行”“识”……“生”,“生死忧苦”依次都没有了。正如在《六祖坛经》云:“一灯能除千年暗, 一智能灭万年愚”。那么何为无明呢?佛教讲:一切众生因不明白一切事物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道理,而在无常的法上贪爱追求,在无我的法上执着有“我”或为我所有,这叫做“无明”,同时佛教对苦的原因,还总结为一句话,叫做因“无明”造业,由业受苦。由此可知,佛教是佛陀的教育,从内容上说,它是智慧的教育,是教人破迷开悟,恢复我们本有的大智大觉的教育。
近现代西方文明片面向外逐物,物质文明的诱惑,人们的信仰崩溃,精神空虚,自我迷失,道德沦丧,造成诸多心理问题,社会问题,愈是在经济发达国家,愈为严重,犯罪率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高。人类贪、瞋、痴三毒烦恼,天天在增长,而且是几何级数的增长。在佛教看来,三毒增长,世间才会有瘟疫(病毒)等。例如小儿的“痘疹”是从魏晋南北朝以后才有的。“前风”是清朝顺治末年以后才有的。十九世纪,流行至全世界的“梅毒”(Syphilis),到二十世初发明了六零六(Salvarsan),后来又发明了盘尼西林(Penicillin),方才控制了梅毒的蔓延。其它如恐怖的黄热病、黑死病、霍乱、肺结核等病的发生,目前虽然已不是最流行的绝症。但是代之而起的称为“癌”(Cancer)的恶性肿瘤,以及近几年来才出现的“爱滋病”(简称为AIDS),却正在风声鹤淚地震慑者全世界的每一个人。仿佛在向人类示威、挑战,可迄今为止,人类尚还未发现疗效显着的药物和方法。
现代医学在进步,疾病并未因此而减少,新病毒不断地产生,这铁一般的事实不知是否能说明什么?
三)、身病源于心病
佛学以一心缘起论为基本立场,不象近代西医那样孤立地研究人的生理,它是从根(生理)、尘(环境)、识(精神)三缘和合的整体角度来观察人的存在,认为心、身、境三者互不相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心起烦恼、恶业,可导致生理失调而致病,反之,心清净、行为端正,则身体亦随之健康。《正法念处经·观天品》云:“心清净故,血则清净,血清净故,颜(脸)色清净”。密乘无上部瑜伽说:心理上的烦恼必导致身中脉道缠缚阻滞,使十种气受阻或错乱,生出种种疾病。在《佛说医经》有说到,把引起身中四百四病之因总结为久坐不卧、食无贷(饮食不节)、忧愁、疲极、淫佚、瞋恚、忍大便、忍小便、制上风、制下风十种,其中忧愁、瞋恚属心理失调,其余八种皆可归于行为不当。天台智者大师总结为六类病因,在四大不调类中劳累及饮食不节、坐禅偏差、业报三类,属行为因素,鬼魔二病系属心理因素范畴。中医也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把内伤七情与外感六淫列为致病之因。由此可知,从历史角度看,佛教说心理、行为可导致疾病,要比现代心身医学、行为医学早了几千年。就哲学而言,较现代医学所依据的西方哲学更显殊胜。如现代心身医学主要依据的--深层心理学,认为人类被压入的无意识的本能冲动为导致精神病的重要原因等理论。从整体而言,尚未必及于佛学末那识、阿赖耶识、庵摩罗识说之完善精深。至于佛家无上密乘及唯识学对意识层下诸识与微观层次的身中气脉及外环境关系之认识,更为现代哲学、心理学、医学所未梦见。
近代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以大量的证据证明了情绪致病因素,从而把情绪与疾病的关系,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从情绪因素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变化来看,情绪活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和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状态,因此情绪因素不可否认地成为维持人体身心健康的一个关键性要素。强烈持久的精神紧张刺激,能破坏人的正常情绪,使人产生应激反应,处于持续紧张状态之下,或经常遭受强烈应激反应的个体,开始时因正常生理过程被扰乱而出现生理功能障碍,继而在机体的薄弱环节--易感器官上出现器质性病变。有资料表明,我国目前病死率相当高的几种疾病,如肿瘤、高血压和心脏病等都与人的不良情绪明显相关。现代医学认为,不良情绪诱发癌症的原因,与紧张、抑郁、沮丧等因素而使免疫功能被抑制有极大关系。
高血压病与心脏病也常由不良情绪诱发。医学研究证明,愤怒、焦虑时交感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如果这种情绪持续下去,形成不良心态,结合其它生理因素,就可能引起心血管机能紊乱,出现心律不齐,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疾病。严重时还会导致脑血栓或心肌梗塞,甚至可引起心脏病猝发或脑溢血等导致突然死亡。
情绪变化更多地直接影响人的心理状态,造成心理异常和引起多种神经症。例如焦虑症、癔症、恐怖症、强迫症、抑郁症等,下面举一例作说明: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症。特点是,由纯粹心理冲突而导致明显的生理症状,却找不出机体上的原因。这些症状主要是感觉或运动能力丧失,肌肉颤抖及语言障碍等,心理冲突解除,症状可立即消失。
如上所述,人们因无明而产生的烦恼,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脱,其长期和严重的发展,可能过渡到神经症,甚至可能发展为精神病及其它疾病。又如:现代西方社会中泛滥的“性自由”“性解放”……由此引发的艾滋病的传播流行,是“身病源于心病”最具体的例证。
四)、小结:
综上所述,站在佛教立场,以佛法的观点来说,产生一切疾病的真正原因在于我们过去的妄念或恶业。所以说“一切疾病其实都是心病”。因为假如过去没有妄念和恶业,今生就不会遇到导致疾病的因素和条件。如果过去没有种下致病的业因,纵使遇到不好的环境和恶缘,也不会产生疾病。
四、饮食不节与疾病
一).现代人饮食观与疾病
A、 从现代人饮食观的角度观察、分析各种疾病发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大主因:缺、酸、毒。
(1)、“缺”是指缺乏症。身体方面因为食物的过度精制加工,以及饮食习惯的不当,使得现代人的遭到某种程度的“营养缺乏症”。五大营养素中,蛋白质、脂肪及醣类的摄取,大都过量,维生素及矿物质则普遍不足,再加上生活作息的失调、熬夜、缺少阳光、缺少运动、缺少新鲜的空气等,使得现代人体弱多病;心灵方面,则因为物欲过重而人情淡薄,个人主义色彩浓厚而彼此抗争对立,家庭与社会缺少温暖而致心灵空虚或心理不平衡。
(2)、“酸”是指酸血症。身体方面因为动物蛋白质摄取过量、血液循环的障碍,以及肾、肺、大肠等排泄功能的异常,使得代谢废物堆积于血液及组织之中,体液偏向酸性,影响生化的正常运作,而使得身体不适多病;心灵方面,则因为负面情绪与精神压力的关系,常感到“心累”而降低身体的免疫力。
(3)、“毒”是指毒血症。现代人几乎是活在毒物的世界里,空气、水、食物、日常用品,没有一样不被污染,没有一样不含毒素,这些毒物入体内,日久月深,就衍生许多病变,包括各种慢性疾病及癌症;心灵方面,则因为对立与抗争的关系,引发发怒、仇恨、暴力、伤害等“心毒”,这些内、外毒素的总和,使得身体受到严重的伤害。
这些缺、酸、毒,不是自“口”而入,就是由“心”而生,内外夹攻,令人招架不住。故曰:“病从口入”、“病由心生”,口与心,是疾病发生的两大根源。
人体是身、心、灵三方面的组合。身、心、灵三者,一体而互动,要想获得真正的健康,必须身、心、灵三样全部健全方可,其中若有一项生病不健康,必定会影响其它两项。身体如有病痛,心情自然无法开朗;悲伤紧张,也会使身体生病,身心是一体。心的重要…
《佛教的医学观——佛教对身心疾病因的探索与防治(范正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