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正确而必然的因果关系。如人体患病,必须有一定的病因,有些疾病,虽目前病因未明,但是不可能没有原因,不可能是命中注定的,不可能是上帝的惩罚,也不可能是其它种种不正确的原因。
(2)、事待理成
这比上一层更深刻些。现实的一切现象,固然是因果,但在因果里,有它更深刻、普遍的理性。为什么从某因生出某果,这必有某某必然生某的理则。世间的一切,都循着这必然的理则而成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且如果瓜豆品种优良,必然生长旺盛,果实丰硕。反之则黄瘦寡收,这是由其遗传基因所决定的。
(3)有依空立
这更深刻了。果从因生的现象及事待理成的必然理则,都是存在的,即是“有”的。有依空立的意思是说,不管存在的事物亦好,理则亦好,都必依否定实在性的本性--“空”而成立。这个“空”,是说没有固定不变的事物,相当于不实在的意思,而不是不存在的意思。有人以为空了就没有了,其实,佛学就是从缘起的分析上说明空无实体的道理。正象我们人类以生物化学家的眼光去分析,人体就不实在了,他们仅是各种元素及关系的结合而已。但从现象来看,当个体的人尚未逝世之前,他还是以有思想、有个性的整体的人而存在着。
B、病由业起,业由心造
常常听人说:“我昨天晚上没有盖被,着凉了,所以感冒了”。他们把感冒全归罪于没有盖被。其实错了,没有盖被不一定会着凉,盖了被也不一定就不会着凉。从佛教的观点看,没盖被只不过是感冒的“缘”和“导火线”罢了,这不是感冒最根本的原因。
同理可知:“过度疲劳”和“淋到雨”……等也都只是感冒的“外缘”,而不是真正的原因。因为有许多人淋到雨不会流鼻水,或者说虽然工作劳累但仍然不会患感冒。
现代医学常以“细菌传染”、“人体抵抗力低,免疫功能下降”来解释一切疾病,其实也不尽然。细菌只能解释像天花、白喉、淋病等传染性的疾病,而无法解释像血癌、糖尿病等机能性的疾病。
从另一方面说,不知他们是否想过,为什么细菌只传染给某甲,而没有传染给某乙?……
行医五十五年的医学博士毕勒(Bieler)先生在所著的《食物是你最好的医药》(Food ls Your Best Medicine)一书中,曾这样地解释:一切疾病的根本原因不是细菌,而是由于血液中的毒素,造成细胞组织破坏以后,才引起细菌的侵袭。由此他把所有的疾病归罪于“错误的饮食”,所以他特别提倡天然食物。
但是我试问:为什么有些人每天吃同样的食物,却会生不同的病呢?为什么有些婴儿一出生,就会带有黄疸病和血瘤的遗传,为什么会染上这样的病呢?
看来,只有用佛家的“因缘论”,“业力说”才能圆满地解释一切疾病的起因了。比如说为什么某甲躺着看书得了近视眼,而某乙却不会呢?是因为某甲过去造了近视眼的业因,所以现在加上躺着看书的助缘,才会产生近视眼的果报。
所以《维摩诘经》上说:“我现在所有的病,都是由于过去(世)的妄想所造成的”。又说“众生因为执着了我相,所以才产生烦恼和疾病”。“一切疾病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内心攀缘外境所产生的杂念” 注(3)
归根究底来说,一切疾病都是由于我们过去的妄念所造成的。因为有贪爱、憎恨和愚痴的妄念,所以在身体、语言和意念上造作了许多疾病的因(业因)。这种业因具有很大的潜在势力,遇到了适当的助缘,就会开花结果,而生出病来。而我们前面所提到的“淋到雨”、“细菌传染”、“错误的饮食”、“不适当的生活方式”、“遗传”等都是疾病的导火线和助缘,而不是根本的原因。由于过去曾造作了会导致疾病的“业因”,所以遇到了那些“缘”,才生出疾病的果报。
二)、“四大增损”学说
“四大增损” 学说源于“缘起性空”,佛教把人和一切有感情的生物叫做“有情”。缘起论认为,所谓“有情”乃是种种物质和精神要素的聚合体。《大方广圆觉经》说:“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佛教认为一切物质都是四大所生,人的身体也是由四大组成的。“四大”指地、水、火、风四种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四大”又名四界。界是种类的意思。谓地、水、火、风都能保持各自的性状,不相紊乱。四大亦名四大种。种,是说四大犹如种子,能够生成万物。四大之“大”有两种含义:一,相大,如宇宙天地,江海山岳;二,用大,一切物体皆为四大所造,故曰用大。四大各有不同的性能和业用。地大以坚为性,其业用能受持万物。水大以湿为性,其业用能使物体摄聚不散。火大以热为性,其业用能使物成长。四大又分内、外两类。人和动物体的四大称为内四大;人和动物体外的物质世界称外四大。
佛教医学认为,人体健康,说明人体四大调和,人体发生种种疾病,则是内四大和外四大不调和造成的。《大乘悲分陀利经》云:“诸根四大,代谢增损,全身得病……四大调和,众病皆愈”。那么四大增损及内四大和外四大的综合影响,究竟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危害呢?
《佛说佛医经》云:“四大不顺者,行役无时,强健担负,棠触寒热,外热助火,火强破水,是增火病。外寒助水,水增害火,是为水病。外风助气,气吹火,火动水,是为风病。或三大增害于地,名等分病,或身分增害三大,亦是等分,属地病。此四(大)既动,众恼(病)竟生……。人身中,本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地)增力盛,本从四病,起四百四病”“一大增损则百一病生,四大增损,则四百四病生也。”因此,人体生理功能的协调与否,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痊愈,都和四大的增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五大归纳法
佛教认为:“缘起性空”是宇宙万有的真实相状,即所谓“诸法实相”。《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说的这一道理。“色”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色,是指物质。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它有相状,有功用,但是它的相状和功用里面没有常恒不变的指挥它的主宰,所以说是空。所谓空,不是指的色外空(物体之外的空),也不是指的色后空(物体灭了之后的空无),换句话来说,并不是离开色而另外有一个空,而是所谓“当体即空”。色是缘起所起,色法上不能有个不变的实性,所以说“色即是空”。唯其没有实性,所以能遇缘即起,所以说“空即是色”。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同样是缘起性空。佛经云:“空者理之别目,绝众相,故名为空”。注(4) “空”是佛教义理中讲的真如实性的最高境界,因此佛教把“空”也视为“大”。
佛教医学把空与地、水、火、风合称“五大”,并用“五大归纳法”来系统说明人与人体各部组织及周围环境的相互联系。
根据五大归纳法,佛教医学把人的形体、脏腑、人与人所处环境的类比关系列表如下:
五大空风火水地
五脏肝肺心肾脾
形体筋形体血骨
五官眼鼻舌耳口
气质魂魄神志意
时间春秋夏冬季夏
空间东西南北中央
味道酸辛苦咸甘
颜色青白赤黑黄
梵音阿尾罗吽欠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
根据佛教医学的“五大归纳法”,五脏之间(也即五大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害”关系。中国传统中医学中的阳、阴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即源于此。
佛教医学诊断法中的“相法”,类似中医的“望诊”。就是通过观察病人的神形状态,从而达到诊断的目的。
佛教医学认为,由于季节的变化,气候随之变化,而四大也随之推移变化。同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有时间规律的。医生诊断治疗和用药,也应当具有时间观念。
总之,“四大增损学说”和“五大归纳法”是佛教医学的理论核心,是指导佛教医学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指南。
三、身病源于心病的探索
一)、健康的心态(即清净心)
前面笔者在“病由业起,业由心生”中已阐述了个大概,为了进一步地明了病源,对症下药、斩草除根,下面将话题进一步地展开:
佛教说:“万法由心生,一切唯心造,三界唯心所现”。注(5) 《药师经》说:人的生理上有三种病--老、病、死;心理上也有三种病--贪、瞋、痴。佛说法度生就是为拔除众生身心的种种病苦。佛教医药学之方药,就是讲究药物对四大和五脏的增损,是按照调和四大的原则调配的。同时告诉人们,医药医得了病,却医不了命,因为诸法是无常的,当四大离散时,终免不了一死,不出生死,终不得不病。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告诉我们世间一切外境,都是成住怀空,不停地迁谢变灭着,都是无常的,是虚妄不实的。而这个肉身也是生、老、病、死,时刻在迁流变化中。死去形朽,我在何处?所以说是“无我”,“我”尚没有,何况因我而有的一切财物,更用不着贪爱执着而认为实有了。
就拿做梦来说,我们都有做梦的经验,当我们做梦的时候,梦里头当然有自己,也有别人,有我们认识的人,也有陌生人,有山河大地,也有虚空,也有一些动植矿物,我们都会梦到。醒来之后什么都没有,梦里面那些人哪儿来的呢?
佛告诉我们,山河大地,虚空世界,一切万物都是我们自己心里头变现出来的,《华严经》云:“尽虚空遍法界,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与识是…
《佛教的医学观——佛教对身心疾病因的探索与防治(范正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