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正確而必然的因果關系。如人體患病,必須有一定的病因,有些疾病,雖目前病因未明,但是不可能沒有原因,不可能是命中注定的,不可能是上帝的懲罰,也不可能是其它種種不正確的原因。
(2)、事待理成
這比上一層更深刻些。現實的一切現象,固然是因果,但在因果裏,有它更深刻、普遍的理性。爲什麼從某因生出某果,這必有某某必然生某的理則。世間的一切,都循著這必然的理則而成立,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而且如果瓜豆品種優良,必然生長旺盛,果實豐碩。反之則黃瘦寡收,這是由其遺傳基因所決定的。
(3)有依空立
這更深刻了。果從因生的現象及事待理成的必然理則,都是存在的,即是“有”的。有依空立的意思是說,不管存在的事物亦好,理則亦好,都必依否定實在性的本性--“空”而成立。這個“空”,是說沒有固定不變的事物,相當于不實在的意思,而不是不存在的意思。有人以爲空了就沒有了,其實,佛學就是從緣起的分析上說明空無實體的道理。正象我們人類以生物化學家的眼光去分析,人體就不實在了,他們僅是各種元素及關系的結合而已。但從現象來看,當個體的人尚未逝世之前,他還是以有思想、有個性的整體的人而存在著。
B、病由業起,業由心造
常常聽人說:“我昨天晚上沒有蓋被,著涼了,所以感冒了”。他們把感冒全歸罪于沒有蓋被。其實錯了,沒有蓋被不一定會著涼,蓋了被也不一定就不會著涼。從佛教的觀點看,沒蓋被只不過是感冒的“緣”和“導火線”罷了,這不是感冒最根本的原因。
同理可知:“過度疲勞”和“淋到雨”……等也都只是感冒的“外緣”,而不是真正的原因。因爲有許多人淋到雨不會流鼻水,或者說雖然工作勞累但仍然不會患感冒。
現代醫學常以“細菌傳染”、“人體抵抗力低,免疫功能下降”來解釋一切疾病,其實也不盡然。細菌只能解釋像天花、白喉、淋病等傳染性的疾病,而無法解釋像血癌、糖尿病等機能性的疾病。
從另一方面說,不知他們是否想過,爲什麼細菌只傳染給某甲,而沒有傳染給某乙?……
行醫五十五年的醫學博士畢勒(Bieler)先生在所著的《食物是你最好的醫藥》(Food ls Your Best Medicine)一書中,曾這樣地解釋:一切疾病的根本原因不是細菌,而是由于血液中的毒素,造成細胞組織破壞以後,才引起細菌的侵襲。由此他把所有的疾病歸罪于“錯誤的飲食”,所以他特別提倡天然食物。
但是我試問:爲什麼有些人每天吃同樣的食物,卻會生不同的病呢?爲什麼有些嬰兒一出生,就會帶有黃疸病和血瘤的遺傳,爲什麼會染上這樣的病呢?
看來,只有用佛家的“因緣論”,“業力說”才能圓滿地解釋一切疾病的起因了。比如說爲什麼某甲躺著看書得了近視眼,而某乙卻不會呢?是因爲某甲過去造了近視眼的業因,所以現在加上躺著看書的助緣,才會産生近視眼的果報。
所以《維摩诘經》上說:“我現在所有的病,都是由于過去(世)的妄想所造成的”。又說“衆生因爲執著了我相,所以才産生煩惱和疾病”。“一切疾病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們內心攀緣外境所産生的雜念” 注(3)
歸根究底來說,一切疾病都是由于我們過去的妄念所造成的。因爲有貪愛、憎恨和愚癡的妄念,所以在身體、語言和意念上造作了許多疾病的因(業因)。這種業因具有很大的潛在勢力,遇到了適當的助緣,就會開花結果,而生出病來。而我們前面所提到的“淋到雨”、“細菌傳染”、“錯誤的飲食”、“不適當的生活方式”、“遺傳”等都是疾病的導火線和助緣,而不是根本的原因。由于過去曾造作了會導致疾病的“業因”,所以遇到了那些“緣”,才生出疾病的果報。
二)、“四大增損”學說
“四大增損” 學說源于“緣起性空”,佛教把人和一切有感情的生物叫做“有情”。緣起論認爲,所謂“有情”乃是種種物質和精神要素的聚合體。《大方廣圓覺經》說:“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爲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佛教認爲一切物質都是四大所生,人的身體也是由四大組成的。“四大”指地、水、火、風四種構成物質的基本元素。“四大”又名四界。界是種類的意思。謂地、水、火、風都能保持各自的性狀,不相紊亂。四大亦名四大種。種,是說四大猶如種子,能夠生成萬物。四大之“大”有兩種含義:一,相大,如宇宙天地,江海山嶽;二,用大,一切物體皆爲四大所造,故曰用大。四大各有不同的性能和業用。地大以堅爲性,其業用能受持萬物。水大以濕爲性,其業用能使物體攝聚不散。火大以熱爲性,其業用能使物成長。四大又分內、外兩類。人和動物體的四大稱爲內四大;人和動物體外的物質世界稱外四大。
佛教醫學認爲,人體健康,說明人體四大調和,人體發生種種疾病,則是內四大和外四大不調和造成的。《大乘悲分陀利經》雲:“諸根四大,代謝增損,全身得病……四大調和,衆病皆愈”。那麼四大增損及內四大和外四大的綜合影響,究竟會對人體造成什麼危害呢?
《佛說佛醫經》雲:“四大不順者,行役無時,強健擔負,棠觸寒熱,外熱助火,火強破水,是增火病。外寒助水,水增害火,是爲水病。外風助氣,氣吹火,火動水,是爲風病。或叁大增害于地,名等分病,或身分增害叁大,亦是等分,屬地病。此四(大)既動,衆惱(病)竟生……。人身中,本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叁者火、四者風、風增氣起,火增熱起,水增寒起,土(地)增力盛,本從四病,起四百四病”“一大增損則百一病生,四大增損,則四百四病生也。”因此,人體生理功能的協調與否,疾病的發生、發展及痊愈,都和四大的增損有著密切的關系。
叁)、五大歸納法
佛教認爲:“緣起性空”是宇宙萬有的真實相狀,即所謂“諸法實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就是說的這一道理。“色”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中的色,是指物質。任何物質現象都是緣起,它有相狀,有功用,但是它的相狀和功用裏面沒有常恒不變的指揮它的主宰,所以說是空。所謂空,不是指的色外空(物體之外的空),也不是指的色後空(物體滅了之後的空無),換句話來說,並不是離開色而另外有一個空,而是所謂“當體即空”。色是緣起所起,色法上不能有個不變的實性,所以說“色即是空”。唯其沒有實性,所以能遇緣即起,所以說“空即是色”。受、想、行、識等精神現象也同樣是緣起性空。佛經雲:“空者理之別目,絕衆相,故名爲空”。注(4) “空”是佛教義理中講的真如實性的最高境界,因此佛教把“空”也視爲“大”。
佛教醫學把空與地、水、火、風合稱“五大”,並用“五大歸納法”來系統說明人與人體各部組織及周圍環境的相互聯系。
根據五大歸納法,佛教醫學把人的形體、髒腑、人與人所處環境的類比關系列表如下:
五大空風火水地
五髒肝肺心腎脾
形體筋形體血骨
五官眼鼻舌耳口
氣質魂魄神志意
時間春秋夏冬季夏
空間東西南北中央
味道酸辛苦鹹甘
顔色青白赤黑黃
梵音阿尾羅吽欠
五髒指心、肝、脾、肺、腎五個髒器。
根據佛教醫學的“五大歸納法”,五髒之間(也即五大之間)存在著“相生”和“相害”關系。中國傳統中醫學中的陽、陰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即源于此。
佛教醫學診斷法中的“相法”,類似中醫的“望診”。就是通過觀察病人的神形狀態,從而達到診斷的目的。
佛教醫學認爲,由于季節的變化,氣候隨之變化,而四大也隨之推移變化。同時,疾病的發生與發展是有時間規律的。醫生診斷治療和用藥,也應當具有時間觀念。
總之,“四大增損學說”和“五大歸納法”是佛教醫學的理論核心,是指導佛教醫學臨床診斷和治療的指南。
叁、身病源于心病的探索
一)、健康的心態(即清淨心)
前面筆者在“病由業起,業由心生”中已闡述了個大概,爲了進一步地明了病源,對症下藥、斬草除根,下面將話題進一步地展開:
佛教說:“萬法由心生,一切唯心造,叁界唯心所現”。注(5) 《藥師經》說:人的生理上有叁種病--老、病、死;心理上也有叁種病--貪、瞋、癡。佛說法度生就是爲拔除衆生身心的種種病苦。佛教醫藥學之方藥,就是講究藥物對四大和五髒的增損,是按照調和四大的原則調配的。同時告訴人們,醫藥醫得了病,卻醫不了命,因爲諸法是無常的,當四大離散時,終免不了一死,不出生死,終不得不病。
《金剛經》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告訴我們世間一切外境,都是成住懷空,不停地遷謝變滅著,都是無常的,是虛妄不實的。而這個肉身也是生、老、病、死,時刻在遷流變化中。死去形朽,我在何處?所以說是“無我”,“我”尚沒有,何況因我而有的一切財物,更用不著貪愛執著而認爲實有了。
就拿做夢來說,我們都有做夢的經驗,當我們做夢的時候,夢裏頭當然有自己,也有別人,有我們認識的人,也有陌生人,有山河大地,也有虛空,也有一些動植礦物,我們都會夢到。醒來之後什麼都沒有,夢裏面那些人哪兒來的呢?
佛告訴我們,山河大地,虛空世界,一切萬物都是我們自己心裏頭變現出來的,《華嚴經》雲:“盡虛空遍法界,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與識是…
《佛教的醫學觀——佛教對身心疾病因的探索與防治(範正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