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医学观——佛教对身心疾病因的探索与防治(范正风)

  佛教的医学观

  ——佛教对身心疾病因的探索与防治

  范正风

  内容提要:本文从“灵魂”、“心识”、“真我”的角度来认识生命与身体的健康,提示六道轮回的存在与因果律。对身心疾病病因进行了新的探讨,介绍了医佛相通的思想,概要论述了佛教对病因病理的认识,然后从饮食与疾病的角度,结合现代医学的对比互参,以帮助读者对佛家解除烦恼病苦的理法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证明了佛教思想对现代医学的发展所具有的不可低估的价值。

  关键词:灵魂 六道轮回 清净心 自性

  前 言

  医学的发展不是孤立地进行的。它对于社会文化有着很大的依赖性,从医学史上看,无论是传统中医还是现代医学,各有其自身的历史文化背景;就中医学而言,它的形成和发展、性质和特点,都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古代文化是以儒、道、佛三家为总根本的综合性文化。这种文化形态,是中医学产生和发展的文化土壤。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天人相应、脏象经络、辩证论治等学说,无一不是儒道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的产物。当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的思想,佛教的医学内容,也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在隋唐时代尤为明显,已波及到医论、医术、方药、咒禁、气功(禅定)、心理治疗、医德等方面。

  文化的发展有其连续性。现代文化(包括医学)的进步和繁荣离不开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文化中包涵了对宇宙人生的深刻认识,融摄了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医学、气功、人体科学、文学、艺术等多学科的内容。现笔者尝试着从探讨佛教文化与医学的联系;从分析身心疾病起病的根源与防治要领的角度将文章话题展开。

  一、佛教生命观与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

  自古以来,人人都希望健康,人人都要求长寿。但是,有很多人尽管善会防护保养(也指专家医生)、却依然摆脱不了疾病?谁都不知道死神什么时候会跟我们碰面,也许是二十年后或者明年,也许是今天或者下一分钟……,随时都可能有车祸、地震等意外灾害,因为我们大家都不知道自己的死期,所以把“朝不保夕”这句成语用在我们身上当然也不过分。正如在《佛门日课》里,普贤菩萨慈悲提醒我们: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

  但念无常,慎忽放逸!”

  人的死期很难预卜,世间的财富、学识、地位、美貌和生死又多半不相干。你看,中国从秦汉到清朝,历代皇帝的平均寿命才三十多岁,美国总统肯尼迪有地位、有才干又有魄力,可是没有人会想到他会那么早就死了。以歌唱起家的猫王普里斯莱拥有私人喷气客机,剧院、保镖,可是死得却很突然。我引用这两起真实的事例,其目的在说明世俗的学问技能只能解决生活的小难题,不能解生死大问题,而唯一能彻底解决生死问题的只有佛教。信仰基督教、天主教、摩门教,虽然可以升天堂,但福报享尽还要堕落。仍在六道轮回之中(天道、人道、地狱道、畜生道、饿鬼道、阿修羅道)。佛教的教法和义理虽然尽善尽美,但并不是信仰了就可长命百岁……(因篇幅主题关系,恕我未能详尽介绍)。

  起源于尸体解剖与细胞学的现代医学,从近代科学分析式的研究方法出发,把人看做是生物性的实体,主要偏重从生理及病菌、病毒、营养等物质方面着眼,来认识病因病症,设计治疗方案,虽然成果辉煌,但由于理论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行为及社会因素等致病的作用,因而对很多身、心疾病尚束手无策。那种把本来是多种因缘集起的复杂人体零析碎割,只见肉体不见全体的方法;把精神领域的奥秘和形而上学的结论,非常自然地都会归于物理的作用(或迷信)。从佛教的因缘观来看实在是太机械、太片面了。

  随着整个科学从分析走向综合的趋势,佛教这一博大精深的丰富宝藏已经引起西方人的关注。因为有了这种趋向,在西方的文化思想中,人们逐渐相信有前生和后世循环因果的关系,相信灵魂的存在,而且在追求灵魂证明的进展方面已逐渐形成为灵魂学的专门学问。通过研究,他们逐渐认识到,人死并非如灯灭---还有一个世俗间所谓的“灵魂”(即佛法中所说的心识),在延续着人的生命,这种心识永远存在。

  现在美国已把濒死体验研究列为生命科学中最前沿的学科,还成立了世界范围的“濒死体验国际研究协会”,收集了大量有关灵魂存在的生动事例。已意识到生命与身体是一体的,知道身体可以用医学手段层层分析,加以治疗修复,但是生命的单独存在至今还未被明确观察到;而且,当生命的期限到来时,生命会不由自主地舍离身体,这时即使人的身体可以通过先进的手段永久保存,也无法使灵识重返身体而使人变活。其实,这正说明只要灵识存在于身体之内,则身体的某一部分即使受伤或损失掉,但生命照样存在;如果灵识已远离身体而去,这时候身体器官即使全部功能正常无有病变,生命照样也会逝去;另外,即使身体的某部分器官乃至全部身体能被人为地复制和创造,但生命仍不能产生,这是因为灵识是不能被复制和创造,生命乃是受业力支配的,比如具足了男精、女血的因缘而缺少生命意识的界入时,胎儿仍不可能孕成。用佛教里一种很形象的比喻来说是:每一位众生都有一个除身体物质以外的心识永恒地存在着,身如客堂,心识如客人,暂居在客堂之中,当客人前往别处时,客堂并不跟随,同样人过世后,心识离开身体,随着它的业力转生到别的身体里面去了(即投胎)。

  现在科学家已承认在人的身体之外,独立存在着一个心识。如1963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的英国爵士艾克理说:“人体内蕴藏着一个“非物质”的思想与识力的“我”……在肉体大脑死亡之后,仍然存在并仍能有生命活动形态,可以永生不灭。”1981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的美国史柏理博士也说:“人的自我是一种崭新的或必要的非物质”。注(1)十九世纪初,也陆续出现了心身医学,行为医学等新说,被称为西医中的“第三次革命”。西方一般以生物医学、心身医学、社会医学来构成现代医学的三大支柱。显然与佛学不无关系,表现出了一种在高科技的基础上向东方传统文化靠拢的倾向。

  二、佛教对病因病理的认识

  我们要想健康不病,便须了解疾病形成的原理,知道疾病发生的前因后果,才能避免恶因,多种善因,方可得到健康少病的乐果。那么,何谓善因?何谓恶因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佛教中“缘起性空学”、“四大增损说”、“五大归纳法”等内容了,因为它是佛教医学认识论的基础。其内容详尽真实而究竟。

  一)、因缘论与疾病的起因

  A、因缘论

  1、因缘论的概念

  因缘论,又称缘起论、因果律,它是佛学理论的基石和核心。全部佛学的基本精神都奠定在因缘论的基础上。换句话说,佛学各种理论都是因缘论的展开。

  “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这是佛教中一首很著名的讲因缘的偈子(偈的意思是诗或颂)。偈中沙门,是指出家修道者。大沙门,是对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的尊称。诸法,指一切事物和现象。因,是原因,是事物生活和坏灭的主要条件;缘,是助缘,是事物生灭的辅助条件。因缘的和合与离散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化的内在根据。

  因缘、缘起、因果有着相同的内涵。所谓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就是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生起都是相互依赖的互存关系与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和现象。我们拿种豆子来比喻,说明这个道理。一粒豆子,是豆科植物的种子,这粒种子就是将来发生哪类豆类植物的因(内在条件),种子播入泥土里,加上柔和的阳光,流通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及充足的水分等助缘(外在条件),就慢慢地生根、发芽、长绿叶而成为一颗植物。当然,农民的工作也是很重要的,需要农民适时的加工、灌溉、除草、施肥,那粒种子才能结出果实。相反,种子播入泥土里,那些众缘(关系和条件)缺少了,或是农民不劳动,那么,那颗植物不但不会发展,甚至还会死亡。植物是这样,宇宙万物也是这样的。

  佛教因缘论、缘起论认为:大千世界,森罗万象,形形式式,生生化化,无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互为条件的,都是由于互相依待、互相作用才得以存在,即都处在因果联系之中,是互为因果的。简而言之,因缘论、缘起论的实质也就是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理论。佛教关于缘起的经典定义是:“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注(2)这四句话就是表示相待依存的因果关系,即因果律。

  佛教认为,因果律是支配世界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基本法则。在世界万物中,物与物的因果较易明了,例如金属热胀冷缩,冷热是因,缩胀是果。物与心的互为因果关系尚易了解,如物质环境使人有苦乐的感受,饱暖则身心舒适,饥寒则身心痛苦。以心为因而影响物质的,如现代心身医学已证明心理情绪对生理变化;大脑中枢对免疫功能等都有很大的影响。诸种因果关系中,最难理解并为佛学最重视的是思想行为上的因果。佛教认为,人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可分善、恶两面,以其善恶的力量支配人体生命活动的过去、现在、未来的状况。民间有句俗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就是说的思想行为上的因果关系。

  2、因缘论的三个原则

  因缘为佛学立义之本,佛学的一切深义,都是从因缘的观察中而发现的,而因缘论之所以能确立,必须符合果从因生,事待理成及有依空立这三个基本原则。

  (1)、果从因生

  现实存在的事物,必须有因有缘才能生起,无因或邪因都不能生起。

  佛学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

《佛教的医学观——佛教对身心疾病因的探索与防治(范正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