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隱寺楹聯選
靈隱寺,位于西湖西北面,在飛來峰與北高峰之間靈隱山麓中,兩峰挾峙,林木聳秀,深山古寺,雲煙萬狀,是一處古樸幽靜、景色宜人的遊覽勝地,也是江南著名古刹之一。創建于東晉鹹和元年(319),至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曆史,爲杭州最早的名刹。當時印度僧人慧理來到杭州,看到這裏山峰奇秀,認爲是“仙靈所隱”,所以就在這裏建寺,取名“靈隱”。 五代時吳越國王錢叔崇信佛教,廣建寺宇,當時靈隱寺規模宏大,有九樓、十八閣、七十二殿堂,僧徒達叁千余衆。北宋時,有人品第江南諸寺,氣象恢宏的靈隱寺被列爲禅院五山之首。靈隱寺確實深得“隱”字的意趣,整座雄偉寺宇就深隱在西湖群峰密林清泉的一片濃綠之中。寺前有冷泉、飛來峰諸勝。清康熙南巡時,登寺後的北高峰頂攬勝後,即興爲靈隱寺題匾,靈字繁體爲上面一雨字,中間橫排叁個口字,最下面一個巫字,他歡喜之余,把上面的雨字寫得太大,差點就下不了臺。他突然想起在北高峰上時看到山下雲林漠漠,整座寺宇籠罩在一片淡淡的晨霧之中,有雲有林,顯得十分幽靜,于是靈機一動,順勢在雨字下加一雲字,賜靈隱寺名爲“雲林禅寺”。現在天王殿前的那塊“雲林禅寺”四字巨匾,就是當年康熙皇帝的“禦筆”。靈隱寺自創建以來,曾毀建10余次,1956年和1975年兩次整修,形成了現在的規模。
今日靈隱寺是在清末重建基礎上陸續修複再建的,靈隱寺布局與江南寺院格局大致相仿,全寺建築中軸線上依次爲天王殿、大雄寶殿、藥師殿。天王殿正中面朝山門的佛龛供奉彌勒佛像,袒胸露腹,趺坐蒲團,笑容可掬;背對山門的佛龛供奉的是佛教護法神韋馱雕像,像高二米半,頭戴金盔,身裹甲胄,神采奕奕。這尊雕像以香樟木雕造,是南宋留存至今的珍貴遺物。正面是大雄寶殿,原稱覺皇殿,單層叁疊重檐,氣勢嵯峨,重檐高33.6米,十分雄偉。大殿正中是一座高24.8米的釋迦牟尼蓮花坐像,造像“妙相莊嚴”、“氣韻生動”,颔首俯視,令人景仰,這是我國最高大的木雕坐式佛像之一,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宗教藝術作品。藥師殿爲近年重建,殿中供奉藥師佛像及日光天子、月光天子。殿左,有重建的羅漢堂,陳列五百羅漢線刻石像。巍巍殿宇,森森古木,伴隨著一批珍貴文物古迹。
【對聯選】
禅心澄水月;
法鼓聚龍魚。
——康熙題靈隱寺
康熙(1654~1722),清聖祖,姓愛新覺羅,諱玄烨,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宮,佟妃之子。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舉行親政儀式。在位61年(1661~1722)。
泉聲得清淨;
山色觀莊嚴。
——康有爲題靈隱寺
康有爲(1858~1927),又名祖诒,字廣廈,號長素,號更生,晚年別署天遊化人,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清光緒年間進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廣東望族,世代爲儒,以理學傳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會改革家、書法家和學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學說,並致力于將儒家學說改造爲可以適應現代社會的國教,曾擔任孔教會會長。
嶺邊樹色含風冷;
石上泉聲帶雨秋。
——佚名摘宋之問句題靈隱寺
靈鹫向雲中隱去;
奇峰自天外飛來。
——佚名題靈隱寺
每有山風,豁開眼界;
常將月露,洗淨心塵。
——佚名題靈隱寺
清磬數聲,與天風答響;
白雲一片,隨野鶴飛來。
——佚名題靈隱寺
峰從西竺來,雲根無住;
泉自上方出,月印長圓。
——乾隆題靈隱寺
乾隆(1711~1799),清高宗,姓愛新覺羅,諱弘曆,是雍正帝第四子。雍正十叁年(1736)即位,爲清代入關第四帝。乾隆六十年(1795)禅位于十五子颙琰,自己成爲太上皇。
靈鹫飛來,釋迦不忘東土;
隱民思度,咫尺即是西天。
——童曼筠題靈隱寺
靈鹫飛來,緣結叢林成異境;
高僧隱此,香飄佛國淨凡心。
——朱祖功題靈隱寺
佛法度叁千,心願俱堅勝苦海;
尊名稱五百,形容難判供慈航。
——乾隆題靈隱寺
此地距西天咫尺,奇峰插雲表,千秋勝迹吾飛來;
吾鄉與南海比鄰,古國聽潮音,一樣靈蹤不肯去。
——佚名題靈隱寺
不必問泉冷何時,舀一勺煮沸沏茶,便算此行有幸;
毋須考峰來甚處,看幾眼騰飛架式,可雲這次不空。
——魏寅題靈隱寺
魏寅(1922~2003),又名煥升,字人鎮,筆名阿味,隆回縣金潭人。1949年畢業于國立湖南大學,獲學士學位。曾任中學校長,電視大學教師,郴州地區《建材志》主編、編審。現任中國楹聯學會名譽理事、湖南省楹聯學會事理、湖南詩詞學會會員等。
佛力無邊,毒龍擾座,滄桑付泡影,四欄花藥靜風幡;
覺場絕勝,靈鹫盤峰,香火收因緣,叁竺雲煙扶寶蓋。
——陳修瑜題靈隱寺
〖山門〗
龍澗風回,萬壑松濤連海氣;
鹫峰雲斂,千年桂月印湖光。
——趙孟頫題靈隱寺山門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德芳之後。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爲“元人冠冕”。
〖天王殿〗
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
——譚建丞題靈隱寺天王殿
譚建丞(1898~1995),原名鈞,號澄園,男,漢族,浙江湖州人。自幼好畫嗜書,1911年求學于浙江省立第叁中學,課余從鄉中名家習字畫。1916年入南京東南大學,畢業獲文學士學位。1924年6月赴日本,入東京美術專科學校,爲研究生。回國後于裏中創辦“競義女校”,先後任教員、校長。1929年入上海政法大學,3年後獲法學士學位。期間,與王一亭、龐左玉、吳東邁、沈邁士等地發起創辦“清遠藝社”,共磋藝事。曾先後在上海、湖州等地舉辦個人書畫展。
說法現身容大度;
救出世人盡歡顔。
——佚名題靈隱寺天王殿
輔正摧邪,教承大覺;
振威顯聖,德副群心。
——佚名題靈隱寺天王殿
立定腳跟,背後山頭飛不去;
執持手印,眼前佛面即如來。
——張載陽題靈隱寺天王殿
山頭:飛來峰。手印:僧人誦咒時手的姿勢。◎ 張載陽(1873~1945),字春曦,號暄初,杭縣人。早年畢業于浙江武備學堂,後曆任清政府浙江常備軍步隊隊官、管帶、協統領官。中華民國成立後,任旅長兼杭州警備司令,浙江禁煙局長,臺州、嘉興、湖州鎮守使,浙江陸軍暫編第二師師長,浙江陸軍第一師師長,浙江省省長兼第二師師長等職。民國十叁年(1924)辭職隱居。
峰巒或再有飛來,坐山門老等;
泉水已漸生暖意,放笑臉相迎。
——張載陽題靈隱寺天王殿
鹫峰從天竺飛來,乃生成佛地;
鹿苑弘泉唐施濟,爲汲引聖湖。
——王震題靈隱寺天王殿
天竺:古印度別稱,《後漢書
西域傳》:“天竺國一名身毒,在月氏之東南數千裏”。◎ 王震(1867~1938),字一亭,別署白龍山人。信佛,法名覺器,浙江吳興人,寄居上海。工書、畫、花果、鳥獸、人物、佛像,無所不能。天真燦漫,雄健渾厚,與吳昌碩相近。技術純熟,大幅小幀,揮灑自如,有旁若無人之概。抗戰初期,上海陷敵,因其服務日商日清輪船公司多年,與日人相處頗久。即赴香港,表明心迹。旋因病重,由醫生護送返滬逝世。
布袋無雙,破顔垂笑,爾等莫待龍華叁會;
法門不二,大腹能容,來人全憑念佛一心。
——佚名題靈隱寺天王殿
法門不二:即“不二法門”,佛教用語。法門,修行佛法的門徑。謂直接入道,不可言傳的法門。
佛闡發無邊,看我伲坦腹露胸,終歸一笑;
峰飛來何處,願人們下心低首,普度衆生。
——佚名題靈隱寺天王殿
本來妙好威儀,幻成珠飾雙纓,莊嚴法相;
如此娑婆世界,仗著金剛一杵,掃蕩群魔。
——佚名題靈隱寺天王殿
峰從天外飛來,見一線光明,萬壑松濤開覺路;
泉自石邊流出,悟叁生因果,十方花藏證根源。
——王念題靈隱寺天王殿
自離兜率天宮,只因擴演宗風,瑜珈論說傳東土;
指點善財童子,若要參尋佛果,毗廬樓閣在南中。
——佚名題靈隱寺天王殿
笑到盡頭難開口,橫吞五乘之粹,方知從心而出,心猶蘭生蘭葉,多歡喜地。
悟道一念自開懷,圓舒八臧之奇,是謂因意而發,意似檀孕檀枝,大慈悲門;
——佚名題靈隱寺天王殿
五乘:五種修行途徑。圓舒:充分展現。八藏:各種有爲之法的根本。
〖大雄寶殿〗
愚智願行登極樂;
聖凡同修念彌陀。
——佚名題靈隱寺大雄寶殿
會叁百六十古精廬,此雲祖山,應得殊勝利益安樂;
積無量千萬諸善根,故名佛國,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汪嵚題靈隱寺大雄寶殿
汪嵚,字曼峯,一作趸峯,杭州人。民國第一任杭縣縣長。對于杭州市政建設,多所規劃。善詩文、書法,工行、草,筆致勁挺,姿勢開張。創辦貧兒院,提倡工藝美術,造就镌刻拓揚碑版人材頗多。約民國十幾年卒,年五十許。
古迹重湖山,曆數名賢,最難忘白傅留詩,蘇公判牍;
勝緣結香火,來遊福地,莫虛負荷花十裏,桂子叁秋。
——江庸題靈隱寺大雄寶殿
江庸(1878~1960),字翊雲,號澹翁。福建長汀人。早年留學日本,清光緒叁十二年(1906)畢…
《靈隱寺楹聯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