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灵隐寺楹联选

  灵隐寺楹联选

  

  灵隐寺,位于西湖西北面,在飞来峰与北高峰之间灵隐山麓中,两峰挟峙,林木耸秀,深山古寺,云烟万状,是一处古朴幽静、景色宜人的游览胜地,也是江南著名古刹之一。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19),至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名刹。当时印度僧人慧理来到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认为是“仙灵所隐”,所以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 五代时吴越国王钱叔崇信佛教,广建寺宇,当时灵隐寺规模宏大,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徒达三千余众。北宋时,有人品第江南诸寺,气象恢宏的灵隐寺被列为禅院五山之首。灵隐寺确实深得“隐”字的意趣,整座雄伟寺宇就深隐在西湖群峰密林清泉的一片浓绿之中。寺前有冷泉、飞来峰诸胜。清康熙南巡时,登寺后的北高峰顶揽胜后,即兴为灵隐寺题匾,灵字繁体为上面一雨字,中间横排三个口字,最下面一个巫字,他欢喜之余,把上面的雨字写得太大,差点就下不了台。他突然想起在北高峰上时看到山下云林漠漠,整座寺宇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晨雾之中,有云有林,显得十分幽静,于是灵机一动,顺势在雨字下加一云字,赐灵隐寺名为“云林禅寺”。现在天王殿前的那块“云林禅寺”四字巨匾,就是当年康熙皇帝的“御笔”。灵隐寺自创建以来,曾毁建10余次,1956年和1975年两次整修,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今日灵隐寺是在清末重建基础上陆续修复再建的,灵隐寺布局与江南寺院格局大致相仿,全寺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天王殿正中面朝山门的佛龛供奉弥勒佛像,袒胸露腹,趺坐蒲团,笑容可掬;背对山门的佛龛供奉的是佛教护法神韦驮雕像,像高二米半,头戴金盔,身裹甲胄,神采奕奕。这尊雕像以香樟木雕造,是南宋留存至今的珍贵遗物。正面是大雄宝殿,原称觉皇殿,单层三叠重檐,气势嵯峨,重檐高33.6米,十分雄伟。大殿正中是一座高24.8米的释迦牟尼莲花坐像,造像“妙相庄严”、“气韵生动”,颔首俯视,令人景仰,这是我国最高大的木雕坐式佛像之一,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宗教艺术作品。药师殿为近年重建,殿中供奉药师佛像及日光天子、月光天子。殿左,有重建的罗汉堂,陈列五百罗汉线刻石像。巍巍殿宇,森森古木,伴随着一批珍贵文物古迹。

  【对联选】

  禅心澄水月;

  法鼓聚龙鱼。

  ——康熙题灵隐寺

  康熙(1654~1722),清圣祖,姓爱新觉罗,讳玄烨,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佟妃之子。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举行亲政仪式。在位61年(1661~1722)。

  泉声得清净;

  山色观庄严。

  ——康有为题灵隐寺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号更生,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岭边树色含风冷;

  石上泉声带雨秋。

  ——佚名摘宋之问句题灵隐寺

  灵鹫向云中隐去;

  奇峰自天外飞来。

  ——佚名题灵隐寺

  每有山风,豁开眼界;

  常将月露,洗净心尘。

  ——佚名题灵隐寺

  清磬数声,与天风答响;

  白云一片,随野鹤飞来。

  ——佚名题灵隐寺

  峰从西竺来,云根无住;

  泉自上方出,月印长圆。

  ——乾隆题灵隐寺

  乾隆(1711~1799),清高宗,姓爱新觉罗,讳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雍正十三年(1736)即位,为清代入关第四帝。乾隆六十年(1795)禅位于十五子颙琰,自己成为太上皇。

  灵鹫飞来,释迦不忘东土;

  隐民思度,咫尺即是西天。

  ——童曼筠题灵隐寺

  灵鹫飞来,缘结丛林成异境;

  高僧隐此,香飘佛国净凡心。

  ——朱祖功题灵隐寺

  佛法度三千,心愿俱坚胜苦海;

  尊名称五百,形容难判供慈航。

  ——乾隆题灵隐寺

  此地距西天咫尺,奇峰插云表,千秋胜迹吾飞来;

  吾乡与南海比邻,古国听潮音,一样灵踪不肯去。

  ——佚名题灵隐寺

  不必问泉冷何时,舀一勺煮沸沏茶,便算此行有幸;

  毋须考峰来甚处,看几眼腾飞架式,可云这次不空。

  ——魏寅题灵隐寺

  魏寅(1922~2003),又名焕升,字人镇,笔名阿味,隆回县金潭人。1949年毕业于国立湖南大学,获学士学位。曾任中学校长,电视大学教师,郴州地区《建材志》主编、编审。现任中国楹联学会名誉理事、湖南省楹联学会事理、湖南诗词学会会员等。

  佛力无边,毒龙扰座,沧桑付泡影,四栏花药静风幡;

  觉场绝胜,灵鹫盘峰,香火收因缘,三竺云烟扶宝盖。

  ——陈修瑜题灵隐寺

  〖山门〗

  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

  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

  ——赵孟頫题灵隐寺山门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天王殿〗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谭建丞题灵隐寺天王殿

  谭建丞(1898~1995),原名钧,号澄园,男,汉族,浙江湖州人。自幼好画嗜书,1911年求学于浙江省立第三中学,课余从乡中名家习字画。1916年入南京东南大学,毕业获文学士学位。1924年6月赴日本,入东京美术专科学校,为研究生。回国后于里中创办“竞义女校”,先后任教员、校长。1929年入上海政法大学,3年后获法学士学位。期间,与王一亭、庞左玉、吴东迈、沈迈士等地发起创办“清远艺社”,共磋艺事。曾先后在上海、湖州等地举办个人书画展。

  说法现身容大度;

  救出世人尽欢颜。

  ——佚名题灵隐寺天王殿

  辅正摧邪,教承大觉;

  振威显圣,德副群心。

  ——佚名题灵隐寺天王殿

  立定脚跟,背后山头飞不去;

  执持手印,眼前佛面即如来。

  ——张载阳题灵隐寺天王殿

  山头:飞来峰。手印:僧人诵咒时手的姿势。◎ 张载阳(1873~1945),字春曦,号暄初,杭县人。早年毕业于浙江武备学堂,后历任清政府浙江常备军步队队官、管带、协统领官。中华民国成立后,任旅长兼杭州警备司令,浙江禁烟局长,台州、嘉兴、湖州镇守使,浙江陆军暂编第二师师长,浙江陆军第一师师长,浙江省省长兼第二师师长等职。民国十三年(1924)辞职隐居。

  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

  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

  ——张载阳题灵隐寺天王殿

  鹫峰从天竺飞来,乃生成佛地;

  鹿苑弘泉唐施济,为汲引圣湖。

  ——王震题灵隐寺天王殿

  天竺:古印度别称,《后汉书

  西域传》:“天竺国一名身毒,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 王震(1867~1938),字一亭,别署白龙山人。信佛,法名觉器,浙江吴兴人,寄居上海。工书、画、花果、鸟兽、人物、佛像,无所不能。天真灿漫,雄健浑厚,与吴昌硕相近。技术纯熟,大幅小帧,挥洒自如,有旁若无人之概。抗战初期,上海陷敌,因其服务日商日清轮船公司多年,与日人相处颇久。即赴香港,表明心迹。旋因病重,由医生护送返沪逝世。

  布袋无双,破颜垂笑,尔等莫待龙华三会;

  法门不二,大腹能容,来人全凭念佛一心。

  ——佚名题灵隐寺天王殿

  法门不二:即“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法门,修行佛法的门径。谓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

  佛阐发无边,看我伲坦腹露胸,终归一笑;

  峰飞来何处,愿人们下心低首,普度众生。

  ——佚名题灵隐寺天王殿

  本来妙好威仪,幻成珠饰双缨,庄严法相;

  如此娑婆世界,仗着金刚一杵,扫荡群魔。

  ——佚名题灵隐寺天王殿

  峰从天外飞来,见一线光明,万壑松涛开觉路;

  泉自石边流出,悟三生因果,十方花藏证根源。

  ——王念题灵隐寺天王殿

  自离兜率天宫,只因扩演宗风,瑜珈论说传东土;

  指点善财童子,若要参寻佛果,毗庐楼阁在南中。

  ——佚名题灵隐寺天王殿

  笑到尽头难开口,横吞五乘之粹,方知从心而出,心犹兰生兰叶,多欢喜地。

  悟道一念自开怀,圆舒八臧之奇,是谓因意而发,意似檀孕檀枝,大慈悲门;

  ——佚名题灵隐寺天王殿

  五乘:五种修行途径。圆舒:充分展现。八藏:各种有为之法的根本。

  〖大雄宝殿〗

  愚智愿行登极乐;

  圣凡同修念弥陀。

  ——佚名题灵隐寺大雄宝殿

  会三百六十古精庐,此云祖山,应得殊胜利益安乐;

  积无量千万诸善根,故名佛国,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汪嵚题灵隐寺大雄宝殿

  汪嵚,字曼峯,一作趸峯,杭州人。民国第一任杭县县长。对于杭州市政建设,多所规划。善诗文、书法,工行、草,笔致劲挺,姿势开张。创办贫儿院,提倡工艺美术,造就镌刻拓扬碑版人材颇多。约民国十几年卒,年五十许。

  古迹重湖山,历数名贤,最难忘白傅留诗,苏公判牍;

  胜缘结香火,来游福地,莫虚负荷花十里,桂子三秋。

  ——江庸题灵隐寺大雄宝殿

  江庸(1878~1960),字翊云,号澹翁。福建长汀人。早年留学日本,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毕…

《灵隐寺楹联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妙法寺楹联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