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岩洞對聯(叁)
觀世無如觀自在;
好心自有好兒來。
楊建屏題四川鼓水雲頂寺摩崖送子觀音像
孽海望援多,要展慈悲終費手;
佛航撐力少,還須指臂作幫身。
楊建屏題四川鼓水雲頂寺摩崖千手觀音像
摩石成形,弘揚佛法;
淩空出世,閱盡滄桑。
聞楚卿題四川廣元千佛崖,位于城北5公裏的嘉陵江東岸,是四川境內規模最大的石窟群。造像始于北魏時期,曆經近1500年,在高45米,南北長200多米的峭壁上,布滿了造像龛窟,重重疊疊13層,密如蜂房。據清鹹豐四年碑文記載,全崖造像達“一萬七千有奇”。可惜在1935年修築川陝公路時,一半以上造像被毀。現僅存龛窟400多個及大小造像7000余軀。全崖造像以大雲洞爲中心,分南北兩段。南段龛窟有:大佛洞、蓮花洞、牟尼閣、千佛洞、睡佛龛、多寶佛龛、接引佛龛、供養人龛、神龍大佛、如意輪觀音、單身佛窟等;北段龛窟有:叁世佛龛、無憂花樹窟、彌勒佛龛、叁身佛龛、節行僧龛、菩提像窟、伎樂天人窟、地藏王龛、力士龛、盧舍那佛龛、十一面觀音像、阿彌陀佛龛、飛天窟、清代藏佛洞等
造像千尊,如臨佛界;
閱時八代,猶見彌陀。
賈菊人題四川廣元千佛崖
大雲雖廢迹猶在;
毗盧常存像愈真。
田靜題四川廣元千佛崖。 大雲:當地寺名,已廢
佛不願多而願靈,哪管得何時何地、幾窟幾尊,休與他山爭上下;
心當求正並求悟,固無論自在自觀、如來如見,但憑慧眼識高低。
李必才題四川廣元千佛崖
莊嚴法相,數不盡巍巍彌陀,聞盡人間滄桑,只留殘壁積風,且看大江東去也;
靈巧雕工,原出于默默平民,曆經世道疾苦,尚刻滿崖春色,休說佛法西來哉。
梁承彥題四川廣元千佛崖
原無悟性,素昧禅機,縱西天極樂,法相莊嚴,也不想去求神拜佛;
頗有閑情,深懷雅興,因蜀道多幽,風光秀麗,卻安心來賞景觀山。
鍾書精題四川廣元千佛崖
造像千尊留絕藝;
蜚聲四海仰真才。
樊玉儉題四川廣元千佛崖
幾代摩崖千座佛;
半輪山月兩章詩。
高同題四川廣元千佛崖
佛國春秋,萬余尊羅漢菩薩,靈眉慧眼,品章人間風貌;
藝林寶庫,幾多代精雕彩塑,鬼斧神工,大放曆史光芒。
毛明新題四川廣元千佛崖
越劍閣、出雄關,臨千年摩崖,細看石刻丹書,曆朝諸佛;
乘清風、踏明月,上九曲棧道,領略嘉陵碧水,雙锷群峰。
李良才題四川廣元千佛崖
斷崖銘記五丁功,問雲棧天梯何在,看東逐龍骧,有蜿蜒大道通秦蜀;
逝水流傳幹佛史,剩蘇碑石窟猶存,讓舸裝鯨護,乘浩蕩洪波到鄂湘。
蔣煥文題四川廣元千佛崖。 五丁功:指秦惠王計使五丁開道滅蜀的故事
飛閣流丹,放眼四周能脫俗;
層崖溢彩,靜心一座可忘機。
趙世麟題四川廣元千佛崖
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妙哉藝匠手;
萬口一聲,諄諄似勸,好個菩薩心。
劉伯倫題四川廣元千佛崖
能匠饒別才,拓出西天佛國;
名區垂勝迹,播來東土靈根。
李鴻昌題四川廣元千佛崖
人到崖前瞻偶像;
我來山下祭雕王。
徐長鴻題四川廣元千佛崖
睡佛龛,釋迦圓寂真容在;
自焚洞,金棺火焰實況存。
鍾懷炜題四川廣元千佛崖
倚崖看世界;
臨江照佛心。
呂玉明題四川廣元千佛崖
千佛崖頭,石窟壯觀綿八代;
幾人胸次,靈岩徹悟識叁生。
張林題四川廣元千佛崖
閣窟玲珑,譽傳八方放異彩;
佛容典雅,名號四絕煥靈光。
陳安銳題四川廣元千佛崖
老天風雨,猶憐鬼斧神工千佛壁;
終古滄桑,不廢奇觀絕品兩龍門。
許華題四川廣元千佛崖
靈崖朝佛,醍醐灌頂;
巧匠獻才,瑰寶生輝。
劉國源題四川廣元千佛崖
妙谛善緣,四空叁戒;
西天東土,千佛一心。
金實秋題四川廣元千佛崖
文物稀珍,大業佛雕征隋祀;
浮屠罕觏,顯慶壁刻證唐年。
四川蒲江摩崖造像,位于長秋山雞公樹山,爲隋唐時期刻石。 大業:隋炀帝年號。 顯慶:唐高宗時年號
不羨龍門誇九代;
自甘雞樹賃長秋。
杜建章題四川蒲江摩崖造像
洞開佛窟山吞月;
法護龍泉雨落花。
祝之正題四川大邑藥師崖石窟
石雲和夢冷;
花氣逼泉香。
蔡鼎鎮題四川大邑藥師崖石窟
不是山、不是佛、不是物;
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
四川安嶽圓覺洞,位于城東南雲居山上,因刻造有十二圓覺而得名。造像分布于南、北兩岩,有龛窟編號76個,大小石刻造像1993尊,內容以佛教爲主,兼有少量道教與佛教合龛造像。另有碑刻題記25處。造像始鑿于唐開元年間,經前蜀、後蜀,至北宋達到鼎盛時期,曆400余年
客上雲居山,山居雲上客;
經傳佛勝寺,寺勝佛傳經。
姚誠、周汝森題四川安嶽圓覺洞
峭壁蒼崖,羅宋刻唐雕,何讓龍門寶頂;
清池古洞,育靈龜壽鶴,更招抱樸希夷。
姚誠題四川安嶽圓覺洞。 龍門:指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寶頂:指四川大足摩崖造像。 抱樸:指晉代著名道家葛洪,自號抱樸子。 希夷:指宋代著名道家陳抟,宋太宗賜號希夷
雲霞簇擁,起萬頃波瀾,天工畫本;
草木紛披,迎千重翡翠,地美園林。
周汝森題四川安嶽圓覺洞
圓方涵萬類,法雨東施,須識明陰洞陽,探奧燭微,宏宣佛理十二,證因緣慧業,成時臻正果;
覺悟啓群生,慈雲西渡,當思去惡從善,歸真返樸,淨化人心叁千,開世界禅機,徹日出迷津。
周汝森題四川安嶽圓覺洞
圓爲形,方也爲形,圓方皆爲外形,園中取方,方中再取圓,變化有何不可,不變則凝,凝則固矣;
覺有因,悟亦有因,覺悟均有內因,覺後必悟,悟後複求覺,升華自當如此,非升必降,降必墮焉。
一石題四川安嶽圓覺洞
循規曰圓,循矩曰方,當圓則圓,當方則方,或舍圓就方,或舍方就圓,圓方豈可隨心變;
明事爲覺,明知爲悟,錯覺非覺,錯悟非悟,有以覺求悟,有以悟求覺,覺悟緣由閱世來。
姚誠題四川安嶽圓覺洞
樂襄盛舉,看今朝真像騰輝、雲居耀彩;
蔚爲奇觀,複昔日清池瀉玉、石窟流金。
姚鑒民題四川安嶽千佛寨,亦稱千佛院,位于城北五裏,開鑿于隋代。現有造像68龛,約3000身
聽北崖水奏瑤琴、重看鶴翥龜遊,古迹慶新生,出浴晴崗開鳳阙;
望南岸雲橫筆架、逐處莺歌燕舞,名城添勝景,長拈麗彩繡龍山。
王體誠題四川資中重龍山北崖牌樓
靈岩石窟羅千佛;
琴韻泉聲瀉一樓。
張愛萍題四川資中重龍山北崖韻泉樓,位于城北重龍山麓君子泉崖壁間,始鑿于唐,北宋續建。現存40余龛,造像數以千計,尤以毗沙門天王龛雕刻最佳。石壁間存有唐大中十二年、天祐元年和北宋大中祥符叁年的造像記及大量的唐、宋名人題詩、題字等
來自天竺國,丈六金身,化著九大佛像,巍巍乎,山石爲體、清泉爲宅、龍虎爲鄰,久居此十丈明樓之內;
重修嘉靖年,方圓臺閣,供給四方人緣,朗朗然,廟貌永新、香火永盛、日星永照,長立于四方瞻仰之中。
四川南部碑院大佛,位于城東禹迹山,爲宋代石刻釋迦牟尼造像,因在碑院鄉境內,故名
雲吟大觀山,望紅霞擁黛,九千仞峨眉天下秀;
水拍千佛岩,矚碧波浣沙,五百裏青衣蜀中奇。
熊炬題四川夾江千佛岩,位于城西南青衣江畔懸崖峭壁上,共150余龛,有唐開元、鹹通年間和大中十叁年等題記
賞月雲航海;
聽林雨讀詩。
徐叔林題重慶華岩寺華岩洞
法執叁乘消百事;
聲聞四谛解千愁。
徐叔林題重慶華岩寺華岩洞
槳蘸湖光掠月影;
竿垂柳岸釣花岩。
徐叔林題重慶華岩寺華岩洞
六代祖師傳密印;
十方諸佛露家風。
重慶大足寶頂山石刻造像,位于城北寶頂山上,創始人爲宋代蜀中名僧趙智鳳。山上石刻造像逾萬軀,分布13處,以大、小佛灣爲其中心。著名的有圓覺洞之十二圓覺菩薩石刻、毗盧庵之唐柳本尊行化圖及地獄變相圖、南崖之千手觀音龛等
大願弘持如鐵石;
虛名委棄若埃塵。
重慶大足寶頂山石刻造像
願入毗盧法性海;
名發無上菩提心。
重慶大足寶頂山石刻造像
今生作福來生受;
後世有田現世培。
重慶大足寶頂山石刻造像
西方極樂園,此去非遙;
南海普陀山,到此不遠。
重慶大足寶頂山石刻造像
祥麟不作無緣嗣;
威鳳遍臨積善家。
楊學舉題重慶大足北山佛灣造像,位于城西古龍崗山上,唐景福元年始于此造像,其中第136號窟(心神東窟)中的普賢菩薩造像,有“東方維納斯”之譽
大慈大悲,福賜瓶中玉露;
救苦救難,功成座下蓮臺。
楊順禮題重慶大足北山佛灣造像
永使蒼生離苦海;
常教赤子有慈航。
重慶大足北山佛灣造像
座擁紅蓮,頻施法雨;
林繞紫竹,共蔭慈雲。
重慶潼南馬龍山摩岩造像12號觀音龛石,位于臥佛鄉,今存圓雕石像92尊,摩岩造像186龛631尊。其中最大的一龛長40余米,最小的龛徑僅0.57米,開鑿年代較晚,除清鹹豐十年丁香寺遭火焚後遺石佛叁尊外,其余則從1930年開鑿,至1940年才初步完成
石山石洞石佛像,天下第一;
泓寺泓廟泓佛堂,世界無雙。
陝西富縣石泓寺萬佛洞,位于城西約六十五公裏處高山密林中,是延安地區著名的石窟寺,始建于唐。後曆代均有擴建重修。現存七個石窟。一號窟爲明嘉靖年間雕刻的“叁教”;二號窟爲北宋開寶年間雕鑿之佛像;叁號窟是唐鹹通五年所造之佛像;四號窟造于五代後周顯德元年;五號窟有唐貞元二年所造觀音及唐宋其它石刻佛像;六號窟有隋、金時造像大小計3083尊;七號窟保留明代風格,但所塑佛像已不存
一塵不到菩提地;
萬善同歸薩陲途。
甘肅蘭州菩薩洞
靜坐芷珠養心性;
獨持清一訓真經。
甘肅蘭州菩薩洞
南無曰佛曰聖曰仙,合叁教爲一家,日月星光輝宇宙;
般若度我度他度世,統萬靈無二理,儒…
《石窟岩洞對聯(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