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石窟岩洞對聯(叁)▪P2

  ..續本文上一頁釋道經緯乾坤。

  甘肅敦煌莫高窟大佛殿,俗稱千佛洞,位于敦煌市東南25公裏的鳴沙山東麓,上下五層, 南北長約1600米。始鑿于前秦建元二年,後經十六國至元曆代開鑿。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飛天4000余身,唐宋木結構建築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集建築、繪畫、雕塑于一體,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爲“東方藝術明珠”。本世紀初又發現了藏經洞(第17洞),洞內藏有從4-10世紀的寫經、文書和文物五、六萬件,引起國內外學者極大的注意,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學。198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玉磬一響動天地;

  木魚千聲蕩雲霄。

  甘肅敦煌莫高窟

  聖教東流,金像夢于漢帝;

  佛光西現,釋迦靈于莫高。

  甘肅敦煌莫高窟大佛殿

  上朝金阙諸佛喜;

  下有五嶽奏雷音。

  甘肅敦煌莫高窟雷音寺

  風樹聲、鍾磬聲,聲聲自在;

  山水色、煙霞色,色色皆空。

  甘肅敦煌莫高窟雷音寺

  莫高畫藝譽中外;

  圓妙經文冠古今。

  吳恒泰題甘肅敦煌莫高窟

  夏無酷暑、冬不祁寒,四季得中和景象;

  南倚雪山、西連星海,九州尋嶽渎根源。

  汪栗庵題甘肅敦煌莫高窟。 祁寒:嚴寒。 星海:指星宿湖,位于青海境內,傳爲黃河之源頭

  案上梵經皆貝葉;

  窟中古佛越千年。

  甘肅安西榆林窟,位于城南68公裏處的高山峽谷中,因其河谷中遍生榆樹而得名。現存42個洞窟,東崖32窟,西崖10窟,曆經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建造和重修,有壁畫5650平方米,塑像272身,壁畫佛神像10826幅。榆林窟同莫高窟在內容、藝術風格、繪畫形式方面一脈相承,爲莫高窟的一個分支,其中西夏、元窟可彌補莫高窟之不足

  燭吐蓮花石窟古;

  經翻貝葉佛燈明。

  甘肅安西榆林窟

  雪泥千裏印;

  山月一溝斜。

  範振緒題甘肅安西榆林窟

  一念回光,化愛河而成淨土;

  六根返本,變苦海以作蓮池。

  甘肅永靖炳靈寺石窟,位于城西50公裏的黃河北岸積石山中,分上寺、洞溝、下寺叁處,分布在大寺溝兩側的紅沙岩上,以下寺最爲壯觀,窟龛造像鑿于大寺溝右側峭壁上,長2公裏,上下四層,高低錯落,幢蓋縱橫,瀕臨黃河,氣勢莊嚴。現保存西秦、北魏、北周、隋、唐、元、明、清窟龛183個,大小石雕像近800尊,分石雕、石胎泥塑和泥塑叁種,壁畫約900平方米。唐代作品約占叁分之二

  水如明鏡映仙洞;

  簾擲和風伴玉泉。

  吳恒泰題甘肅武山水簾洞石窟,位于城東北鍾樓山峽谷內,始建于東晉後秦時,曆代屢有修建。有拉稍寺、千佛崖、顯聖地等古迹名勝

  千佛超叁界;

  一心渡衆生。

  吳恒泰題甘肅武山水簾洞石窟

  眼前垂綠柳;

  頂上向青天。

  景廷寬題甘肅甘谷大像山大佛,原有大小石窟21座、塑像295尊,殿宇11座。現僅存大佛,約鑿于宋代,高約38米,胸圍10.4米,石胎泥塑,四周懸塑飛天,生動優美

  法緣莊嚴,臨絲路、鎮文旃,紛降化雨;

  崇巒錯落,接麥崖、連武鼓,尋衍樹雲。

  甘肅甘谷大像山大佛

  大佛瞻千裏;

  像山峙一川。

  吳恒泰題甘肅甘谷大像山大佛

  大佛頂天立地,法力容叁界,好通樂土;

  像身證古喻今,慈航渡衆生,了卻苦淵。

  吳恒泰題甘肅甘谷大像山大佛

  黃河澎湃,樂奏一時遺像在;

  洞天輝煌,詩歌千秋古寺存。

  甘肅靖遠寺兒灣石窟,又稱紅羅寺,位于靖遠西南寺兒灣村,開鑿于黃河北岸紅砂沈積崖上。始創于唐代,現僅存1窟。門爲磚券拱結構,窟內共有唐及後代石雕和泥塑造像66尊,有釋迦、迦葉、阿難、觀音、羅漢、天王等,形象生動,神態逼真。窟頂原有彩繪,因煙熏而難以識別。窟前有磚木結構樓閣,清康熙十二年修建,嘉慶元年重修。窟前原有配殿、僧屋等建築,同治年間毀于兵燹。石窟前樓基北壁一佛龛,爲北魏所開鑿,龛內造像保存完整

  洞窟猿升山上下;

  蓮花魚戲葉西東。

  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位于城東南45公裏處的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十六國後秦時期始鑿石窟,後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十多個朝代1500多年的開鑿重修,已成爲我國著名的大型石窟群之一,共洞窟209個,泥塑和石刻造像7000余身,壁畫1300多平方米,尤以泥塑藝術見長,被譽爲“東方雕塑藝術館”。以七佛閣、萬佛洞、牛幾堂、寂陵等最爲著名

  藝並莫高窟;

  文傳庾子山。

  于右任題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 庾子山:即南北朝時莫名詩人庾信,字子山

  大佛依山立;

  紅塵順水流。

  吳恒泰題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

  行經千折水;

  來看六朝山。

  羅家倫題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

  一垛絕大隴;

  萬洞藏真經。

  楊玉峰題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

  晨起臨山看煙雨;

  夜闌對水吹洞箫。

  王天德題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

  于髯翰墨香難滅;

  庾倍文章老更成。

  劉肯嘉題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 于髯:于右任,長髯

  神功極雕,一峰獨樹秀;

  造化絕刻,百洞盡生輝。

  王天德題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

  山號麥積,積天下粟麥脫世餒;

  寺名瑞應,應萬方祥瑞度塵迷。

  陳懷曦題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 瑞應:寺名,位于麥積山下,今已不存

  興端彩蓋蒼松,山似麥垛撐天起;

  腳畔紅花綠水,景如洞天繞崖門。

  安維翰題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

  天下幾奇觀,能令子山爲銘、少陵題句;

  世間此寶刹,可得宋皇賜額、魏後棲身。

  陳琳題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

  懸崖置屋牢,會心中土明珠、六朝傑構;

  雲棧登雄峻,放眼東方瑰寶、千載風流。

  張舉鵬題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

  南山薪盡,曆代巧匠能工鑿壁爲龛,同譽東方雕塑館;

  北魏閣成,千載善男信女脫俗化郁,堪比西土如來堂。

  杜松齊題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

  煙雨迷蒙,掩棧道懸空,勝景真人間仙境;

  松柏蔥郁,護石窟緣壁,絕藝實域內奇珍。

  郭克題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

  林泉冠秦州,此處有峰聳秀塔、溪吟清流,遊人花間舞,悠悠千年,煙霞無改江山畫;

  雕塑甲赤縣,憑遠觀壁現華堂、龛重佛影,學者藝苑迷,煌煌萬代,滄桑不老庶民功。

  泰月題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

  聖龛偶會心,問眼前諸佛,佛旁侍僧,何方是極樂淨土;

  丹崖且極目,看煙外群山、山邊浮雲,此處可徹悟禅心。

  秦月題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

  自女娲補天迄今,古成紀地靈人傑,看東閉隴丘、南延秦嶺、北倚崆峒、西來渭水,河丘形勝,造就濟濟英才:先得飛將射虎,營平戍邊,伯約剖膽,劉琦揚威,唐王開盛世;更兼趙壹剛阿、刺世疾邪,若蘭慧巧、麗辭織綿;又曉峰斥奸博直聲,士言設館弘教化。時耶,運耶!過耶,功耶?憑悠悠青史可鑒!無阻冰谷銀砂,不盡源流滔滔下;

  徒羲皇畫卦而後,此丹崖月白風清,環左啓龍門、右承莫高、前對峨嵋、後峙雲崗,藝術瑰寶,引來芸芸雅客:憶昔文公擇陵,隗囂避暑,乙弗出家,庾信作銘,李督造宏閣;進而隋皇虔誠、賜名鑄塔,杜甫學高、野寺作吟;繼可泉題詩詠瑤草,仲翔修志樹豐碑。苦兮,樂兮!禍兮,福兮?歎滾滾紅塵誰醒?宜面山樓石柱,無窮禅機細細評。

  秦月題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 飛將:指漢李廣。 伯約:叁國時蜀將姜繼,字伯約。 劉琦:叁國時人,劉表之子。 趙壹:後漢時人,以恃才倨傲著稱。 隗囂:後漢時天水人,稱西州上將軍。 乙弗:魏文帝皇後。 李督:北周時秦州大都督李允信

  白象馱塔舍利隱;

  青獅載寶*輪飛。

  戴笠翁題甘肅泾川西王母宮石窟,位于西郊,北魏永平叁年,有石雕佛像叁層。現尚存造像100余尊。龛外建築樓閣叁層,窟周有金大安叁年鑄鐵鍾一口,宋天聖叁年所立石碑一通。其山陰之瑤池,即周穆王駕八駿巡遊之處

  石佛一尊來天臺;

  金剛八面接地回。

  戴笠翁題甘肅泾川西王母宮石窟

  雲鎖山頭藏石窟;

  寺懸水畔吐佛光。

  張耀民題甘肅西峰北窟寺,又名寺溝石窟,位于董志鄉西部,始建于北魏于永平二年。窟分上中下叁層,南北長120米,現存295個石窟,塑像2100軀,石刻及墨書題字150方,碑刻7通。其中165號窟佛洞最大、保護最好,闊高13.2米,深17.9米,寬21.7米,內造七佛,身高8.1米,造型優美,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空門不是鑿,鑿開空門,普見世界叁千,空空無住空恒住;

  佛果自家修,修正佛果,脫離胞胎萬劫,佛佛非心佛是心。

  甘肅某地萬佛洞

  座上蓮臺,占斷西湖六月景;

  瓶中楊柳,帶來南海一枝春。

  甯夏固原菩提洞

  紫氣東來,海上猶傳天樂近;

  雲霞西湧,人間常見*輪新。

  臺灣臺中紫雲岩

  龍井茂青松,群沾法雨;

  泉岩生翠竹,普蔭慈雲。

  臺灣臺中縣龍泉岩

  清水佛珠,慈雲普照千家祀;

  祖師禅杖,法雨庇護萬世尊。

  臺灣臺中縣龍泉岩

  龍峰峻嶺下,護國全憑一杖力;

  泉岩地錄中,衛民惟保萬家春。

  臺灣臺中縣龍泉岩

  泰保不息善心福;

  山陬無邊佛法通。

  臺灣臺北縣下泰山岩

  祖德巍峨,淩雲耀日昭臺地;

  師恩浩蕩,赉福降祥遍淡民。

  臺灣臺北縣下泰山岩

  爲清水、爲蓬萊,此地並分法界;

  是金身、是鐵面,入門便見真容。

  臺灣臺北縣清水岩

  岐分相映流仍一;

  山不在高佛有靈。

  臺灣臺北縣岐山岩

  清水岩中留勝迹;

  祖師施法護衆生。

  臺灣臺北縣岐山岩

  壽域開八荒,百姓虔誠拜祝;

  山岩護五族,千秋俎豆馨香。

  臺灣桃園壽山岩

  壽世拯民菩薩心,南海北瀛一揆;

  山輝川媚琅環地,白蓮紫竹千秋。

  臺灣桃園壽山岩。 揆:道理、尺度

  壽國仰西天,雲雨遠施二千余載;

  山寺濱東海,劍盧諸騰咫尺鹹靈。

  臺灣桃園壽山岩

  修德種因,法身圓妙;

  水清月現,玉蓋尊嚴。

  臺灣彰化修水岩

  是處靈岩,便即祗園精舍;

  從來南海,無非寶筏慈航。

  臺灣彰化修水岩

  東山寶篆香煙遠;

  清水恩被惠澤長。

  董以禮題臺灣彰化清水岩

  清水源流通南海;

  岩山聳翠賽普陀。

  臺灣彰化清水岩

  清比壺冰,纖塵不染;

  水融鏡月,滿眼增光。

  臺灣彰化清水岩

  清靜無囂,陶情淑性;

  水流不息,往過來追。

  臺灣彰化清水岩

  丈室春深,花雨禅心俱寂;

  雲林晝永,松風蓮夢同清。

  臺灣彰化清水岩

  

《石窟岩洞對聯(叁)》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高僧墓塔對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