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禅宗史 上(印順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了「大乘入道四行」,然後(大正八五·一二八五中)說:

   「此四行,是達摩禅師親說。余則弟子昙林記師言行,集成一卷,名曰達摩論也。菩提師又爲坐禅衆,釋楞伽要義一卷,亦名達摩論也。此兩本論文,文理圓淨,天下流通。自外更有人僞造達摩論叁卷,文繁理散,不堪行用」。

  淨覺所說的(大乘入道)四行,是達摩親說的。昙林記達摩的言行,就是二入四行前的那段敘述。這部『達摩論』,即使不能代表達摩的「心傳」,也還是有事實根據的。『楞伽師資記』,『續僧傳』(簡略些),『景德傳燈錄』(此下簡稱『傳燈錄』)等都有引述。如『楞伽師資記』所引(大正八五·一二八四下──一二八五中)說:

   「略辨大乘入道四行 弟子昙林序」

   「法師者,西域南天竺國,是大婆羅門國王第叁(之)子。神慧疏朗,聞皆曉悟(原作「晤」)。志存摩诃衍道,故舍素從缁,紹隆聖種。冥心虛寂,通鑒世事,內外俱明,德超世表。悲悔邊國正教陵替,遂能遠涉山海,遊化漢魏。亡心寂默之士,莫不歸信,取相存見之流,乃生譏謗。于時唯有道育、慧可,此二沙門年雖後生,攜(原作「攜」)志高遠。幸逢法師,事之數載,虔恭谘啓,善蒙師意。法師感其精誠,誨以真道:如是安心,如是發行,如是順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無錯謬。如是安心者,壁觀。如是發行者,四行。如是順物者,防護譏嫌。如是方便者,遣其(『續僧傳』作「教令」)不著。此略(敘)所由,意在後文」。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凡聖(此二字,准別本應刪)含生同一真性,但爲客塵妄覆,不能顯了。若也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于言(『續僧傳』作「他」)教。此即與真理冥符(原作「狀」,誤),無有分別,寂然無(爲),名之理入」。

   「行入者,所謂四行;其余諸行,悉入此行中。何等爲四行?一者報怨行,二者隨緣行,叁者無所求行,四者稱法行」。

   「雲何報怨行?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從往昔無數劫中,棄本逐末,流浪諸有,多起怨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忍受,都無怨訴。經雲: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本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怨進道,是故說言報怨行」。

   「第二隨緣行者,衆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于道,是故說言隨緣行」。

   「第叁無所求行者,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爲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原作「及」)。安心無爲,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功德黑□,常相隨逐。叁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故于諸有息想無求。經雲:有求皆苦,無求乃樂。判知無求真爲道行」。

   「第四稱法行者,性淨之理,目(原作「因」)之爲法。此理衆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經雲:法無衆生,離衆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悭,于身命財(原誤作「則」)行檀舍施,心無吝惜,達解叁空,不倚不著,但爲去垢。攝化衆生而不取相,此爲自利,複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度既爾,余度亦然。爲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爲稱法行」。

  昙林是達摩弟子,但不是專心禅慧的禅師。依「經錄」所說,從北魏正光六年(五二五)起,到東魏武定元年(五四叁)止,昙林一直在參預佛陀扇多,菩提流文,瞿昙般若流支的譯場,擔任「筆受」的工作。他是重視經教的法師,據『續僧傳』卷一六「慧可傳」說:在周武毀佛法時(五七四──五七七),昙林與慧可,「共護經論』。昙林爲賊斫去了一臂(人稱「無臂林」),慧可曾護侍他。慧可與昙林,是同學,是有深厚友誼的。昙林在邺都「講勝□經,並製文義」(以上見大正五0·五五二中)。嘉祥的 『勝□經寶窟』,也曾引用林公說。『勝□經』與 『楞伽經』,法義相近,也是四卷『楞伽經』的譯者──求那跋陀羅所譯的。昙林與慧可的年齡相近;達摩爲道育、慧可傳授「大乘安心之法」,由昙林記述下來,是非常適合的。

  達摩所傳授的,具體而明確。「入道」,是趣入菩提道;道是道路,方法。大乘道不外乎二入:理入是悟理,行入是修行。入道,先要「見道」──悟入谛理。佛法不只是悟了,悟是屬于見(理)的,還要本著悟入的見地,從實際生活中,實際事行上去融冶,銷除無始來的積習,這叫「修道」。修到究竟圓滿,名爲「無學道」。『楞伽經』說:「頓現無所有清淨境界」,是頓入的見道。「淨除一切衆生自心現流」,「是漸非頓」,是修道。經說與「理入」、「行入」的意趣相合。理入,是「藉教悟宗」。宗是『楞伽經』說的「自宗通」,是自覺聖智的自證,但這要依「教」去悟入的。什麼是「藉教」?「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爲客塵妄覆,不能顯了」:這是如來藏(性)說。依此如來藏教說的深切信解,發起「舍妄歸真」的意樂,從「凝住壁觀」去下手。「壁觀」,從來異說紛纭,『傳燈錄』卷叁附注說;「爲二祖說法,祗教曰;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大正五一·二一九下):「壁觀」可能就是「心如牆壁」的意思。『黃檗禅師宛陵錄』(大正四八·叁八六下)說:

   「心如頑石頭,都無縫罅,一切法透汝心不入,兀然無著,如此始有少分相應」。

  百丈也說:「心如木石,無所辨別,……兀兀如愚如聾相似,稍有親分」(大正五一·二五0上─中)。這都是「壁觀」的意義,是凝心、安心、住心的譬喻。從依言教的聞而思,到不依言教的思而修。「與真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爲」,就是如智不二的般若現證。理入是見道,是成聖;依大乘法說,就是(分證)成佛。然而,悟了還要行入──發行。前叁行是「順物」,稱法行是「方便」,這都是從實際的事行去進修,而不是從心性去解說的。前叁行是對「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苦的進修。修道者是人,是生活在人間的。無論是個人,是佛教,都要著重人與人的和諧,所以佛的律製,特別重視「息世譏嫌」。悟道者不是處身曠野,「靜觀萬物皆自得」──自得其樂就好了。人是生活在人間的,要本著自悟的境地,無怨憎,不□侈、不貪著,而做到自他無礙,皆大歡喜。這是「防護譏嫌」的「順物」,也就是不違世俗,恒順衆生,從克己中去利他的。稱法行是「方便」──以「無所得爲方便」而行六度。行菩薩大行而無所行,攝化衆生而不取衆生相,「叁輪體空」,從利他中銷融自己的妄想習氣。這樣的處世修行,才能真的自利、利他,才能莊嚴無上菩提。達摩從印度來,所傳的教授,精要簡明,充分顯出了印度大乘法門的真面目。中國的禅者,雖禀承達摩的禅法,而專重「理入」,終于形成了偏重理悟的中國禅宗。據昙林說,這一教授,達摩是以此開示道育、慧可的。這一教授,宗與教,「深信含生同一真性」,是『楞伽經』所說的。前叁行所引的經文,都出于『阿含經』及『法句』。稱法行所引的「經雲」,是『維摩诘經』。「叁空」是叁輪體空,是『般若經』義。『維摩诘經』及『般若經』,都是江南佛教所特別重視的。達摩傳『楞伽』的如來(藏)禅,而引用『般若』與『維摩诘經』,可能與達摩的曾在江南留住有關。

  『楞伽師資記』說:還有一部十二叁紙的『釋楞伽要義』,現已佚失。從前傳入日本的,有『大乘楞伽正宗決』一卷,也許就是這一部。當時,還有被認爲僞造的叁卷本『達摩論』,內容不明。現在,被傳說爲達摩造而流傳下來的,也還不少。其中,如『破相論』一名『觀心論』,『絕觀論』,『信心銘』,這都可證明爲別人造的。現存的『悟性論』,『血脈論』等,爲後代禅者所造。沒有標明造論者的名字,這才被誤傳爲達摩論了。達摩在中國的名望越大,附會爲達摩造的越多。道藏有『達摩大師住世留形內心妙用訣』一卷,達摩被傳說爲長生不死的仙人了。世俗流傳有『達磨易筋經』,『達磨一掌金』,達摩竟被傳說爲武俠、占蔔之流了!這真是盛名之累!

  第二節 達摩與楞伽經

  楞伽禅的傳承

  達摩來中國傳法,開示道育與慧可的教授,如昙林所記。在達摩傳法中,附有『楞伽經』的傳授,如『續僧傳』卷一六「慧可傳」(大正五0·五五二中)說:

   「初,達摩禅師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觀漢地,惟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

  達摩傳授四卷『楞伽』的意義,也許學者們看法不同,而當時有四卷『楞伽』的傳授,是不容懷疑的事實。如『達摩論』的「藉教悟宗」,宗與教對舉,就是出于『楞伽經』的。「慧可傳」又說:「那滿等師,常□四卷楞伽以爲心要,隨說隨行」。那是慧可的弟子;滿是那師的弟子(達摩第叁傳,與道宣同時)。這一傳承,都是依『楞伽』而隨說隨行的。

  再依後代禅者所熟知的禅師來說:達摩禅到了(四祖)道信,開始一新的機運。然道信所傳的禅法,還是依『楞伽經』的,如所製「入道安心要方便」說:「我此法要,依楞伽經諸佛心第一」(大正八五·一二八六下)。(五祖)弘忍在廊壁上,想「畫楞伽變」(『壇經』)。『楞伽師資記』說:弘忍有十大弟子,其中,「神秀論楞伽經,玄理通快」(大正八五·一二八九下)。張說所作『荊州玉泉寺大通禅師碑銘[並序]』,也說神秀「持奉楞伽,遞爲心要」(全唐文卷二叁一)。弘忍的另一弟子玄赜,敘述達摩以來的師承法要,作『楞伽人法志』。玄赜弟子淨覺,依『楞伽人法志』而作『楞伽師資記』。達摩禅的傳承,是被看作楞伽禅之傳承的。所以早期的燈史,如『傳法寶紀』,『…

《中國禅宗史 上(印順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