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保其性命,使其存活不死。”
兩木匠在鋸國王身體時,吉祥部感受到劇烈疼痛。但他一邊受苦,一邊對前來乞討之婆羅門生大悲心。他心中想到:我盡管已了知輪回過患,但以精進心布施我身體一部分時都有如此痛苦,那些身陷地獄、身心全部要蒙受劇烈苦痛煎熬之衆生,又該如何承受地獄折磨?我現發心:願以我受之苦斷除一切衆生之痛!作如是思維已,鋸斷身體之痛當下就消失無遺。國王疑惑不解地想到:爲何我現在感受不到痛苦?他們是否已停止割鋸?國王于是起身看其割鋸,同時心生不悅,身體當時就顫動起來。
婆羅門看見後就問國王道:“你爲何如可憐之病者一樣渾身顫抖?整個大地之上,你本能布施一切,如今是否有後悔之意?你不該後悔,否則你之布施大願豈不成大妄語?”
吉祥部國王坦然答道:“我根本不是因後悔布施自己身體而發抖,我只是擔心這鋸子不能割斷我身體,如此就無法圓滿我布施決心,也不能滿足你願,想及此我才發抖不已。我豈是不願讓其鋸斷我身體?!”聽罷國王所說,婆羅門深感稀有,便不再多言。
兩位木匠手拿利鋸繼續割截國王身體,最後活活將吉祥部下半身攔腰截斷。當國王半截身體落地之時,所鋸斷肉身在地上依然顫動不已。國王根本不顧自己身軀被割截之痛,他急忙命令這兩位木匠速將自己下半身接于婆羅門身上。兩人按國王意願飛快將其肉身與婆羅門身體接合,剛一接觸,國王下半身立即就與婆羅門上半身融爲一體,且看不出絲毫傷口痕迹,兩人膚色也完全一致,真可謂融合無間。
爲令國王生歡喜心,婆羅門即刻就從擔架上走下,隨意行、住、坐、臥一番。吉祥部見到後深感欣慰,爲自己終能滿足乞討者之願望而備受鼓舞。他內心覺得自己所受之巨痛終于沒有白費,故而心下歡喜不已。吉祥部心中想到:我所受痛苦總算換來大利益,我如今可謂心滿意足矣。他如是思維,同時又發願道:“我之布施身體,已使婆羅門從生命危險恐怖狀態中獲得救助。以此善根,願我能獲無上菩提,並使眼前婆羅門解脫輪回痛苦,度化他、且令其獲歡樂涅槃。”當吉祥部所承受之猛厲痛苦與內心大願交彙碰撞時,國王自然而然閉上眼睛陷入昏厥之中。
帝釋天馬上以自己加持力使國王恢複體力,同時又給國王敷上藥物。此時,大千世界發出六次震動,並出巨大音響,令人恐怖之烏雲也布滿虛空。加之流星墜地、天人擂鼓,整個世間頓陷黑暗之中。接下來,天人又撒下鮮花、妙衣並彈撥樂器,整個虛空一片喧嚷之聲,瞻部洲衆人暫時皆處于迷惘狀態。這時,大城市中成千上萬衆生也看見了國王所布施之軀體,他們異口同聲感歎道:“我等人天之主已被殘害,這真令人大感悲憫。”有人因之而倒地昏厥,有人因之而痛哭不已。
這時,帝釋天與四位天子均以原來面目顯現,帝釋天對國王說道:“我是帝釋天,非爲婆羅門。大國王,你之精進布施實在令人感慨不已。你不貪戀自身一切,爲悲憫所有衆生而甘願舍棄肉身、喜行布施。遇到如是猛厲痛苦,以大悲心仍不退轉布施,真乃稀有難得。我今問你,你如此苦行,到底希求什麼?”國王則回答說:“帝釋天,我布施只爲能獲無上圓滿菩提,度化陷于輪回中之衆生。”帝釋天又問道:“你舍棄自己身體,現如今已變成如其他衆生一般模樣,你有無生後悔心?”國王坦誠答道:“絕無後悔心。”帝釋天有些不相信:“你自己說絕無後悔心,又以何爲憑?”吉祥部乃從容、平靜說道:“你可把我被切斷之身軀放置一邊。”帝釋天如是做已,吉祥部則對一切衆生觀想慈悲心,同時說道:“我爲獲無上菩提才以大悲心舍棄身體,我如是做時無有畏懼、後悔、吝啬心。若我當時確無後悔心,則憑此真實力之加持,願我身體恢複如前、諸根具足。”隨著吉祥部話音落地,殘缺軀體即刻完好如初。
諸天天人與在場衆生目睹之後皆感歎不已,大家全感稀有難見,因而紛紛以歡喜心贊歎賀喜。帝釋天此時也對吉祥部贊不絕口,因感動而致流淚不止,如雨滴灑落一樣。帝釋天慚愧說道:“我給大菩薩增添了諸多痛苦、煩惱,請國王原諒、寬恕我。待你將來一旦成就佛果,請務必垂念我。”國王聽罷謙虛說道:“我對你何來抱怨之心?若我成佛,定會垂念、關照你。”
自此以後,大國王以發無上菩提心之加持力,令天降珍寶雨、妙衣、財富,天人光輝照耀整個世界。住于山上之仙人看到此等奇觀後,深感奇怪,他于內心苦苦思量到底是何原因令世間現出此等瑞相。此仙人信奉一天神,天神即向他講述了整個經過。仙人聽後對國王之菩薩行立刻生起信心,他渾身汗毛直豎,認定國王乃爲一真正大菩薩,于是便帶著五百仙人與勝光王妃一起趕到吉祥部面前。來到現場後,他與帝釋天等衆生一起祝願吉祥部國王超勝一切、恒久住世,同時又將勝光王妃還與國王,並真誠祈請道:“國王以後萬勿再將王妃送與他人。”如是祈請後,吉祥部國王點頭默許。
帝釋天命令天人陳設獅子寶座,並向他們解釋說:“我欲爲國王行加冕大典。”天人就幻化出以種種珍寶所成之獅子寶座。此時,帝釋天親手扶起國王,讓國王端坐獅子寶座之上。成千上萬天人即刻手拿樂器,爲吉祥部國王行盛大加冕儀式。當此之時,大地震動,天降花雨。儀式完畢後,諸天人各自返回天界,仙人贊歎完國王後也回到自己住處。廣大民衆均從內心恭敬吉祥部國王,國王也因勢利導,在很長時間內以佛法治理國家。他以財富滿足瞻部洲貧窮者、低劣者生活所需,令其行持十善法,使其死後均得以轉生欲界六天。後來,國王本人與萬千衆生則于死後轉生兜率天中。
無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如是爲吉祥部國王時,其王妃勝光即爲現今之耶輸陀羅;大智慧大臣即爲現今之舍利子比丘;帝釋天即爲現今之色藏國王;當時之叁十叁天天人即爲現今與色藏國王同得聖果之八萬天子;當時大城市中諸人即爲現今與色藏國王一起,在芒嘎達城親往釋迦牟尼佛前聞法之施主與婆羅門;當時之仙人即爲現今目犍連比丘;當時替仙人索要王妃之婆羅門子即爲現今之釋迦女沙措瑪;當時之兩位木匠即爲現今之提婆達多與郭嘎樂嘎。以如是因緣,釋迦牟尼佛成就佛果時,此等衆生皆成爲世尊之眷屬。
金色國王布施口糧
久遠以前,人壽八萬四千歲時,無等大師釋迦牟尼佛那時顯現爲金色國王,相好莊嚴,權勢顯赫,財富圓滿。國王恒以布施滿衆生所願,且免除國人賦稅。
當時有一婆羅門名黑西巴,通過看相占蔔得知國家未來運勢,便預測說:“我國未來十二年中將不降滴雨,因而會有大饑荒流行。”國王聞聽後內心頓感不安,他如是思維:如果真是這樣,富人當然可安穩度過饑荒,而窮人又如何過活?想到這,金色國王便心生一計,他命令國中所有民衆均需將財富堆積一處,同時又命精于算術之人仔細演算如此多之財物,如舉國上下之人平均分配,則十二年中人人可各得多少。這些人先統計出全國人口,然後再計算人均占有量。國王即如是安排國人平安度過十一年大旱歲月,所有臣民中無一人餓死。
即將度完十二年艱苦歲月,已熬至十一年又十一個月時,國中開始出現餓殍現象,因整個國家已將所有食物吃光盡淨,唯金色國王手中尚剩一小鬥糧食。
此時,一已修持四十劫菩薩行之人來此娑婆世界。他目睹于一森林中,兒子正對母親做不淨行。看到此種景象,他非常悲哀地感歎道:“嗚呼!娑婆世界衆生真是煩惱深重,兒子住于母胎長達九月,又吮吸母乳方得以長大,而現今還要做此不淨行。以貪心行此非法行,我怎能爲如此衆生行持菩薩道?看來我還是自己先行解脫爲妙。”想到這裏,此人不覺退失了菩提。他來到一樹下後,靜觀自己五蘊之生滅法,並最終獲緣覺果位。此時,這位緣覺心中又想到:我雖爲衆生行衆多苦行,但從未利益過衆生。現今,我如對哪位衆生生起悲心,我就到其面前化緣討飯。想完後,緣覺便開始以天眼觀照整個世界,他發現全世界食物均已被消耗幹淨,只有金色國王還留有一小鬥糧食。緣覺心中暗想:看來我應對他生起悲心,向他討飯。
思慮及此,緣覺便示現神變,似天鵝一般飛于空中,並最終降落于金色國王王宮頂層。金色國王正與五千大臣聚集于頂層,緣覺見之便說道:“我爲化緣而來此處。”金色國王聞後不覺心生痛苦,他想到:我雖擁有整個世界,但卻連一前來化緣之緣覺都無力供養。金色國王越想越覺悲傷,不過他還是喚來管理財物者對其說:“如王宮裏尚有飲食,請一定拿來供養這位緣覺。”管理財物者爲難說道:“大國王,你應了知,除你有一小鬥口糧以外,國庫已空無一物。”
國王聽後暗自思忖:如我享用此口糧,則我今天應能存活下來;如我舍棄,那我必死無疑。但國王轉念又想到:我即便吞下此一小鬥糧食,日後終免除不了一死,不如將此糧食供養眼前這位緣覺,以此所種殊勝福田,方能讓此口糧發揮價值與意義。
國王隨後就集中起所有眷屬說道:“嗚呼!此乃爲我金色國王最後一次行布施,你們均應隨喜。我以此供養緣覺善根回向整個世間,願所有衆生都能斷盡貧苦。”說完就將自己口糧倒入緣覺右手所拿之缽中。緣覺拿到糧食後即刻飛走,國王一直合掌眼望虛空,直到緣覺飛逝不見,國王才命令衆眷屬各自散開:“無需餓死在此處,各個歸家吧。”衆眷屬皆滿懷深情說道:“大國王,你興盛之時,大家皆歡聚于此。現在國運衰敗,我們怎能忍心抛下你。”金色國王聽後深受感動,但他還是一邊流淚、一邊再叁要求他們各自散去。衆人則一直在他腳下恭敬頂禮道:“我們此次恐爲最後一次面見國王,祈請國王一定寬恕我們以前違背你教言之處。”
緣覺回去後享用國王所布施之口糧,刹那間,東南西北烏雲密布、冷風四起,大風席卷走大地之上一切不淨之物,隨後又天降食物,諸如大米、面粉、餅子、肉,…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上冊) 叁 布施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