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佛知見,認清我們大家都和佛一樣具有無漏智性,本來清淨,原無煩惱。此心是佛,不是用個什麼法修成佛。只因爲我們不明白,看外面東西以爲是真的,就像凡夫知見一樣的,認爲外面一切東西都是實實在在地有,貪得無厭地追求。如果我們明白大家都具有佛性,不迷于外相,一切放下,返本還原,就成佛了。佛不是修成的,是本來現成的,所以叫作本性天真佛,本來如此。只是我們迷于外相,走錯了路,貪取無厭,造業受報,才落到六道輪回,生死不了。佛看我們可憐,一切衆生都有佛性卻不知道,在這裏渾渾噩噩造業受報,枉受生死輪回之苦,因而出世現身說法。叫我們大家夢醒,不要執著。我們能放下就成佛,所以很快、很便當,不是沒有希望。大家不要疑惑:“唉呀,我沒有希望啊,我們的業障重啊,不能成佛啊。”那是錯誤見解。所以第一要知見正。
顯教裏面這麼講,密教裏也這麼講。它也說幾個知見。
第一個是凡夫知見。認爲一切都有,執著不舍不放。
第二是外道見。計斷計常,就是執著。計常者,就是有個東西可得,我有陽神,這個是永遠存在的。它不知道這個陽神也是我們第七識所生起的,還是假象,不是我們的天真佛性,所以這個陽神還是有壽限的。從前呂純陽祖師見黃龍禅師,他以爲自己煉成陽神永遠不死了,沒想到黃龍禅師說,你“縱饒百萬劫,依舊落空亡”。頂多你活得比常人時間長,但是百萬劫之後你還是歸于無有。因爲有生必有滅,沒有滅哪有生,這是辯證法,既然已經生出來了,將來必定要滅亡。而我們的佛性呢,是本來天真,不生不滅,不是什麼時候生出來的,所以說無始以來,本來就是如此。
第叁種是聲聞見,即羅漢見。就是說偏空之理,不知道佛性之妙有。
第四種是唯識見。唯識是什麼,就是我們中國的法相宗,就是玄奘法師到印度取經取來的《成唯識論》,是法相宗最要緊的一部經論。其中講叁種性,一是遍計所執性,二是依他起性,叁是圓成實性。什麼是依他起呢?就是一切事物皆是依靠別的東西而生起的。譬如這個杯子,本來沒有,是瓷土放到窯裏面去燒,燒成杯子。桌子本來也沒有,是木頭做成的。佛經裏叫做因緣所生,就是關系條件聚合起來而生的,所以叫做依他起性。從依他起性來看,一切東西都沒有自體,都是依靠別的東西合起來的。東西既然本來沒有,就不著相了,就進到圓成實性,就見到本性了。假使著相,不知依他起的假相,認爲這一切都是實有,去追求,那就是遍計所執性。就是普遍執牢,認爲實有,這就是妄想。所以第一種是妄見,第二種就是知道一切東西本來沒有實體,都是虛幻不實的,不執著。不執著就是放下,就證到本性--圓成實性了。
第五種是中觀見。就是一切東西本來沒有,是真空妙有,緣起性空,一切事物都是關系條件結合起來而有,本體是無有的。
第六種是俱生知見。即一切衆生都有佛性,都是佛。不要藐視自己,認爲我是薄地凡夫,不是佛,有卑劣之見。要大膽承當,我就是佛。因爲承當得起,我是佛,所以我的行爲就要符合佛的等級,真能一切放得下,妙用起得起,坦坦蕩蕩,潇灑自在。所以我們承認是佛就要有妙行來相繼相應,把我們從前所有的執著惡習都消光,恢複我們的本性,這就是我們的大智慧。
最後一種就是大圓滿知見。大圓滿知見就是所有一切妙有就是我的性所顯現,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性相不二。即空即有,有就是空,空就是有,一切有都是我的妙性顯現。所以不是在相之外去見性,也不是在性之外取相,相都是我們的妙性所顯現的。譬如造房子,造房前先要工程師設計圖樣,設計圖樣的時候要通過大腦,要思維怎麼樣建造,算好要多少材料,這一切都要經過大腦。大腦的功用怎麼起來的?就是靠我們的佛性起作用。一個人心髒不跳已經死了,而大腦沒壞,這大腦爲什麼不能起作用呢?是因爲佛性離開身體了,它就不起作用了。就像電燈,電網電線拉好之後,沒通電,電燈就不亮,通電之後電燈才亮起來。佛性等于是電,所有這一切作用都是佛性的作用,一切相都是佛性所創造、所顯現、所看見的。所以一切相就是我自己,我就是一切相,這就是大圓滿知見。即有即空,非空而非有,非有而非空。你說空,明明有叁千大千世界,森羅萬象;你說有,一切相都不可得,都是鏡子裏的影子。因爲我們的佛性就是大圓鏡智,朗照大千十方世界。因此,有佛性就有一切相,這些相就是我們心的妙用,性的顯現。佛性本身無相可見,但它能現一切,所以相就是我們的本性。這是大圓滿知見。
我們現在把知見立正,知道我們不是空無所有。禅宗說要知道妙有,是指我們的佛性是有的。佛性雖然無相可見,但它能起一切妙用,現一切假象。認識這個假象就是我的性所顯現的,不去執著這個假象,這樣用功就快了。因爲既不著空又不著有,就可以證道了,所以知見第一要正。不是空得什麼都沒有,偏到空裏去了,把什麼都丟光了,那又錯誤了。從前希臘的大哲學家蘇格拉底,研究哲學,也發現一切都不可得,所以大智慧的人都知道事相是空不可得。但他偏空了,不知道妙有,所有東西都不要了。晚上在陰溝筒裏睡覺,房子也不要了,褲袋上挂一個杯子,到河裏舀點水喝。一天看到小孩子在外面玩,兩個手捧水喝,他看到了,哦,杯子也不用了,把杯子也丟掉了,喝水用手捧著喝。太偏空了。所以外道見不是計常就是執斷。現在很多做氣功的人都是執有,執著有氣,在精氣神上著有、著常見,而不知道這是假象,不是真的。這個精氣神,外道說是叁寶,其實根本在我們的佛性上,沒有佛性就生不起精氣神,精氣神就是我們的佛性所發起的。所以要認識根本。
我們學佛,第一要把知見立正。我們的佛性是非空非有,你說有,它無相可得,你說空,它有妙用,顯現一切相,起一切作用,它能說能聽,能做事能走路。非空非有,兩面不著,中間也不立,兩面沒有就沒有中間了,有兩面就有中間。以這種知見學佛,就自然能證到圓滿的結果,就成佛。所以知見非常重要,今天再與諸位把知見提一提,認識這個真正的知見,不要偏空,認爲一切都沒有。更不能執有,認爲一切都是有,趕快去追求,貪得無厭,這樣更不對。所以我們既不偏空,又不著有,一切事隨緣應用,今天有多少就受用多少,不去和別人攀比。我們的大錯誤就是和人比較。唉呀,別人有花園洋房了,我沒有,我想辦法弄個花園洋房。人家進出有轎車,我沒有,我也想辦法弄。弄不到就不惜做壞事,殺人放火都來了,所以造業受報了。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一切隨緣,有就用,沒有也不去求。一切都是假象,各人有各人的因緣,因爲我們每人所造的事業都不同。像現在各人所做的工作事業都不同,所造事業不同,所得結果當然不同。有的人收入很多,他的受用比較好一些,有的人收入很少,受用就比較差一些,不可能拉平。什麼緣故?因爲過去世造業不同。過去世是因,這一世是果,過去造的因不同,這世受的果也不同了,這世我們又做事又造業了,我們往往要滿足自己的欲望,欺負別人,打倒別人,自己可以往上竄,做壞事了。所以做事業當中,有時做好事,有時做壞事,人就是善惡夾著的。假如沒有惡就升天了,就不在人道裏了。六道輪回,有善有惡的入人道,純善無惡的升天,純惡的貪瞋癡俱全的下地獄,瞋心特別重的入修羅道,貪心特別重的入餓鬼道,愚癡特別重的入畜生道。一切唯心造,都是自己創造的,自作自受,不是由誰來支配的。學佛成道,這是我們的大福德。芸芸衆生,能有多少人信佛?很少。信佛的人比不信佛的人已經少了,但真正信的、深信因果的有多少呢?更少。許多信佛的都是在燒燒香,拜拜佛,求佛加被,獲取福報,這樣的信佛不算是真信佛。要明白自己是佛,要明白一切衆生都是佛,從而用功,把自己執著貪瞋癡的妄心、妄想、妄念消光,圓成佛道,才是真信佛。所以我們現在真信佛,是不可限量的大福德,這樣才能出六道輪回。今天大家來學佛,來修道,這是大福德,所以要把大家指引到正路上去。就是認識到我們都是佛,衆生都是佛,只要我們放下,就能夠成佛,所以非常重要。
講到我們修法,我們現在傳的是心中心法,心中心法是密宗裏的上乘佛法。上次我們也講過,密部裏有九乘次第,有外叁乘,內叁乘,密叁乘。這心中心法屬于密叁乘中頂尖的法,即最後一個無比相應大圓滿法,就是與紅教的大圓滿相應的法。諸位可能有疑問,大圓滿是紅教中最高的佛法,而心中心不屬于紅教的大圓滿,怎麼會相應呢?現在來解釋一下。紅教大圓滿法分二部,一部是“徹卻”,漢文譯義就是“立斷”,妄念一起當下就把它斬斷,不隨之流浪,使真心現前;後一部是“脫嘎”,譯文爲“頓超”,修之能超出叁界,了斷生死輪回。心中心法修的就是立斷頓超。它是無相密,以一個咒、六個手印來修持,直下見性,不要修什麼相來過渡。有相法須修成相後,把相化空,才能見到本性。須走很多彎路,不能立斷頓超。
我人本性是無相可見、摸不著、聞不到的。大家一下子無從下手,因而西藏密宗要走很多彎路,先要做磕大頭等四加行,再做前行觀想,把相觀起來,有個著手處,才能進一步修見性法。大圓滿“徹卻”先也要修氣脈明點,在氣上下手,觀脈管,叁脈七輪(叁脈--中脈、左脈、右脈;七輪--頂輪、眉間輪、喉輪、心輪、臍輪、丹田輪、海底輪)觀好後,再把這個相觀空。這叫大圓滿徹卻前行,就是修行前的方便。我們用六印一咒,不要觀什麼脈管,當下把我們的妄心聚在一個咒上,就是念的時候心念耳聞,用心念咒,耳朵聽清楚自己念咒的聲音,把意根妄想抓住,使妄念不行,當下即能深入禅定。這樣修行就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娑婆世界衆生六根當中,耳根最靈敏。譬如眼睛能看很多東西,很遠都能看見,但…
《佛法修證心要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