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的困局——以新雨社和現代禅爲中心的一個考察(楊惠南)▪P12

  ..續本文上一頁1] 引見:〈佛堂也可能是世俗的地方—李老師談建立菩薩僧團的理想〉;收錄于:李元松,《昔日曾爲梅花醉不歸—經驗主義的現代禅新版》,頁98。

  [112] 引見:〈現代禅李元松上師訪問記之一〉,頁62。

  [113] 叁法印是:諸行無常(一切事物都不永恒)、諸法無我(一切事物當中都沒有自我)、涅槃寂靜(煩惱止息之後是寂靜的狀態)。這叁則道理代表原始佛教的精神,所以稱爲「法印」。現代禅把叁法印,列入十叁個「道次第」當中的第五、六、九次第當中,成爲現代禅的弟子所必須修習的道理。(詳見:李元松,〈現代禅宗門規矩‧參、道次第略圖〉;收錄于:李元松,《禅門一葉》,頁191—192。)

  [114] 這是現代禅十叁個「道次第」當中第七次第,所要修習的內容。(詳見:李元松,〈現代禅宗門規矩‧參、道次第略圖〉;收錄于:李元松,《禅門一葉》,頁192。

  [115] 詳見:注111所引書,頁94—96。

  [116] 七人的名字是:周興旺、張重陽、宏印、楊惠南、圓一、悟光和藍吉富。(詳見:〈現代禅李元松上師訪問記之一〉,頁125—132。)

  [117] 詳見:〈佛教青年文化基金會宏印法師訪問記〉,頁88。

  [118] 詳前引,頁94。

  [119] 詳前引,頁192。

  [120] .引見:〈禅宗不是外道—李老師初談對《妙雲集》的看法〉;收錄于:李元松,《昔日曾爲梅花醉不歸—經驗主義的現代禅新版》,頁28—29。(原文刊于:《新雨月刊》18期,1988年12月。)

  [121] 有關這點,李元松在該書收錄成書時,寫了這樣的按語:『一九八六年五月重新閱讀《妙雲集》,深深爲以上所講……感到慚愧。事實上,導師四十年前在《妙雲集》中,討論有關修慧及無漏慧的開示,可說俯拾皆是。……』(引見:李元松,《昔日曾爲梅花醉不歸—經驗主義的現代禅新版》,頁29。)

  [122] 引見:〈現代禅李元松上師訪問記之一〉,頁63。

  [123] .引見:〈禅宗不是外道—李老師初談對《妙雲集》的看法〉;收錄于:李元松,《昔日曾爲梅花醉不歸—經驗主義的現代禅新版》,頁28。

  [124] .引見:〈佛堂也可能是世俗的地方—李老師談建立菩薩僧團的理想〉;收錄于:李元松,《昔日曾爲梅花醉不歸—經驗主義的現代禅新版》,頁94。

  [125] 詳見:〈現代禅李元松上師訪問記之一〉,頁147—151。

  [126] 收錄于鄭志明,《臺灣當代新興佛教(禅教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頁311—399。

  [127] 引文中的「大日如來」,是密宗最尊重的如來,傳說是釋迦牟尼佛的真身—法身。而「六、七、八識」指的是一切的心意。佛教把人類的精神活動分成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識,以及第七末那識(自我意識的中心)、第八阿賴耶識(一切精神活動的根源)。

  [128] 《大日經》(全名《大毘盧遮那佛神變加持經》)原文是:『菩提心爲因,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引見:《大正藏》卷18,頁1。)其中第一句—「菩提心爲因」,大體可以和現代禅所說的第(3)句—『但願衆生離得苦,何妨我身入地獄』相同。而第一、二兩句,則和現代禅的第(1)、(2)完全一樣。

  [129] 李元松尚未成立現代禅之前,大都以文殊出版社做爲傳授禅法的地方。李元松關鍵性的著作(促使現代禅成立的著作)—《與現代人談現代禅》(已改名爲《從自我實現到禅定解脫》,並由現代禅出版社出版),也是由文殊出版社出版。(詳見:〈文殊出版社洪啓嵩先生訪問記〉,頁2。)

  [130] 引見:〈文殊出版社洪啓嵩先生訪問記〉,頁16。

  [131] .引見:李元松,〈現代禅宗門規矩‧參、道次第略圖〉;收錄于:李元松,《禅門一葉》,頁191。

  [132] 引見:〈現代禅李元松上師訪問記之一〉,頁53—54。

  [133] 引見:〈文殊出版社洪啓嵩先生訪問記〉,頁30。

  [134] 同前引,頁108。

  [135] 有關十叁道次第的詳細內容,請見:李元松,〈現代禅宗門規矩‧參、道次第略圖〉;收錄于:李元松,《禅門一葉》,頁191—192。

  [136] 引見前注所引書,頁191。

  [137] 李元松說:『底下所要敘述的七件事情,如果去實踐,不是自己開悟,就是有善知識因緣—一定會碰到善知識,並且他一點你就破….。』(引見:李元松,《現代人如何學禅—超越心靈的矛盾與不安》,臺北:現代禅出版社,頁11。)這樣看來,所謂「善巧七階」乃是走向「開悟」的七個步驟。

  [138] 引見:李元松,《現代人如何學禅—超越心靈的矛盾與不安》,頁12。

  [139] 引見:李元松,〈禅宗不是外道—李老師初談對《妙雲集》的看法〉;收錄于:李元松,《昔日曾爲梅花醉不歸—經驗主義的現代禅新版》,頁26。

  [140] 引見:李元松,《現代人如何學禅—超越心靈的矛盾與不安》,頁88。

  [141] .引見:李元松,〈在情欲中體驗涅槃—馬克瑞教授訪問現代禅實錄〉;收錄于:李元松,《昔日曾爲梅花醉不歸—經驗主義的現代禅新版》,頁218。

  [142] 詳見:〈現代禅李瑪璃女士訪問記〉,頁172,206。

  [143] .引見:〈現代禅廖閱鵬先生訪問記〉,頁122。其中,「李學長」一詞是早期現代禅同修,例如廖閱鵬、陳建宇、連永川、溫金柯等人,對李元松的稱呼。這個稱呼,乃延用李元松在文殊出版社傳授禅法時,學員對他的稱呼。後來,李元松自稱「祖光上師」;現代禅的弟子也開始改稱他爲「上師」。

  [144] 詳見:〈佛教青年文化基金會宏印法師訪問記〉,頁94;〈現代禅廖閱鵬先生訪問記〉,頁51—76;〈現代禅陳建宇先生訪問記〉,頁77—83;〈現代禅李瑪璃女士訪問記〉,頁135—138;〈文殊出版社洪啓嵩先生訪問記〉,頁49—58。

  [145] 引見:〈文殊出版社洪啓嵩先生訪問記〉,頁46。

  [146] 四果和四果向必須具備哪些德性或資格的問題,請參見:〈經驗主義的修行態度—李老師答客問〉;收錄于:李元松,《昔日曾爲梅花醉不歸—經驗主義的現代禅新版》,頁57。

  [147] 詳見:〈現代禅李元松上師訪問記之一〉,頁90—94。

  [148] .李元松以「因中說果」來解釋這種錯誤。(詳見:〈現代禅李元松上師訪問記之一〉,頁93。)所謂「因中說果」,意思是:弟子尚未到達某一果位,但李元松已(在「因位」中)預見未來該弟子一定可以證得該一果位。

  [149] 詳見:〈現代禅李元松上師訪問記之一〉,頁84—87。

  [150] .引見:〈經驗主義的修行態度—李老師答客問〉;收錄于:李元松,《昔日曾爲梅花醉不歸—經驗主義的現代禅新版》,頁54—55。

  [151] 典型的例子如:陳雅茂,〈沒人說他代表佛陀—問讀本刊60期藍吉富先生訪問稿有感〉;刊于:《佛教新聞周刊》,1990年9月10—16日。

  [152] 典型的例子如:果契優婆塞,〈無師自通自創﹖—向現代禅行者請教幾個問題〉;刊于:《佛教新聞周刊》,1990年9月10—16日。另外,印順,〈「我有明珠一顆」讀後〉(刊于:《獅子吼》,32卷11、12期,1993年11月,頁1—7),也批評現代禅的證果說,和古代禅宗一樣,都是『小乘急證精神的後活』,有違大乘不急求解脫的本意。

  [153] 引見:〈藍吉富先生訪問記〉,頁16。

  [154] 詳見:印順,〈「我有明珠一顆」讀後〉;刊于:《獅子吼》,32卷11、12期,1993年11月,頁1—7。

  [155] 引見:〈現代禅李瑪璃女士訪問記〉,頁172。

  [156] 詳見:〈現代禅廖閱鵬先生訪問記〉,頁15—16,37;〈現代禅陳建宇先生訪問記〉,頁71—73;〈現代禅李瑪璃女士訪問記〉,頁124—126,156—164。

  [157] 詳見:〈現代禅李元松上師訪問記之一〉,頁73。

  [158] .引見:〈經驗主義的修行態度—李老師答客問〉;收錄于:李元松,《昔日曾爲梅花醉不歸—經驗主義的現代禅新版》,頁44。

  [159] 詳見:李元松,〈現代禅宗門規矩‧參、道次第略圖〉;收錄于:李元松,《禅門一葉》,頁191—192。

  [160] 引見:〈藍吉富先生訪問記〉,頁24。

  [161] 詳見:〈現代禅禅音法師禅瑄法師訪問記〉,頁79—84。

  [162] 詳見前引,頁311—324。

  [163] 詳見:〈關懷生命協會昭慧法師訪問記〉,頁38—42。

  [164] 李元松在〈佛堂也可能是世俗的地方—李老師談建立菩薩僧團的理想〉訪問稿中,曾說:『目前跟我學現代禅的出家人約有二十人。就道理上來說,出家人向在家人學習是被允許的,六祖惠能還在家時,印宗法師也向他頂禮,乃至民國的楊仁山、歐陽竟無居士等,還有李炳南、南懷瑾老師有出家人向他們學習。』(引見:李元松,《昔日曾爲梅花醉不歸—經驗主義的現代禅新版》,頁112。)可見李元松有上承惠能、下繼楊仁山乃至南懷瑾等居士之僧俗平等理念的用意。

  [165] .歐陽竟無,〈支那內學院院訓釋‧辟謬(5)〉,曾列舉了「十謬」;其中幾條涉及出家僧人和在家居士之間的問題,例如:『居士非僧類,謬也』;『居士全俗,謬也』;『居士非福田,謬也』;『在家無師範,謬也』;『白衣不當說法,謬也』;『比丘不可就居士學,謬也』;『比丘絕對不禮拜(居士),謬也』;『比丘不可與居士敘次,謬也』。

  [166] 引見:〈現代禅禅音法師禅瑄法師訪問記〉,頁74。

  [167] 引見:〈文殊出版社洪啓嵩先生訪問記〉,頁108。

  [168] 1994年6月,李元松斷然決定閉關潛修,現代禅的許多道場也跟著進入半停頓的狀態。而在說明原因是,李元松說:『行政人才與指導修行的人才的養成,趕不上教團發展的速度。』(引見:李元松,〈這輩子最幸福的事—李老師談現代禅潛修的因緣〉;收錄于:李元松,《昔日曾爲梅花醉不歸》,頁225。)可見現代禅人才缺乏的問題,已經逐漸浮現。

  [169] 引見:〈文殊出版社洪啓嵩先生訪問記〉,頁96。

  [170] 同前引,頁94。

  [171] .藍吉富曾說到現代禅的四個優點,其中第四優點是『有過則改』。(詳見:〈藍吉富先生訪問記〉,頁24。)

  

《人間佛教的困局——以新雨社和現代禅爲中心的一個考察(楊惠南)》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