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月刊》1期,1987年3月,页1。
[43] 详见:〈台北佛法共修会张大卿先生访问记〉,页79—82。
[44] 详见前引,页5—20。
[45] 详见前引,页22,136,138。
[46] 引见:〈嘉义新雨社明法法师访问记〉,页160,168。
[47] 引见:〈蕃薯不惊落土烂‧只求枝叶代代湠——「新雨」台北道场启用典礼记实〉;刊于:《新雨月刊》45期,1991年5月,页5。
[48] 依照台湾新雨社主要干部黄中豪和黄淑芬的说法,成立于台北市的新雨社,并没有冠上「台湾」两个字。当时他们的考虑是,先在台湾各地成立新雨社的分社,例如台北新雨社、新竹新雨社、台南新雨社等,然后再成立全台性的新雨总社,名为「台湾新雨社」。而实际上,这个构想从来没有实现过。(详见:〈台北佛法共修会张大卿先生访问记〉,页294—299。)
[49] 引见:〈蕃薯不惊落土烂‧只求枝叶代代湠——「新雨」台北道场启用典礼记实〉;刊于:《新雨月刊》45期,1991年5月,页5。
[50] 详见:〈嘉义新雨社明法法师访问记〉,页35—42。
[51] 详见:孙申娥等整理,〈一丬心灵的小店—台南新雨道场启用典礼记实〉;刊于:《新雨月刊》50期,1991年10月,页5—15。
[52] 引见:〈嘉义新雨社明法法师访问记〉,页34。
[53] 详见:〈台北佛法共修会张大卿先生访问记〉,页295—298;又见:〈嘉义新雨社明法法师访问记〉,页43—46。
[54] 详见:〈台北佛法共修会黄中豪先生黄淑芬女士访问记〉,页60—75。
[55] 详见:〈嘉义新雨社明法法师访问记〉,页34—41,77—82。
[56] 引见:〈台北佛法共修会张大卿先生访问记〉,页124—128。
[57] 引见:〈嘉义新雨社明法法师访问记〉,页50。
[58] 同前引,页48。
[59] 详见:〈台北佛法共修会黄中豪先生黄淑芬女士访问记〉,页100—127。
[60] 详见前引,页101。
[61] 引见:〈嘉义新雨社明法法师访问记〉,页34。
[62] 详见前引,页148。
[63] 详见前引,页82。
[64] 引见:张慈田,〈四念处的重要性〉;刊于《新雨月刊》11期,1988年1月,页78—79。引文中的「四大」,是组成身体的四种元素:地、水、火、风。「掉悔」,掉举与追悔。而掉举,是指亢奋不安的一种心理情绪。
[65] 引见前注所引书。其中,「五欲」,对色(物)、声、香、味、触(身体感觉)等五种对象的贪欲。而「五盖」则指五种覆盖心性的烦恼,它们是: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参见前注)、疑法盖(对真理疑虑)。
[66] 底下有关张大卿对「修行日志」的写法指导和「修行日志一则」,引见:《新雨月刊》11期,1988年1月,页85—86。
[67] 参见:〈台北佛法共修会黄中豪先生黄淑芬女士访问记〉,页108。
[68] 引见:赖惠芬记录,〈台北佛法共修会实录〉,页2。(该座谈会的座谈者是张大卿,主持人是江焕铭。)
[69] 详见:〈台北佛法共修会张大卿先生访问记〉,页132。
[70] 引见:〈嘉义新雨社明法法师访问记〉,页142。
[71] 详见前引,页234—251。
[72] 详见:张慈田,〈新雨佛学社的成立因缘〉;刊于:《新雨月刊》1期,1987年3月,页1。
[73] 同前引。
[74] 《新雨月刊》是新雨社所发行之机关刊物的通称。〈《新雨月刊》1—12期合订本再版说明〉,曾说:『《新雨月刊》原初以《新雨学社月刊》之名由美国「新雨佛学社」在洛杉矶发行,至15期,随着社团的中文名字改名为「新雨佛教文化中心」,刊物就跟着改名《新雨佛教文化中心月讯》,至28期由台湾同修接手发行,并改名《新雨月刊》,又至46期时,向中华民国行政院新闻局注册登记为「新雨佛教文化杂志社」,并以《新雨佛教文化月刊》继续发行,为方便称呼一律简称《新雨月刊》。』本文所引《新雨月刊》,即是这些出版品的合订本。而页数也是合订本的页数。
[75] 参见:〈社论:自由‧独立与民主〉;〈自由民主的因与果〉;〈社论:自决是一切契约的前提〉;张大卿,〈自觉与自决〉;〈社论:传教与工运〉;〈社论:郑南榕的自焚〉;〈社论:天安门六四惨案〉;白伟玮采访,〈「没有言论自由,宗教信仰会消失的」:访西藏黄教大师GesheTsultinGyeltsen〉;〈老贼下台—一个提尿袋政党的故事〉;〈社论:放弃武力统一,创造共同市场〉;〈社论:佛法与宪法——评国民党的民主集中制〉;编辑室,〈佛教救国救宪〉;〈社论:石化业外移的启示—台湾经济发展的前瞻〉;编辑室,〈军人主政的省思〉;〈社论:死刑是野蛮国的产物〉;〈社论:政教分离的意义〉;〈由宗教与政治的关系试论佛教的宗教性格〉;编辑室,〈二二八超度法会〉;〈男性运动崛起的因缘〉。(以上分别刊于:《新雨月刊》,第18,27,24,22,23,25,29,30,33,40,48,42,45期。)
[76] 引见:《新雨月刊》12期,1988年5月,页102。
[77] 引见:《新雨月刊》18期,1988年11月,页82。
[78] 同前引。
[79] 引见:《新雨月刊》27期,1989年1月,页3。
[80] 详见:〈嘉义新雨社明法法师访问记〉,页83—86。
[81] 详见:〈台北佛法共修会张大卿先生访问记〉,页177—178。
[82] 详见:〈嘉义新雨社明法法师访问记〉,页234—237。
[83] 详见:〈台北佛法共修会张大卿先生访问记〉,页189—196。
[84] 同前引,页282—283。
[85] 该文刊于:《新雨月刊》29期,1989年12月,页17—19。
[86] 详见:〈嘉义新雨社明法法师访问记〉,页50—58。
[87] 同前注,259。
[88] 同前注,64。
[89] 同前注,46。
[90] 详见:孙申娥等整理,〈一丬心灵的小店—台南新雨道场启用典礼记实〉;刊于:《新雨月刊》50期,1991年10月,页5—15。
[91] 南传佛教,指的是由印度向东南传入斯里蓝卡、泰国、缅甸等地的佛教。相对于传入东北中国、韩国和日本的「北传佛教」,以及稍后传入西藏的「藏传佛教」,而被佛教史家称为「南传佛教」。南传佛教所弘扬的是印度早期的佛教,亦即原始佛教。所采用的经典称为「尼柯耶」(Nikaya),共有五种;它们和北传的四《阿含经》,内容大体相同。
[92] 张慈田语;详见:孙申娥等整理,〈一丬心灵的小店—台南新雨道场启用典礼记实〉;刊于:《新雨月刊》50期,1991年10月,页7。
[93] 同前引。
[94] 引见:刘祺祥、白芳英、朱永赐整理,〈蕃薯不惊落土烂‧只求枝叶代代湠——「新雨」台北道场启用典礼记实〉;刊于:《新雨月刊》45期,1991年5月,页5—16。
[95] 依照张慈田的说法,这个「新雨社」,是一个政治性社团,目前已停止活动。(详见:〈蕃薯不惊落土烂‧只求枝叶代代湠——「新雨」台北道场启用典礼记实〉;刊于:《新雨月刊》45期,1991年5月,页5。)
[96] 参见:李元松,〈现代禅宗门规矩‧陆、同修须知〉;收录于:李元松,《禅门一叶》,台北:现代禅出版社,1997,页200。
[97] 本段及下面各段有关李元松的生平描述及引文,除非另有注释,否则皆见:梁寒衣访问,〈昔日曾为梅花醉不归—李老师谈学佛因缘与经验〉;收录于:李元松,《昔日曾为梅花醉不归—经验主义的现代禅新版》,台北:现代禅出版社,1996,页179—212。
[98] 引见:〈我并没有离开一贯道—李老师谈追求安心的历程〉;收录于:李元松,《昔日曾为梅花醉不归—经验主义的现代禅新版》,页5—17。
[99] 引见:〈现代禅李元松上师访问记之一〉,页136—137。
[100] 详见前引,页138—139。
[101] 详见:〈现代禅李元松上师访问记之二〉,页51—52。
[102] 详见:李元松,〈现代禅宗门规矩‧参、道次第略图〉;收录于:李元松,《禅门一叶》,页191—192。
[103] 引文中的「外禅」、「内密」,是现代禅教团组织非常重要的观念;我们将在下面详细讨论。
[104] 详见:〈现代禅廖阅鹏先生访问记〉,页100。
[105] 详见:〈现代禅陈建宇先生访问记〉,页89。
[106] .引见:梁寒衣访问,〈昔日曾为梅花醉不归—李老师谈学佛因缘与经验〉;收录于:李元松,《昔日曾为梅花醉不归—经验主义的现代禅新版》,页186。
[107] 详见:〈附件六:开学讲话‧第三课〉。
[108] 详见:〈现代禅李元松上师访问记之一〉,页127。
[109] .详见:注106所引书,页185。而引文中所提到的第一位恩人,是一贯道的前辈;依照笔者的访问,该一贯道前辈名叫周兴旺,后来成了李元松的岳父。(详见:〈现代禅李元松上师访问记之一〉,页126。)
[110] 引见:注106所引书,页186。
[11…
《人间佛教的困局——以新雨社和现代禅为中心的一个考察(杨惠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