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教的困局——以新雨社和现代禅为中心的一个考察(杨惠南)▪P10

  ..续本文上一页或者说,它是「吸引一批现代青年的原因之一」而非「迅速吸引一批现代青年的原因之一」,这是我能够同意的。无论如何,两者的吸引力不能相提并论。

  再者,我对……「即使是怀着深浓恨意离开现代禅的廖阅鹏……」有意见。我的感觉是,「怀着深浓恨意」并不是精确的描述,从我打包离开现代禅龙江道场那天,直到现在,我都没有感觉到「怀着深浓恨意」。……

  我想了一想,如果……「即使是与现代禅决裂离去的廖阅鹏……」这样的笔法,非常中性,而且也无损于……要表达的内涵。

  ……采访稿中,在『如果问说我个人对修行上情欲问题的看法,我想我的主张会跟李学长一样』之后,我还说了:「甚至我可能会用以他当时能用的语言,比他更精准的语言、用心理学的语言、用我从其它修行体系学来的语言来说明为什么我们在修行过程里面,我们不应该过份地压抑情欲。」这是……正文中没有提及的,如果能在批注中加入,应该会更周全。

  

  --------------------------------------------------------------------------------

  [1] 印顺,〈人间佛教绪言〉,曾说:『民国二十三年(1934),《海潮音》出过人间佛教专号……后来慈航法师在星洲,办了一个佛教刊物,名为《人间佛教》。抗战期间,浙江云县也出了小型的《人间佛教月刊》。前年法舫法师在暹罗,也以「人间佛教」为题来讲说。』[引见:印顺,《妙云集(14)‧佛在人间》,台北:正闻出版社,1987(7版),页18。]可见,「人间佛教」一词,最早是由《海潮音》杂志社、慈航法师、法舫法师等机构和法师,在中国、新加坡、暹罗等地,所提出来的。

  [2] 印顺「人间佛教」的理念,发端于1941年左右,郄大成于1951年。1941年,印顺写了〈佛在人间〉、〈佛教是无神论的宗教〉、〈法海探珍〉等『阐扬佛法的人间性,反对天(神)化』的短文。(参见:印顺,《游心法海六十年》,台北:正闻出版社,1985(2版),页12-13。)。而在1951年,则相继以「人间佛教」为题,发表了〈人间佛教绪言〉、〈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乃至〈人间佛教要略〉等文。(参见:印顺,《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台北:正闻出版社,1989,页47。)

  [3] 江灿腾以为,尽管创立慈济功德会的证严法师,是印顺的弟子,但是,慈济功德会的创立,不但和印顺无关,而且印顺还采取反对的立场。(参见:张慈田,〈佛学研究与修行--访江灿腾居士〉;刊于《新雨月刊》31期,台北新雨佛教文化中心,1990年2月,页22。)但是,陈苓则以为,慈济事业受到了印顺的精神支持。(参见:陈苓,〈思想、行动两皆侏儒--评江灿腾先生之谬论〉;刊于《新雨月刊》32期,1990年3月,页19-20。)

  [4] 印顺,《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台北:正闻出版社,1989,页43,曾说:『宣扬「人间佛教」当然是受了太虚大师的影响……。』可见印顺「人间佛教」的理念,来自他的老师-太虚法师。

  [5] 有关「中华民国统一国民党」的历史,并不清楚。太虚的学生-乐观法师,曾就这个问题请教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陈先生的回答是这样的:『民元,国民党、共和党两大党成立。同盟会方面,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国民公党,组成国民党。共和党方面,联合统一党,民社,国民协会,国民促进会等,组成共和党。至若统一国民党,当时并无实现名号。但当时有一传闻,可寻脉络。统一党原为章太炎、宋遯初所组织。统一党既并成共和党,在沪统一党员一小部份,因意见脱出,又不满改组,于是有联合而组统一国民党之意。后经调停,并未成立实现。』(详见:印顺,《太虚大师年谱》,台北:慧日讲堂,1973[2版],页69。)

  [6] 详见:太虚,〈告徒众书〉;收录于:印顺,《太虚大师全书》34册,台北:善导寺佛经流通处,页584。又见:太虚,《太虚自传》;收录于:印顺,《太虚大师全书》57册,页191。

  [7] 详见:印顺,《太虚大师年谱》,页270—272,457—462,463,90,332—335,520—523。

  [8] 详见:印顺,〈人间佛教要略〉;收录于:印顺,《妙云集(14)‧佛在人间》台北:正闻出版社,1987(7版),页118—119。

  [9] 详见:印顺,〈佛法与人类和平〉;收录于:印顺,《妙云集(14)‧佛在人间》,页154—156。

  [10] 详见:张慈田,〈佛学研究与修行—访江灿腾居士〉;悟慈,〈驳江灿腾居士论「佛学研究与修行」〉;陈苓,〈思想、行动两皆侏儒——评江灿腾先生之谬论〉;江灿腾,〈覆陈、悟二文的质疑〉;幻生,〈为印顺导师说几句公道话〉;江灿腾,〈公道何在﹖—驳幻生比丘的「为印顺导师说几句公道话」〉。(以上分别刊于:《新雨月刊》31期,1990年2月,页20—24;同书32期,1990年,页17—18,19—20,21—24;《狮子吼》29卷7期,1990年11月,页29—35;《新雨月刊》40期,199012月,页18—21。)

  [11] 详见:幻生,〈为印顺导师说几句公道话〉;刊于《狮子吼》29卷7期,页29—35。

  [12] 详见:〈关怀生命协会昭慧法师访问记〉,30。

  [13] 详见:〈台北佛法共修会张大卿先生访问记〉,页8—30;〈现代禅温金柯先生访问记〉,页44。

  [14] 十善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诳语、不饮酒、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

  [15] 引见:印顺,〈人间佛教要略〉;收录于:印顺,《妙云集(14)‧佛在人间》,页102—103。

  [16] 详见:〈现代禅李元松上师访问记〉,页71。

  [17] 详见:〈佛教青年文教基金会宏印法师访问记〉,页165—170。

  [18] 无生法忍,是对「无生法」(没有生灭之道理)的「忍」可(深入而不变的认同)。那是大乘佛教所标榜的禅定。

  [19] 详见:印顺,〈中国佛教的由兴到衰及其未来的展望〉;收录于:杨惠南,《当代学人谈佛教》,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9,页68—69。其中,「留惑润生」的意思是:留住无明的迷惑,以利于滋润生死轮回。佛教以为,生死轮回的原因在于无明(惑);如果断除无明,即无生死轮回。而大乘佛教则强调留住无明(惑),这样才能在生死轮回当中救度众生。

  [20] 引见:宋泽莱,〈杂阿含经试译与导读序〉;收录于:宋泽莱,《被背叛的佛陀》,台北:自立晚报文化出版部,1990,页96。

  [21] 引见:宋泽莱,《被背叛的佛陀‧序:来一个革命吧!台湾佛教!》,页9。

  [22] 详见:〈现代禅温金柯先生访问记〉,页58。

  [23] 详见前引,页66。

  [24] 引见:〈现代禅李元松上师访问记之二〉,页6。

  [25] 引见:〈现代禅温金柯先生访问记〉,页42。

  [26] 四念处,四种心念集中的处所;它们是:身(体)、(感)受、心(意)、法(一切事物)。亦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27] 这四种果位是:须陀还果(预流果),初入圣者之流;斯陀含果(一来果),只再来欲界轮回一次;阿那含果(不还果),不再回来欲界轮回;阿罗汉果(应供果),应该受到(凡)人、天(神)供养。另外,即将证得,但尚未证得果位,也有四种,即:须陀还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

  [28] 引见:印顺,《印度之佛教‧序》,台北:正闻出版社,1985(2版),页1—2。

  [29] 初果,即须陀还果。(参见注27)

  [30] 引见:〈现代禅温金柯先生访问记〉,页42。

  [31] 注31.同前引。

  [32] 引见:〈现代禅李元松上师访问记之一〉,页73。

  [33] 引见:〈台北佛法共修会张大卿先生访问记〉,页26。

  [34] .引见:〈嘉义新雨社明法法师访问记〉,页160。引文提到的《佛法概论》,被佛教界视为印顺对原始佛教的研究心得。

  [35] 中观佛教,指的是由印度龙树所开展出来的佛教哲学。龙树着有《中(观)论》一书,因此他的佛教哲学被称为「中观佛教」。中观佛教依《摩诃般若波罗密经》等初期大乘经典,阐扬「一切皆空」的哲理。

  [36] 引见:张慈田采访,〈台湾佛教的未来之路—访宋泽莱老师〉;刊于:《新雨月刊》26期,1989年8月,页9.a。

  [37] 引见:宋泽莱,《被背叛的佛陀‧序:来一个革命吧!台湾佛教!》,页17。

  [38] 引见:张慈田采访,〈台湾佛教的未来之路—访宋泽莱老师〉;刊于:《新雨月刊》26期,1989年8月,页8.a—b。

  [39] 引见:宋泽莱,〈星云法师你错了!〉;收录于:宋泽莱,《被背叛的佛陀》,页10。

  [40] 详见:〈台北佛法共修会张大卿先生访问记〉,页264。

  [41] 引见:〈蕃薯不惊落土烂‧只求枝叶代代湠——「新雨」台北道场启用典礼记〉;刊于:《新雨月刊》45期,1991年5月,页5.a—b。

  [42] 详见:〈台北佛法共修会张大卿先生访问记〉,32,34,52。又见:张慈田,〈新雨佛学社的成立因缘〉;刊于:《新雨…

《人间佛教的困局——以新雨社和现代禅为中心的一个考察(杨惠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