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或者說,它是「吸引一批現代青年的原因之一」而非「迅速吸引一批現代青年的原因之一」,這是我能夠同意的。無論如何,兩者的吸引力不能相提並論。
再者,我對……「即使是懷著深濃恨意離開現代禅的廖閱鵬……」有意見。我的感覺是,「懷著深濃恨意」並不是精確的描述,從我打包離開現代禅龍江道場那天,直到現在,我都沒有感覺到「懷著深濃恨意」。……
我想了一想,如果……「即使是與現代禅決裂離去的廖閱鵬……」這樣的筆法,非常中性,而且也無損于……要表達的內涵。
……采訪稿中,在『如果問說我個人對修行上情欲問題的看法,我想我的主張會跟李學長一樣』之後,我還說了:「甚至我可能會用以他當時能用的語言,比他更精准的語言、用心理學的語言、用我從其它修行體系學來的語言來說明爲什麼我們在修行過程裏面,我們不應該過份地壓抑情欲。」這是……正文中沒有提及的,如果能在批注中加入,應該會更周全。
--------------------------------------------------------------------------------
[1] 印順,〈人間佛教緒言〉,曾說:『民國二十叁年(1934),《海潮音》出過人間佛教專號……後來慈航法師在星洲,辦了一個佛教刊物,名爲《人間佛教》。抗戰期間,浙江雲縣也出了小型的《人間佛教月刊》。前年法舫法師在暹羅,也以「人間佛教」爲題來講說。』[引見:印順,《妙雲集(14)‧佛在人間》,臺北:正聞出版社,1987(7版),頁18。]可見,「人間佛教」一詞,最早是由《海潮音》雜志社、慈航法師、法舫法師等機構和法師,在中國、新加坡、暹羅等地,所提出來的。
[2] 印順「人間佛教」的理念,發端于1941年左右,郄大成于1951年。1941年,印順寫了〈佛在人間〉、〈佛教是無神論的宗教〉、〈法海探珍〉等『闡揚佛法的人間性,反對天(神)化』的短文。(參見:印順,《遊心法海六十年》,臺北:正聞出版社,1985(2版),頁12-13。)。而在1951年,則相繼以「人間佛教」爲題,發表了〈人間佛教緒言〉、〈從依機設教來說明人間佛教〉,乃至〈人間佛教要略〉等文。(參見:印順,《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臺北:正聞出版社,1989,頁47。)
[3] 江燦騰以爲,盡管創立慈濟功德會的證嚴法師,是印順的弟子,但是,慈濟功德會的創立,不但和印順無關,而且印順還采取反對的立場。(參見:張慈田,〈佛學研究與修行--訪江燦騰居士〉;刊于《新雨月刊》31期,臺北新雨佛教文化中心,1990年2月,頁22。)但是,陳苓則以爲,慈濟事業受到了印順的精神支持。(參見:陳苓,〈思想、行動兩皆侏儒--評江燦騰先生之謬論〉;刊于《新雨月刊》32期,1990年3月,頁19-20。)
[4] 印順,《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臺北:正聞出版社,1989,頁43,曾說:『宣揚「人間佛教」當然是受了太虛大師的影響……。』可見印順「人間佛教」的理念,來自他的老師-太虛法師。
[5] 有關「中華民國統一國民黨」的曆史,並不清楚。太虛的學生-樂觀法師,曾就這個問題請教國民黨元老-陳立夫先生;陳先生的回答是這樣的:『民元,國民黨、共和黨兩大黨成立。同盟會方面,聯合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國民公黨,組成國民黨。共和黨方面,聯合統一黨,民社,國民協會,國民促進會等,組成共和黨。至若統一國民黨,當時並無實現名號。但當時有一傳聞,可尋脈絡。統一黨原爲章太炎、宋遯初所組織。統一黨既並成共和黨,在滬統一黨員一小部份,因意見脫出,又不滿改組,于是有聯合而組統一國民黨之意。後經調停,並未成立實現。』(詳見:印順,《太虛大師年譜》,臺北:慧日講堂,1973[2版],頁69。)
[6] 詳見:太虛,〈告徒衆書〉;收錄于:印順,《太虛大師全書》34冊,臺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頁584。又見:太虛,《太虛自傳》;收錄于:印順,《太虛大師全書》57冊,頁191。
[7] 詳見:印順,《太虛大師年譜》,頁270—272,457—462,463,90,332—335,520—523。
[8] 詳見:印順,〈人間佛教要略〉;收錄于:印順,《妙雲集(14)‧佛在人間》臺北:正聞出版社,1987(7版),頁118—119。
[9] 詳見:印順,〈佛法與人類和平〉;收錄于:印順,《妙雲集(14)‧佛在人間》,頁154—156。
[10] 詳見:張慈田,〈佛學研究與修行—訪江燦騰居士〉;悟慈,〈駁江燦騰居士論「佛學研究與修行」〉;陳苓,〈思想、行動兩皆侏儒——評江燦騰先生之謬論〉;江燦騰,〈覆陳、悟二文的質疑〉;幻生,〈爲印順導師說幾句公道話〉;江燦騰,〈公道何在﹖—駁幻生比丘的「爲印順導師說幾句公道話」〉。(以上分別刊于:《新雨月刊》31期,1990年2月,頁20—24;同書32期,1990年,頁17—18,19—20,21—24;《獅子吼》29卷7期,1990年11月,頁29—35;《新雨月刊》40期,199012月,頁18—21。)
[11] 詳見:幻生,〈爲印順導師說幾句公道話〉;刊于《獅子吼》29卷7期,頁29—35。
[12] 詳見:〈關懷生命協會昭慧法師訪問記〉,30。
[13] 詳見:〈臺北佛法共修會張大卿先生訪問記〉,頁8—30;〈現代禅溫金柯先生訪問記〉,頁44。
[14] 十善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诳語、不飲酒、不兩舌、不绮語、不貪、不瞋、不癡。
[15] 引見:印順,〈人間佛教要略〉;收錄于:印順,《妙雲集(14)‧佛在人間》,頁102—103。
[16] 詳見:〈現代禅李元松上師訪問記〉,頁71。 [17] 詳見:〈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宏印法師訪問記〉,頁165—170。 [18] 無生法忍,是對「無生法」(沒有生滅之道理)的「忍」可(深入而不變的認同)。那是大乘佛教所標榜的禅定。 [19] 詳見:印順,〈中國佛教的由興到衰及其未來的展望〉;收錄于:楊惠南,《當代學人談佛教》,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頁68—69。其中,「留惑潤生」的意思是:留住無明的迷惑,以利于滋潤生死輪回。佛教以爲,生死輪回的原因在于無明(惑);如果斷除無明,即無生死輪回。而大乘佛教則強調留住無明(惑),這樣才能在生死輪回當中救度衆生。 [20] 引見:宋澤萊,〈雜阿含經試譯與導讀序〉;收錄于:宋澤萊,《被背叛的佛陀》,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0,頁96。 [21] 引見:宋澤萊,《被背叛的佛陀‧序:來一個革命吧!臺灣佛教!》,頁9。 [22] 詳見:〈現代禅溫金柯先生訪問記〉,頁58。 [23] 詳見前引,頁66。 [24] 引見:〈現代禅李元松上師訪問記之二〉,頁6。 [25] 引見:〈現代禅溫金柯先生訪問記〉,頁42。 [26] 四念處,四種心念集中的處所;它們是:身(體)、(感)受、心(意)、法(一切事物)。亦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27] 這四種果位是:須陀還果(預流果),初入聖者之流;斯陀含果(一來果),只再來欲界輪回一次;阿那含果(不還果),不再回來欲界輪回;阿羅漢果(應供果),應該受到(凡)人、天(神)供養。另外,即將證得,但尚未證得果位,也有四種,即:須陀還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羅漢向。 [28] 引見:印順,《印度之佛教‧序》,臺北:正聞出版社,1985(2版),頁1—2。 [29] 初果,即須陀還果。(參見注27) [30] 引見:〈現代禅溫金柯先生訪問記〉,頁42。 [31] 注31.同前引。 [32] 引見:〈現代禅李元松上師訪問記之一〉,頁73。 [33] 引見:〈臺北佛法共修會張大卿先生訪問記〉,頁26。 [34] .引見:〈嘉義新雨社明法法師訪問記〉,頁160。引文提到的《佛法概論》,被佛教界視爲印順對原始佛教的研究心得。 [35] 中觀佛教,指的是由印度龍樹所開展出來的佛教哲學。龍樹著有《中(觀)論》一書,因此他的佛教哲學被稱爲「中觀佛教」。中觀佛教依《摩诃般若波羅密經》等初期大乘經典,闡揚「一切皆空」的哲理。 [36] 引見:張慈田采訪,〈臺灣佛教的未來之路—訪宋澤萊老師〉;刊于:《新雨月刊》26期,1989年8月,頁9.a。 [37] 引見:宋澤萊,《被背叛的佛陀‧序:來一個革命吧!臺灣佛教!》,頁17。 [38] 引見:張慈田采訪,〈臺灣佛教的未來之路—訪宋澤萊老師〉;刊于:《新雨月刊》26期,1989年8月,頁8.a—b。 [39] 引見:宋澤萊,〈星雲法師你錯了!〉;收錄于:宋澤萊,《被背叛的佛陀》,頁10。 [40] 詳見:〈臺北佛法共修會張大卿先生訪問記〉,頁264。 [41] 引見:〈蕃薯不驚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湠——「新雨」臺北道場啓用典禮記〉;刊于:《新雨月刊》45期,1991年5月,頁5.a—b。 [42] 詳見:〈臺北佛法共修會張大卿先生訪問記〉,32,34,52。又見:張慈田,〈新雨佛學社的成立因緣〉;刊于:《新雨… 《人間佛教的困局——以新雨社和現代禅爲中心的一個考察(楊惠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