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教的困局——以新雨社和现代禅为中心的一个考察(杨惠南)▪P12

  ..续本文上一页1] 引见:〈佛堂也可能是世俗的地方—李老师谈建立菩萨僧团的理想〉;收录于:李元松,《昔日曾为梅花醉不归—经验主义的现代禅新版》,页98。

  [112] 引见:〈现代禅李元松上师访问记之一〉,页62。

  [113] 三法印是:诸行无常(一切事物都不永恒)、诸法无我(一切事物当中都没有自我)、涅槃寂静(烦恼止息之后是寂静的状态)。这三则道理代表原始佛教的精神,所以称为「法印」。现代禅把三法印,列入十三个「道次第」当中的第五、六、九次第当中,成为现代禅的弟子所必须修习的道理。(详见:李元松,〈现代禅宗门规矩‧参、道次第略图〉;收录于:李元松,《禅门一叶》,页191—192。)

  [114] 这是现代禅十三个「道次第」当中第七次第,所要修习的内容。(详见:李元松,〈现代禅宗门规矩‧参、道次第略图〉;收录于:李元松,《禅门一叶》,页192。

  [115] 详见:注111所引书,页94—96。

  [116] 七人的名字是:周兴旺、张重阳、宏印、杨惠南、圆一、悟光和蓝吉富。(详见:〈现代禅李元松上师访问记之一〉,页125—132。)

  [117] 详见:〈佛教青年文化基金会宏印法师访问记〉,页88。

  [118] 详前引,页94。

  [119] 详前引,页192。

  [120] .引见:〈禅宗不是外道—李老师初谈对《妙云集》的看法〉;收录于:李元松,《昔日曾为梅花醉不归—经验主义的现代禅新版》,页28—29。(原文刊于:《新雨月刊》18期,1988年12月。)

  [121] 有关这点,李元松在该书收录成书时,写了这样的按语:『一九八六年五月重新阅读《妙云集》,深深为以上所讲……感到惭愧。事实上,导师四十年前在《妙云集》中,讨论有关修慧及无漏慧的开示,可说俯拾皆是。……』(引见:李元松,《昔日曾为梅花醉不归—经验主义的现代禅新版》,页29。)

  [122] 引见:〈现代禅李元松上师访问记之一〉,页63。

  [123] .引见:〈禅宗不是外道—李老师初谈对《妙云集》的看法〉;收录于:李元松,《昔日曾为梅花醉不归—经验主义的现代禅新版》,页28。

  [124] .引见:〈佛堂也可能是世俗的地方—李老师谈建立菩萨僧团的理想〉;收录于:李元松,《昔日曾为梅花醉不归—经验主义的现代禅新版》,页94。

  [125] 详见:〈现代禅李元松上师访问记之一〉,页147—151。

  [126] 收录于郑志明,《台湾当代新兴佛教(禅教篇)》,嘉义:南华管理学院,1998,页311—399。

  [127] 引文中的「大日如来」,是密宗最尊重的如来,传说是释迦牟尼佛的真身—法身。而「六、七、八识」指的是一切的心意。佛教把人类的精神活动分成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识,以及第七末那识(自我意识的中心)、第八阿赖耶识(一切精神活动的根源)。

  [128] 《大日经》(全名《大毘卢遮那佛神变加持经》)原文是:『菩提心为因,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引见:《大正藏》卷18,页1。)其中第一句—「菩提心为因」,大体可以和现代禅所说的第(3)句—『但愿众生离得苦,何妨我身入地狱』相同。而第一、二两句,则和现代禅的第(1)、(2)完全一样。

  [129] 李元松尚未成立现代禅之前,大都以文殊出版社做为传授禅法的地方。李元松关键性的著作(促使现代禅成立的著作)—《与现代人谈现代禅》(已改名为《从自我实现到禅定解脱》,并由现代禅出版社出版),也是由文殊出版社出版。(详见:〈文殊出版社洪启嵩先生访问记〉,页2。)

  [130] 引见:〈文殊出版社洪启嵩先生访问记〉,页16。

  [131] .引见:李元松,〈现代禅宗门规矩‧参、道次第略图〉;收录于:李元松,《禅门一叶》,页191。

  [132] 引见:〈现代禅李元松上师访问记之一〉,页53—54。

  [133] 引见:〈文殊出版社洪启嵩先生访问记〉,页30。

  [134] 同前引,页108。

  [135] 有关十三道次第的详细内容,请见:李元松,〈现代禅宗门规矩‧参、道次第略图〉;收录于:李元松,《禅门一叶》,页191—192。

  [136] 引见前注所引书,页191。

  [137] 李元松说:『底下所要叙述的七件事情,如果去实践,不是自己开悟,就是有善知识因缘—一定会碰到善知识,并且他一点你就破….。』(引见:李元松,《现代人如何学禅—超越心灵的矛盾与不安》,台北:现代禅出版社,页11。)这样看来,所谓「善巧七阶」乃是走向「开悟」的七个步骤。

  [138] 引见:李元松,《现代人如何学禅—超越心灵的矛盾与不安》,页12。

  [139] 引见:李元松,〈禅宗不是外道—李老师初谈对《妙云集》的看法〉;收录于:李元松,《昔日曾为梅花醉不归—经验主义的现代禅新版》,页26。

  [140] 引见:李元松,《现代人如何学禅—超越心灵的矛盾与不安》,页88。

  [141] .引见:李元松,〈在情欲中体验涅槃—马克瑞教授访问现代禅实录〉;收录于:李元松,《昔日曾为梅花醉不归—经验主义的现代禅新版》,页218。

  [142] 详见:〈现代禅李玛璃女士访问记〉,页172,206。

  [143] .引见:〈现代禅廖阅鹏先生访问记〉,页122。其中,「李学长」一词是早期现代禅同修,例如廖阅鹏、陈建宇、连永川、温金柯等人,对李元松的称呼。这个称呼,乃延用李元松在文殊出版社传授禅法时,学员对他的称呼。后来,李元松自称「祖光上师」;现代禅的弟子也开始改称他为「上师」。

  [144] 详见:〈佛教青年文化基金会宏印法师访问记〉,页94;〈现代禅廖阅鹏先生访问记〉,页51—76;〈现代禅陈建宇先生访问记〉,页77—83;〈现代禅李玛璃女士访问记〉,页135—138;〈文殊出版社洪启嵩先生访问记〉,页49—58。

  [145] 引见:〈文殊出版社洪启嵩先生访问记〉,页46。

  [146] 四果和四果向必须具备哪些德性或资格的问题,请参见:〈经验主义的修行态度—李老师答客问〉;收录于:李元松,《昔日曾为梅花醉不归—经验主义的现代禅新版》,页57。

  [147] 详见:〈现代禅李元松上师访问记之一〉,页90—94。

  [148] .李元松以「因中说果」来解释这种错误。(详见:〈现代禅李元松上师访问记之一〉,页93。)所谓「因中说果」,意思是:弟子尚未到达某一果位,但李元松已(在「因位」中)预见未来该弟子一定可以证得该一果位。

  [149] 详见:〈现代禅李元松上师访问记之一〉,页84—87。

  [150] .引见:〈经验主义的修行态度—李老师答客问〉;收录于:李元松,《昔日曾为梅花醉不归—经验主义的现代禅新版》,页54—55。

  [151] 典型的例子如:陈雅茂,〈没人说他代表佛陀—问读本刊60期蓝吉富先生访问稿有感〉;刊于:《佛教新闻周刊》,1990年9月10—16日。

  [152] 典型的例子如:果契优婆塞,〈无师自通自创﹖—向现代禅行者请教几个问题〉;刊于:《佛教新闻周刊》,1990年9月10—16日。另外,印顺,〈「我有明珠一颗」读后〉(刊于:《狮子吼》,32卷11、12期,1993年11月,页1—7),也批评现代禅的证果说,和古代禅宗一样,都是『小乘急证精神的后活』,有违大乘不急求解脱的本意。

  [153] 引见:〈蓝吉富先生访问记〉,页16。

  [154] 详见:印顺,〈「我有明珠一颗」读后〉;刊于:《狮子吼》,32卷11、12期,1993年11月,页1—7。

  [155] 引见:〈现代禅李玛璃女士访问记〉,页172。

  [156] 详见:〈现代禅廖阅鹏先生访问记〉,页15—16,37;〈现代禅陈建宇先生访问记〉,页71—73;〈现代禅李玛璃女士访问记〉,页124—126,156—164。

  [157] 详见:〈现代禅李元松上师访问记之一〉,页73。

  [158] .引见:〈经验主义的修行态度—李老师答客问〉;收录于:李元松,《昔日曾为梅花醉不归—经验主义的现代禅新版》,页44。

  [159] 详见:李元松,〈现代禅宗门规矩‧参、道次第略图〉;收录于:李元松,《禅门一叶》,页191—192。

  [160] 引见:〈蓝吉富先生访问记〉,页24。

  [161] 详见:〈现代禅禅音法师禅瑄法师访问记〉,页79—84。

  [162] 详见前引,页311—324。

  [163] 详见:〈关怀生命协会昭慧法师访问记〉,页38—42。

  [164] 李元松在〈佛堂也可能是世俗的地方—李老师谈建立菩萨僧团的理想〉访问稿中,曾说:『目前跟我学现代禅的出家人约有二十人。就道理上来说,出家人向在家人学习是被允许的,六祖惠能还在家时,印宗法师也向他顶礼,乃至民国的杨仁山、欧阳竟无居士等,还有李炳南、南怀瑾老师有出家人向他们学习。』(引见:李元松,《昔日曾为梅花醉不归—经验主义的现代禅新版》,页112。)可见李元松有上承惠能、下继杨仁山乃至南怀瑾等居士之僧俗平等理念的用意。

  [165] .欧阳竟无,〈支那内学院院训释‧辟谬(5)〉,曾列举了「十谬」;其中几条涉及出家僧人和在家居士之间的问题,例如:『居士非僧类,谬也』;『居士全俗,谬也』;『居士非福田,谬也』;『在家无师范,谬也』;『白衣不当说法,谬也』;『比丘不可就居士学,谬也』;『比丘绝对不礼拜(居士),谬也』;『比丘不可与居士叙次,谬也』。

  [166] 引见:〈现代禅禅音法师禅瑄法师访问记〉,页74。

  [167] 引见:〈文殊出版社洪启嵩先生访问记〉,页108。

  [168] 1994年6月,李元松断然决定闭关潜修,现代禅的许多道场也跟着进入半停顿的状态。而在说明原因是,李元松说:『行政人才与指导修行的人才的养成,赶不上教团发展的速度。』(引见:李元松,〈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李老师谈现代禅潜修的因缘〉;收录于:李元松,《昔日曾为梅花醉不归》,页225。)可见现代禅人才缺乏的问题,已经逐渐浮现。

  [169] 引见:〈文殊出版社洪启嵩先生访问记〉,页96。

  [170] 同前引,页94。

  [171] .蓝吉富曾说到现代禅的四个优点,其中第四优点是『有过则改』。(详见:〈蓝吉富先生访问记〉,页24。)

  

《人间佛教的困局——以新雨社和现代禅为中心的一个考察(杨惠南)》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