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的困局——以新雨社和現代禅爲中心的一個考察(楊惠南)▪P4

  ..續本文上一頁停止活動。另外,花蓮曾創立一個「花蓮佛法共修會」,但因和張大卿相處不好,目前也已停止活動 [62] 。

  另一方面,張慈田則回嘉義後,不久即遠赴泰國出家,法號明法,並創立「嘉義新雨社」,還設立了一座圖書館。主要社員還有黃泰勳、蔡嬴賢等人。另外,同樣由臺北新雨社分裂出來,在理念上支持張慈田的許士群,也回故鄉臺南,創立「樵廬」;目前則改名爲「微觀學舍」,繼續活動 [63] 。

  (二)新雨社的修行方式

  新雨社采取原始佛教所教示的「四念處」,做爲社員們自修或共修的方法。念處(smrtyupasthana),心念(即觀察事理的智慧)所集中觀察的處所(對象)。這四種心念所要觀察的處所(對象)是:身(體)、(感)受、心(意)、法(一切事物)。原始佛教的信徒們,或新雨社社員們,試圖透過這四種修行方法,來觀察原始佛教最基本的道理:苦、集、滅、道等四聖谛,乃至無常、苦、空、非我(無我)等道理,以達到智慧的開發,臻于須陀洹乃至阿羅漢等四種果位的證得。張慈田對四念處的修行方法,曾有簡要的說明:

  四念處的內容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由粗到細的四個自我警覺層次,檢驗自我是否分分秒秒念念分明,是否活在當下,活在此時此地,如實覺照自身的四大變化及動作、姿勢,如實覺照自身的感受是否有苦、樂、不苦不樂,如實覺照當下的心念影像是否有過去心、未來心、現在的掉悔、戀盼而引發散亂與昏沈,如實覺照是否有出自于順我則貪及延展出「常見」(願它恒常、不變異)及逆我則瞋及延展出「斷見」(願它消滅、不存在)。 [64]

  而修習這四念處的目的或具體結果,張慈田也解釋說:

  身念處成就生理上不起緊張、行爲上不慌亂,(心念處成就)感受不起情緒高低潮,(心念處成就)心念上不攀緣五欲、不生五蓋,法念處消毀自我與自我中心的妄見執著……。 [65]

  也許,我們還可以透過張大卿教導社員撰寫「修行日志」的方法,以及他本人所撰寫的一則「修行日志」,來具體了解四念處的修行方法 [66] :

  怎樣寫修行日志﹖依四念處寫。

  寫下什麼事、什麼時間,生理上突然左手涼、右手溫;何事何時,下半身忽然由腳趾頭涼上來……何事何時,心跳加速,呼吸加速。以上是身念處……。

  受念處方面可以寫:何事、何人、何時對我贊美,我有點舒服,心裏閃過一個想法;對方是客氣話還是我真的值得他贊美﹖何事、何人、何時對我批評,我有點不舒服……

  心念處可以這樣寫:何時、何地、何事,一件平常想得起來的事情,突然記不起來……何時、何地、何事,突然擔心起某人、牽挂起某事、恐懼起明天。

  法念處主要是寫因緣,寫什麼事造成自己的緊張……語氣淩厲或溫柔、講話速度加快或減緩,這些現象必要嗎﹖……什麼事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思考力不敏銳、感受遲鈍。這些現象有必要嗎﹖

  附:修行日志一則(節錄):

  x月x日

  6:00a.m.睡醒,模糊追憶出夢中某人斜眼看我,手伸出被窩好冷,被窩裏好暖,多睡了叁十分,電話鈴聲叫我起來,是一個打錯電話的人,心理感謝他喚醒我的懶。

  6:25a.m.左鼻腔癢,打了二個噴嚏。

  7:30a.m.胸中一絲煩躁出現,持續五分鍾後消失,因緣不明。

  12:50a.m.年餐後有點昏沈,走一走,做幾個呼吸觀,盹意消失。

  2:00p.m.打電話給趙太太,聲音聽起來很嬌媚,可以想見她高興的樣子,一親芳澤的念頭才閃過,一股氣由臍下直沖龜頭出去,有點泄氣感。

  4:40p.m.心力不太能收攝,剛查完一個英文單字就忘了。

  10:30p.m.看HBOMovie有裸浴鏡頭,舉陽近十五秒。

  3:00a.m.夢見尿後如汽水倒出般冒氣,果雄兄在一旁觀看,驚醒後繼續睡覺。

  值得一提的是,張大卿教導弟子的方法,在修習四念處之前,必須先修習「四無量心」 [67] 。四無量心是: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和舍無量心。依照傳統佛典的說法,慈是給與他人快樂,悲是拔除他人的痛苦,喜是歡喜見到他人快樂,舍則是舍除快樂或痛苦、歡喜的情緒變化,而達到內心平靜。

  而四無量心則是在觀察自己的呼吸當中,來修習。張大卿說:

  下手處就是眼根如何跟慈溶合,耳根如何跟慈心溶合,以此類推: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亦乎如此。練習眼根如何跟悲心溶合,其它的五根以此類推。喜心也是這樣,舍心也是這樣。 [68]

  張大卿在修習四念處之前,加入四無量心的修習,他自認爲是和張慈田的「法次第」(修行次序)不一樣的地方;基本上,張大卿認爲張慈田不講究修行的次序(法次第)。他甚至認爲這也是臺灣的新雨社之所以分裂的原因之一 [69] 。

  然而,張慈田卻不認爲這是導致新雨社分裂的原因;他甚至嚴厲批評張大卿有關「法次第」的說法,只是一種「搬弄名詞」而無實際的修行:

  他們(指臺北佛法共修會)的內容……感到比較教條化。要慈悲喜舍怎樣,慈悲喜舍在他們的口中不時在說,但是在法義的深度,我覺得有待商榷。譬如他和我互動的狀況,一直都在緊繃的狀態。所以,你有次第有什麼用,你又不實踐。那是慈悲喜舍在嘴邊說,實際上並沒有在作……目前爲止,是否有次第性較好,以臺北(指臺北佛法共修會)的狀況來看,我感覺成果並不好……從一些表現出來的不好東西,反倒讓人感到只是在搬弄名詞。 [70]

  (叁)新雨社的社會關懷

  新雨社受到傳統佛教的注目,與其說它宣揚原始佛教,不如說它對傳統佛教和整個社會的強烈批判。對于傳統佛教(大乘佛教、中國佛教)的批判,我們曾以宋澤萊的思想爲中心,略有論及;下面我們將針對新雨社對臺灣社會的批判,深入探討其成因和實際的作法。

  新雨社一開始就對社會、政治議題特別關心,連它的名字—「新雨社」,也和一個政治社團的名字相同;有關這點,我們已在前面說過,不再贅言。

  張慈田,臺灣新雨社的創始人,滯留美國九年(1979—1988),曾參加反(國民黨)政府的活動,也常閱讀臺獨團體所發行的刊物,臺獨意識濃厚,曾被臺灣去的一位法師朋友—苗栗獅頭山元光寺的普獻法師警告,因而害怕名列黑名單中,回臺灣時會被逮捕 [71] 。這樣一位政治味十足的張慈田,曾說到美國新雨社成立的宗旨,主要有叁個:(1)回歸原始佛教;(2)重視修行及其進展;(3)以入世的精神來開展、傳播佛教。其中,第(1)和第(2)我們已在前面討論過,不再贅言。而第(3)個宗旨則是:

  我們認爲,修行必須在人間,在社會人群中修,必然像釋迦牟尼關心僧團的共修,清淨、和樂,也必然關心社會問題,以期人間淨土早日實現。 [72]

  從美國新雨社成立的這個宗旨看來,美國新雨社一開始,即對現實政治和社會,抱持著高度關懷。

  另外,張慈田還說到新雨社的叁個特色:(1)提倡原始佛法;(2)談政治問題;(3)不忌諱談敏感性的話題。其中,第(3)個特色,應該是指批判傳統佛教。而第(2)個特色,張慈田解釋說:

  談政治問題不一定站在反對的立場,它思考問題都是從佛教的政治觀出發,以佛教政治的觀點來探討政治的種種現象,「新雨」這樣子的探討方式,跟很多佛教徒原本所習慣的政治態度不一樣,他們比較喜歡那種很安定的、不要批評的態度……。 [73]

  盡管說是「不一定站在反對的立場」,但刊登在新雨社所發行的機關刊物—《新雨月刊》 [74] 上的政論性文章,卻大都火辣辣地站在反對的立場。他們所關心的主題,包括:臺灣主權住民自決的主張、聲援(天主教馬赫俊神父的)工人運動、聲援鄭南榕自焚、聲援六四天安門慘案、言論自由與宗教、聲援國會改造、呼籲中共放棄武力解放臺灣、佛教與憲法的關系、反對經濟壟斷、反對軍人主政、廢除死刑、政教關系的分析、對二二八事件的關懷,乃至女權運動的討論等等,可謂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75] 。

  新雨社之所以關心現實政治和社會,乃是基于個人內心煩惱(貪、瞋、癡),往往和整個社會的製度和政策,相結合。因此,改善不合理的社會製度和政策,就是解脫個人的貪瞋癡煩惱。張大卿,〈一個嶄新的宗教面貌—新雨佛學社〉,即說:

  修行的目的在解脫個人貪瞋癡的煩惱,與社會公益何幹﹖他們(指新雨社)說,社會製度和政策常是個人貪瞋癡的凝結,製度和政策不但是人訂的,也要有人執行。人有幾分貪瞋癡,製度和政策就相對有幾分貪瞋癡;個人貪瞋癡一天不做適當降伏和解決,製度和政策就一天不得自由和平等。 [76]

  臺灣的新雨社,被視爲含有濃厚的獨派色彩;這除了創立者張慈田本人的臺獨意識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機關刊物—《新雨月刊》,一再刊登「臺灣人民自決」的主張。例如一篇名爲〈自由‧獨立與民主〉的社論當中,新雨社即宣稱:

  懷疑臺灣住民自由而獨立的選擇能力,甚至主張由非住民來選擇臺灣社會的政治命運與經濟前途,是不著邊際的。人們盡可以宣傳統一比獨立好,也可以宣傳獨立比統一好,甚至還可以宣傳統一、獨立一樣好,但沒有人有權利主張臺灣社會要由非住民來選擇決定。 [77]

  新雨社總結地說:『給臺灣全體住民選擇自己生命主權的機會,讓每個人的選擇不受某人或某國的強迫,是我們對自由、獨立與民主的信仰。』 [78]

  另外,在一篇名叫〈自決是一切契約的前提〉的社論當中,新雨社又宣稱:

  臺灣和中國是不是一個國家,基本上是一個具有利害關系的契約,這個契約的訂定,一定要經過臺灣人的同意,換句話說,在臺灣尚未進行普選或全面改選臺灣的中央…

《人間佛教的困局——以新雨社和現代禅爲中心的一個考察(楊惠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