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的困局——以新雨社和現代禅爲中心的一個考察(楊惠南)▪P5

  ..續本文上一頁民意代表(普選或全面改選中央民意代表,都是一種多數決)之前,任何人提出臺灣是獨立之國或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都只是一種政治主張,不能算是基于自決前提的契約。 [79]

  以上兩段引文,分別是1988年11月和1989年1月,《新雨月刊》的社論。對臺灣的政治團體,乃至像基督教長老教會這類長期投身反對運動的教派來說,新雨社的這些言論,並沒有什麼驚人之語;但對一向受到親國民黨的中國佛教會所掌控的臺灣佛教界而言,這卻是首次見到的文章。

  新雨社不是一個只說不做的教團,事實上,他們還在1990年3—5月「反老賊(老國民大會代表)」的「野百合」靜坐示威運動當中,曾經聯合《佛教文化》月刊社的李政隆先生等人士,參與了這次反對運動 [80] 。對于保守的臺灣佛教界來說,無疑地,這也是開風氣之先。美國新雨社的創立,也許正如張大卿所說的,和臺灣解除戒嚴令(1987年7月15日)無關 [81] 。但是臺灣新雨社的創立,張慈田卻明說和臺灣解除戒嚴令有關;因爲,害怕回國被逮捕的張慈田,在戒嚴令還沒解除之前,可能回臺創立新雨社 [82] 。《新雨月刊》這些主張臺灣住民自決的社論和文章,也只有在臺灣解嚴之後,才可能刊登。然而,新雨社畢竟不是一個政治團體,它所采取的政治路線也相當模糊。它雖然主張臺灣住民自決,但對臺灣獨立卻采取模棱兩可的態度:『人們盡可以宣傳統一比獨立好,也可以宣傳獨立比統一好,甚至還可以宣傳統一、獨立一樣好』(詳前文)。當張大卿被筆者問到是否贊成臺灣獨立時,他說:『我沒有所謂贊成臺灣獨立,我只有臺灣獨立能不能減少臺灣的苦。』而當筆者追問:統一比臺獨受苦較少時,是否贊成統一,張大卿的回答也是肯定的 [83] 。另外,對于新雨社參加1990年3—5月的示威運動,張大卿也批評說:『不夠好。所以我們需要一些反省。』 [84]

  《新雨社》所刊登有關臺灣住民自決的文章,大體是以不署名的社論形式出現,只有一篇名叫〈自覺與自決〉的文章,署名張大卿 [85] 。依照該期主編張慈田的回憶,這篇文章乃張大卿刊登在美國某一刊物的舊作;張慈田覺得符合新雨社「臺灣住民自決」的一貫主張,因此沒有經過張大卿同意,就刊登出來,結果引起張大卿的不滿。不滿的理由則是這篇文章「較爲敏感」 [86] 。筆者檢閱該文,發現它和《新雨月刊》所刊登的「臺灣住民自決」的其它社論,並沒有太多出入。署名之後,變成了「較爲敏感」;足見張大卿采取模棱兩可的統獨態度,有其背後的個人考慮。

  相對于張大卿在統獨上的模棱兩可,張慈田的態度就明確得多;他說:『如果說統一或獨立,可以說是比較偏向自決或獨立的傾向。』 [87]

  而當筆者問到:新雨社一般社員,是否曾爲統獨問題起爭論時,張慈田的回答是:『大多數的人是傾向臺灣獨立。是不是有反對的聲音,我相信是有,只不過在社論中,是走中間路線,沒有明顯表現臺灣獨立的聲音。』 [88]

  隨著臺灣新雨社的分裂,目前的新雨社,不管是臺北的佛法共修會、嘉義的嘉義新雨社,或是臺南的樵廬(微觀學舍),都少有社會關懷的文章出現。散在全臺各地的新雨社員,恐怕也很難再有重新結合的可能 [89] 。

  (四)結語

  新雨社是第一個真正關心臺灣本土社會、政治現況的佛教新興教團,短短幾年的發展史當中,爲臺灣佛教界創造了數個第一:第一個弘揚原始佛教、第一個強烈批判大乘佛教和中國佛教、第一個發表「臺灣住民自決」、第一個參加示威運動。因此,也激起許多傳統佛教徒的疑慮和反對聲浪 [90] 。在新雨社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下,臺灣原始佛教(或南傳佛教, [91] )的道場,紛紛成立(詳本節附錄二)。

  然而,新雨社一直堅持原始佛教的「純種」理念,以爲後來發展出來的大乘佛教,都是『加一些其它東西進去』 [92] 。新雨社這種對于「純種」的「宗教潔癖」,不能不說是某種意義的佛教「基本教義派」(Fundamentalism)。再加上領導人采取『慢慢發展,一步一步地走』 [93] 的作風,要在臺灣這塊傳統佛教盛行的地方生根,恐非易事。

  新雨社一直是以學生社團的形式發展,沒有大氣魄和大格局,相信也是它無法快速成長的原因。現代禅的溫金柯,畢業于政治大學哲學系,曾這樣描述新雨社:

  「新雨社」是政大東方文化社畢業成員,以他們爲核心的組織團體,後來張大卿先生在美國成立這個團體與「新雨社」有同盟的關系,所以才叫做「新雨佛學社」,所以不管張大卿先生或是常在《新雨月刊》出現的名字,如王麗文、許主峰、江明修、陳慧娟,都是以前非常熟的朋友……。 [94]

  引文中說到的「東方文化社」,是由《慧炬》出版社的周宣德先生,在政治大學成立的佛學社。依照溫金柯的說法,東方文化社的一些畢業社友,成立了「新雨社」 [95] 。張大卿回臺和他們有一些接觸,回美國後,也仿照這個社團成立了「新雨佛學社」。足見新雨社具有濃厚的學生社團模式。像這樣具有濃厚學生社團模式的教團,想要茁壯長大,恐怕必須付出加倍的努力吧!

  附錄一:新雨社的主要人物

  1.張大卿:

  1954年出生,臺中豊原人,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經濟學碩士,1985年起從事專業弘法。初中(臺中一中分校)二年級對宗教、哲學開始産生興趣,研讀《聖經》、《道藏》、《阿彌陀經》、《心經》等各教經典,每天不倒單打座,一直到高中(臺中市天主教衛道高中)畢業。高中時自以爲已是一個解脫者,並立志一生弘法。重考考上政治大學新聞系,加入東方文化社,並開始四處弘法,所說道理有一貫道前人吳靜宇的《金剛經注》、《道德經》等,因而受到東方文化社社員視爲「外道」而加以排斥。另一方面,所說道理沒有人懂,于是發奮研讀社會科學書籍。大學二年級時,接觸到印順法師的作品—《妙雲集》,初步了解整個佛教史。同時讀了《佛陀的啓示》一書,從此契入原始佛教的心法。1985年于美國洛杉矶創立「新雨佛學社」至今。目前也是「聖弟子法脈」臺北、臺南共修會的指導老師兼弘法師。

  2.明法法師(張慈田):

  1952年生,嘉義市人,原名張璋義,目前身分證上的名字則爲張慈田。臺中勤益工專第一屆畢業,插班就讀文化大學化學系,並加入慧智社(佛學社團),開始認真修行。一年後,休學。1975年年底,于苗栗獅頭山元光寺隨性梵法師出家,法號外號宏心,內號慈田。出家後,在臺北東山佛學院(東山高中所創設)讀了九個月。隨後在印順法師創辦的道場新竹福岩精舍、臺北慧日講堂常住,

  因而接觸到印順法師的《妙雲集》。1979年1月赴美國,常住于印海法師(當過慧日講堂住持)的法印寺,並進入舊金山的CityCollegeofSanFrancisco就讀圖書館學,二年後畢業。叁年後還俗。1987年,新雨佛學社創立,在張大卿在法印寺開講二十叁講的《阿含經》,張慈田成了在座聽衆之一。1988年1月回臺,在陳重文臺北士林的道場開始弘揚原始佛教。叁年後(1991),于臺北創立「臺北新雨社」,並指導臺南社員于同年成立「臺南新雨社」。臺北新雨社于1993年瓦解後,回嘉義市創立「嘉義新雨道場」和「嘉義新雨圖書館」迄今。

  3.蔡茜茜:

  1958年生,越南堤岸市華人。讀畢高中,越南解放後,1979年以船民身份流亡,當難民22個月之後移民到美國,今定居美國舊金山。現爲藝術家助理。美國新雨社的教師之一。

  4.楊平猷:

  1943年生,臺中縣清水人。臺北師範藝術科畢業,曾學藝于楊英風,現居美國,服務于建築業。爲楊嘉猷之弟。

  5.楊嘉猷:

  臺中縣清水人。在南加州經營旅館業。1997年曾以民進黨身份參選臺中縣縣長。

  6.林良彬:

  臺大哲學系畢業,夏威夷大學博士班肄業。

  7.白偉玮:

  1956年生,臺南人。洛杉矶護士學校畢業,現任護士,爲張大卿老師的內人。美國新雨社的教師之一。

  8.顯如法師:

  1949年生,嘉義市人,嘉義高中畢業,1967年禮印海法師爲師,出家于慧日講堂。役畢就讀政治大學哲學系。1979年至美國就讀,現爲威斯康辛大學佛學研究博士候選人。早期負責編輯《新雨月刊》(1—27期)。

  9.黃中豪:

  1961年生,交通大學資訊工程碩士,曾任交通大學佛學社鍾铎社社長。現任桃園龍華技術學院信息系主任。1988年接觸張慈田,1991年協助張慈田創立臺北新雨社,擔任臺北新雨社第二任會長,並爲臺北新雨社教學團教學老師之一。現爲聖弟子法脈臺北共修會成員。

  10.許士群:

  1954年生,臺南縣歸仁鄉人。技術學院畢業,現任職臺南市府漁業課。曾任臺南新雨社教師,現主持樵廬(微觀學社)修行研討會。

  11.吳建賢:

  1959年生,高雄縣人,加州太平洋州立大學企業碩士。曾爲臺北新雨社的教師之一。

  12.林清玉:

  1954年生,臺北縣人,輔仁大學圖書館系畢業,任職輔仁大學圖書館十多年。1990年參加叁十七道品佛法班,1991年臺北新雨社創社成員。曾任臺北新雨社教師及第叁任會長。

  13.黃淑芬:

  1962年生,黃中豪妹妹。師範大學曆史系畢業,目前爲板橋西昆國民中學教師。1990年參加叁十七道品佛法班,1991年協助臺北新雨社創社。曾任臺北新雨社編輯組組長,負責新雨月刊的編輯工作。現爲聖弟子法脈臺北共修會成員。

  14.江煥銘:

  1959年生,交通大學資訊工程碩士,從事計算機軟件設計。1988…

《人間佛教的困局——以新雨社和現代禅爲中心的一個考察(楊惠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