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爲然的……。』李元松說 [123] 。做爲一個弘揚禅的人來說,李元松的「不以爲然」是很容易理解的。然而他爲什麼不滿意印順的批評密宗呢﹖這應該和他皈依悟光上師有關。
有關悟光上師,李元松說:『而影響我最大、最大的,應該算是悟光上師—我的皈依上師。』 [124] 悟光上師,七十多歲,日本東密的修行者。李元松是在好友,也是早期現代禅主要成員之一—林茂生的引薦下,皈依悟光上師的 [125] 。盡管李元松否認現代禅和悟光有關,但是現代禅有所謂「外禅內密」,亦即對外以修禅爲號召,對內以密教的規矩管理教團(詳下文),這種經營現代禅的理念,即使不是直接來自悟光上師的指導,也應該間接受到悟光上師的啓發。
(二)現代禅的組織型態及其禅法的特質
1.現代禅「外禅內密」的組織型態
有關現代禅的創立、組織、相關人員(例如傳法長老、指導老師、宗長、執行長)的資格等問題,鄭志明,〈李元松與現代禅〉 [126] ,已有極爲詳盡、清楚的解析,本文不再贅言。本文想探討的是:在這些組織的形成(形式),以及相關人員的運作上,現代禅的創始人李元松,及其核心成員,到底扮演什麼角色﹖他們之間的關系、互動情形又如何﹖現代禅從1989年成立以來,短短九年之間,之所以發展出如此嚴密、龐大的教團,除了所授禅法的吸引現代人之外,背後還有組織型態和領導人(李元松)風格的原因。本文試圖從這兩方面來討論現代禅的組織特色。
現代禅有所謂「外禅內密」的說法;其中,「外禅」(對外以禅修爲號召),是大家所熟知的;但是「內密」(對內以密宗的規矩管理教團),卻少有人了解。在一份名爲〈現代禅入室弟子入門前訓練教材(一)〉(詳附件二),並印有「禁止外傳,禁止盜閱」字樣的密件裏,曾解釋什麼叫做「外禅內密」,共有六點;其中第一點相當于總綱,它說:『我們揉合大乘禅密優點,創造適合現代人的修行法門。』這說明現代禅所走的路線,不是單純的禅,而是禅與密互相結合的綜合體。而第二點,首先分別說明禅與密的優、缺點,然後說到現代禅所要成立的,是一個對外是禅、對內是密的「外禅內密菩薩僧團」:
禅活潑靈動,直指本地風光;唯易引發個人自由主義;密組織性強,利于延續法脈,兼傳承口訣使人容易迅速成就,唯背負曆史包袱有著沈重繁瑣的儀軌,並且神話色彩過濃,難與理性、科學的世界脈膊一起跳動。而去弊存利,開展的是外禅內密菩薩僧團。對外以現代禅的思想給時代文化注入清新的血輪,對內則以亳無儀軌負擔,亳無神秘色彩的現代密傳授入室弟子頓悟頓修即身成佛的修行口訣。
從這裏,我們了解到李元松之所以采取「外禅內密」的方式,來組織、領導現代禅的原因。在他眼裏,禅的優點是「活潑靈動,直指本地風光」;但禅的缺點卻是容易引發「個人自由主義」。相對的,密的優點是「組織性強」、「傳承口訣」;前者有利延續法脈,後者則使修行人容易有所成就。但是密的缺點則是:宗教儀軌繁瑣、神話色彩過濃。而現代禅則兼采禅與密的優點,這即是「外禅內密」。
「外禅」,與李元松所傳授的禅法有關。和現代禅的組織和領導風格,有直接關系的則是「內密」。因此,下面我們先就「內密」部分,來作分析。
依據上述密件所載,任何一個李元松的「入室弟子」,都必須經過初級班(現代禅七或函授班)、中級班(後續共修會)和高級班(入室弟子共修會)的學習過程,最後才有資格成爲「入室弟子」。這叁級的修習過程,目的是培養修習者的「內密個性」。而所謂「內密個性」,最重要的是:『以上師爲尊—敬信上師如佛。』密件曾說明爲什麼要培養這種個性的理由:『對上師的信心愈大,越能與法相應,得以依序修習全部的傳承口訣,迅速體悟「身口意即大日如來」,六、七、八識永不退轉。』 [127] 密件還說到沒有內密個性的叁種缺失:(1)形成個人英雄主義、山頭主義,單打獨鬥;(2)得少爲多,不能獲上師傾囊相授;(3)法脈易亂,無法延續。另外,在一份同樣印著「禁止外傳,禁止盜閱」的密件裏(詳附件七),也說到了「密的個性」的四個條件,內容和前文所說稍有不同;但「以上師爲尊」卻是共同的條件:(1)大悲爲根本;(2)方便爲究竟;(3)但願衆生離得苦,何妨我身入地獄;(4)以上師爲尊。其中,前面叁個條件,大體采自密宗最重要的佛典之一的《大日經》 [128] 。而第(4)—「以上師爲尊」,這份密件解釋說:『上師應現獨裁則現獨裁,應現民主則現民主,然以密法甚深,爲了瞬間吸取上師的證量,往往傾向上師獨裁,弟子恭敬全信。』又說:『信上師,是爲了保護衆生。單憑理性,易增長邪見……對上師的人格、證量不容半點懷疑,要具大信心。』又說:『從今以後,審核弟子更趨嚴格,信心不堅者不妨另尋明師。』
也許是因爲這樣的關系吧,許多現代禅早期的重要成員,例如廖閱鵬、陳建宇、李瑪璃、林新居、劉松倜等人,都因「信心不堅」而離開現代禅。洪啓嵩,文殊出版社的社長,也是李元松的朋友,和現代禅早期的活動有密切的關系 [129] ,他這樣評論這些人離開現代禅的原因:『他們可能滿自由的,他們都是一群滿自由的人。現代禅可能在某些方面,對他們來講,可能限製過多。』 [130]
現代禅強調提供一種講求理性、民主、平等的禅法;在十叁個「道次第」的第二次第當中,寫著:『先使自己成爲一個具備理性、民主……性格的現代人。』 [131] 另外,李元松在接受筆者訪問時,也說:『格外重視理性、民主、平權、人道性格的培養,正是現代禅所強調的第一件事。』又說:『肯定理性、民主、平權、人道的性格可以幫助學佛人體驗禅心,則是現代禅所強調的第二件事。』 [132]
現代禅講求理性、民主、平等(平權),應該是「外禅」的部分;至于「內密」,傳統密宗裏的上師崇拜,恐怕才是維系教團運作的真正動力。洪啓嵩評論說:『他們(指現代禅同修)的自我比較統一吧,雖然他們所有的質素都是新的,但是他們的自我可能是統一的。』又說:『我認爲是不是現代禅有一種集體意志呢﹖這種集體意志是自由或不自由呢﹖因爲,我認爲有一個集體意志産生的時候,好像跟究竟的自由是不是一樣,這個我會稍微有一點疑惑。』 [133]
現代禅在「內密」的理念下,顯得外馳內張;它內聚力強,但也因此增加了它的排外性。對于這樣一個外馳內張的「剛性」教團而言,洪啓嵩曾做了一些預言:
我認爲太剛性組織是屬于八○年代的東西,九○年代或是廿一世紀以後,這麼剛性的東西好像慢慢會比較消融,我看這個教團有棱有角的,那麼我認爲廿一世紀應該是心較圓融的時代。 [134]
這樣看來,在「外禅」的號召之下,現代禅吸引了許多向往理性、自由、民主的現代青年。但在「內密」的教團組織裏,卻阻礙了這些青年的向上(向教團權力核心)發展。「外禅內密」的禅法和教團架構,顯然隱含著內在矛盾,有待現代禅領導人的智慧化解。
2.「情欲舒解」與「授記證果」的禅法特色
現代禅的組織型態和領導風格,除了前面所討論的「內密」之外,當然還受到「外禅」的影響。有關「外禅」部分,亦即現代禅所傳授的禅法內容,鄭志明〈李元松與現代禅〉一文,也有詳細的說明;本文不再贅言。本文試圖從禅法中的兩項特質,來分析現代禅的組織及其引生的爭議;這兩項禅法特質是:情欲的舒解與授記證果。
現代禅有所謂「十叁個道次第」,說明一個修習現代禅的人,如何從最淺顯的第一次第,進入最高深的第十叁次第 [135] 。其中最淺顯的第一次第是:『在沒有違背法律、傷害他人的前提下,已有的情欲(原注:包括嗜好、興趣)可以盡量發揮。』 [136] 另外,李元松在〈善巧七階〉一文當中,把情欲的舒解列入「善巧七階」 [137] 當中的第一階,稱爲「要堅定地站在開放心靈的立場」;而在說明當中,李元松說:
就是好好地開放心靈,沒有違背法律、沒有傷害別人的前提下,有什麼情欲或欲望、興趣,盡管發揮!要勇敢一點!不要怕!要整個人跳下去! [138]
李元松之所以強調舒解情欲的重要性,乃是基于下面的理由:
學佛法最重要的是破「自性見」,自性見是生死根本。真正已解脫者遠離一切顛倒妄想、情欲,但作爲凡夫,是否一定要先斷情欲﹖我認爲應以證入初果爲當前要務,而證入初果最重要的一環就是破自性見,破自性見的必要條件不是滅情欲;所以我對學員說,七情六欲並非用禁絕的,禁也禁不了,要用疏導……。 [139]
引文中明白說到,學佛的的最首要目的,不是斷情欲,而是斷「自性見」,然後證入初果—須陀還果(預流果)。而所謂「自性見」是指,錯誤地以爲事物有其真實不變的本質。依照佛典的說法,斷除「自性見」就能證入初果。
其次,引文還說到,情欲是無法禁絕的,而是要用疏導的方法。李元松在一篇名爲〈現代禅真的這麼可怕嗎﹖〉的短文中,更將情欲美化爲「菩薩多情利生的動力」;他說:『現代禅認爲情欲無咎,障道苦痛的根源乃是無明自性見,非關情欲有無。倘能化解無明自性見,七情六欲不僅是法性顯現的遊戲,更是菩薩多情利生的動力。』 [140] 而在說明何謂「疏導」時,李元松說:『應盡可能滿足它與疏導它』要像臨濟等古禅師所說的那樣,『饑來吃飯倦來眠』,『在情欲中體驗涅槃』 [141] 。
由于揭示情欲的舒解,現代禅吸引了許多不滿傳統束縛的青年;特別是在傳統佛教大加撻伐之下,仍然有人甘冒大不諱而參加現代禅,其中「性解放」的作用不能說完全沒有。加入現代…
《人間佛教的困局——以新雨社和現代禅爲中心的一個考察(楊惠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