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等到“正念”和“自我覺醒”從心中生起時,便能清楚明白這吸氣和呼氣了。
2.觀呼吸之始末:在前面修習的基礎上放輕松,什麼都不要去想,唯一要做的事是將注意力放在吸氣和呼氣上,其它一概不管!保持正念,專注在呼吸的一進一出上,注意每一次呼吸的開始、中間和結尾。吸氣時,氣的開始在鼻端,中間在心髒,結尾在腹部。呼氣時正好相反,氣的開始在腹部,中間在心髒,結尾在鼻端。開展對呼吸的覺知:一在鼻端,二在心髒,叁在腹部。而後,反過來是:一在腹部,二在心髒,叁在鼻端。
如此不斷地練習將“注意力”投聚在腹部、心髒、鼻端這叁點上,最後,心將會無時無刻不在這叁點上了知呼吸。當你這樣修行了一段時間之後,心和身就會習慣于這項工作,疲勞將消失,身體會感到更輕安,而呼吸也會變得更加細密。“正念”和“自覺”將能保護住心,而且好好地看守它。
3.心息合一:如前修習,直到心變得平和、甯靜,直到它成爲“一”爲止。所謂“一”是指“心”全神貫注于呼吸上,不從呼吸上分離開來。心將不再混亂而能輕松自在,它將會知道呼吸的始、中、末,而且保持繼續不斷地專注在呼吸上。
4.專注鼻息:當心得到平靜時,我們就把注意力只集中在鼻端的出入息上,而不必再隨著呼吸上下、到達腹部又回來,只須專注在呼吸進來與出去的鼻端就可以了。
5.心息寂靜:這又叫做“靜心”,讓心放輕松而且平靜。當甯靜升起時,心會“停止”,它會與它單一的對象——呼吸一起“停止”。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使心甯靜,而智慧能夠生起了。
不過,這還只是修行的一個開始,是我們修行的基礎,不管身在何處,都要試著每天如此去練習。
(3)觀佛像
據《略論》卷六中說,以觀佛身像爲所緣境而修定時,取相法有二種:一是根據經文對佛身相好的描繪而觀想出一尊佛作爲所緣境;二是對原有佛像通過憶念觀想,使在心中現起。前者的利益較大,但後者通于顯密乘,而且容易生起,所以修定者一般按後者而修。
修習之時,首先應找一尊或繪或鑄的工藝技術較高的精妙佛像,反複觀察,善巧地在心中攝取佛像的“形相”,修定時經過觀想思惟,令在心中顯現。
觀佛像爲所緣境時又應當注意:(1)對所觀佛像要作真佛想,不可作繪或鑄之“像”想。(2)通過觀想力,先使佛像的粗顯部分略爲現起,即應專注而修。(3)只應對于一種所緣境令心堅固安住,不可改換衆多不同種類的所緣境。例如:若觀黃色現爲紅色,想要觀坐相卻現爲立相,本來修一尊,而後現起多尊,這種種情形都不可隨“現相”而轉,只應對于一種根本所緣境令心安住不動。因此,緣佛身相時,只要有粗大部分在心中現起,就算是獲得了“所緣境”,應當緣彼專注而修,然後逐步思惟全體。又緣總身相時,若身的某一部分極其明顯,即可緣這一部分而修,假如這一明顯部分消失,那麼仍然緣總相。
(4)修十遍處
十遍處,是以地、水、火、風、青、黃、赤、白、光明、限定虛空十種爲所緣境,修成後能令所觀之境廣大無邊,遍布一切,故名十遍處。
先說修地遍,如《清淨道論》(斯裏蘭卡覺音尊者造,葉均譯,中國佛教協會文教基金會印行)第四“說地遍品”介紹:初修地遍,先應以恒河之泥(其它河中的泥亦可)及如黎明之色的土作遍(地相),地相作成如米篩或米升那樣大的圓形,還應以石掌磨之,作成如鼓面一樣的平坦。
修習時,在離遍的圓相(曼陀羅)二肘半以內之處,敷設一把高一張手又四指而有好墊子的椅子而坐,將眼睛適度睜開而取相修習。不要觀察曼陀羅的色澤,亦勿于地的特相(堅硬)作意,但不離色而把依止的地與色合起來作思惟觀想。更進而置心于地的概念作意,在“地”的諸名中選擇自己喜好一種,當即順適而稱念之:“地、地、地……”加以修習。並且有時開眼而視,有時閉眼進行觀想。直至“取相”生起以前,都應當以同樣的方法修習。“取相”即是閉眼思惟,其相即能現起于心中,猶如開眼見到一樣明了。
“取相”生起之後,則不必坐在彼處,可以進入他自己的住處坐而修習。如果他的定力不堅固而“取相”消失了,應再去“遍”的地方取其相回來,安坐修習,數數專注思惟。
如是修習,諸蓋次第鎮伏,止息煩惱,以近分定(近于根本定之定,此指初禅之近分定)等持于心,則“似相”生起。似相者,只是一位得定者心中所顯現的行相,是從想而生的,比“取相”更加清淨明朗。
如地遍,其它水、火、風等九遍也仿此而修。其具體修法,可參見《清淨道論》第五“說余遍品”。
(5)不淨觀
不淨觀,是觀人自身之白骨及內髒諸不淨物,而達到止息對有情色身貪戀之目的。此修法據《禅觀正脈(上)》(南懷瑾著,臺灣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出版)介紹,不淨觀的初級修法可分二個階段:
1)白骨觀,此又分二:初,修專一系念法,即安坐澄心以後,應當觀察默念:“崇高必至墮落,積聚必有消散,緣會終須別離,有命鹹歸于死。”修習世間無常、必歸死寂的死觀。然後意念返視,系念在左腳大拇指上,谛觀左腳的大拇指前半節,如死後初起潰爛、生了膿瘡那樣的去想像。
繼續專念谛觀左腳大拇指的膿瘡潰爛,化成膿水,露出了非常白淨的骨頭,放著白色的光芒。
又返觀意想中,觀見白骨、白光以後,再依次使整個大拇指的肉,分裂開來,見到大拇指節的全節白骨,綻放白光。
對第一腳指如此觀想成就了之後,再觀第二、第叁腳指。到了第叁腳指的白骨、白光觀想成功以後,心量逐漸擴大,就可同時觀起五個腳指的白骨、白光,一時俱現。左腳觀成,再觀右腳,也同樣如此,然後就把心念定止在這五節的白骨上,使得心念不再亂跑。如果雜思亂想又起伏波動的話,就再攝心凝神,再歸到當初觀想大拇指的前半節的境相,一步一步重新觀想。
只要大拇指前半節的觀想成就了,全身自然柔軟溫暖,從心胸部位以下,會有暖熱的感覺。到了此時,有此象征,就可達到系心住的境界(初住止境)了。
次,白骨觀想法:專一系念,達到系心不亂、安然而住的境界,就要再進一步起心觀想,使足趺(腳背)的肉,向兩邊劈開來,意境上呈現腳背的這五根骨頭,猶如珂雪般的白淨,了了分明。
腳背觀想成就之後,再觀想踝骨的肉質向兩邊劈開,又見踝骨,皎然白淨。
再次,便觀胫骨的肉剝落,露現皎然白淨的胫骨。
漸次向上觀想,膝骨、髋骨以至于到達兩脅的肋骨,然後再轉過來觀想脊骨、肩骨。
然後再從肩向下觀到肘骨、腕骨、手掌骨、手指骨,而至頸部以下的白骨,曆曆分明,皎然呈現,在意境中的想相,如實映現。
2)不淨觀:自頭以下的白骨觀觀想成功之後,有關不淨的修觀次第如下:
1.觀想頭皮,頭皮觀想出來了,再觀想薄皮、膜層、腦髓、脂肪等。
2.在觀想到頭腦部分的脂肪以後,跟著便循序而下再觀想咽喉、肺腧、心、肺、肝、大腸、小腸、脾、腎;生髒(呼吸系統與循環系統)、熟髒(排泄系統和消化系統)。
3.生髒中有四十戶蟲,每戶統有八十億小蟲,每一蟲都從諸脈中孵乳産生,它們的嘴都銜著生髒。每一條蟲,都有四十九個頭,它們的頭尾極細,猶如針鋒。……這些蟲,皆可由觀想中而得見之。
4.觀想得生髒、熟髒的蟲類以後,再觀想這些蟲等,都從咽喉吐出(如吐膿痰狀況)。
5.然後再觀想小腸、肝、肺、脾、腎都流注入大腸中,如裝成一個皮袋,一齊從咽喉吐出,吐到前面地上。這一步觀成後,就再觀想面前地上屎、尿、臭穢雜處,其中有羠蟲等互相纏繞。這些蟲的嘴裏,都有不淨的膿血流出,充斥地上。
6.上述觀想成功後,再由不淨觀轉接與白骨觀合一,便可觀見自身骨節,節節相拄,猶如淨白雪人。
7.如果在觀想中見到自身骨節是呈黃色或黑色的,便當至誠悔過,反觀自己平常起心動念的種種貪、、癡、慢、疑等罪惡心理,至心忏悔,永不再犯。
因真誠忏悔的效果,可觀見自身黃色或黑色的骨上生皮,皮又自然剝落,堆積在前面的地上,如飯碗大,並漸漸增長,乃至猶如大山一樣。便有許多蟲類爭相唼食,于是皮山中流出膿血,在膿血中又有無數細蟲,遊走在膿血之間。然後皮山漸漸爛壞,只有少數的蟲類,互相爭食。
8.在上述的觀中,有時可能會見到四大夜叉,從地下冒出,眼中出火,舌如毒蛇,每個都有六個頭,每個頭的形狀各不相同:像山、像貓、像老虎、像狼、像狗、像老鼠,他的手像猿猴,十個指頭的尖端,都有四個頭的毒蛇在活動,毒蛇分別吐水、吐火、吐石頭、吐土。他的腳更加怪異,令人怖畏。而且每一個又背負著九種死屍,猶如一隊整齊的行列,要走向修觀者。
每當有這種境界現前,應當以夢幻觀之,解除畏懼恐怖生死的心理習氣,外境即當應時寂滅,還歸清淨。至此,便是修不淨觀的最初成就。有關不淨觀的進一步修法和境界,恐文繁且止,有心者可讀《禅觀正脈(上)》原書或《禅秘要法》(姚秦鸠摩羅什譯)。
(二)定力發展的基本過程
定力發展的基本過程,大致可分九個階段,即九住心。九住心者,如《略論》卷六中說:
(1)內住心,即是從外一切所緣之境,攝錄其心,系之于內,令不散亂。這時便覺得“妄想”或“雜念”如同瀑布之水流瀉不停,最初認識到妄念紛飛的心理狀態。
(2)續住心,以緣境之力,止息諸惡尋思,及隨煩惱,令心相續、清淨、微細,遍攝令住。此時可感覺到內心分別猶如山間溪流——時漲時落,體驗到內心“散亂”與“寂靜”交替出現的心理狀態。
(3)安住心,心若失念散亂,攝還安置于內。
(4)近住心,由于反複地專注修習,內住其心,不令此心遠住于外,這時便覺得心好象深水池中的水,沒有外界擾亂時還能安住,遇到外界幹擾時就不能平靜,但對散亂有疲勞的感覺。從初住至第四住心,是將心安住于所緣的過程。
(5)調伏心,即于五欲、男女、叁毒等十相作過患想,令心不于諸相中流散。
(6)寂靜心,于諸恚害等惡尋思,及諸蓋等作過患想,不令隨彼流散。
(7)最極寂靜心,隨所生起諸惡尋思,及隨煩惱,尋即斷滅。
從第五至第七住心,是製伏煩惱的過程。
(8)專注一趣心,經過努力修習,定心能相續運轉。
(9)等持心,由于反複修習,定心已能任運自然地相續不斷。此等持心,即算是欲界定心的成就。
(叁)修作意
普通凡夫,無始以來沈溺于外五欲境界,對修諸善不樂趣入,因此在修定的過程中,應配合修習作意,不斷地舍棄外求的習氣和內心的煩惱雜染,增長修善的興趣,使心在修定時調柔、隨順,具足堪能。造就這種修定的相應心理,令定法能事半功倍地順利生起。修習作意,依《瑜伽師地論》卷21—32所說,可分爲二:
(1)作意證定。爲證心一境性,及斷喜樂,當勤修習四種作意:
1.調練心作意,即是作意可厭法,令心厭離。略有四種可厭患處:自、他衰損現在會遇,正現前時;自、他興盛過去滅盡,已變壞時。
2.滋潤心作意,即是作意可欣尚法,令心欣樂。值得欣喜之法,略有叁種:一者叁寶,佛爲我大師,正法中能讓我出家等,具戒具德諸梵行者爲我法侶,由此而感到欣樂。二者學處清淨、屍羅(戒)清淨,依善說法毗奈耶修習仁慈身語意業,無悔爲先,發生歡喜。叁者于自所證差別,深生信解,心無怯弱。謂我有力有能,屍羅清淨,堪爲法器;得與諸梵行者同清淨戒,得與智者同其所見,能修正行,于現法中堪有所證,由此令心生大歡喜。
3.生輕安作意,由前二種作意,不斷地于可厭法令心厭離,于可欣法令心欣樂,依“止”內攝持心,無相無分別中心念專注一境而轉。由此因緣,對治一切身心粗重(不自在性),能令一切身心適悅,生起一切身心輕安。
4.淨智見作意,即以內心寂靜(止)爲所依止,不斷地于法作諸觀察思擇,修習增上慧。慧的增長,又反過來使定更加清淨。
(2)取相得定。即是修五停心觀(數息觀、不淨觀、慈愍觀、緣起觀、界差別觀)時,一一教取五相修習。行者依見、聞或比度分別因緣,取五種相。以不淨觀爲例說:
一者厭離相,以見自他所遭種種無常衰變,推及生死中諸衰損事,而生起深心厭患。
二者欣樂相,即自觀察所受屍羅清淨與否,若有所犯,即便忏悔,並立誓不更重犯。因此戒律清淨,自然能得清淨無悔、歡悅;複因除障,生起喜悅。由此諸緣,于現前即能有所觸證,故當生信解,發喜悅意。
叁者過患相,于所有諸相(五欲、男女、叁毒)、尋思(欲、恚、害、不死、親裏、國土、樂事、本所作)及隨煩惱(五蓋)取過患相:此等是苦、非聖,能引無義,令心散動,令心躁擾,令心染汙。
四者光明相,即修燈明、大火明、日輪明、月輪明等,由此增加內心光明,驅除昏沈、睡眠。
五者了別事相,于冢間取青瘀相,乃至骨鎖相,或取彩畫木石所作諸相。然後還所住處,結跏趺坐,系心一境。又了知諸亂相(指十相、五蓋、八尋思)、不亂相,除亂歸寂。若失念或起亂相,即以不念作意除遣。(不念作意:指初修業者,最初全不于所緣境系縛其心,唯作是念:我心如何能得無散亂,無相無分別……如是精勤,于所生起一切外相,無所思惟,不念作意,由此除遣外諸所緣,然後修習叁摩地。)
如是取相修不淨觀。其它緣起觀等,也應照這樣取五相進行修習。
總之,修定之加行,主要是緣境修加行和修作意二種,前者是正加行,後者是輔助,二者配合,禅定得生。修者應于此二努力,必能達到證定之目的。
《修定之加行(如吉)》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