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定之加行(如吉)▪P2

  ..续本文上一页了。等到“正念”和“自我觉醒”从心中生起时,便能清楚明白这吸气和呼气了。

  2.观呼吸之始末:在前面修习的基础上放轻松,什么都不要去想,唯一要做的事是将注意力放在吸气和呼气上,其它一概不管!保持正念,专注在呼吸的一进一出上,注意每一次呼吸的开始、中间和结尾。吸气时,气的开始在鼻端,中间在心脏,结尾在腹部。呼气时正好相反,气的开始在腹部,中间在心脏,结尾在鼻端。开展对呼吸的觉知:一在鼻端,二在心脏,三在腹部。而后,反过来是:一在腹部,二在心脏,三在鼻端。

  如此不断地练习将“注意力”投聚在腹部、心脏、鼻端这三点上,最后,心将会无时无刻不在这三点上了知呼吸。当你这样修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心和身就会习惯于这项工作,疲劳将消失,身体会感到更轻安,而呼吸也会变得更加细密。“正念”和“自觉”将能保护住心,而且好好地看守它。

  3.心息合一:如前修习,直到心变得平和、宁静,直到它成为“一”为止。所谓“一”是指“心”全神贯注于呼吸上,不从呼吸上分离开来。心将不再混乱而能轻松自在,它将会知道呼吸的始、中、末,而且保持继续不断地专注在呼吸上。

  4.专注鼻息:当心得到平静时,我们就把注意力只集中在鼻端的出入息上,而不必再随着呼吸上下、到达腹部又回来,只须专注在呼吸进来与出去的鼻端就可以了。

  5.心息寂静:这又叫做“静心”,让心放轻松而且平静。当宁静升起时,心会“停止”,它会与它单一的对象——呼吸一起“停止”。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使心宁静,而智慧能够生起了。

  不过,这还只是修行的一个开始,是我们修行的基础,不管身在何处,都要试着每天如此去练习。

  (3)观佛像

  据《略论》卷六中说,以观佛身像为所缘境而修定时,取相法有二种:一是根据经文对佛身相好的描绘而观想出一尊佛作为所缘境;二是对原有佛像通过忆念观想,使在心中现起。前者的利益较大,但后者通于显密乘,而且容易生起,所以修定者一般按后者而修。

  修习之时,首先应找一尊或绘或铸的工艺技术较高的精妙佛像,反复观察,善巧地在心中摄取佛像的“形相”,修定时经过观想思惟,令在心中显现。

  观佛像为所缘境时又应当注意:(1)对所观佛像要作真佛想,不可作绘或铸之“像”想。(2)通过观想力,先使佛像的粗显部分略为现起,即应专注而修。(3)只应对于一种所缘境令心坚固安住,不可改换众多不同种类的所缘境。例如:若观黄色现为红色,想要观坐相却现为立相,本来修一尊,而后现起多尊,这种种情形都不可随“现相”而转,只应对于一种根本所缘境令心安住不动。因此,缘佛身相时,只要有粗大部分在心中现起,就算是获得了“所缘境”,应当缘彼专注而修,然后逐步思惟全体。又缘总身相时,若身的某一部分极其明显,即可缘这一部分而修,假如这一明显部分消失,那么仍然缘总相。

  (4)修十遍处

  十遍处,是以地、水、火、风、青、黄、赤、白、光明、限定虚空十种为所缘境,修成后能令所观之境广大无边,遍布一切,故名十遍处。

  先说修地遍,如《清净道论》(斯里兰卡觉音尊者造,叶均译,中国佛教协会文教基金会印行)第四“说地遍品”介绍:初修地遍,先应以恒河之泥(其它河中的泥亦可)及如黎明之色的土作遍(地相),地相作成如米筛或米升那样大的圆形,还应以石掌磨之,作成如鼓面一样的平坦。

  修习时,在离遍的圆相(曼陀罗)二肘半以内之处,敷设一把高一张手又四指而有好垫子的椅子而坐,将眼睛适度睁开而取相修习。不要观察曼陀罗的色泽,亦勿于地的特相(坚硬)作意,但不离色而把依止的地与色合起来作思惟观想。更进而置心于地的概念作意,在“地”的诸名中选择自己喜好一种,当即顺适而称念之:“地、地、地……”加以修习。并且有时开眼而视,有时闭眼进行观想。直至“取相”生起以前,都应当以同样的方法修习。“取相”即是闭眼思惟,其相即能现起于心中,犹如开眼见到一样明了。

  “取相”生起之后,则不必坐在彼处,可以进入他自己的住处坐而修习。如果他的定力不坚固而“取相”消失了,应再去“遍”的地方取其相回来,安坐修习,数数专注思惟。

  如是修习,诸盖次第镇伏,止息烦恼,以近分定(近于根本定之定,此指初禅之近分定)等持于心,则“似相”生起。似相者,只是一位得定者心中所显现的行相,是从想而生的,比“取相”更加清净明朗。

  如地遍,其它水、火、风等九遍也仿此而修。其具体修法,可参见《清净道论》第五“说余遍品”。

  (5)不净观

  不净观,是观人自身之白骨及内脏诸不净物,而达到止息对有情色身贪恋之目的。此修法据《禅观正脉(上)》(南怀瑾著,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出版)介绍,不净观的初级修法可分二个阶段:

  1)白骨观,此又分二:初,修专一系念法,即安坐澄心以后,应当观察默念:“崇高必至堕落,积聚必有消散,缘会终须别离,有命咸归于死。”修习世间无常、必归死寂的死观。然后意念返视,系念在左脚大拇指上,谛观左脚的大拇指前半节,如死后初起溃烂、生了脓疮那样的去想像。

  继续专念谛观左脚大拇指的脓疮溃烂,化成脓水,露出了非常白净的骨头,放着白色的光芒。

  又返观意想中,观见白骨、白光以后,再依次使整个大拇指的肉,分裂开来,见到大拇指节的全节白骨,绽放白光。

  对第一脚指如此观想成就了之后,再观第二、第三脚指。到了第三脚指的白骨、白光观想成功以后,心量逐渐扩大,就可同时观起五个脚指的白骨、白光,一时俱现。左脚观成,再观右脚,也同样如此,然后就把心念定止在这五节的白骨上,使得心念不再乱跑。如果杂思乱想又起伏波动的话,就再摄心凝神,再归到当初观想大拇指的前半节的境相,一步一步重新观想。

  只要大拇指前半节的观想成就了,全身自然柔软温暖,从心胸部位以下,会有暖热的感觉。到了此时,有此象征,就可达到系心住的境界(初住止境)了。

  次,白骨观想法:专一系念,达到系心不乱、安然而住的境界,就要再进一步起心观想,使足趺(脚背)的肉,向两边劈开来,意境上呈现脚背的这五根骨头,犹如珂雪般的白净,了了分明。

  脚背观想成就之后,再观想踝骨的肉质向两边劈开,又见踝骨,皎然白净。

  再次,便观胫骨的肉剥落,露现皎然白净的胫骨。

  渐次向上观想,膝骨、髋骨以至于到达两胁的肋骨,然后再转过来观想脊骨、肩骨。

  然后再从肩向下观到肘骨、腕骨、手掌骨、手指骨,而至颈部以下的白骨,历历分明,皎然呈现,在意境中的想相,如实映现。

  2)不净观:自头以下的白骨观观想成功之后,有关不净的修观次第如下:

  1.观想头皮,头皮观想出来了,再观想薄皮、膜层、脑髓、脂肪等。

  2.在观想到头脑部分的脂肪以后,跟着便循序而下再观想咽喉、肺腧、心、肺、肝、大肠、小肠、脾、肾;生脏(呼吸系统与循环系统)、熟脏(排泄系统和消化系统)。

  3.生脏中有四十户虫,每户统有八十亿小虫,每一虫都从诸脉中孵乳产生,它们的嘴都衔着生脏。每一条虫,都有四十九个头,它们的头尾极细,犹如针锋。……这些虫,皆可由观想中而得见之。

  4.观想得生脏、熟脏的虫类以后,再观想这些虫等,都从咽喉吐出(如吐脓痰状况)。

  5.然后再观想小肠、肝、肺、脾、肾都流注入大肠中,如装成一个皮袋,一齐从咽喉吐出,吐到前面地上。这一步观成后,就再观想面前地上屎、尿、臭秽杂处,其中有羠虫等互相缠绕。这些虫的嘴里,都有不净的脓血流出,充斥地上。

  6.上述观想成功后,再由不净观转接与白骨观合一,便可观见自身骨节,节节相拄,犹如净白雪人。

  7.如果在观想中见到自身骨节是呈黄色或黑色的,便当至诚悔过,反观自己平常起心动念的种种贪、、痴、慢、疑等罪恶心理,至心忏悔,永不再犯。

  因真诚忏悔的效果,可观见自身黄色或黑色的骨上生皮,皮又自然剥落,堆积在前面的地上,如饭碗大,并渐渐增长,乃至犹如大山一样。便有许多虫类争相唼食,于是皮山中流出脓血,在脓血中又有无数细虫,游走在脓血之间。然后皮山渐渐烂坏,只有少数的虫类,互相争食。

  8.在上述的观中,有时可能会见到四大夜叉,从地下冒出,眼中出火,舌如毒蛇,每个都有六个头,每个头的形状各不相同:像山、像猫、像老虎、像狼、像狗、像老鼠,他的手像猿猴,十个指头的尖端,都有四个头的毒蛇在活动,毒蛇分别吐水、吐火、吐石头、吐土。他的脚更加怪异,令人怖畏。而且每一个又背负着九种死尸,犹如一队整齐的行列,要走向修观者。

  每当有这种境界现前,应当以梦幻观之,解除畏惧恐怖生死的心理习气,外境即当应时寂灭,还归清净。至此,便是修不净观的最初成就。有关不净观的进一步修法和境界,恐文繁且止,有心者可读《禅观正脉(上)》原书或《禅秘要法》(姚秦鸠摩罗什译)。

  (二)定力发展的基本过程

  定力发展的基本过程,大致可分九个阶段,即九住心。九住心者,如《略论》卷六中说:

  (1)内住心,即是从外一切所缘之境,摄录其心,系之于内,令不散乱。这时便觉得“妄想”或“杂念”如同瀑布之水流泻不停,最初认识到妄念纷飞的心理状态。

  (2)续住心,以缘境之力,止息诸恶寻思,及随烦恼,令心相续、清净、微细,遍摄令住。此时可感觉到内心分别犹如山间溪流——时涨时落,体验到内心“散乱”与“寂静”交替出现的心理状态。

  (3)安住心,心若失念散乱,摄还安置于内。

  (4)近住心,由于反复地专注修习,内住其心,不令此心远住于外,这时便觉得心好象深水池中的水,没有外界扰乱时还能安住,遇到外界干扰时就不能平静,但对散乱有疲劳的感觉。从初住至第四住心,是将心安住于所缘的过程。

  (5)调伏心,即于五欲、男女、三毒等十相作过患想,令心不于诸相中流散。

  (6)寂静心,于诸恚害等恶寻思,及诸盖等作过患想,不令随彼流散。

  (7)最极寂静心,随所生起诸恶寻思,及随烦恼,寻即断灭。

  从第五至第七住心,是制伏烦恼的过程。

  (8)专注一趣心,经过努力修习,定心能相续运转。

  (9)等持心,由于反复修习,定心已能任运自然地相续不断。此等持心,即算是欲界定心的成就。

  (三)修作意

  普通凡夫,无始以来沉溺于外五欲境界,对修诸善不乐趣入,因此在修定的过程中,应配合修习作意,不断地舍弃外求的习气和内心的烦恼杂染,增长修善的兴趣,使心在修定时调柔、随顺,具足堪能。造就这种修定的相应心理,令定法能事半功倍地顺利生起。修习作意,依《瑜伽师地论》卷21—32所说,可分为二:

  (1)作意证定。为证心一境性,及断喜乐,当勤修习四种作意:

  1.调练心作意,即是作意可厌法,令心厌离。略有四种可厌患处:自、他衰损现在会遇,正现前时;自、他兴盛过去灭尽,已变坏时。

  2.滋润心作意,即是作意可欣尚法,令心欣乐。值得欣喜之法,略有三种:一者三宝,佛为我大师,正法中能让我出家等,具戒具德诸梵行者为我法侣,由此而感到欣乐。二者学处清净、尸罗(戒)清净,依善说法毗奈耶修习仁慈身语意业,无悔为先,发生欢喜。三者于自所证差别,深生信解,心无怯弱。谓我有力有能,尸罗清净,堪为法器;得与诸梵行者同清净戒,得与智者同其所见,能修正行,于现法中堪有所证,由此令心生大欢喜。

  3.生轻安作意,由前二种作意,不断地于可厌法令心厌离,于可欣法令心欣乐,依“止”内摄持心,无相无分别中心念专注一境而转。由此因缘,对治一切身心粗重(不自在性),能令一切身心适悦,生起一切身心轻安。

  4.净智见作意,即以内心寂静(止)为所依止,不断地于法作诸观察思择,修习增上慧。慧的增长,又反过来使定更加清净。

  (2)取相得定。即是修五停心观(数息观、不净观、慈愍观、缘起观、界差别观)时,一一教取五相修习。行者依见、闻或比度分别因缘,取五种相。以不净观为例说:

  一者厌离相,以见自他所遭种种无常衰变,推及生死中诸衰损事,而生起深心厌患。

  二者欣乐相,即自观察所受尸罗清净与否,若有所犯,即便忏悔,并立誓不更重犯。因此戒律清净,自然能得清净无悔、欢悦;复因除障,生起喜悦。由此诸缘,于现前即能有所触证,故当生信解,发喜悦意。

  三者过患相,于所有诸相(五欲、男女、三毒)、寻思(欲、恚、害、不死、亲里、国土、乐事、本所作)及随烦恼(五盖)取过患相:此等是苦、非圣,能引无义,令心散动,令心躁扰,令心染污。

  四者光明相,即修灯明、大火明、日轮明、月轮明等,由此增加内心光明,驱除昏沉、睡眠。

  五者了别事相,于冢间取青瘀相,乃至骨锁相,或取彩画木石所作诸相。然后还所住处,结跏趺坐,系心一境。又了知诸乱相(指十相、五盖、八寻思)、不乱相,除乱归寂。若失念或起乱相,即以不念作意除遣。(不念作意:指初修业者,最初全不于所缘境系缚其心,唯作是念:我心如何能得无散乱,无相无分别……如是精勤,于所生起一切外相,无所思惟,不念作意,由此除遣外诸所缘,然后修习三摩地。)

  如是取相修不净观。其它缘起观等,也应照这样取五相进行修习。

  总之,修定之加行,主要是缘境修加行和修作意二种,前者是正加行,后者是辅助,二者配合,禅定得生。修者应于此二努力,必能达到证定之目的。

  

  

《修定之加行(如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