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本煥老法師開示▪P6

  ..續本文上一頁也會走得很好的。

  禅七第六天

  我們爲什麼要出家?就是爲了將來成佛嘛。要成佛就要利益衆生,成就衆生,結衆生緣。不去結衆生緣,不去成就衆生,佛從何來?所以我們出家人講。“自利利他”。自利就是自己好好用功。自己的功夫用好了,就可以利他。要知道,我們每個人的福德要在衆生中去種,沒有衆生,一切菩薩皆不能成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普賢行願品》裏面講的。菩提是屬于衆生的,離開了衆生,無菩提可言。所以,要想成就菩提果位,就必須利益衆生,成就衆生,結衆生緣。沒有結衆生緣,就不能度衆生。

  這裏講一個故事:釋迎牟尼佛成佛以後,有一天帶著弟子去一個村莊托缽,本走遍了村莊,沒有人開門,都把門關起來了。佛就把弟子帶到附近的一個地方坐下來,看這些弟子中哪一個跟這個村裏的人有緣。佛觀看到目鍵連尊者跟這個村子裏的人有緣,于是就派他去化緣。目鍵連尊者來到這個村子,村民們都高高興興地打開門,目鍵連尊者因此就化到了很多的東西回去。有人就問,爲什麼成佛之後還化不到緣,而目鍵連尊者沒有成佛都能化到緣?佛就講,我沒有跟他們結緣,所以,就是成了佛也不能度他們。而目鍵連曾經跟他們結過緣。在過去無量劫以前,有個農夫,很窮,上山砍柴賣,看到樹上有一窩黃蜂,黃蜂見有人砍樹動它們的窩,都飛出來了。農夫是個佛教徒,很慈悲,就給這些黃蜂念幾遍咒,打叁皈依。這些黃蜂因爲聽聞了佛法,就在佛出世的時候,轉成了人身。當年那個農夫,就是現在的目鍵連尊者,這個村子的人就是當時的那窩黃峰。由于目連當年跟他們結緣了,所以他們今世就供養目鍵連尊者。而我過去沒有跟他們結緣,所以托空缽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應當明白一個道理:對于一切衆生,不管他是大是小,我們都要珍惜他們,跟他們結善緣,因爲佛陀講,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不要以爲蟲子小,我們就可以任意處治它們,它們的佛性跟我們是相同的,只是由于它們過去造的孽跟我們不同,才落得蟲子身。我們今生若不好好修行,造惡孽,將來也會變成蟲子的。要知道,一切衆生的身相都是孽緣所生,男身是孽緣生的,女身也是孽緣生的,豬身、狗身、蟲身等等,都是由孽緣生的。所以,對于一切衆生,我們都不能輕慢。《法華經》上講,常不輕菩薩見一切衆生皆行普敬,他說,“我不敢輕慢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別人打他、罵他、輕視他,他都不在意,還是對人畢恭畢敬。常不輕菩薩是誰: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中的一個菩薩行者。釋迦牟尼佛成佛了,對衆生尚不敢輕慢,我們今天對一切衆生還敢輕慢嗎,佛在因地中對一世衆生尚如此恭敬,我們是佛的弟子,難道不應當向佛學習嗎?要知道,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一旦他們把妄想執著去掉了,不就跟佛一樣子嗎?佛是先覺,我們衆生還沒有覺;但只要好好用功,我們也會覺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都是後覺,都是未來佛。

  不單是男的能成佛,女的也能成佛。《維摩诘經》,舍利弗輕慢龍女,認爲女的不能成佛,那個龍女馬上就在佛前轉男身,從佛光中,可以看到這個龍女到其他世界成佛去了。所以,我們不要小看女的,女的也能成佛。這是有根據的,不是我隨便杜撰的。女的不要小看自己,既是落發出家了,就是丈夫相,與男的無別,要自信,要發大心。觀世音菩薩現女身成道,表明女的同樣可以解脫,同樣可以成佛。曆史上,女的修成正果的多得很。臺灣就有不少女衆,辦醫院,辦慈善事業,發大菩提心。要知道,別人能成功辦道,就是由于他長期用功、長期發心,慢慢積累,培養起來的,並不是說哪個人能做到,哪個人不能做到。能夠做到,這不是別的,這是他們的大行、大願、大力的結果,也是他們累劫以來種下的大福德、大因緣。

  一個人的福德因緣,不是憑空想到的,也不是天生的,而是他們自己過去多生多劫以來慢慢培植起來的。有了福德因緣作基礎,修行就容易成功。沒有福德因緣,想成功是不可能的。關鍵在于腳踏實地地去做。你功夫做到那個地方了,自然就可以成功。“一佛出世,千佛護持。”有福德的人在修行的時候,有很多的人幫助他,護持他,促使他成功。沒有福德,想成功,太難了。所以,在座的各位要好好用功自利,功夫用好了以後,再去利他。學佛的人要發長遠心,精進心,不要得少爲足。如果我們得少爲足,那就是“焦芽敗種”,這樣是長不出菩提果子的。所以,修行人一定要發大菩提心,要成就衆生,利益衆生,結衆生緣。沒有大菩提心,我們就不會有衆生緣;沒有衆生緣,我們就不能成佛。

  功夫用好,利益衆生,弘揚佛法,就有了本錢。自己功夫不到家,又怎麼去度衆生?所以,想成佛的人,一定要把功夫用好。功夫沒有用好,弘法利生就成一句假話。大家都知道,中國五嶽中有個南嶽,當年道教很興旺,想占南嶽,作自己的道場,于是就經常發生道士與僧人相鬥爭的事情。當時南嶽有個叫慧思的禅師,他可是爲佛教立過大功的人物。去過南嶽的人都知道,那兒有叁個塔,紀念慧思禅師的。爲什麼有叁個塔呢?傳說慧思禅師爲護持南嶽道場,同當時一個著名的老道進行了叁次鬥法。第一次與老道相鬥,鬥不過老道,自己走掉了。第二次與老道相鬥,又鬥不過,又走掉了。老道的本事很大,能騰雲駕霧。第叁次又與老道鬥,這一次慧思禅師的本事就大了。老道說南嶽是他道士的,慧思禅師講,南嶽是我和尚的,兩個爭得不可開交。地方官也沒有辦法解決。于是決定去見皇帝,由皇帝來裁決。去見皇帝,怎麼去呢?這下兩個人都各顯神通。老道騰雲駕霧去見皇帝,慧思禅師則通過打坐入定,一刹那就進了皇宮。二人在皇帝面前論對了一番。最後皇帝決定派欽差大臣去南嶽山看看,如果前山有和尚,那就是和尚的,如果前山有道士,那就是道士的。于是,兩個人又各顯神通,都想早早趕回南嶽山。老道依然是騰雲駕霧,慧思撣師則在定中一下子就回南嶽山了:大家想一想,騰雲駕霧再快,也快不過心念啊。慧思禅師回到南嶽山,就對道士們說:“你們的官司打輸了,你們趕快剃頭,趕快剃頭!要命就不要頭發,要頭發就不要命!趕快剃頭!趕快剃頭!”道士們一聽,紛紛都把頭發剃掉了,當了和尚。欽差大臣來一看,見到是和尚,沒有什麼話可說的,南嶽山就歸和尚了。各位想一想,打坐入定功夫有多厲害,騰雲駕霧還不如一個定。幾千裏路,定中一刹那就到了,騰雲駕霧還得很長時間。所以,後代的人爲了紀念慧思禅師護持道場有功,就在南嶽山上爲他建了叁個塔。慧思禅師就是天臺宗智者大師的師父。

  我講這個故事,無非是想告訴大家,要度衆生,要護持佛法,必須自己有功夫才行,沒有功夫,就沒有辦法同魔法、外道相鬥爭。大家一天到晚打坐,不要小看它,打坐打得好,一盤腿就可以走十萬八千裏,一彈指間就到,那時想到哪兒就去哪兒。所以我希望大家要好好修定,隨時隨地都要行,都要定。有了定就會有智慧,就能開悟。

  另外,我也希望女衆辦禅堂,大陸還沒有專門的女衆禅堂。萬物總是發展的,事在人爲,女衆也可以創建自己的禅堂。大家要好好發心,好好用功。如果在全世界建幾個女衆禅堂,女衆能有開悟的,那就好了。男的能開悟,女的也照樣能開悟。開悟不分男女,關鍵看你有沒有善根,有沒有發心,有沒有用功,有沒有遠大的志向。世間的事都是人爲的,出世間的事還是人爲的。別人能做的,我也能做。要有大的決心,大的志願,大的福德因緣。有了這一些,再加上好好用功,照樣可以成功,照樣可以成佛!好,各位好好用功去!

  禅七第七天

  今天跟過去幾天不同。今天是這個禅七的最後一天。因爲這個七是精進七,生死七,要克期取證。所以在這最後一天要考功,看各位有沒有開悟。怎麼樣是開悟?怎麼樣是沒有開悟?考功的時候就知道。如果開悟了,你開口的時候,就會天搖地動;如果開口沒有天搖地動,那就說明你沒有開悟,那你就老老實實地不要開口了。在考功的時候,如果你開口不能天搖地動,那你不是生了,而是要死了。怎麼要死呢?監香、班首、維那等師父的香板,就要把你打死掉。在這七天,今天是生死關頭,大家要注意,在考功期間,各位在思想上,要把功夫提得足足的。在考別人的時候,要象考你自己一樣,也把功夫提得足足的,這樣一來,說不定在考別人時,你自己就可能桶底脫落了。在這個地方,在考功的時候,大家要戰戰兢兢,把功夫提得高高的,思想上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這樣考的時候,就有可能豁然開悟。大家要把心用在功夫上,要站在功夫上。只有站在功夫上,開悟才有可能。我一天講到晚,跑要跑在功夫上,坐要坐在功夫上,一切時一切處都要在功夫上,這樣克期取證才會有效果。

  今天考功,我最主要的是希望大家把功夫提得足足的,爭取來一個桶底脫落。在這七天當中,常住花費了很多的東西,吃的喝的都很好。過堂的時候,我看了一下,我以爲我個人吃飯很考究,我發現,大家吃的跟我一樣,都是很好的。要知道,吃飯不是白吃的,吃飯是要還錢的,要算帳的。考功就是算總帳。這“還線”不是要各位拿錢來還,是要拿功夫來還。不說大家都開悟,哪怕有一兩個人開悟了,那也很好,那這個錢也就可以還了。幹人萬人吃飯,有一個人開悟了,就可以還。沩山禅師講,“老僧打一坐,能消萬石糧”。開悟了,還在乎你幾個包子的錢?所以,大家不要認爲開悟是個小事情,這是個生死大事情。開悟了就生,沒有開悟就死。所以,考功的時候,大家要注意,不要以爲沒有打在你身上,就沒有考到你;考他的時候就是在考你;在考他的時候,如果你能得到利益,那就好了。大家都注意!我要看看哪一個人的功夫用得好。把功夫提起來!天不搖,地…

《本煥老法師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