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福不期而至,臨終之時亦能自在往生,未來的快樂則更不用所言。這才是我們步入佛門的意義所在。
對于初學者而言,修行需要一點決心和毅力。如果總是找借口放逸懈怠,就會逐漸養成不好的習慣。我們今生能值遇密法,相信前世都是修行者,卻由于修行不精進而蹉跎至今仍未解脫。現前我們可不能再懈怠、再給自己找借口了,應該要精進修法爲妙。
對于修行者而言,平常在面對一切顯現之時,是轉爲道用還是隨順習氣而漂泊,完全取決于正念之上。因此我們要培養好的習慣,當面對種種對境之時,時時要把這些快樂和痛苦轉爲道用。若能如是造行,你的見解決定會日益增上。
無論何種教派,雖然誕生和弘揚的地處不同,修行的方便道不同,但是在調伏自心而成辦解脫的本質之上卻沒有絲毫差異。因此我們在修學的過程中必須抓住佛法的要點,而不要在方便道之上做一些無謂的辯論乃至誹謗,這些都是無知的行爲。
曆代高僧大德在初次依止導師之時即依教奉行,終其一生而精進修法,最終獲得解脫自在。如今我們也在依止導師,聞思修行佛法,我們與成就者于外在條件上沒有絲毫之差異,最大的區別就在于精進之上。想要和祖師般生死自在,精進修行必不可少!
無常隨時都會降臨在我們的身邊,這是大自然亘古不變的規律。作爲在家居士,雖然世間事業不可或缺,但是修行卻更爲重要。當我們面對臨終這一時刻,唯一能拯救我們的唯有自己生前所修的正法!
清明節時漢地有祭奠祖先的習俗。如果我們僅僅遵照傳統把飯菜擺在祖先的墓前卻不明白先人這樣做的目的,就和只知道燒香卻不知道學佛的宗旨一樣,都只是一種迷信而已。我們祭奠祖先是孝道的一種體現,作爲佛弟子,行持的更大的孝道就是發願令所有祖先和有情都能成就佛果。
何謂運氣?運氣就是福報。往昔若未種下善因,希望僅憑自己的努力就能得到預期的好結果是不現實的。因此曆代高僧大德曰:“勤勞如山王,不及積微福。”若要追求好的結果,時時都要去努力創造善法和福報。
有些人認爲自己的祈禱必須讓上師知道,才會得到加持。但能否得到加持的關鍵不在于上師是否知道,而在于你是否具有信心。諸佛菩薩的加持無處不在,是超越時空等一切概念的普遍之加持。當你具備信心之時,加持就在你的眼前。
妄語的罪過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們在和別人交談的時候,應該認真觀察自己的心相續而說真實語。如果無意當中打了妄語就要及時忏悔並且發誓從今以後善護口業,絕不再說妄語。
上師爲弟子傳講各式各樣的修學方便,就是爲了弟子能依靠這些方便而成辦解脫。故當我們如實行持上師教言而在修學過程中得到一些道驗時,就是對上師最好的供養,這就叫做法供養。
作爲修行者,我們世出世間的一切功德與安樂均來源于上師的加持。這份恩德該如何報答呢?唯有遵照上師的教言而依教奉行,才是對上師恩德最大的回報。
真正的慈悲心是普遍性的,不僅僅針對一位受苦的衆生。反觀一下,當我們面對一只小小的昆蟲時,內心能否生起同樣的悲心?當我們面對損惱自己的衆生時,內心生起的是嗔恨心還是慈悲心?我們是否真的具有慈悲心?
我們作爲初行者,如今還沒有完全從思維的範疇中超越,所以要讓自己身心完全投入修法之中不懈怠,四共同法不可缺少。
我們能不能精進修法,主要取決于四厭離法: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業之因果。問一下自己,這四厭離法觀修得如何?
作爲在家居士,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修法之上,以現前的福報和智慧還是不現實的。因此我們只能抽出少少的時間做修行,但這個時間可再也不能打折了。如果這樣還再打折的話,帶著痛苦空手進入未來將是必然的事情,叁惡趣可能就是你最終的歸宿。
從某種角度而言,修行能否增上取決于自己是否謙虛。作爲一個修行者,不管是思想還是行爲,只要能做到謙虛,我相信功德就在眼前。若稍微有一點功德的時候,你就産生傲慢心,思想和行爲都突然高于一層,那相信功德增上恐怕在你面前很難實現。
平常在做完一件善事之後,應該及時做清淨回向。如果沒有及時回向,很多惡緣會摧毀自己的善根,使功德消盡。
妄念是漂泊輪回之根本,但若能把妄念轉爲道用,妄念就是成辦解脫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因此,不要把妄念僅僅樹立爲過失——只要是起心動念,就完全擱置一旁,甚至因爲妄念衆多而心生煩惱。這些都不是修行者的行爲。
我們初次修法期間,要具備叁個修學條件:地處清淨、身清淨和心清淨。對于初學者而言,清淨的地處會爲修行提供一個很好的條件,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
信心是不具備智慧的人對有智慧的人的一種敬仰。如果總是以自己的標准來衡量他人,就說明已經把自己淩駕于導師和道友之上,如此一來,自己所謂的信心可能並不是真正的信心。
無論做什麼事情,從事什麼善法,都要反觀自己是否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因爲他們是成辦解脫唯一不可缺少之基礎。
作爲凡夫,並不是口中說一句出離心,就能如實生起出離心的,故此應時時觀想輪回過患。觀想時不要把教言當作一個故事般看待,而應將痛苦全都納入到自己身心之中而做觀察:如果是我遭受這樣的痛苦會怎樣?無論是支分觀想六道不同之苦還是總括觀想輪回過患,只要如是長期觀想,就會生起出離心。
作爲追求即生解脫的修行者,要時時護持自己所受的戒律,從小乘別解脫戒到大乘學處乃至密宗誓言,都要清淨守持。特別是小乘別解脫戒,是佛教是否興盛的根本,絕不能輕視。
盡管有時候座上修得不錯,心相續也稍微有所改變,可是如果在座下沒有好好護持這樣的狀態,我們的心相續又會落入以前的積習中。因此我們不僅要在座上護持正念,座下也要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
何謂解脫竅訣法?把所有一切法都集中到一法之中而如實修學,就叫做竅訣法。我們所傳講的上師瑜伽,以及平常從續部角度當中講解的各式各樣的教言,這些都稱之爲解脫竅訣法。
雖然我們都知道生滅是大自然的規律,但由于長時間不觀想無常的緣故,內心還是感覺離死亡很遙遠。扪心自問,我們內心深處真正生起無常之念有多少次?不要說一天能生起一次,一個月、一年當中能否生起一次都很難說。如果對無常等前行要義沒有真實感受,又怎麼會有了脫生死之追求呢?
仁波切是摩尼寶的意思。世間人得到稀有的摩尼寶就能擺脫貧困而變得富有。我們把善知識、上師和很多高僧大德稱爲仁波切,就是因爲他們可以賜予我們正法,讓我們從輪回苦海中獲得解脫,他們就是我們的摩尼寶。
四大不調歸根結底是我們內心充斥貪嗔癡煩惱、昏沈掉舉嚴重所致。因此當我們知道調伏煩惱的修學方法並如實造行,身體也會慢慢趨向調和。
聞思是趨向實修的臺階,但不能僅僅停頓在這樣的狀態中。如同我們不僅要知道水可以解渴、什麼水可以解渴,還必須去喝水才能解渴一樣,聞思修叁種智慧必須要合一。
傳承就是能讓你在修行路途之上排除障礙,遣除疑問,完全通達所修之法。當你和曆代傳承祖師的修法沒有絲毫區別之時,你就是一個得到圓滿傳承的修行者。
當我們步入佛門從事善法,在消盡煩惱圓滿福報的過程中,不僅世間事業會日臻圓滿,今生的幸福不期而至,臨終之時亦能自在往生,未來的快樂則更不用所言。這才是我們步入佛門的意義所在。
如果心存傲慢,就會永遠看不起他人,認爲他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不對的。每當有這種顯現的時候,應該反觀自己,其實一切過失都來源于自己。
即便修行的時間只有一秒鍾,我們也要把這一秒鍾用在正法上,不能讓自己的珍寶人身白白浪費,在輪回中越陷越深。
我在喇嘛仁波切面前聽聞過各式各樣的教言,修學過各種不同的法。那時我時時提醒自己,不能糊塗地度過一生。因爲我知道自己可以缺乏一切,但是唯獨不能缺乏修法。
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時時放低自己而觀待他人功德,似乎有點吃虧。但實際上,因你如是修行之故,你的煩惱會逐漸減少;在現實生活中,生活會越來越和諧,福報會越來越增上;面對臨終之時,會獲得自在;未來之時,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你的歸宿。此時,你就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
無常隨時都會降臨在我們的身邊,這是大自然亘古不變的規律。作爲在家居士,雖然世間事業不可或缺,但是修行卻更爲重要。當我們面對臨終這一, 時刻,唯一能拯救我們的唯有自己生前所修的正法!
相信因果的誠摯信心是善趣的因,出離心是解脫的因,菩提心是圓滿佛陀之因。所以對追求解脫者而言,善的定義就是出離心、菩提心和信心這叁者。成辦解脫的條件不在于其他,就在這叁法之中。當你離開這叁法,不管行持什麼樣的善法,都不可能成辦解脫。
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告誡我們,斷絕傲慢心是修法之中的重中之重。因爲內心若有傲慢心,則生不起信心。而信心是成辦解脫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若無信心,成辦解脫也將無從談起。
有些人認爲自己的祈禱必須讓上師知道,才會得到加持。但能否得到加持的關鍵不在于上師是否知道,而在于你是否具有信心。諸佛菩薩的加持無處不在,是超越時空等一切概念的普遍之加持。當你具備信心之時,加持就在你的眼前。
我們經常在導師和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面前做頂禮。這樣頂禮的目的是什麼?是爲了對治我們的慢心。因此我們在內心中要時時看低自己,時時觀待他人的一切功德。這樣才是真正的頂禮。
很多修行人覺得,在平常的修法過程當中,貪嗔癡煩惱非常沈重,而且各式各樣的違緣很大等等,這些煩惱和違緣的出現都是由于忘失正念的緣故所致。
我們可以欺騙所有的人,但永遠欺騙不…
《金剛心語·趣入佛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