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自己的內心。釋迦牟尼佛告誡我們: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老師。我們的見解達到何處,不需要誰來印證,反觀自心即知。因此,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非常重要。
我們修行的目的是爲了成辦解脫,而不是尋找一種感覺。若僅僅爲了尋找一種感覺恐怕不需要尋找佛教。我們平常從事世間的事業以及順著貪嗔癡煩惱行走的時候,也會出現不同的感覺,但這種感覺不代表解脫。
不管修學什麼樣的法,都是爲了調伏自己的內心而成辦解脫。解脫並不在遙遠的地方,而在于清淨心之中。當內心被貪嗔癡煩惱束縛的時候,當下所呈現的一切之相即爲六道輪回的不清淨之相。當貪嗔癡煩惱消盡之時,一切顯現即爲西方極樂世界。
當你已經選擇好一位具德上師並將這位導師作爲自己一生依止的對境後,就必須依教奉行。導師叫你怎麼做,你就必須如實造行。與此同時,還必須要生起堅定之信念:對上師生起真佛之想。
不管修學什麼樣的方便道,目的只有一個——調伏自己的內心而去創造平等心,圓滿平等心。當我們的修行與平等心相悖的時候,就應該反思了。
成辦解脫的唯一條件就是信心。我們在修行過程中,時時要反觀自己的信心。當自己的信心染汙之後,其外的其他一切條件即便有多麼成熟,成辦解脫已經不現實了。
能和睦相處、真誠平等待人就是真正的修行者。修行並不在于形式之上。形式上不管有多麼好,還是一個過程,一個表象。
平常在聞思修期間雖有稍許功德,但若被傲慢心束縛的話,可能我們原來的煩惱還沒有消除,又會添加一個新的煩惱,遮止本來面目的汙點將更厚更重,如此一來,離成辦解脫和西方極樂世界的路途也就更爲遙遠。
在依止導師之前,應遵循曆代傳承祖師之教言,首先要謹慎觀察導師,絕不能如老狗尋食般,見到一位導師就盲目依止。對于導師應從兩個方面進行觀察:一要觀察導師是否具德,二要觀察導師與自己是否有緣。
聞思是實修的前行,實修是聞思的實踐。文字上理解可以很廣大,但在實修過程中應該往回收,在一個詞當中圓融一切法。這就是聞思與實修最大的區別。
由于宿世的業力,我們有時候會帶著慢心去觀待他人。這種慢心令我們在面對導師時,無法發現導師的功德而産生敬信;面對與自己同等之人,則會産生競爭之心,處處想占上風;面對比自己功德小的人,會輕視對方;面對比自己功德大的人,會嫉妒對方。只要內心被慢心所束縛,就已經算不上一個修行者。因此,我們要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
虔誠的信心來自宿世的善因,但若修行過程中沒有一個很好的導師爲你做引導,光憑自己對佛法的信心,從某種角度而言還是有些不圓滿。因爲從古至今,曆代傳承祖師沒有一個不依止導師而成辦解脫者。因此成辦解脫之上,依止導師是不可缺少的。
當我們享受快樂之時要意念到,這是由于前世的善因而感得的善果,當下應回向給衆生,並且叁門要繼續從事善法以積累更好的福報。在遭受痛苦之時,也要意念此爲宿世惡業而感得的苦果,所以此時更不能生起嗔心而責怪他人,當反觀自己的內心並及時忏悔爲妙。
當我們在聽聞一切教法乃至平常叁門奉行一切善法之時,絕不能忘失正念。若要是忘失正念,八萬四千個魔障乃至我們平常修法的一切違緣,都將時時束縛自己的身心。因此,時時提起正念乃爲至要。
古往今來,作爲一個真正信仰佛教的弟子,無論是從事多麼大的事業,或是細微處的一個禮節,他都會做得非常非常圓滿。因爲他的智慧乃至所有一切都已經超越凡夫,所以他能做到善巧圓滿。
我們講法的目的就是爲了讓我們平常在行持一切善法的過程當中,時時能調伏自己的內心,並讓我們的身口意叁門變得越來越正常。如果叁門越來越不正常,那這不是正法的功德,而是非法得到的結果。
我等現前所依止乃至修學的法乃一切乘法之頂點、諸法之精華無上竅訣大圓滿。從法的角度而言,法是非常高的。但是站在我等根機之上,不得不依靠次第的方式來成辦無上竅訣大圓滿之見解。這時候在調順煩惱之上更加要善巧一些。
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常常會有錯覺:一種善法從文字角度而言感覺能很容易地做到,但是實際行持之上卻很難。這是因爲文字只是一種概念性的闡述,但是要納入心相續當中,他就是一種境界。將文字轉化成境界,需要我們長時間地去修學。
我們現前對人身難得和壽命無常已經有所了解,但有時候由于業力習氣沈重的緣故,仍舊覺得這些好像是很遙遠的事情般,與自己並沒有絲毫關系。這些都充分地說明了,我們對人身難得和壽命無常的理解還完全停頓于文字般若之上,並未完全將其納入心相續之中去體會。
當今我們在行持出世間快樂與幸福的過程當中,曆代傳承祖師爲後一代弟子所傳講的一切教言都是不可缺少的,時時都要納入心相續之中。
當我們修學上師瑜伽導修乃至成熟口訣法之時,在調順煩惱之上要善巧靈活一些。如果僅僅依靠一種方法去調順煩惱,認爲“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那麼有時候可能很適應,但有時候就會很不適應。
當我們初次開始進入佛門而作修行之時,我們絕不能隨著自己的習氣而飄動。此時對我們而言,修行是一門苦行。雖然如此,但是由于我們時時都在調伏著自己的內心,因此,産生一切痛苦之根源——業及煩惱終將連根斷絕,最終我們得到的就是快樂。所以修行人雖然以痛苦開始,但將以快樂結束。
無論世間人還是出世間人,尋求快樂都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出世間人認識到不快樂的最大障礙來源于自己的內心,享受快樂的根本也在于自己的內心,外在顯現僅僅是快樂之緣而非根本,因此,出世間人將調伏自己的內心作爲快樂之本。
想知道當前我們所行持的一切善法是否已經達到見量,完全可以以夢境作爲依據來衡量。當你進入夢境之時,若還是被夢牽著走的話,那就說明,在中陰界當中能獲得自在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相反,若要是在夢境中能達到自在的話,那麼你在中陰界當中已經自在了。
作爲在家居士,當我們面對生活乃至從事一切善業之時,如果具備佛法之見解,這一切都是可靠的;若要是沒有佛法之見解,那你的生活和事業決定是一場賭博。
若要對輪回生起真實的厭離心,平時多閱讀一些《普賢上師言教》、《菩提道次第廣論》等前行方面的一些書籍並做細致思維,是必不可少的。
很多人認爲一邊跟隨導師一邊觀察導師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但是即便這樣的觀察需要一段時間,也是非常必要的,因爲這關系到我們生生世世的幸福。
修行方便多是顯密差異之一。密宗作爲大乘教法,他的基礎也是菩提心,因此應在具有菩提心的前提之下去行持密宗的一切殊勝方便。若連基礎的菩提心都不具足,光知道後面的一些等持也是遠遠不夠的。
和睦相處是叁乘佛法的精華,也是世間做人不可或缺的准則,修行人應銘記心中並在行爲中如實造行。當你能如曆代傳承祖師所言般與周圍人和睦相處時,你就是善知識,你就在以自己的思想和行爲度化著他人。
作爲修學大圓滿無上竅訣法的弟子,不論獨居或從衆,必須嚴守戒律、清淨誓言,此乃解脫之命根。否則徒有修法之表象,難趣解脫之勝道,甚至可能墮入金剛地獄。
有相定趨向無相定的主要方便道就是自然。當把心所緣在一個境之上能做到越來越自然,見解就會趨向于無相定狀態之中。所以“自然”是禅定增上最好的方便道。
平常不管你修什麼法,想要知道見解和功德有沒有增上,就看自己性格有沒有改變,煩惱有沒有減少,出離心、信心和菩提心有沒有增上?當一切修法與出離心、菩提心和信心分割的時候,即便當時狀態有多麼好,都與解脫無關。
有些弟子們說,平常在打坐的時候感覺身體非常輕松,好像不存在;或者即便感覺有身體,也猶如在天空中漂泊一般。這種輕安的感覺是身體達到不緊不松狀態而得到的一種境界,並不能說明你有了很高的見地。
修行者當安定身心,不急不躁,經年累月腳踏實地依教實修,此乃解脫之根本。切忌眼高手低,淺嘗辄止,剛修行一年半載,覺得自己好像還沒有什麼道驗,甚至以神通作爲見解增上的標准。如是日久必退失修法之念,複于懈怠中虛度光陰,此乃未解行道曆程之謬。
身遠離愦鬧,心遠離妄念。從大乘角度而言,要遠離的是自私自利的心態。作爲修學等持的弟子,初次修學時需要細致觀待自己的意樂。若要是僅僅站在自私自利的立場之上,那沒有絲毫之利益,即便能獨自獲得寂滅之樂也不能成辦究竟解脫。
華智仁波切曰:“語言隨順于親友,自心相應于佛法。”節日期間親朋相聚,我們的言談舉止應符合禮儀、令人歡喜,但內心應時時提起正念,不隨順妄念漂泊、散亂、放逸。這才是一個真正的修行者。
當我們把祝福通過各種方式送給身邊乃至遠方的親朋好友之時,不要忘記反觀一下我們的發心。若能以出離心、菩提心攝持,這份祝福的意義就更廣大了。
除夕是家人團聚、共享天倫的傳統節日。在這濃濃的親情中,讓我們一起發願,願天下所有有情父母永具安樂及安樂因,當證一切種智大覺果位!
對初次開始修學禅定的弟子來說,有相定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若前面沒有很好的有相定之基礎,即便行持後面的禅定也只是走個過程而已,見解絕不會增長到很高的地步之中。
當我們在行持一切善法乃至禅定當中,護持正念是非常重要的。若要是所修學的一切法不樹立在正念之上,心將非常容易散亂。
當今我們在不冷不餓的時候應該多修一些法,不要想著趁年輕的時候多從事一些世間事業,等老了以後再修法。你有把握能活到老嗎?所以現在正是不早不晚的時候,要多修一些法。
作爲一個修學佛法、追求即生解脫的弟…
《金剛心語·趣入佛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