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心语·趣入佛门▪P11

  ..续本文上一页了自己的内心。释迦牟尼佛告诫我们: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我们的见解达到何处,不需要谁来印证,反观自心即知。因此,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非常重要。

  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成办解脱,而不是寻找一种感觉。若仅仅为了寻找一种感觉恐怕不需要寻找佛教。我们平常从事世间的事业以及顺着贪嗔痴烦恼行走的时候,也会出现不同的感觉,但这种感觉不代表解脱。

  不管修学什么样的法,都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而成办解脱。解脱并不在遥远的地方,而在于清净心之中。当内心被贪嗔痴烦恼束缚的时候,当下所呈现的一切之相即为六道轮回的不清净之相。当贪嗔痴烦恼消尽之时,一切显现即为西方极乐世界。

  当你已经选择好一位具德上师并将这位导师作为自己一生依止的对境后,就必须依教奉行。导师叫你怎么做,你就必须如实造行。与此同时,还必须要生起坚定之信念:对上师生起真佛之想。

  不管修学什么样的方便道,目的只有一个——调伏自己的内心而去创造平等心,圆满平等心。当我们的修行与平等心相悖的时候,就应该反思了。

  成办解脱的唯一条件就是信心。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时时要反观自己的信心。当自己的信心染污之后,其外的其他一切条件即便有多么成熟,成办解脱已经不现实了。

  能和睦相处、真诚平等待人就是真正的修行者。修行并不在于形式之上。形式上不管有多么好,还是一个过程,一个表象。

  平常在闻思修期间虽有稍许功德,但若被傲慢心束缚的话,可能我们原来的烦恼还没有消除,又会添加一个新的烦恼,遮止本来面目的污点将更厚更重,如此一来,离成办解脱和西方极乐世界的路途也就更为遥远。

  在依止导师之前,应遵循历代传承祖师之教言,首先要谨慎观察导师,绝不能如老狗寻食般,见到一位导师就盲目依止。对于导师应从两个方面进行观察:一要观察导师是否具德,二要观察导师与自己是否有缘。

  闻思是实修的前行,实修是闻思的实践。文字上理解可以很广大,但在实修过程中应该往回收,在一个词当中圆融一切法。这就是闻思与实修最大的区别。

  由于宿世的业力,我们有时候会带着慢心去观待他人。这种慢心令我们在面对导师时,无法发现导师的功德而产生敬信;面对与自己同等之人,则会产生竞争之心,处处想占上风;面对比自己功德小的人,会轻视对方;面对比自己功德大的人,会嫉妒对方。只要内心被慢心所束缚,就已经算不上一个修行者。因此,我们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

  虔诚的信心来自宿世的善因,但若修行过程中没有一个很好的导师为你做引导,光凭自己对佛法的信心,从某种角度而言还是有些不圆满。因为从古至今,历代传承祖师没有一个不依止导师而成办解脱者。因此成办解脱之上,依止导师是不可缺少的。

  当我们享受快乐之时要意念到,这是由于前世的善因而感得的善果,当下应回向给众生,并且三门要继续从事善法以积累更好的福报。在遭受痛苦之时,也要意念此为宿世恶业而感得的苦果,所以此时更不能生起嗔心而责怪他人,当反观自己的内心并及时忏悔为妙。

  当我们在听闻一切教法乃至平常三门奉行一切善法之时,绝不能忘失正念。若要是忘失正念,八万四千个魔障乃至我们平常修法的一切违缘,都将时时束缚自己的身心。因此,时时提起正念乃为至要。

  古往今来,作为一个真正信仰佛教的弟子,无论是从事多么大的事业,或是细微处的一个礼节,他都会做得非常非常圆满。因为他的智慧乃至所有一切都已经超越凡夫,所以他能做到善巧圆满。

  我们讲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平常在行持一切善法的过程当中,时时能调伏自己的内心,并让我们的身口意三门变得越来越正常。如果三门越来越不正常,那这不是正法的功德,而是非法得到的结果。

  我等现前所依止乃至修学的法乃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华无上窍诀大圆满。从法的角度而言,法是非常高的。但是站在我等根机之上,不得不依靠次第的方式来成办无上窍诀大圆满之见解。这时候在调顺烦恼之上更加要善巧一些。

  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常常会有错觉:一种善法从文字角度而言感觉能很容易地做到,但是实际行持之上却很难。这是因为文字只是一种概念性的阐述,但是要纳入心相续当中,他就是一种境界。将文字转化成境界,需要我们长时间地去修学。

  我们现前对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已经有所了解,但有时候由于业力习气沉重的缘故,仍旧觉得这些好像是很遥远的事情般,与自己并没有丝毫关系。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我们对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的理解还完全停顿于文字般若之上,并未完全将其纳入心相续之中去体会。

  当今我们在行持出世间快乐与幸福的过程当中,历代传承祖师为后一代弟子所传讲的一切教言都是不可缺少的,时时都要纳入心相续之中。

  当我们修学上师瑜伽导修乃至成熟口诀法之时,在调顺烦恼之上要善巧灵活一些。如果仅仅依靠一种方法去调顺烦恼,认为“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那么有时候可能很适应,但有时候就会很不适应。

  当我们初次开始进入佛门而作修行之时,我们绝不能随着自己的习气而飘动。此时对我们而言,修行是一门苦行。虽然如此,但是由于我们时时都在调伏着自己的内心,因此,产生一切痛苦之根源——业及烦恼终将连根断绝,最终我们得到的就是快乐。所以修行人虽然以痛苦开始,但将以快乐结束。

  无论世间人还是出世间人,寻求快乐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出世间人认识到不快乐的最大障碍来源于自己的内心,享受快乐的根本也在于自己的内心,外在显现仅仅是快乐之缘而非根本,因此,出世间人将调伏自己的内心作为快乐之本。

  想知道当前我们所行持的一切善法是否已经达到见量,完全可以以梦境作为依据来衡量。当你进入梦境之时,若还是被梦牵着走的话,那就说明,在中阴界当中能获得自在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相反,若要是在梦境中能达到自在的话,那么你在中阴界当中已经自在了。

  作为在家居士,当我们面对生活乃至从事一切善业之时,如果具备佛法之见解,这一切都是可靠的;若要是没有佛法之见解,那你的生活和事业决定是一场赌博。

  若要对轮回生起真实的厌离心,平时多阅读一些《普贤上师言教》、《菩提道次第广论》等前行方面的一些书籍并做细致思维,是必不可少的。

  很多人认为一边跟随导师一边观察导师可能需要一段时间。但是即便这样的观察需要一段时间,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关系到我们生生世世的幸福。

  修行方便多是显密差异之一。密宗作为大乘教法,他的基础也是菩提心,因此应在具有菩提心的前提之下去行持密宗的一切殊胜方便。若连基础的菩提心都不具足,光知道后面的一些等持也是远远不够的。

  和睦相处是三乘佛法的精华,也是世间做人不可或缺的准则,修行人应铭记心中并在行为中如实造行。当你能如历代传承祖师所言般与周围人和睦相处时,你就是善知识,你就在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度化着他人。

  作为修学大圆满无上窍诀法的弟子,不论独居或从众,必须严守戒律、清净誓言,此乃解脱之命根。否则徒有修法之表象,难趣解脱之胜道,甚至可能堕入金刚地狱。

  有相定趋向无相定的主要方便道就是自然。当把心所缘在一个境之上能做到越来越自然,见解就会趋向于无相定状态之中。所以“自然”是禅定增上最好的方便道。

  平常不管你修什么法,想要知道见解和功德有没有增上,就看自己性格有没有改变,烦恼有没有减少,出离心、信心和菩提心有没有增上?当一切修法与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分割的时候,即便当时状态有多么好,都与解脱无关。

  有些弟子们说,平常在打坐的时候感觉身体非常轻松,好像不存在;或者即便感觉有身体,也犹如在天空中漂泊一般。这种轻安的感觉是身体达到不紧不松状态而得到的一种境界,并不能说明你有了很高的见地。

  修行者当安定身心,不急不躁,经年累月脚踏实地依教实修,此乃解脱之根本。切忌眼高手低,浅尝辄止,刚修行一年半载,觉得自己好像还没有什么道验,甚至以神通作为见解增上的标准。如是日久必退失修法之念,复于懈怠中虚度光阴,此乃未解行道历程之谬。

  身远离愦闹,心远离妄念。从大乘角度而言,要远离的是自私自利的心态。作为修学等持的弟子,初次修学时需要细致观待自己的意乐。若要是仅仅站在自私自利的立场之上,那没有丝毫之利益,即便能独自获得寂灭之乐也不能成办究竟解脱。

  华智仁波切曰:“语言随顺于亲友,自心相应于佛法。”节日期间亲朋相聚,我们的言谈举止应符合礼仪、令人欢喜,但内心应时时提起正念,不随顺妄念漂泊、散乱、放逸。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

  当我们把祝福通过各种方式送给身边乃至远方的亲朋好友之时,不要忘记反观一下我们的发心。若能以出离心、菩提心摄持,这份祝福的意义就更广大了。

  除夕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的传统节日。在这浓浓的亲情中,让我们一起发愿,愿天下所有有情父母永具安乐及安乐因,当证一切种智大觉果位!

  对初次开始修学禅定的弟子来说,有相定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若前面没有很好的有相定之基础,即便行持后面的禅定也只是走个过程而已,见解绝不会增长到很高的地步之中。

  当我们在行持一切善法乃至禅定当中,护持正念是非常重要的。若要是所修学的一切法不树立在正念之上,心将非常容易散乱。

  当今我们在不冷不饿的时候应该多修一些法,不要想着趁年轻的时候多从事一些世间事业,等老了以后再修法。你有把握能活到老吗?所以现在正是不早不晚的时候,要多修一些法。

  作为一个修学佛法、追求即生解脱的弟…

《金刚心语·趣入佛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金刚心语·正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