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子,一天起码要抽出两三个小时的时间修学,即便遇到天大的事情都必须这样做。
诚如华智仁波切于《屠夫真言》中曰:“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心乃诸法源,调心佛善说。”真正的善发自于内心。而品行贤善不仅意味着世间贤善之品格如孝顺父母、内心调柔、与人和睦,更意味着希求解脱、精进修持正法的意乐。
在你自己不想打坐的时候,你可以一个人到外面去玩耍,但绝不要跑到精进修行禅定的弟子面前去找他陪你闲聊。这样一点都没有意义,反而造了很大很大的罪过。
进入佛门之初,我们强调要寻找幽静地处修行。何谓幽静?就是耳所听闻、目之所及一切皆为佛法,如是外缘会令初行者的内心逐渐远离散乱,趋入正法。所以,对初行者而言,远离世间琐事就叫做进入幽静山林。
时时都处在紧张的状态之中,对于成办等持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尤其要记住的是,若要是这种紧张状态达到极顶,就会变成身心不健康的状态了。所以要放松一些,要自然一些。
在成办认识智慧的过程中,光知道见解是远远不够的。即便你对登地以上的见解从文字的角度当中有多么认识,仍旧只是一种伺察意。欲把前面的禅定转化成真实见解,需要的就是善巧运用。
所谓的窍诀就是把所有一切法都集中圆满到一个法当中去修学。当前我们所修学的成熟口诀法、上师瑜伽导修都称之为窍诀法,因为这里面已含摄了从因地到果位的所有一切教法。这就称之为窍诀法。
如果你常常调伏自己的内心,以清净心观待一切,你将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你会非常和善地对待自己的家人和道友。即便由于宿世因缘,往昔有一些粗暴的言行,但现前的言行举止也会变得非常调柔。这些都是时时调伏自己内心的功德。
常常观待自心、调伏自心的弟子们,从出世间立场之上而言,你们的贪嗔痴烦恼决定会逐渐减少,信心和慈悲心等功德也会日益增上。
当我们自我感觉有不平等显现之时,应该想到这是由于宿世业力所致。因为实相之中,一切都是那么平等,那么清净。正是由于我们内心的烦恼,才导致了不平等的显现,所以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
作为凡夫,我们常常会有高攀的显现,如欲修最高之法、欲今日成佛、明日成佛等等。然若不能针对自己的根机,即便修学最高之法,对你的解脱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当你在从事一件善法的时候,要反观一下自己的内心,做这件善事目的是为了什么?若要是什么目标都没有的话,就好像往天空中没有目标地放箭一般,没有任何意义。
法的功德不可思议,但要是不懂得一系列道理,恐怕成办解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正法与非法只有一线之隔,他们的区别就在于三殊胜之上。当具备这三个要点时,你所做的一切行为就叫做正法。
成办解脱的唯一条件是什么呢?就是加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和结行回向殊胜。这三殊胜法,也称为三清净法。不管你以后修学什么法,从事什么善行,三清净法都是不可缺少的。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因此无论你所修学的是小乘还是大乘,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是在调伏自己的内心,都是在成办心的自性。这一点之上,不同的教派之间没有丝毫之差异。
所谓的调心就是当贪嗔痴烦恼起现的时候,你不随顺他而漂泊,在发现的第一时间把心收回来。这就是调心,就是修行。
值此新年来临之时,希望大家一定要多观修四厌离,多修修法。从总体角度来说,我相信大家平时都在根据个人的条件精进修法。也许一天只修行一两个小时,但是日复一日加在一起,一年下来也有个小时甚至个小时,修行的这个时间可就长了。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中,继续精进修法,早证菩提!
又一个天过去了,若去年直到现在是精进修法的一年,那今天此时必有功德。若是懈怠地过了天,此时可能一无所获。扪心自问,这一年过得怎样?现前又开始进入新的一年,明年的天我们准备怎么度过?是懈怠度日还是精进修法天?我们应该有个计划。
问问自己,作为一个修行者在一天当中,脑海中飘过几次“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这样的念头?若一天当中没有飘过几次,那这一天相信大部分时间都在懈怠之中,即便是修行可能也只是走个过程而已。因此要把内心这个意志力提起来,应该靠共同前行来推动。
守持清净戒律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如今即便修学直断与顿超,也应该要相信因果,细致取舍因果为妙,而不是诽谤因果。当你内心产生诽谤因果显现的时候,那就充分地说明了你已经着魔,与佛法越来越相违。如是行持者永远不会有解脱的时候。
置身现实社会,恪守承诺也是做人起码的准则。我等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讲法极为守时,即使迟到一两分钟,也必当众忏悔,还要讲解耽搁的原因。我们也应如是随学,信守承诺。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们共同前行的基础仍不扎实,还需深入观修。
观想无常的目的不是为了消极悲观厌世,而是要更加珍惜这个人身,把多余的时间 更多地投入到修法之中去,这才是观想无常的终极目标。
人的生命从出生开始便趋向于死亡。任谁都无法把握何时死亡及死于何处。我们都期盼自己死亡期间应该死在自己的家里,死在自己的床,但是真正会这样吗?谁也不知道。因为无常是很可怕的,它随时都会降临在我们的身旁。所以我们应该要时时观想无常。
要观察就观察自己的过失,不要观察自己的功德。因为自观稍许之功德,内心极易生起自大与傲慢。为了避免如是过失,要时刻观想自己之过失,针对过失寻找对治之法,逐步趋入清净之地。
常言道:相由心生。真正的庄严来自于清净之内心,而非华丽之衣饰。小乘戒要求出家人不能追求、穿着华丽的衣服,而在家居士当更重善调自心,既勿以贪执之心追求奢华之衣饰,亦勿衣着过于褴褛,有失佛子之庄严。
凡夫常有傲慢之心,若妄加赞叹,可能反增对方恶业习气,于彼有损,故当谨慎。
具德上师乃修行能否成就之根本。故依止上师前,务必谨慎观察和选择上师。对于陌生导师,在谨慎观察之前,切勿赞叹或诽谤,更勿盲目依止。
生活的本性具备什么呢?具备有快乐、喜悦、平等、自在等多方面的功德。所以我们要记住,生活之外不要去寻找一个佛教,佛教是生活的自性,生活的实相。一旦认识到这一点,在面对生活之时,生活也将不再束缚自己的内心。
修行的过程也是完善人格的过程,如中国近代传承祖师太虚大师曰:“仰止惟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故做人的同时就是在播下成佛的种子,成办西方极乐世界。
修行与生活原本一如,世间万相显现为方便,佛法摄持内心为智慧。故初行者当以扎实的共同前行为基础,座下初步树立如是便智双运之见,将修行见解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护持每一刹那之心念,至关重要。
虽然我们口中都在说因果是无欺的,但是一旦痛苦降临到我们身上的时候,可能就想不到是因果无欺之力了。所以我们应该长时间观想因果等前行为妙。
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人首当人品贤善,理事圆融,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以无散正念观照自心,以智慧抉择取舍,如是方为外具德相、内蕴慈悲、见者生信之行者。
我们现前所信仰的佛教就在讲解生活之本质。生活的本性就是佛教。因为生活是一种显现,由于我们没有认识到他的实相的缘故,他的显现会带给我们很多烦恼、恐惧乃至不愉快。但若我们能认识到他的实相,生活永远都不会束缚我们的内心,我们也永远都在快乐之中。
很多时候,当我们自己认为对一些法已经理解的时候,我们应该反问自己:你能做到吗?若做不到,那么我们所谓的理解,可能只是从文字表面理解而已,并没有纳入心相续之中。这样的修法永远不会成办解脱,因为解脱不在于文字,而在于内心。
同样是美女,狗看到就以为是食物,想咬一口;凡夫看到,心生妄想;清净的修行者看到,即为不净之相,故一切乃心之所显。初行者尚未证悟清净平等之见,故应远离容易引生贪嗔之境,而善护正念。
我们把共同前行当作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基础和方便。这个地基若要是不具有的话,即便你在上面建筑多么好的楼房,不要多长的时间它都会垮掉。所以共同外前行非常重要。
当你初次开始进入佛门,或者当你对共同前行理解并不成熟,没有将其纳入心相续之时,针对这样的根机,共同前行就是最殊胜的法,是最清净最了义之见解。为什么?因为是针对你个人的根机树立的。
过多参与朋友私事,尤其是观察朋友的很多事情,可能引起朋友之间的误会,甚至生起许多不必要的烦恼。但当朋友有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尽己之力,给予援手。
不要把成佛看得太容易,把成佛的时间看得太短暂。虽然我们修持的法是最殊胜的,但由于我们长劫漂泊轮回之故,仍需长时间不间断地修持。若间断修法,对佛法的信心就会渐渐退转;若不间断,每天抽出一定时间打坐,慢慢就会形成好习惯。尤其是早上和晚上应珍惜。当你真正按此法去修持,就会觉得修法的时间其实太短了。
口中能宣说空性并不代表已现证见解、具备相应的功德。因此在没有证悟到心的本体之前,一切因果之法我们应当要承认,也必须得承认。
在座上修持过程中见解是主要的,但在座下日常生活中信任因果是主要的。
密勒日巴尊者曰:“吾初畏死入深山,数数修习死无定,已获无死本坚地,此时远离死畏惧。”所以我们现前观想无常的目的,就是要在面对这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之时达到自在。
佛法要义乃“自净其意”,面对友、敌,若起现喜、怒…
《金刚心语·趣入佛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