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乃自心贪、嗔烦恼之显现,故首当反观自心,当下调伏,以净观五种圆满平等观待每一个人。
由于现前物质条件丰盛的缘故,我相信得到几本书并不困难。但是要记住的是,书永远不需要去成就,需要成就的是你的心。书本上面的教言若没有纳入心相续之中,书就是书,你自己还是你自己。
平常当我们的见解没有圆满达到昼夜一如之前,行为要符合小乘教法,思想时时要符合大乘教法,我们的见解要符合密宗。
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我们若在外相上频繁起现喜怒之色,他人难免随生贪嗔之心。世事无常,恩爱有加的下一个刹那也许就是反目成仇。作为凡夫难以了知眼前显现之因果,故修行者应以欢喜心珍惜短暂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各种因缘,不要在朋友面前显示喜怒之情绪变化而致他人徒增烦恼。
无垢光尊者云:“总摄浩瀚诸佛之坛城。”故真正的佛堂存在于内心之中。外在的佛堂摆设得再好,终究还是会毁灭的,只有内心之佛堂永无生灭,是最好的佛堂。
心之本体超越二取分别所生的一切希冀、恐惧,但未证悟前,不能舍弃修行中如法的理想与追求,否则易丧失欲求解脱之发心,及行道中的精进。
我们平时朝拜神山圣地,朝拜诸佛菩萨的加持之物,目的就是为了消尽烦恼而获得加持。但能否获得加持,要凭自己的信心。
劣缘转为道用是比较容易的,艰苦的环境往往能磨炼人的心志,使人奋发向上。
初学者应该少说一些无聊的事情。例如哪个名牌的衣服很时髦啦,哪个国家和哪个国家又打仗啦,哪个国家政府怎么怎么啦,这和你有什么关系?你又帮不上忙,仅仅说说又有什么用呢?所以说,这就是绮语,初学者应该注意避免。
座上时,根据上师瑜伽修法的要求去行持。座下时,时时不忘失上师的皈依境而作祈祷。睡觉之时,将皈依境观想在自己的心间,在不紧不松的状态当中进入睡眠。吃饭时,把皈依境观想在自己的喉间,所有饮食都形成供养。无论座上座下,时时不忘失上师的皈依境。
你们平常对父母是怎么孝敬的?是否父母说一句话你就顶三句?若要是这样的话,我想你所从事的善法都只不过是一种表面形象而已。
若不珍惜暇满人身,全身心地投入佛法修行,那么无始时来至今所成办的一切善行就失去了意义。仅仅为了享受今生的有漏福报而虚度一生,与其他道有什么区别呢?这样做太对不起自己,太可惜了。
作为次第修学之者,闻思修三种智慧缺一不可。要是单单落入闻思当中而不实际修法,则如“说食不饱”;若没有一个很好的闻思为前行,盲目进入实修,则不免盲修瞎练,南辕北辙。所以闻思修三种智慧必须得合一。
平常我等修学佛法的时候,若仅仅停顿在闻思之中而没有投入实修,那是无法调顺烦恼的。
听闻佛法而未精进修持者,中阴现前必生猛厉后悔之心。
临终并不像我们心里所想的,咬咬牙就可以挺过去。临终这一时刻是非常非常孤独、非常非常痛苦的。即便就是几秒钟的时间,对你而言,可能感觉有几千年、几万年甚至无量劫那么长。所以,绝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平时应该多多修法。
佛的加持是普遍性的,是无处不在的。但是这个加持能否纳入心相续之中,完全要凭信心来树立。
在修的过程当中,不管是好的觉受还是坏的觉受,绝不能对它产生执著。当一执著它的时候一切都已变成魔障。所以魔障并不在遥远的地方,就在于你的执著当中。
能不能把历代传承祖师清净传承的加持纳入自相续当中,能不能把诸佛菩萨的功德加持纳入心相续之中,完全观待自己的信心。
理论对于我们了解佛法非常重要,但若没有实际修法乃至一些实践的见解,即便你对理论有多么擅长,也是远远不够的。就像口渴的时候,虽然站在理论之上都知道水可以解渴,但没有喝水的话,还是永远无法解渴的。
应该细致想想:天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过去了,即便你在这一年中所从事的世间事业有多么成功,但若没有好好修法,到达临终这一刻,世间所有的一切对我们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修行一开始确实是一门苦行,因为我们不能再随顺着习气,像往昔那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了。
共同前行是成办解脱的唯一精神支柱。没有这个精神支柱,就不会精进修法;没有精进修行,信心不会增上;若没有圆满的信心,我等所追求的目标解脱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为了迅速证得解脱,时刻都不能远离共同前行。
作为一个在家居士,总觉得有很多世间琐事缠缚着自己的身心,也总认为自己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修法,这时候就要用共同外前行来补住这个缺口。
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们前世造过什么样的业看看今生就知道。所以平常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之时,应该多做忏悔为妙,因为这些都来源于前世的因。若要是获得一点好的果报,则要时时忆念到是前世修善而得,应该回向给众生。
实在想不到无常的时候,就想想天葬台上放着的很多死人。他们在两三天之前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啊!和我们一模一样,说着话、吃着饭,甚至享受着世间的福报。但是这两天呼吸就已经断绝了,只剩下一个躯壳,即将变成秃鹫的食品。过两天我们也会如此。因此应该要珍惜修行的时间。
有些人常常疑问:回想从小直到现在,我已经做了那么多的善事,为什么现在仍有诸多不顺?但需要知道的是,善恶的因果不能替代。往昔做了善事自然会成熟善的果报,但是也不能光想自己所做的善法,忘记你无始时来自己所造的恶业啊!而我们现在精进行持善法的目的就在于断除恶业、清净自心之上。
对于我们凡夫而言,死亡是特定的一件事情。所以应该从现在起就珍惜时间,绝不能再拖延、再懈怠了。因为无常太恐惧了!
一个生意人若要是做错了一次生意,亏本了一次,下次还可以赚回来。但我们一旦失去十八种珍宝人身,那真的是万劫不复了。
由于无始时来至今所造习气烦恼沉重的缘故,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路途之上,还是会有懈怠、拖延时间等现象。这时候就应该把共同前行这个力量时时护持在自己的身旁,用前行的对治力来消尽这些烦恼怨敌。
我们平常生不起信心,并不是我们太伟大的缘故,也不是我们对佛法太理解的缘故,而是由于自己烦恼太沉重的原因。
修行者一旦轻视共同前行,在修行过程中纵然暂时可能很精进,但也绝不会相续。由于不具备精进的缘故,即便你现前对佛法有多么大的认识,距离解脱还是很遥远。
共同外前行是一切法之基础。我们今生的修法能否成办解脱,完全取决于共同前行之上。如今在雪域高地,所有高僧大德不管传讲多么深奥的见解,都要从共同前行开始入手,就是因为共同前行太重要了!
修行者纵然修持佛法,仍然漂泊轮回的原因就是太自主。能否超越轮回、成为教法之传人,完全取决于是否依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而修行。
我们行持善法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永恒不变的快乐,不仅自己要得到这样的快乐,还要形成救度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之怙主。这才是我们信仰佛教和行持善法的最终目标。
我常回忆初来亚青寺时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床上只有一块布垫,白天穿的衣服到了晚上就是被子,除了最简单的生活用品,再也没有多余的什么物品了。但那时修法心切,除了一日三餐外,一直都在精进修法,极少贪玩懈怠,晚上也只是和衣而睡,只要一醒来便禅修。当时没有活佛的头衔,修法成了生活的全部,也是最大的乐趣。
修行人若丰衣足食、住处舒适、施主贤善等样样具足,则正法尚未成就之前魔法已成就了。往昔诸大成就者皆是舍弃现世琐事,精进修持而获得成就,无有一人是从事现实事务、具足幸福安乐名誉,仅以顺便修行而获解脱。
解脱和妄念之自然规律外相类似,本质却天地悬隔。若依妄念多少而判断见解之高低,纯粹属于世间禅定之范畴。妄念本身并没有好坏,完全取决于你如何利用它。若能执受本体,妄念起现越多,更能形成解脱自性之功力。
有些人修法急于求成,恨不得坐下去是凡夫,起坐就变为圣者,总是问自己修法怎么进步不大呢?其实,修法毕竟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并非一蹴而就,唾手可得。
初步开始进入佛门之者,修法并不重要,首先要知道如何修法。
舍弃今生要靠什么?要认识到轮回无有实义。何为舍弃今生之缘?答曰:“现见轮回之过患”。
轮回是一种假象,一切都是虚幻的。如同昨晚上做梦时所呈现的梦境一般,醒来时不管做了多好的梦,早上起来时一切都不存在的。
要成办大圆满之见地,信任因果乃基础。
当你渴的时候吃饭能解渴吗?当你饿的时候喝水能解饿吗?如果你渴的时候必须喝水、饿的时候必须吃饭的、冷的时候必须穿衣服等等——仍像世间人一般的话,就说明你仍旧在因果的范围之中,必须信任因果。
佛教的宗旨是调伏自己的内心,作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是不会事事都把一切过失推到他人身上,而是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所以,与家庭、道友、亲朋好友相处都会越来越和谐。
有的人常常抱怨环境和他人对自己修行不利。而人际关系的不顺畅和环境的不如意,究竟是自己的因素还是别人的因素造成的?真的应该好好地自我反省。
在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地埋怨老天的不公平,实际上老天是最公平的。每个困境都有其因果关系,在遇到困难时好好想想因果循环之理,困难也就没有那么大的威力了。
什么是吉祥?以观想无常这样的方便来承办更好的快乐,就是吉祥。无常是客观的定律,谁也改变不了。不管是有信仰,还是没信仰,是相信无常还是不相信无常,它一样会在我们面前生效的。
观想无常是精进修法之神足,如果能够认识一切事物的本质乃无常,就不会被种种假设所奴役,…
《金刚心语·趣入佛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