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心語·趣入佛門▪P12

  ..續本文上一頁子,一天起碼要抽出兩叁個小時的時間修學,即便遇到天大的事情都必須這樣做。

  誠如華智仁波切于《屠夫真言》中曰:“心善身語善,心惡身語惡,心乃諸法源,調心佛善說。”真正的善發自于內心。而品行賢善不僅意味著世間賢善之品格如孝順父母、內心調柔、與人和睦,更意味著希求解脫、精進修持正法的意樂。

  在你自己不想打坐的時候,你可以一個人到外面去玩耍,但絕不要跑到精進修行禅定的弟子面前去找他陪你閑聊。這樣一點都沒有意義,反而造了很大很大的罪過。

  進入佛門之初,我們強調要尋找幽靜地處修行。何謂幽靜?就是耳所聽聞、目之所及一切皆爲佛法,如是外緣會令初行者的內心逐漸遠離散亂,趨入正法。所以,對初行者而言,遠離世間瑣事就叫做進入幽靜山林。

  時時都處在緊張的狀態之中,對于成辦等持而言並不是一件好事。尤其要記住的是,若要是這種緊張狀態達到極頂,就會變成身心不健康的狀態了。所以要放松一些,要自然一些。

  在成辦認識智慧的過程中,光知道見解是遠遠不夠的。即便你對登地以上的見解從文字的角度當中有多麼認識,仍舊只是一種伺察意。欲把前面的禅定轉化成真實見解,需要的就是善巧運用。

  所謂的竅訣就是把所有一切法都集中圓滿到一個法當中去修學。當前我們所修學的成熟口訣法、上師瑜伽導修都稱之爲竅訣法,因爲這裏面已含攝了從因地到果位的所有一切教法。這就稱之爲竅訣法。

  如果你常常調伏自己的內心,以清淨心觀待一切,你將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你會非常和善地對待自己的家人和道友。即便由于宿世因緣,往昔有一些粗暴的言行,但現前的言行舉止也會變得非常調柔。這些都是時時調伏自己內心的功德。

  常常觀待自心、調伏自心的弟子們,從出世間立場之上而言,你們的貪嗔癡煩惱決定會逐漸減少,信心和慈悲心等功德也會日益增上。

  當我們自我感覺有不平等顯現之時,應該想到這是由于宿世業力所致。因爲實相之中,一切都是那麼平等,那麼清淨。正是由于我們內心的煩惱,才導致了不平等的顯現,所以要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

  作爲凡夫,我們常常會有高攀的顯現,如欲修最高之法、欲今日成佛、明日成佛等等。然若不能針對自己的根機,即便修學最高之法,對你的解脫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當你在從事一件善法的時候,要反觀一下自己的內心,做這件善事目的是爲了什麼?若要是什麼目標都沒有的話,就好像往天空中沒有目標地放箭一般,沒有任何意義。

  法的功德不可思議,但要是不懂得一系列道理,恐怕成辦解脫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正法與非法只有一線之隔,他們的區別就在于叁殊勝之上。當具備這叁個要點時,你所做的一切行爲就叫做正法。

  成辦解脫的唯一條件是什麼呢?就是加行發心殊勝、正行無緣殊勝和結行回向殊勝。這叁殊勝法,也稱爲叁清淨法。不管你以後修學什麼法,從事什麼善行,叁清淨法都是不可缺少的。

  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因此無論你所修學的是小乘還是大乘,是漢傳佛教還是藏傳佛教,都是在調伏自己的內心,都是在成辦心的自性。這一點之上,不同的教派之間沒有絲毫之差異。

  所謂的調心就是當貪嗔癡煩惱起現的時候,你不隨順他而漂泊,在發現的第一時間把心收回來。這就是調心,就是修行。

  值此新年來臨之時,希望大家一定要多觀修四厭離,多修修法。從總體角度來說,我相信大家平時都在根據個人的條件精進修法。也許一天只修行一兩個小時,但是日複一日加在一起,一年下來也有個小時甚至個小時,修行的這個時間可就長了。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中,繼續精進修法,早證菩提!

  又一個天過去了,若去年直到現在是精進修法的一年,那今天此時必有功德。若是懈怠地過了天,此時可能一無所獲。扪心自問,這一年過得怎樣?現前又開始進入新的一年,明年的天我們准備怎麼度過?是懈怠度日還是精進修法天?我們應該有個計劃。

  問問自己,作爲一個修行者在一天當中,腦海中飄過幾次“人身難得、壽命無常”這樣的念頭?若一天當中沒有飄過幾次,那這一天相信大部分時間都在懈怠之中,即便是修行可能也只是走個過程而已。因此要把內心這個意志力提起來,應該靠共同前行來推動。

  守持清淨戒律是成辦解脫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如今即便修學直斷與頓超,也應該要相信因果,細致取舍因果爲妙,而不是誹謗因果。當你內心産生誹謗因果顯現的時候,那就充分地說明了你已經著魔,與佛法越來越相違。如是行持者永遠不會有解脫的時候。

  置身現實社會,恪守承諾也是做人起碼的准則。我等大恩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講法極爲守時,即使遲到一兩分鍾,也必當衆忏悔,還要講解耽擱的原因。我們也應如是隨學,信守承諾。

  作爲修行者,最大的承諾就是爲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證悟大覺果位而精進修行。一旦出現懈怠,說明我們共同前行的基礎仍不紮實,還需深入觀修。

  觀想無常的目的不是爲了消極悲觀厭世,而是要更加珍惜這個人身,把多余的時間 更多地投入到修法之中去,這才是觀想無常的終極目標。

  人的生命從出生開始便趨向于死亡。任誰都無法把握何時死亡及死于何處。我們都期盼自己死亡期間應該死在自己的家裏,死在自己的床,但是真正會這樣嗎?誰也不知道。因爲無常是很可怕的,它隨時都會降臨在我們的身旁。所以我們應該要時時觀想無常。

  要觀察就觀察自己的過失,不要觀察自己的功德。因爲自觀稍許之功德,內心極易生起自大與傲慢。爲了避免如是過失,要時刻觀想自己之過失,針對過失尋找對治之法,逐步趨入清淨之地。

  常言道:相由心生。真正的莊嚴來自于清淨之內心,而非華麗之衣飾。小乘戒要求出家人不能追求、穿著華麗的衣服,而在家居士當更重善調自心,既勿以貪執之心追求奢華之衣飾,亦勿衣著過于褴褛,有失佛子之莊嚴。

  凡夫常有傲慢之心,若妄加贊歎,可能反增對方惡業習氣,于彼有損,故當謹慎。

  具德上師乃修行能否成就之根本。故依止上師前,務必謹慎觀察和選擇上師。對于陌生導師,在謹慎觀察之前,切勿贊歎或誹謗,更勿盲目依止。

  生活的本性具備什麼呢?具備有快樂、喜悅、平等、自在等多方面的功德。所以我們要記住,生活之外不要去尋找一個佛教,佛教是生活的自性,生活的實相。一旦認識到這一點,在面對生活之時,生活也將不再束縛自己的內心。

  修行的過程也是完善人格的過程,如中國近代傳承祖師太虛大師曰:“仰止惟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圓佛即成,是名真現實。”故做人的同時就是在播下成佛的種子,成辦西方極樂世界。

  修行與生活原本一如,世間萬相顯現爲方便,佛法攝持內心爲智慧。故初行者當以紮實的共同前行爲基礎,座下初步樹立如是便智雙運之見,將修行見解融入生活的點點滴滴,護持每一刹那之心念,至關重要。

  雖然我們口中都在說因果是無欺的,但是一旦痛苦降臨到我們身上的時候,可能就想不到是因果無欺之力了。所以我們應該長時間觀想因果等前行爲妙。

  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人首當人品賢善,理事圓融,行住坐臥四威儀中以無散正念觀照自心,以智慧抉擇取舍,如是方爲外具德相、內蘊慈悲、見者生信之行者。

  我們現前所信仰的佛教就在講解生活之本質。生活的本性就是佛教。因爲生活是一種顯現,由于我們沒有認識到他的實相的緣故,他的顯現會帶給我們很多煩惱、恐懼乃至不愉快。但若我們能認識到他的實相,生活永遠都不會束縛我們的內心,我們也永遠都在快樂之中。

  很多時候,當我們自己認爲對一些法已經理解的時候,我們應該反問自己:你能做到嗎?若做不到,那麼我們所謂的理解,可能只是從文字表面理解而已,並沒有納入心相續之中。這樣的修法永遠不會成辦解脫,因爲解脫不在于文字,而在于內心。

  同樣是美女,狗看到就以爲是食物,想咬一口;凡夫看到,心生妄想;清淨的修行者看到,即爲不淨之相,故一切乃心之所顯。初行者尚未證悟清淨平等之見,故應遠離容易引生貪嗔之境,而善護正念。

  我們把共同前行當作成辦解脫唯一不可缺少之基礎和方便。這個地基若要是不具有的話,即便你在上面建築多麼好的樓房,不要多長的時間它都會垮掉。所以共同外前行非常重要。

  當你初次開始進入佛門,或者當你對共同前行理解並不成熟,沒有將其納入心相續之時,針對這樣的根機,共同前行就是最殊勝的法,是最清淨最了義之見解。爲什麼?因爲是針對你個人的根機樹立的。

  過多參與朋友私事,尤其是觀察朋友的很多事情,可能引起朋友之間的誤會,甚至生起許多不必要的煩惱。但當朋友有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盡己之力,給予援手。

  不要把成佛看得太容易,把成佛的時間看得太短暫。雖然我們修持的法是最殊勝的,但由于我們長劫漂泊輪回之故,仍需長時間不間斷地修持。若間斷修法,對佛法的信心就會漸漸退轉;若不間斷,每天抽出一定時間打坐,慢慢就會形成好習慣。尤其是早上和晚上應珍惜。當你真正按此法去修持,就會覺得修法的時間其實太短了。

  口中能宣說空性並不代表已現證見解、具備相應的功德。因此在沒有證悟到心的本體之前,一切因果之法我們應當要承認,也必須得承認。

  在座上修持過程中見解是主要的,但在座下日常生活中信任因果是主要的。

  密勒日巴尊者曰:“吾初畏死入深山,數數修習死無定,已獲無死本堅地,此時遠離死畏懼。”所以我們現前觀想無常的目的,就是要在面對這個客觀存在的事實之時達到自在。

  佛法要義乃“自淨其意”,面對友、敵,若起現喜、怒…

《金剛心語·趣入佛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金剛心語·正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