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名佛教的修持者,應該時時觀待自己的發心。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度化叁界六趣一切有情衆生能夠離苦得樂,而非通過外在的行爲來度化他們。我們運用外在行爲的目的是爲了很好地調伏自己的內心。因爲只有具備了調伏自心的功德,才是真正地自利利他,真正地度化有情衆生,在行持佛的事業。
世間萬法離不開“因果”,因此當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取舍的時候,就要先想想我們的行爲是否符合曆代傳承祖師的教言,是否遵循了佛陀所宣說的教法,因爲真正因果的道理只有佛才能說得圓滿。
我們在聽法的過程中,也需要依各人不同的根機而安立相應之法。不能因爲聽到某位上師針對某人說了一句話,就認爲自己也必須這樣。如同對牛說:“你頭上的角長得不錯。”馬就覺得:“爲什麼我的頭上沒長角?”這樣對法的理解就偏頗了。
凡夫由于習氣煩惱沈重,怒氣沖沖之時不發完內心的“火”,就提不起正念對治自己的嗔心。但要知道我們行持善法的目的,就是要在出現這種惡業的時候,第一時間鏟除這個惡業,如此才是一個修行者的行爲。事過境遷才想到提起對治力已經遲了。因此當嗔恨心一生起來的時候,第一時間就要努力對治。
現前漢地的天氣漸漸熱了,蚊子也隨之增多。我們有時候可能覺得蚊子咬人很煩,打死一兩只也不算什麼,況且我在修大圓滿啊!但要記住,“莫以惡小而爲之”,再小的惡業也不能輕視,因爲打死一只小小的蚊子,很可能成爲我們在叁惡趣中漂泊之因,因此當努力斷惡。
平常我們在行持一切善法之時都要觀待自己的發心。若不具備上士道之善念發心,行持的善法能否形成解脫之因很難所言。正如曆代傳承祖師所言:“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爲墮落叁惡趣之因。”
無常會隨時降臨在你身邊。他不會因年齡老少而有所區別,正所謂“孤墳多是少年人”。同樣他也不會因爲外在條件而厚此薄彼,無論你擁有的財富有多巨大,醫療條件有多先進,面對死亡之時仍然無濟于事。所以要時時憶念死亡無常,要面對這個現實而不能再欺騙自己。
我們傳承的優點在于達到上乘之見解者不會輕視下乘之法,行持下乘之法者不會誹謗上乘之見解,時時都在和諧的狀態之中。這就是我們這個法的殊勝性。作爲修學本法的修行者時時都要做到這一點,在行持很高見解的基礎之下,絕不能輕視其他修法。
我們平常修法時必須抓住重點而修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修學之余,行持諸如放生、念誦、禮拜等各式各樣的善法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絕不能因爲現前修學的法非常深廣而輕視其外一切法。
僅僅站在文字角度,能說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等詞句,對于印證見解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印證見解的風格並非如此單調。我們需要站在等持、功德、後得、夢境等多種角度來觀待,如此印證的見解才是真實的。
正如曆代傳承祖師所言,教言的精華在于直指自己的短處。因此每當我們在聽聞教言之時,必須要把自己的短處挖掘出來,發現自己的不足,並運用佛法進行對治,如此我們所行持的一切善法對成辦解脫會起到切實之作用。
從初次進入佛門開始,我們一直自欺欺人地認爲對叁寶有信心並且希求此生能夠往生西方,但現前由于世間事業繁忙的緣故,還要等自己不那麼忙的時候才能修行解脫之法。可是由于我們凡夫煩惱沈重的緣故,貪心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那你何時才有時間開始修行佛法呢?
有時由于煩惱習氣沈重的緣故,即便聽到導師傳講的關于死亡無常的教言,可是內心深處仍然存在一種偏念,認爲自己不可能馬上死。無始以來漂泊輪回的最大原因,就是被這樣的偏念所欺騙,所以現前我們絕不能再順著這個偏念而漂泊。
我們平時都在說作爲後一代弟子應該遵照曆代傳承祖師的足迹而行持。那曆代傳承祖師的足迹是什麼?就是依共同前行作爲一切修法之基礎而行持。因此我們現前多多觀想共同前行才可以稱爲是遵照祖師教言而修學的弟子。
初行者應從有相定開始入手,逐漸成辦與自己根機相應之等持,這種次第非常重要。正如無垢光尊者曰:“自心與法不相融合,則無法調順煩惱怨敵。”因此,在我們在行持等持的過程中,若不論根機而一味高攀,即便所從事的善法有多麼高尚,但于解脫而言也無切實之利益。
傳承法脈清淨不僅令我們現前所修行的法具有可靠性,同時還能令我們得到曆代傳承祖師的不曾間斷的加持。因此清淨的傳承是我們迅速成辦解脫不可或缺之輔助。
我們都知道信心的重要性,但堅定的信心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得到的。當我們一切都很順利的時候,覺得任何困難都無法阻擋我們前進的腳步。但是當我們情緒低落之時,曾經以爲堅定的信心可能就不在身邊了。因此我們要時時觀察自己的信心,培養自己的信心,堅定自己的信心。
真正的慈悲心是普遍性的,不僅僅針對一位受苦的衆生。反觀一下,當我們面對一只小小的昆蟲時,內心能否生起同樣的悲心?當我們面對損惱自己的衆生時,內心生起的是嗔恨心還是慈悲心?我們是否真的具有慈悲心?
臨終之時呈現何種境界完全取決于我們現前的行持。若我們仍舊如往昔般無法調伏煩惱而隨之漂泊,臨終之時所面對的就是閻王爺的恐怖形象。因爲“閻王爺”乃貪嗔癡煩惱的顯現。而當內心煩惱消盡,我們見到的就是阿彌陀佛,普賢王如來、觀世音菩薩等寂靜乃至慈祥的本尊。
有時候我們感覺自己的信心在退轉,爲什麼會有這樣的顯現呢?從自身的角度而言,主要是煩惱沒有減少。但煩惱減少對于初行者而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若從他緣觀待,主要是對法的理解不夠。若能通達法義,即便你的煩惱沒有立即消盡,但信心也不會退轉。
我們時時都要觀待自己的內心:從早上睜開雙眼直到現在,行持了哪些善法?在從事這些善法之時,內心是否在調伏之中?若心中被煩惱所縛,或被世間八法染雜,即便我們具有行持善法之形象,但對解脫也起不了切實之作用。因此作爲一個修行人時時都應觀察自心。
當我們到達臨終這一時刻是非常孤獨的,它並不像我們現前心裏所想般咬咬牙就可以挺過去。那時即便是幾秒鍾的時間,對你而言也猶如幾千年、幾萬年甚至無量劫那麼長。此時,除了生前所修學之善法,誰也無法幫助我們。
如果你已經知道如何修法並能在實際操作中如理造行,只要能確保不會進入偏道,那麼無論在藏地還是在漢地,無論是依止在導師身邊還是獨自修行,對你而言並沒有什麼區別。
我們平日的禅修不能例行公事般只是走一個過場,這樣就太虧了。因爲禅修獲得的定力和智慧不僅能讓我們灑脫淡定地面對今生紛擾的紅塵俗事,尤其在臨終這一時刻,會起到關鍵性的作用,令我們坦然無懼,自在解脫。
作爲一個佛教徒,應該善護口業,不能製造傳播是非,而身心更應遠離是非。
信心是不具備智慧的人對有智慧的人的一種敬仰。如果總是以自己的標准來衡量他人,就說明已經把自己淩駕于導師和道友之上,如此一來,自己所謂的信心可能並不是真正的信心。
六度波羅蜜乃成辦解脫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無論行持任何善法,包括聞法、講法,乃至供養一朵花、一杯水,甚至放生之時都要觀待是否具備六度波羅蜜。若具備,就是成辦解脫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若不具備,這種善行可能只是一種形象,得到的是人天福報而非解脫之因。因此行持每一件善法之時都應細致觀待。
我們的信心應該是普遍的,但是真正做到平等之信心並不容易。由于凡夫習氣的緣故總是會升起種種意想不到的分別念,這是很正常的,但是要在第一時間把這個心收回來。如此信心的種子終將成就解脫之果實。
正行的見解能否在你內心呈現完全取決于共同外前行。但是僅憑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和業之因果這四句話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在內心深處産生深刻的體驗。當我們真正具備這樣的覺受後,就不僅會有意觀修,無意中也能生起這樣的心念。這就是一個真正修行者的標志。
盡管有時候座上修得不錯,心相續也稍微有所改變,可是如果在座下沒有好好護持這樣的狀態,我們的心相續又會落入以前的積習中。因此我們不僅要在座上護持正念,座下也要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
在修行的過程中,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已經修了很久,但好像還沒有呈現很多功德,就會産生想要放棄的心念。這些都是修行者應該避免的急躁心態。
雖然我們都知道生滅是大自然的規律,但由于長時間不觀想無常的緣故,內心還是感覺離死亡很遙遠。扪心自問,我們內心深處真正生起無常之念有多少次?不要說一天能生起一次,一個月、一年當中能否生起一次都很難說。如果對無常等前行要義沒有真實感受,又怎麼會有了脫生死之追求呢?
仁波切是摩尼寶的意思。世間人得到稀有的摩尼寶就能擺脫貧困而變得富有。我們把善知識、上師和很多高僧大德稱爲仁波切,就是因爲他們可以賜予我們正法,讓我們從輪回苦海中獲得解脫,他們就是我們的摩尼寶。
四大不調歸根結底是我們內心充斥貪嗔癡煩惱、昏沈掉舉嚴重所致。因此當我們知道調伏煩惱的修學方法並如實造行,身體也會慢慢趨向調和。
我們修學佛法要注重質量而不是數量。數量不一定是解脫,質量才是解脫。如果我們一直耽著于自己修行的數量和時間等表面現象,卻對調心之質量不予重視,那就說明我們對法的理解太戲論化,太形式化,對佛法真正的精髓並不通達,如此修學見解很難迅速增上。
傳承就是能讓你在修行路途之上排除障礙,遣除疑問,完全通達所修之法。當你和曆代傳承祖師的修法沒有絲毫區別之時,你就是一個得到圓滿傳承的修行者。
當我們步入佛門從事善法,在消盡煩惱圓滿福報的過程中,不僅世間事業會日臻圓滿,今生的幸…
《金剛心語·趣入佛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