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惡雜故;進謂升進,不懈怠故。”參禅辦道的人,決不能懈怠,若悠悠忽忽,一生空過無成,如《華嚴經》說:“如鑽燧求火,未出而數息,火勢隨止滅,懈怠者亦然。”必常行精進,才能破除煩惱,斷除惡行,摧伏四魔(煩惱、五陰、死、自在天),克己造修,直至超出生死,得大利樂而後已。
其次發菩提心。參禅辦道的人,由于既學佛法,知道世間是苦,于生死流轉,受盡痛苦,希求解脫,發解脫心、出離心,這是正確的發心,正確的念行。但是不知佛法,沒有學習過佛法的人,不可勝數,他們都不知諸行無常,叁界是苦,不求解脫,即使有心想解脫痛苦,也不知怎樣才能解脫。有些人則爭名奪利,人我是非,互相傾軋,利己害人之事,無所不爲。有的人雖然學習了一些佛法,皈依了叁寶,也願意做一個很好的佛教徒,但于解脫入門不知方便,好者雖不作損人利己的壞事,做一些造善因求善果的有漏因緣,還是生死流浪,可以說是既到寶山,空手而歸。對于這些人,參禅求解脫者,豈能不發菩提心而度脫他們。所以在自己發起解脫心之後,還應該發大菩提心,令諸衆生,覺生死者,舍離五欲,修行聖道。
菩提心,既無上正等正覺之心。《智度論》卷四十一說:“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簡單地說,就是爲利有情願成佛。
菩提心有兩種:一、緣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願爲體。1.衆生無邊誓願度,念一切衆生悉有佛性而發願度之,令入大般涅槃,此爲饒益有情戒,亦是恩德之心,亦是因緣佛性,亦是應身菩提之因。2.煩惱無盡誓願斷,願求自斷無邊的煩惱,是攝律儀戒,亦是斷德之心,正因佛性,法身菩提之因。3.法門無量誓願學,願求覺知無盡的佛法,是攝善法戒,智德之心,了因佛性,報身菩提之因。4.佛道無上誓願成,是願求證得無上佛果菩提。由前叁行願具足成就而證得叁身圓滿的菩提,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而廣利益一切有情。二、緣理菩提心,一切諸法,本來寂滅,安住于此中道實相而成上求下化的願行,是爲最上菩提心。諸經論開導菩提心的教說很多,參究之士,應當廣爲閱讀修學。但是經裏說,任何發菩提心的人,各自可以發起很多不同的願行,而四弘誓願是菩薩的通願,每個發菩提心的人都必須發心修學此四弘誓願,才能稱爲菩薩。
發起菩提心,必須修大慈大悲,對衆生與樂拔苦,才能平等對待,怨親平等,慈心普度;在身語意叁業,常修四無量心、四攝法門、六波羅蜜等一切修行,主要靠精進才能成就。如《遺教經》說:“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熟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
《菩薩善戒經》把精進分爲叁種:一、莊嚴精進。即菩薩發心精勤修習,一切梵行,莊嚴道果,複爲教化衆生,于叁界中,亦現受生,由慈悲故,乃至入地獄,代其受苦,心不休息,是名莊嚴精進。二、攝善法精進。謂菩薩既修六度梵行,不爲煩惱惡業邪見之所傾動,攝持世間出世間一切善法,心不放逸,是名攝善法精進。叁、利樂衆生精進。謂菩薩于一切時修習聖道利益,于一切衆生,以種種教法而化導之,都使之斷滅惡因,成就善果。在時間上雖經曆塵劫,心不疲倦,是名利益衆生精進。《菩薩本行經》說:“直至成佛,皆由精進。”參禅的人,既發菩提心,當遵如來教導而修行菩薩道。
(四)堅持禁戒
從教理上講,戒定慧叁學,是修行的總綱。戒定慧叁,攝盡六度等法門,故《攝大乘論》稱爲增上引生心學。戒學是定慧所依,由戒學爲增上引生心學,即定學。心學爲增上引生慧學,慧學爲增上引證涅槃成滿菩提。叁學以順益義,爲勝因義,故名增上。廣如《瑜伽師地論》說。參禅之士,爲了參究易成,若不護持禁戒,不但參禅,修持別的任何法門,也不會得成就。世尊在《涅槃經》裏說:“若不能持禁戒,雲何當得見于佛性,一切衆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見,因見佛性,得成阿耨菩提。”見性成佛者,即見自己本有的佛性,若不持戒,見性成佛就成了空話。《涅槃經》還說:“欲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深心修持淨戒。若毀淨戒,是魔眷屬,非我弟子。”《大品經》祖:“我若不持戒,當墮叁惡道中,尚不得人身,況能成就衆生,淨佛國土,具一切種智。”《大智度論》說:“若人棄舍此戒,雖入山苦行,食果服藥,與禽獸何異?若人雖處高堂大殿,好衣美食,而能持戒者,得生好處及得道果。”佛陀在這些經文裏教育沒導說,如果在家出家所受諸戒,如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菩薩叁聚淨戒等,悉能圓滿護持,是真佛子,開佛性門,入涅槃道。如果不守持禁戒,墮叁惡趣中,連人身都保不住,那裏還能參禅開悟,成就衆生,嚴淨佛土!參禅之土,應當慎思,在參究時決不可忘掉持戒,借口參禅人不拘小節,胡作非爲,死墮惡趣,豈不痛哉!持戒是入道的正門,菩提的真因,功德殊勝,未可思議,慎思慎思!
《華嚴經》說:“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堅持于禁戒,是則如來所贊歎。”戒是獲得無上正等正覺大菩提的根本,根本不固,一切難成。如建築房屋,地基不鞏固,一遇風雨則易倒塌。
佛陀在《遺教經》說:“汝等比丘,于我滅後,當珍重尊敬波羅提木叉。”波羅提木叉,即戒律,又譯爲別解脫,或譯處處解脫。七衆佛弟子所受的戒律,能免過非各別解脫身口七支的惡業,所以名別解脫。如來又說:“如暗遇明,如貧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這是如來最後的教誡,說戒是正順解脫的根本,持戒則等于佛住世,戒就是佛弟子的大師。大師者佛也。能善教授教誡弟子一切應作不應作事,能化導無量衆生,令至涅槃菩提,故名大師。世尊還說:“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此此戒,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四百四病爲身苦,憂愁嫉妒等爲心苦,總合二種,名爲內苦。惡賊虎狼等害及風雨寒暑等災爲外苦。持戒就能起消滅內外種種苦的無漏智慧。如來立教,其法有叁:一曰戒律,二曰禅定,叁曰智慧。然非戒無以生定,非定無以生慧,叁法相依,不可缺一。所以如來又說:“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生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爲第一安穩功德之所住處。”五戒十善,是世間的善法,叁學六度是出世間善法,雖有淺深瘥別,但皆爲順理益己之法,故名善法。所言功德者,善法有資潤福利之功,故名爲功,此功是其善行家之德,名爲功德。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因此可知持戒是第一安穩功德之所住處。
持戒要注意小惡,謹防慎之,則不至造大惡而無以防範,以致不欲作而違心作之。《涅槃經》中說:“莫輕小惡,以爲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
《大智度論》說:“若求大利,當堅持戒,如惜重寶,如護身命,以戒是一切善法住處。”
千經萬論贊歎持戒的殊勝功德,毀戒則是損壞一切功德而墮叁惡趣之因。故參禅辦道之士,應當遵佛教導,深思持戒功德,毀戒過患,小心謹慎地護持淨戒。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佛陀在戒律中的教導,修行辦道的佛子,應當依教奉行。
(五)參究
參禅的參,就是要追慮審究,窮玄極妙,必使自己悟得本來面目,見性成佛。其方便之法,行住坐臥,不離這個,起心即乖,動念即錯。起心動念,必也覺破,就體消停,久久忘緣,自成一片。在方便法門上,有結跏趺端身正坐參究,及曆緣任運,無住、無心、無念、任運騰騰、騰騰任運,無處不在參究。如六祖說:“兀兀不修善,騰騰不作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兀兀即不動,騰騰即自在無爲,寂寂即安靜孤明,蕩蕩心無著,就是坦坦平平,心無所住。六祖爲了針對欲得會道,必須坐禅的看法,而說“道由心悟,豈在坐耶。”其所謂禅者,乃四禅八定之禅,非參禅的最上乘禅。不可妄執以爲參禅不須靜坐,切莫迷執罷參恣縱自由放任,那是極其可悲痛的!六祖臨入滅時,亦“端坐至叁更,忽謂門人曰:“吾行矣。”奄然遷化。”六祖如是,豈不坐耶?結跏趺坐與參禅得成就有極重要的關系,這是佛陀倡導的最殊勝的安穩坐,又稱之爲獅子坐。
《大智度論》卷七說:“問曰:“多有坐法,佛何以唯用結跏趺坐?”答曰:“諸坐法中,結跏趺坐最安穩,不疲極。此是坐禅人坐法。攝持手足,心亦不散。又于一切四種身儀中最安穩。此是禅坐,取道法坐。魔王見之,其心憂怖。如此坐者,出家人法。在林樹下結跏趺坐,衆人見之,皆大歡喜,知此道人,必當取道。如偈說:若結跏趺坐,身安入叁昧,威德人敬仰,如日照天下。除睡懶覆心,身輕不疲懈。覺悟亦輕便,安坐如龍蟠。見結跏趺坐,魔王亦愁怖,何況入道人,安坐不傾動。以是故結跏趺坐。複次,佛教弟子應如是坐。有外道輩,或常翹足求道,或常立,或荷足,如是狂狷,心沒邪海,形不安穩。以是故佛教弟子結跏趺直身坐。何以故?直身心易正故。其身直坐,則心不懶。端心正意,系念在前,若心馳散,攝之令還,欲入叁昧故。種種馳念,皆亦攝之。如是系念,入叁昧王叁昧。””
如來常在經裏說:諸弟子不要打擾我,我要叁日入定,七日入定,九十日入定。如來常在定,無有不定時。爲什麼還要叁天入定乃至九十天入定呢?無非是示現此事,爲弟子們作榜樣。
禅宗西天第十祖脅尊者,修行精苦,未嘗寢寐,晝夜脅不至席,以故得號脅尊者。
中華初祖達磨大師,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人莫測之,謂之壁觀婆羅門。
四祖道信大師,攝心無寐,脅不至席者六十年。
福州長慶慧棱禅師,曆參禅苑,往來雪峰、玄沙,十二年間,坐破七個蒲團。一日卷簾,忽大悟。
參禅大德,重視並主張打坐的範例很多,不一一例舉。古人說,坐破是悟門中事,悟者,只管打坐。坐禅的當體,是作參,行參受用叁昧。一時打坐,一時佛;一日打坐,一日佛;一生打坐,一生佛。然後做到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可謂禅與生活打成一片了。
下面說參禅用功的事。不取向上玄談,唯取做功夫吃緊處。做功夫時,無論是坐習或行住等,皆以即心即佛,無心是道,曆曆爲正道。其方便法門略說叁種:一、覺察。做功夫時,平常絕念,提防念起,一念才生,便與覺破,前念覺得破,後念不生。此之覺智,亦不須用,妄覺得俱忘,名曰無心。故祖師說,不怕無起,只恐覺遲。又說,不用求真,唯須息見。此即息妄功夫。二、休歇。做功夫時,不思善,不思惡,心起便休,遇緣便歇。古人說,一條白練去,冷湫湫地去,古廟香爐去,直得絕廉纖,離分別,如癡如兀,方有少分相應。此是休歇功夫。叁、泯心存鏡。做功夫時,于一切妄念俱息,不顧外境,但自息心。妄心已息,何害有境。如龐公雲:“但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此是泯心存境息妄功夫。
如果對上述用功的方便法門用不上,可以參一則與自己相應的話頭,如“狗子無佛性”、“庭前柏樹子”、“須彌山”、“麻叁斤”、“乾屎橛”、“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我的本來面目”,等用心參究。
大慧宗杲禅師,特別提倡參“狗子無佛性”,著重在“無”字上參,通身起個疑團,參個無字,晝夜提撕,莫作虛無會,莫作有無會。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屙屎放尿,心心相顧,猛著精彩,守個無字,日久歲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華頓發,悟佛祖之機,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頭瞞,便會開大口,到這裏,說甚閻王老子,千聖也奈何不了。這是絕後再蘇。此義在《曹洞臨濟參禅方法的差異》一節中已詳說,今不再述。
元天目高峰原妙參禅說:“若謂著實參禅,決須具足叁要:第一、要有大信根。明知此事,如靠一座須彌山。第二、要有大憤志。如遇殺父冤賊,直欲便與一刀兩段。第叁、要有大疑情。如暗地做了一件極事,正在欲露未露之時。十二時中,果能具此叁要,管取克日成功,不怕甕中走鼈。苟缺其一,譬如折足之鼎,終成廢器。”
中峰和尚說:“坐禅別無用心處,只十二時中,放下一切塵勞妄想境,常自心如虛空,毫發計使無他念。若得自心清淨,還不思善,不思惡,正當與麼時,如何是我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如是看,若工夫一片成,自然得有悟人。何名坐禅?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心不起名爲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爲禅。如今學道人不悟此心體,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惡法,非菩薩道。”
朝鮮西山大師退隱說:“凡本參公案上,切心做功夫,如雞抱卵,如貓捕鼠,如饑思食,如渴思水,如兒憶母,必有透徹之期。參禅須具叁要:一有大信根,二有大憤志,叁有大疑情,苟缺其一,如折足之鼎,終成廢器。”
總起來說,凡欲成佛,不染一物。最初要發起一個堅強地死心,看破世界身心都是假緣,無實主宰,若不發明本具的大事,則生死不破。既生死心不破,無常殺鬼念念不停,卻如何排遣?將破生死心一念,作個敲門磚子,猛著精彩,不顧身命,不望人救,不生別念,不肯暫止,直到以悟爲則。
做功夫貴在起疑情,什麼是疑情?如生不知何來,不得不疑來處。死知何去,不得不疑去處。生關竅不破。則疑情頓發,結在眉睫上,放亦不下,遷亦不去,忽然一朝撲破疑團,生死二字,是什麼閑家具!古德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者此也。
做功夫最怕耽著靜境,做人困于枯寂,不知不覺。動境生厭,靜境安然。原因是行人一向處于喧鬧的環境,一與靜境相應,如吃適合口胃的東西,則生耽著。又如人倦久喜睡,久久墮于無知,落于松散懈怠而不自覺得。
做功夫要中正勁挺,不近人情。如果循情應對,則功夫做不上,不但做不上,日久月深,則必成爲隨順流俗的阿師。
做功夫疑團得力時,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行不知行,坐不知坐,東西南北不辨,通身內外只是一個疑團。疑團不破,誓不罷休。
做功夫舉話頭時,要曆曆明明,話頭若失,立即再舉,不破話頭誓不甘休。不然則坐在鬼窟裏,昏昏沈沈過了一生,有何所益。
做功夫切莫信道不須參,若不參便雲已得理,此則是天生彌勒,自然釋迦。此輩名爲可憐憫者,臨命終時,手忙腳亂,悔之何及!
做功夫時,不得將心待悟,若將心待悟,終不得悟,只須逼拶令悟。若大悟時,如蓮花開,如大夢忽覺。看話頭真切,逼拶心意,時節因緣會合時自悟。悟時如撥雲見天而廓落無依,天旋地轉,又是一番境界。
黃檗禅師說:“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是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此語最親切,若將此偈時時警策,功夫自然做得上了。
參!
錄自《法音》文庫 中國佛教協會出版
《禅宗大意(正果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