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其名不去。”此一段正表無形性體之萬古恒存而永不變也。此不可以眼見,惟恍惚以心見之。此象爲無形無相之象。精者,金剛不壞之體也,實實信而有據,非斷滅無物之謂也。此中具有恒沙妙用,故不可曰性體,而名曰道。以道之中,無美不備,故曰,以閱衆甫甫者,美也,如鐵之用變化萬千,無不美備。然全賴乎堅硬之性,其堅硬不可得而見也,無形象也,真精而已。
★心性釋義(二)
欲見乎性,領先明心。性爲心之體,心乃性之用,體用非二,皆名言耳。性無形段,常恒不變,不生不滅,非可眼見,故名實相。心爲幻有,緣境而起,似有生滅,而實無生,故名幻心。心發于性,滅還于性,動不見其來,息不知其去,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言明心者,明此幻象似有去來,尚可以理解,明其爲幻也。言見性者,意見其實相決有,但可自覺,無法以示人耳。實相者,非有相之相也,心息則見,如波止而堪寂之水自顯,能見性者,即同諸佛。以常見此性體,而不爲外境所惑,內見所囿,超然離-切諸相矣。心無所著,則此法性周遍法界,無所不包,故名性海。此人之同具,無別聖凡,以迷悟之分,遂若爲二,悟則處處之見性,雖紛亂之際,亦自了然。心即于境,無惑亂顛倒諸苦,大機大用,發乎至性,遂能無一事而不可應,無一處而不是道,無一物而可迷,無一境而不空,爲超然大自在者矣。
心者,主于中而包羅萬有者也。心者土也,藏于身而可化生萬法,故名法性身。衆生心心不斷,有如無盡之鎖鏈,若心心心心心聯系而下。是以妄念不斷,幻成生死,而有六道。然此心字,明表上無可加,見聞了了,廓然無有,是心之正者,乃名真心。宗門心性不分者,即擡此寂然之心爲性,不可分也。若稍加一“ ",則變爲必矣。心取于相,即成爲想,心上加刃,即成爲忍,心爲形奴而爲怒,心與心如而爲恕,心心相互成爲恒,心戀往昔成爲惜,盡于己之爲忠,閉于門之爲悶,上下不安之爲忐忑,千變萬化,皆心上所加,非心之正也,乃妄也,幻影也。而世人獨指此幻妄者,名之曰我心,圓覺經所謂六塵緣影爲自心相,此生死顛倒之本也,亦即恒沙世界無盡衆生若幹人事起滅變化之所建立也。即佛菩薩之度生弘化,亦如空華之亂起滅耳,豈有實體,然不可言斷滅也。心上雖起萬千變態,而心之本位勿移也,善無所加,惡無所損,此不可移者,亦假名曰菩提而已。菩提無相,而真實不虛,乃名實相,此不生不滅之性也。今見無所加之心,爲蕩然無著之心,此無心心也,無心可心,而不動之性見矣。
化菩薩與衆生皆不能無念,衆生念念有著轉輾系戀,不能有主,外被境奪,內受見惑,遇有著有,聞空執空,乃至修道之士,取道向佛,而自生障,此未見性而沈淪之象也。佛則有心而不住于見,無念而不住于空,不獨迷不立而覺亦不立,寂然常照,虛妙圓靈,不以有念爲患,亦不以無念爲勝。所謂大解脫門者,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又豈文字語言所可表哉。然非佛所獨具而衆生不能也。衆生不了生死,不怖生死,不于此中求出路,甘自沈役,此大可哀也。夫衆生者,惑而已矣。因惑而立生死,枉受諸苦,不知人生死者,此幻心也,出生死者,亦此幻心也。明心者,出生死之法也,智者頓覺,見一心字,即可悟入,愚者修證,必賴法以漸進,若論根本,實無頓漸次第之別,然必痛切生死,直下薦取,起心求道,失之遠矣。
以上所談,全乎文字理解,縱使緣此頓悟,非徹也,不足恃也,外境前來,又被奪矣,是死打活參,用實功夫,以求出路。所謂死打者,打殺一切念而已,如念佛,念至無能念所念,不但妄念不起,佛念亦不立,此由念佛法證入也。如參禅,朝參暮參,參至絕無意味處,四面如銅牆鐵壁時,忽然得個消息,不經十年廿年,根不著實,到實無所得時,應機突發,如夢頓覺,此由禅定法證人也。如我門之中,專修心中心密法,由六印開始而滿千座,或打七,每日六座十二小時,接連叁四七,或于大月一次修九座十八小時,一日夜猛進,每年一二次,自無不證得叁昧,親見實相,此由密法證入也。諸法平等,無有高下,在人不在往也,在己不在師也。所謂活參者者,言于下座時念念勿忘本來,才赳一見,即以金剛王寶劍斬卻,纖塵不立,則一切處,一切時,本來面目,昭然自見。如是由體起用,見佛不被佛轉,見經不被法縛,見世事不被情惑,見道理不被識迷。二法如雙輪並進,上座證體,下座起用,根本既得,習氣雖來,一覺如紅爐化雪,久久力自充足,不待覺照而已空寂,此入門之正路也。若先求有得或妄冀神通,或自甘劣小,不敢承當,或徒通文字,以爲證得,妄自尊大,是生死上又加生死矣,爲其因地不正,未明成佛之義。有所求則心不死,心不死則性不見,性不見則體不大而用不宏,自謀適以自誤。蓋心有所加,其體已昧,永無出頭之望。凡我同志,欲了生死者,于心地法其加之意哉。
銘曰:不是有心,不是無心。不是不見,不是不聞。了了覺知,不著見聞。蕩然無住,是名無心。心若無住,妄依何處?妄既不立,夙障自除。問心何來,因境而起。境亦不有,同屬幻影。妙用恒沙,盡是緣心。緣心息處(注意),頓證無生。無生實相,非可眼見。窈窈冥冥,其中有精。證悟之者,名曰見性。是故無求,心自甯一。無心可惑,是即大定。得大定者,無動無靜。無得無失,無喜無嗔。本位不移,起應萬機。不變隨緣,即無生死。成佛要訣,如是而已。
注意:“心”,他力自力合作,逼到根塵脫開,前後際斷,于斷處,就在其間得個消息。到此地步,初勿松動,時時體會,到熟極時,如子母相依,又如自己姓名,永不忘失。
心密工夫,可以宜不見性,望仁者將此四十句每日讀幾遍,要爛熟于胸中,久久自然觸機即發,由真實體中得大機大用矣。
叁昧,叁者,正也。昧者,受也。正受即爲正定。
,
★病中叁議(一)心
心,古往今來,無量衆生,總不識心是何物,更不知自性,又把意識作用、自以爲心。不知一明珠,光照一切,只見青黃赤白,自以爲心,忘了珠子,致意識總在相對中。盡人事是非苦樂成敗,都是懸空造作,由幻想幻成事實,而有六道受諸幻苦,互相競爭,以幻睹爲勝,而結果不可收拾,斯使衆生最初之苦因也。故佛要衆生知苦樂法,人人有自心。人人不見,但自心是實相,無相可見,世人之寶珠,被五光所迷,皆不說自珠,非無珠也。實相無相,何以說實?不知生滅皆幻,不生滅者實,而實亦假名。佛與衆生,相差只這一點。菩薩能實知自心而不如,佛則圓融廣大,故知自心,已可超凡,實知自心,是可見性。至如實知自心時,乃謂徹底見性,與佛不二。雖具凡夫身,不得名謂凡夫。而識見未除,非不凡夫。放下手功夫,必以明心見性爲根本。此生雖不能徹了,但因地正,佛中心已具,雖在叁界中,必有出頭之一日也。欲見明珠,莫著五色光中,要知自心,莫被心意識瞞,你且放心意識看,左看右看是什麼,但著亳厘是非,轉又不見。經雲:若人要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現成寶貝,信手拈來,而不耿耿:顧世世爲下賤衆生,沈淪苦海,豈不可悲可憫。
(二)用功不要浮
用功千萬不要浮,要腳踏實地,且要踏地皮叁尺。現學佛人,都是浮光掠影,不知于最淺處下手。慈悲喜舍,舍字最難,但不空則不能舍,布施金銀財寶,是下施,布施一切道理,是中施。見境不惑,-道清平,是上施。不落法界裏,是最上施。施之無可再施,是真無我。圓明廣大的性光,即在服前,並無少缺。世上的一切建立,不外叁量:一比量,二非量,叁現量。其實,實相之中,無量可言,少量即著,故法界性亡矣。法界性,是原來的本位,如水無波,六根才動,即被雲蔽,如水起波,心光不見,故必須用一番苦功。念念打盡心意識,而心意識又如何能斷,只把人生最主要生死大事放在眼前,如父母看護孩子的病,刻不放松,其余的事就松了,方有著力處。及至見性成熟,能所雙忘,母子俱傷。並此法見亦無所著,是名法雲地菩薩,超然一切,圓明廣大,無內外也。舍的功德,不可思議。凡肯舍人,下布施可以少病苦,全生命。中布施,有大丈夫作爲。大布施,成佛作祖,當下布施,心空及第。所謂禅指圓成百萬門,大丈夫意氣如王,能承當得。金剛經所謂荷擔如來無上菩提,即斯人也。寫至此,你就去參,如何叫成佛,即你答覆一百,亦不對的,還是舍吧。
(叁)灌頂
一、攝授灌頂,功夫最高,不見性人,不能傳人,無形相、無形狀,以平等大悲爲主,自心不空、難以觀對方的機。
二、結緣灌頂,以當機爲第一,難在兩相湊拍,是否我與人情緣相合。隨機引導,或順或逆,但必和顔悅色。總而言之,一切法門以自心空爲本位,大悲爲方便,心空可以包羅攝受,大悲可以方便圓融,還當步步小心,勿好高骛遠,不可希望其太大,亦不可輕其愚笨而不接受。聰明人往往修至半途中止,切不可輕許,誤其終生。其余法門,難以引人,在自己的經驗多,觀機要熟,踏穩步而飛空,巧妙難言之矣。
叁、說法灌頂,隨緣而轉。
四、授法灌頂,密宗重威儀,隆重一切儀規,供養護法,最要緊一切依本法,不可以他法參加。所以,重莊嚴威儀。
五、傳法灌頂,先要撮去對方的病,德行如何,福澤如何,年齡如何(必須過叁十六歲方可爲師)。方言如何,威儀如何,相貌如何上(根不可不全,一一要顧到,者驗其心得,是否不至耽誤他人,還要其虛心接受,打死名心,不受名聞利養,不要有驕慢心。因其地位超出人天師表,不可忽也。又密宗傳法灌頂以人福澤爲主,是否能承受,往往中途而病,要時時注意。
★如何了生死甲、生死義
孔子日:未知生,焉知死。死生之義大矣哉。世人莫不樂生而畏死,但不先明生,何以能知死。生死本屬一事,有生方有死,了生即了死,了生死即無怖畏,人…
《印心語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