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心語錄▪P15

  ..續本文上一頁心。心是正文,物來隨應,事到隨了,刹那歸到仁者自己的本位,你們即今在歸仁裏樓上,且道如何是歸仁,又如何是天下歸仁?學佛不是前進路,是回頭路,這一點切切要認清。但有智人,連回頭尚且嫌費事。他說:回頭已遠了,本來就在眼前,不是來回可尋的事。

  以上諸條,諸仁且自己各個一參,看到幾層,功夫已進到幾成,不必客氣。锺鼎居土先逐條對大衆一講,互相討論,莫分高下,反增情見,這是斬不斷的葛藤,脫不開的生死。

  法語

  無端一念,妄立幻軀。此一往來,甯非多事。世緣既盡,有何是戀。仗般若火,還入淨空。一切熄滅,惟大願王,自在十方,動而不動。正是:花開花落春常在,雲老雲來目自明。

  學佛人的思想

  學佛人稱爲佛子,有兩種工作,一是關門自修,一是開門應世。自修是內證,開門是外練,統名之修。佛法是要起大用的,不許關門自了。凡自了漢,必是焦芽敗種,沒出息的人,必不能大悲利衆,佛所最惡的。所以學佛人起碼條件,是要慈悲,必須發大悲心,方有成就。心大了,事業也就廣大了。譬如器,器大了,承受的束西也多了。用一杯去承海水,成就也可想而知的了。

  離了世上一切人事法門,就沒有佛法了。佛法是在人事上作用。能盡人道,才是佛法,人的思想,威力無上,可以成佛成聖,或善或惡,天堂地獄,維物維心,創造破敗,和平鬥爭,種種作爲,全由心造。學佛是學成個大覺心,與佛不二,不是身體變化爲佛,是心量意境同佛,以此心卑鄙殘酷,即同鬼畜,光明自在,即是人天,完全自由自力,不假外力外求。我們既做了個人,要盡人道。人學了佛,要成佛道,處處要改造思想,去舊更新,即是對內的根本的自性革命。這個革命工作,到成佛爲止,在自己未成大覺,能普利群衆以前,不得名爲革命終了。所以發願要大,志趣要高,因地要正,信心要堅,行持要恒,具地要圓,意境要空。因此,學佛人的思想,難與一般人同調,不打破世俗卑鄙的見解,不具大無畏的正義精神的,不稱佛子。

  佛子的事業在自他普利,無人我,無國界,無族類,無教別,一體平等,所以他的思想也如是廣大平等。但做法是由近而遠,由小而大,由生而熟,由不究竟到究竟,由根本做起,非有定法而宗,皆總不離大悲心。至于佛于思想的如何考證,還從人事上看。茲先述之。

  佛經上有兩句雲“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因爲世間一切形形色色,各有各的天然法位,是常住不動的,此即是常住的世間相法。如是,我不必爲彼所轉而動搖,譬如沈香檀木,天然是香的,這是他的法位;腥穢天然是臭的,這是他的法位,而我欲其香者轉臭,臭者變香,便是我的思想不適,自生煩惱顛倒。又如偷盜是賊,他有他的法位,否則不名爲賊。政府法辦或予改造是政府的法位,敵人來侵略是敵人的法位,我以正義來抗拒,甚至用兵殺之,不得慈悲姑息,這是我的法位,應如何便如何,那思想就正了。倘一定要順,我見反其道而行之,這是思想不通,離去了法位立場。佛法是要世人個個思想圓通,先悟本來,再通世法,使社會一體平等相親相愛,這是佛法的法位,我人各盡其道,是人天的法位,作惡害衆是魔鬼的法位,癡迷昏愦是畜類的法位。可見我善或惡各有各的法位,我何必強與之逆,橫生我見以增煩惱。故對于一切,是是非非,我不得不知,臨事還得照常合理應付,心中了了,意上空空,知其善,不必驚奇,知其惡,不必嗔恨,如殺盜,只問合理不合理,情當不情當,而我審斷應殺則竟殺,但憐憫之而不居功,憫是憫其愚,憫其因緣不好,不幸而爲盜。殺是我的法位,我應盡其職,而意中似若無事,這是佛的思想。反之,我自己如一時糊塗,亦不幸而爲盜,落于法網,是我應受者,或殺或徒刑,我即受之忏悔之,毋庸怨天尤人,明知此即是常住的法位,又何必惱亂乎?一體平等,這是佛子的思想。

  佛子的思想,根本在除自己的貪嗔癡叁毒。貪是貪得無厭,以貪求不得,難如我願,所以要嗔。嗔是恨心,萬惡都由貪嗔起,作業受報,冤枉受若,這是癡。癡是癡迷,因癡迷而再起貪嗔,轉輾相因,光明的思想被他蒙蔽了,廣大的智慧被他毒害了。所以改造思想,是成佛最重要的工作。至如何徹底改造法因,在關門自修,且從緩說。

  世俗的思想,只是執有而不知緣空,修行人又偏執于空而厭惡于有,都非中道。佛子的思想,定知一切是幻有,但不廢有。又明知一切是本空,但不廢空,以空有二邊都不住是真空,是大定,那思想是超然物外的,他那意境亦不與人同,往往世人視爲奇怪,不知實是平常,而有不可磨滅的真理在內。

  佛子的思想沒法表演給人看的,只有在人事上想像而得,但世人總不免認爲奇怪。因爲他的思想不同,凡俗有變化不測之機,有方便隨緣之用,有不可磨滅的真理,有或逆或順的妙法,可使人謗罵在先,而感悟在後,他是重實踐不尚交談的,他的意境超人一等,凡不能放棄名利恭敬的,鄙見即不是佛子的思想,所以他的思想是正的,不是邪的。

  最奇者佛子根本不承認思想是實有,只是一時起心的緣影。以既在人世,要盡世用,不許斷滅,不許消極,所以明知是幻,而要用那個幻成就他那大悲的事業。所以對一切世事,明知是空而不偏空,只是不執有,執有就立了我見。世事的不平都由彼此我見的對立,各不肯蟻牲,各執一個是真理就亡失了,反使人糊塗誤人慧命,而在我又失去了大悲心,不是佛子。

  佛子的思想,說用卻重惟物又重惟心,用過了境亡心空,又無所謂惟物,亦無所謂惟心,是佛子不偏不倚的思想。至于根本不承認思想爲實有,其義至深。以屬于內修門,非片言可以了解,暫不述義。茲舉人事若幹則,用表佛子的思想,以備社會群衆的參考:

  一、募捐。在世俗之見必擇富有的多捐,無錢的置之勿理。佛子則不然,必以平等爲主因,公益功德,人人有分,不能因其貧而鄙棄,當同樣勸募。如伊不願即不相強,使伊亦有做功德之機會。而對于有力的人,亦聽其自便,不得以勢力強之,當尊重其自由,以非罰款性質也。其人所有財産不問其取得老是否正當,乃另一問題,于此事無關,即彼一毛不拔,亦勿怨惡,這是佛子的思想。又反過來,人來向我勸募者,我如有錢,則爲公益起見,當盡力認捐,但決不于大衆中特誇示富有驕氣,使人難堪。若我無力勸助,則亦不以爲羞,當場婉辭之,所謂直道而行,這是佛子的思想。

  二、對有權位與富有的人,不隨俗趟炎附勢,亦勿特意疏遠避嫌,心懷質直,視之極平淡,無一毫嫉忌心。以爲富貴是人生一時的際遇,如遇春風則和暖,遇冰霜則寒冷,各有因緣,有何足羨。再如粉墨登場,臺前裝扮或好或醜,及到後臺,還我本來面目。所以對貧苦人決不輕慢,一樣尊敬,而自己地位貧賤,對人亦勿自輕,亦勿疑人輕我。輕慢是世俗劣見,自尊是自己的自重,心量平等,是佛子的思想。

  叁、對于名利。世俗以虛名爲榮,佛子以名實相符爲耳,不符即是盜,名利又安在?至金镂之利,世俗以得于分外者爲可喜,佛子以爲可恥,蓋問心不安也。彼視名利二字如衣錦繡。令遇重大典禮,應受則受之,勿愧亦勿驕情不取,適成其僞,此佛子的思想。

  四、對得意人,世俗每有兩個觀點,一是嫉忌,一是谄慕。佛子反起一種憐憫心,想到伊他日失意時的難過,總希望他覺悟,勿貪虛榮,這是佛子的大悲思想。

  五、對他人子女,佛子的思想以爲不能普愛,但當作平等觀,與自己兒女不二。且視老年人可生我者皆我父母,我可生彼老皆我子兒,余如兄弟姊妹耳。如遇其困難,我可以爲力者無不盡力資助,然亦有分寸,非可濫施也。

  近廿年學佛人

  近廿年來學佛人與往昔已大不同,鹹知有何上事,而真肯用功的人卻亦不少,都想明心地,了生死,求個究竟。也知道不可全賴求乎佛,全憑乎法,全賴乎師,而想自己謀出路。這是佛法的大進步,尤其是一班青年,以天賦的熱腸和精進的毅力,想維持佛法,打破世人“佛法迷信”的劣見,更要把真正佛法用到社會上去,廣大發揚。此正是大悲心的顯露,實是幸事。惟法病難除,初苦于下手時自己先無抉擇的能力,隨因緣而盲轉,自己根器大小,亦無人爲之考證。投入何門、即修何法,以先人爲主,往往大料削成小料,此可惜者一;或所投之門,正合其機,本可一門探人,而因地欠正,或修不得法,以致坐誤,此可惜者二:或有根器極利,所見實有過人處,目前一切,皆不足滿其所望,遂自尊大,得少爲足,此可惜者叁;或有所修略得境界,喜而自是,或疑而不敢再進,又無人與之決疑,更有初入聖境,根不堅固,爲之師者,即予認可,無形自滿,令其中止,此可惜者四;或有下手,因地不正,妄冀神通,人于歧途,此可惜者五,有已初明根本,所修亦無錯誤,但以習氣未除,轉疑及前此功夫之不是,又轉入他法,以求捷徑,不知反以自誤,此可惜者六。以上種種,雖行人必有的過程,然不早解決,必至一誤再誤臻至不可收拾。豈可坐視而不問證,謹以一知半解,先爲說明如次,逮日後行者修有所得,過于我所知者,請爲補充更正,勿分彼此高下可也。

  所言法病者,責任先在于師,凡授法人與受法人既未離于法,即不免于病,雙方皆宜十分慎重從事,同須正其因地,以防後果。誨因地當以授法責任爲最重要。因未來際許多慧命全由此一根所發,一誤可以轉輾相誤,慈悲反爲罪惡,至可怖也。授法人既爲人師,即是人天師表,切不可無大悲心,切不可有名聞心,亦不可有偏執心。倘無大悲心,則門戶之分,人法二見,油然而起矣。倘有名聞心,則疾忌驕慢貪得嗔恨諸心亦油然而起矣。倘有偏執心,則學人受累更深。以拘執一法不知變化,人未必個個是凡夫法執,故當先自警惕,人之患在好爲人師,以責任太重耳。且至于學人當首明因地法行,我人應先自問今日所修目的在何處,…

《印心語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