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凡一切經論言句只是要你心境空靈不離一切。不著一切,所謂“若人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世人處處自礙,所以入生死而不覺,“常淨其意”四個字何等簡捷了當,哪有許多言句理論。且道“其意”是誰的意,“當淨”是誰的事業,爲師的且勿先淨學人的意,你自己的意尚不淨,安足以爲人師。所以師資者必先有其資,資者能自淨其意者也。意中不甯不淨,即無爲人之法,而法不淨者,心未淨也。有得失心,名聞利養心,分別門戶心,皆非師資。故不論師與友在說法聞法時,都莫在文字法門上會,要處處會。歸心地法去,即于平時人事世法上尤要在道上會,切莫往道理上會。道者,自覺聖智之境界也。道理者,是非得失人我勝負二見之境界也。一涉道理意即不淨,紛亂遂起,所以說教是佛祖萬不得已的法門,宗下最上乘法只是開門一斧,打淨來見,不講道理,不等你開口,便一棒打出,正是不教之教。用心至苦,用法至簡,逼到你無意可淨,無心可心,讓你再去體會,逼出你自己本來空寂無染之心來,然後心所向處,處處是心,處處無著,即處處無礙,在先卻要你昏頭昏腦,活中求死,死中求活,疑神疑鬼的參求,進不得退不得,取又取不得,舍又舍不得,如狗子看熱油鍋,舐又舐不得,舍又舍不得,經過如是一番苦功,得來才結實,永不退失矣。如艱苦出身得來的錢財,個個寶貴不肯浪費,然後敵得住萬萬年來生死習氣,用千萬斤氣力去挽轉來,方是真熟,處處勿忘失矣。此正是大慈悲處也,要無非逼你心上去體會,道上去參究,正是沒道理的大道理也。
從來講密宗的總是偏重在儀規上,疏了心地法,參禅的人死在一句話頭上,疏了個活參法,念佛的人偏重在西方往生,疏了個如何是西方,如何得往生的參究法,不知叁法都是方便,目的全在學人自己向心地上努力。叁法都是打淨法門,如不從自己心意識上去打,正如以心意識添心意識,而心意識是家賊不是外賊,是造成生死的根本。所以永嘉禅師雲: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茲心意識。佛住世說法四十九年,正爲衆生受此病苦,不得解說,不得已而說了叁百會,專爲此事,乃學人日日禮佛拜佛,佛前悲泣忏悔,念佛幾十年,求了生死,且明知心意識是毒蛇猛獸,卻反不聽佛說,豈不謬哉。故因地不正,果招迂曲,正似海中沈淪遇船得救,才上得船又跳入海也。
學人總要拿定這一個最究竟法門,不到究竟切勿放手。先把心意識打淨,看一念未起時怎樣,不思善,不思惡,正這個時不是斷滅,不是無心淨蕩蕩地,有個圓妙明心在前,普照大千世界,卻不著一物一見,如鏡子照物,胡來胡現,漢來漢現,不因有影無影,有象無象,而鏡體動搖也。
心地法只是一路,沒第二條路,要想認定一個不是兩個,先拿鏡子來譬喻,所名爲鏡者,以其能鑒照。惟有光,故能照(是一個,即光體)。照則有形,爲影爲象,或好或醜,或光明或糊塗,有時有影,有時無影,種種變化,光只是一個,並不因影象之變化而光體有異,故認定是一個,且種種變化者,乃暫時之幻影,仍由這一個中所自出。如是種種即是一,一即是種種,種種由一起,仍滅還于一,種種無形段,一亦無體相。故曰:不一不異,生不見其來處,滅不見其去處,卻有一個常恒不變,遍滿法界的東西在。以不變,故名不動,以不動,故名無汙染,以無汙染,故名清淨,以朗朗覺知,故名清淨覺相,又名菩提。如是無名煩惱由這一個起,這一個就是菩提。所以雲煩惱即是菩提,你就是要分爲兩個,請問從何下手,如何分法,作此念者即是無始無明煩惱,總因不覺故。是以不覺由于無明,無明由二見比量,二見比量由于取相,取相還因不覺,故先勿談無明煩惱妄想業障等,只先從能覺的,能煩惱的,能生死的,能見性的,這一個是什麼東西?這個東西上面又有什麼可以著得牢呢?你且看無明煩惱妄想業障附在何處,著在那裏,尋來尋去,只是不可得。本來不有,一當他即似有而實不有,你把夢作真,死不承認是假,無端幻立生死,枉受諸苦,當知開悟成佛,是何等大事。此處要講福德,無福德者難與言也,難信也,難以承當也。以上是正面了義說。
雖然中人以下不可與語上也,彼不信,反遠矣。但又不可輕慢,又以爲終不可入也,當方便引之證入,初說實有無明、妄想、業障、煩惱,說此皆生死之根實,可怖可畏,實是大苦,不亟了脫,苦無窮期。如是,引之痛切發心,且讓他昏天黑地東撞西碰,弄到頭破血淋,苦悶已極,然後開一條方便線路,一因其人習性如是,不走遠圈,其心不死,亦不肯就範。二因其人夙世法障深厚,曾以法誤人,此生應受此報,亦難遇善知識。即遇亦不識,即識矣亦無緣與之相接,終不信受。叁因自己劣見,聞法疑怖,複有惡因緣引之使遠,故必自動走繞遠圈,非其時不得跳出此法坑也,豈不哀哉。但真痛切發心者,早晚一樣成就。因一旦開悟,與叁十年後開悟,所悟正等。悟後力量,是在修養經年,卻另一問題矣。是以爲人第一在知機,非有定法。前爲上上根人了義的決定,此爲反面說,予中下根人以方便,是不了義教,非分人之高下也,機不同也。遂無定法,至其極,同歸一路。蓋如是方便,斯名究竟,而究竟亦不可得也。
★初學佛要分清理路
名醫看古方自會活用,庸醫抄古方只知死用。所以經論言句,要悟後參,方不上當。然非上經論的當,是上自己知見的當。須知此事全靠自己,毫無奇特,毫無法門,不假他求,不藉外力,只把自己的塵塵境境一齊放下,淨蕩蕩,赤裸裸,這時看是什麼。
會遊水的人全是自力作用,遊戲自在,無往不利。如不會水的人,落下水去,只是四處亂抓,反而喪失生命,不得出頭。學佛人可以悟此。今日求佛求法求師求古人言句,乃至求旁門外道,豈不是亂抓,想求出路。
此事最現成不過,眼前一切處都可悟見。若一舉心動念,即又非是,及真見性後,于舉心動念時,即顛倒忙亂時,亦時時見,更不必絲毫著意去求見,而自朗朗見。好如自己的姓名。以熟極了,即不去記他,也不會忘失也。
既如此現成容易,而開悟成佛何又如此之難?則各人因緣之不同也。此有二因,一者夙世于此路不熟,一切要重起爐竈,比較困難。二因今世因緣不好,不遇見善知識,使走近路,豈不冤枉。如冶金人不識是鋼是鐵,以爲同是黑塊,不把真正鋼精稍加熔化即可打器,卻與頑鐵同入冶爐,空耗時間,實在可惜。此亦其本人夙世法障自誤,今生得此報耳。故發大悲心爲最要,不論爲師爲弟一有我我心,便非大悲,今生同難成就。
初學人第一要分清理路,(一)成佛見性,不是二事,除自求自悟外無第二條門路。(二)師資、經論、法要,全是外緣相助,引之使近而已,不可依靠以自誤。(叁)見性是一事,除習氣又是一事,往往見性後,習氣尚未除,力量不足,複又淆惑,反又疑及根本,此切切不可。(四)見性後,除習氣才有辦法,但切莫從習氣上下手,只要照顧本來。本來無心可言,習氣又依附在何處,莫急急于求。力量充足,水到自然渠成,不是一日的事,積久自然成功,此性急不得。獨于見性一道,在未見到之前放松不得,不可以爲空了便是,無心便是。古人道,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當努力參究是什麼緣故。(五)初步見性,莫管他是理是事,只當法身邊事。此時正要緊,不可放松,只看准路頭,擒住這本位。久久純熟,一旦貫通,自然理也圓了,事也足了,百尺竿頭升一節,再一節到了頂上,再升一節無節可升,直上去便是,你看是怎樣。
凡人生機絕不要緊,生趣絕則危矣。學佛只買得個生趣活潑,如泉之源源而來,此無法向人說明。
★學佛正因簡明開示
學佛只是一念之轉,轉有著煩惱心,歸無住空淨心,要寂然無所作著便是佛境,故心淨則佛土淨。此是正法。
心量宜大,以慧力觀照一切本空,便不執取堅固,自然退讓,在表面似乎吃虧,但修德成就,功夫精進,根本上大得便宜,是真布施,此以除貪。
心能平等,法法都幻,有什麼得失成敗,自然寬宏不計較,且心平則氣和,氣和則血順,少病少惱,且可長壽,是真忍辱,此以除嗔。
心不執著,則事理通達,因果分明,無謂憂怖,自然不起,安得苦果,即是持戒,此以除癡。
心意超然,徹見本性空寂相貌,歸于大空,是爲得體,于人事人情上,實地研究,處處熱心,事事方便,歸于圓通,是爲得用,以虛靈之佛量,起大悲之妙用,不是沈空守寂,爲焦芽敗種。
一心于法,一門深入,但明法本一時之借用,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歸到見性,當下成佛,莫怕無明,只要心能空寂,無明頓化,莫住無明,若一矢照,即流浪生死,萬劫沈淪。
非到明心見性後,不知自己之無明也,既不知無明所在,則永無拔除之時,是明心見性爲成佛第一關鍵,明心後,一念間無明頓化,否則壓製而已,雖修千年,無明仍在,與未修正等。
莫自棄,勤恒而進,終必有成,莫自滿,累劫之債,非一時可了,莫因循,老之將至,莫性急,學徒亦得叁年。
根本求極樂,何必自苦乃爾,精進在勤奮不放逸,豈在惡衣惡貪。
貪求他力,依賴成性者,心中即有取巧之貪,心已顛倒,如何往生,故念念清淨,即與諸佛相印,方蒙接引。此即是往生。
讀經勿死執文字,佛對當時人說,因緣不同,譬如古藥方,只可參考,不可照服,故曰無定法。
淨土密宗禅宗,法法平等,無有高下,只以當機爲上,莫起小見,多所分別,于他人無關礙,于自己有罪過。且問罪過是什麼,就是你不能解脫的幻心,平日越堅固,臨命終時越放不下,種種苦惱,是你自受,無人代得。
初學人忌者有叁心,貪多心,好奇心,彼此心,已學佛人忌者有叁心,疑法心,因循心,性急心,久修人忌者有叁心,自滿心,守法心,功德心,此最毒之心病也,病愈微…
《印心語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