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灌頂的重要性
薩迦法王開示
地點:新加坡薩迦寺 編譯:文殊季刊編譯小組整理
我非常高興能在此和這麼多佛友們分享珍貴的佛法。我們的中心在此已有數十年之久,有許多上師已給過許多灌頂與教授,所以有許多人已經非常了解佛法的修持。我認爲他們的修行道路已然展開,並且已進步到某種程度了,我非常高興看到如此的發展。
今天要討論的佛法是關于:爲何必須先接受大灌頂才能參加隨許的小灌頂?
這個問題並不是那麼簡單就可以解釋的。事實上,只用一個答案來回答,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要以一般性的解釋做開端:
佛陀具足無量智慧、慈悲與力量,並且善巧地教授了無數的法教。佛陀成就諸多偉大的事業,有身的事業、語的事業和意的事業。其中最重要的,要屬語的事業,即轉*輪。由于*輪的流轉,我們才能逐漸在道上前進。
佛陀成就偉大的證悟並將證悟法門教導我們。經由*輪的轉動,弟子們依教實修,才可以向目標前進。
佛陀不僅示現神通度衆並且教授佛法。他說:「這是對的」和「那是錯誤的」,我們非但不應跟隨錯誤的法,更須依循正法。唯有根據正法我們才能在修道上前進,最終達到解脫和證悟。
佛陀的無數教法,概而言之爲八萬四千法門,但這個數目並非教法之總數。八萬四千是指一個人或一個弟子所聽到過法教數目,故佛陀的教授總數是無量無邊的。佛法的目的是爲利益有情衆生,而衆生就如虛空無止境,佛陀的教法亦然。無量的法教可以用許多不同方式來分類,例如用時間的先後來分類或以主題來分類等等。最常用的分類是依二種種性的弟子:小乘種性和大乘種性。所以,我們今日有小乘和大乘二種主要的傳承。小乘主要是著重個人的涅槃解脫;大乘則不以個人解脫爲目的,而是爲了一切有情衆生之解脫。所以一般而言,我們有大乘及小乘,而大乘中又含有金剛乘。其中又有許多不同名稱,例如:經乘、般若乘、因乘和果乘,他們都是一樣的。爾後又有勝乘、密乘或咒乘,這些都和金剛乘一樣的。
經乘被稱爲因乘,因爲因和果是非常不一樣,而且因和果之間有極大的距離。金剛乘被稱之爲果乘,因爲行者從一開始就是以果位來修持,所以比較容易得到成就,故被稱爲果乘。
當有佛值世時,稱爲明劫,而無佛值世則稱爲暗劫,而我們現今將有千佛值世故稱爲賢劫。雖然共計千佛,現在的釋迦牟尼佛是第四位佛,有始初佛、第二佛、第叁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佛。雖然共計有千佛,但只有釋迦牟尼佛傳授金剛乘的教法給予一般大衆,並無其它諸佛傳授金剛乘的教法。據說在許多劫前,千佛皆聚集一堂,祂們一齊祈請和發願,之後他們皆出生爲宇宙之王的一千位王子。他們的精神導師是一位婆羅門,婆羅門將他們的名字分別寫在紙條上並與珍寶等放在一個寶瓶內,然後再一一從寶瓶中取出,以此授記祂們各自何時得以成等正覺,何人將第一位成佛、第二位成佛等等。沒有其它王子願意在減劫中成佛,因爲那時的衆生染汙極重,極難調伏,所以並無任何王子發願在減劫中成佛,他們都希望在黃金時間中成佛。
我們現在的釋迦牟尼佛有著特別的慈悲,他有一個特別的*輪和與衆不同的願力,當他所有的兄弟都不希望在減劫中成佛時,只有他希望在減劫中成佛,他非常堅定、勇敢而慈悲地祈請。雖然在減劫中衆生的染汙業重,他祈請世人的染汙可以被利用,雖然那是障礙,但卻可以轉爲修道上的助緣。自從他如此勇敢的決定後,他是唯一傳授金剛乘的法門。
這是因爲一個人去到一個最貧窮的國度,他身上應該帶著最多的財富。因此,唯有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一般人才能領受到金剛乘的法教。然而,在其它教授中提及,例如文殊真實名經,所有過去的佛傳授金剛乘教法,而且所有未來的佛也將教授金剛乘教法,現在佛也同樣教導金剛乘教法。所以這與一般大多數的密續教法所說,並無他佛傳授金剛乘教法有異。當薩迦五祖八思巴被提及這個問題時,他的答案是,這其中並無矛盾。因爲所有的佛皆把金剛乘的教法傳授給上根的弟子,並沒有把這些教法傳授給一般人。所以真實名經的觀點是指上根者。因此事實上,我們現在十分難得可以聽聞金剛乘的教授並能依之實修。
欲入金剛乘的修道絕對必須接受灌頂。如果不是經由真正具格上師領受灌頂,即使一個人知道如何觀修和持咒也無法獲得任何成就,反而還得面臨非常嚴重的果報。所以灌頂是非常必要的。在實際解釋之前,我先說明叁種灌頂,「旺千」是大的灌頂;「今拉」是加持灌頂;然後是「解囊」是隨許的灌頂,所需時間較短。
「旺千」或稱爲大灌頂,一般約需二天的時間,是最重要的灌頂,因爲經由大灌頂而成熟弟子的心續。成熟的意思,例如一個水果成熟了,那麼就可以吃這個水果。假如水果未熟,那就不能拿來吃。同樣的,假如一個人想要修持金剛乘道,應該要先令他成熟,淨化他的身語意,故需要接受灌頂,而且不能只是個短短的灌頂,必須要二天的時間;大多數是二天,但有些並非二天,當然這些並不太尋常。如果是個大灌頂,這表示第一天是前行,主要是預備的儀式如投擲齒木用來顯示此人將可得到何種成就或果位,並且也經由金剛繩來保護此人,藉由觀察當晚所得之夢兆,預知此人當得何種成就。所以這是一種測驗,經由這些測驗,假如你得到吉祥的夢兆,表示第二天堪受灌頂。正行灌頂,一般分爲二個部份:第一部份是「進入壇城」, 藉由投擲花朵來觀察此人與金剛乘道中五部佛之那一部本尊有緣等等,之後是接受正行灌頂。
有緣領受一個大灌頂是極爲重要的,比如喜金剛灌頂,分爲因灌頂與道灌頂。因灌頂很重要,經由其灌頂引導你進入金剛乘道,得以起修觀想、持咒和禅修,否則不允許做這些修持。因此接受一個大灌頂是很重要的,而且這個需要做許多的前行准備工作。就像一個人要在荒野中開墾,首先須做許多准備工作:需要犁田、挖土、除草和耕地等等⋯爲了開墾一塊地成爲良田,用來種植谷物,需要先做完善的准備工作。接受灌頂,就像把荒野開墾成良田一樣。接下來,解釋「今拉」加持灌頂,例如金剛瑜珈母的加持灌頂。未經領受一個大灌頂就絕對不能參加加持灌頂。因爲加持灌頂表示一個人的心續已經成熟,堪入金剛乘道了。加持灌頂就是加強與幫助開啓他的俱生智,就像協助種子早日成熟。如果你領受一個加持灌頂,必然表示已曾經領受過一個大灌頂才行。加持灌頂是加強你已有的東西,對于一個從未接受過大灌頂的人就不應該引薦他領受加持灌頂。就像改善現有的農田,無須花太多工夫,只要做一些改進就可以使這塊地更臻良善;已經領受過大灌頂的人,可以在大灌頂之後領受加持灌頂,藉此改進已有的,如同將種子播植于肥沃之地,種子將更快成長。
爲了要長得快,你需要接受加持灌頂。所以「今拉」是絕對必要的,之後就可以參加「解囊」,意思是隨許。一般而言,「解囊」是較短的灌頂。
金剛乘密續,一般來說分爲四部瑜珈。
在此我要強調,金剛乘教法較繁多,所以不同的成就者依據不同密續傳承而有不同分類,例如:六部瑜珈、四部瑜珈或叁部等等。在我們的傳承中是分爲四部瑜珈,主要是事部、行部、瑜珈密部,和無上瑜珈密部。
事部瑜珈是非常基礎的一種瑜珈。事是指事業、行動、身體舉止。所以這是非常基本的修持,是針對初階的人,不能專注于內在禅修的人。主要的修行方式是注重于外在的形式,例如:「紐涅」八關齋戒觀音菩薩修行法門,這是屬于事部。
行部瑜珈,是爲中根者,外在的形式與內在禅修並重,是針對中等根器之人。繼之,瑜珈密部,是針對較上根之人的修行方法,是著重在內在禅修。
無上瑜珈密部,是爲了根器非常敏銳的人。修行重點是指針對所有好與壞等的一切狀況,皆可以導入並轉爲道用。無上瑜珈密部是最高層的禅修方式,「無上」的意思是無有其上,是故這是最頂尖的了。
以上這四部瑜珈各有其不同修持方式,不同本尊和不同的灌頂,故有其各自不同形式,例如:事部爲一種非常基礎的瑜珈,針對初階者。所以嚴格來說,事部中並無自生本尊,與經乘非常相似。在經乘中說衆生皆具如來本性,但未成佛。爲了要成佛,我們需要積聚很多功德和智慧等等,爾後方能得到證悟。在事部瑜珈,佛與衆生是非常不同的,故而在事部中並無自生本尊,不能觀想自己爲佛或本尊。在事部的修持中,自己是維持一介凡夫身,而本尊降臨在己前面,對其恭敬、贊頌後持咒,是取悅本尊,令本尊歡喜,然後向彼祈求賜己成就。這種方式如同本尊是你的老板、統治者、國王或王後,爲了達成願望,你必須令統治者歡喜,然後才能達成願望,獲得成就。
在行部中,你迎請本尊到前方。本尊有二種,即叁昧耶尊和智慧尊。叁昧耶尊是本尊的外相,而智慧尊是其智慧相。換言之,即外在身相和內在精神。所以行者爲本尊的外相,但非智慧相。而智慧本尊是在己之前方;自己雖爲本尊身形,但好像是身上戴著本尊面具一般,而真正本尊是站在自己的前方。這樣的情況並不是一個統治者與一個百姓,而像是處于相等的層次了。所以我們就好像是由一個朋友那邊獲得成就,你自己和你的朋友是在一個平等的基礎上。
瑜珈部又再高深一些,把你自己觀成本尊身形,同時召請智慧本尊融入自己。然而這樣的融合並不完全合一,你必須將之捆綁在一起,如同二塊木板需要用釘子使他們二者合起來,所以在此有不同手印。在修持儀軌時以不同手印使叁昧耶尊和智慧尊合而爲一,儀軌最後圓滿時,再將它們分開來,把智慧尊送返其淨土,自己仍維…
《大灌頂的重要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