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著世間,則無出離心」。因此,我們不但要祈禱叁寶帶領我們進入佛道,且要祈禱使我們生起正確的出離心。
第叁句「祈禱叁寶請加持我去除修法上錯誤」,此同〈遠離四種執著〉第叁句偈「執著己目的,則無菩提心」。雖然我們進
入佛道時可能具足出離心,但我們如果只求自己解脫仍然是錯誤的。即使達到自我解脫的涅槃,仍不能聚集所有功德,也不能清除所有障礙。
第四句「祈禱叁寶請加持我轉幻象成俱生智」,此同〈遠離四種執著》第四句偈「執著心生起,則失正見地」。因我們缺乏智慧,故所見到的只是幻象,因此我們要祈禱叁寶加持,使我們成功修習止觀,使智慧生起,轉幻象爲俱生智而見實相。
第五句「祈禱叁寶請加持我不升起任何雜念」,此句可說是包含前面所提到的所有修持,因所有非宗教性的雜念與思想,只會讓我們陷入輪回及下叁道中,因此我們要祈禱使我們的雜念片刻不起。
第六句「祈禱叁寶請加持我速證無上菩提」,大乘佛法是過去、現在及未來所有佛修行的道路,也是我們應該追隨的正確道路,同時是能速證無上菩提的道路,因此祈禱讓我們透過大乘教法早日圓證無上菩提。
以上即是前行第一部份有關如何從邪道轉爲正道的教法。
以下是前行第二部份──有關如何從下士道轉爲上士道。
佛教徒都相信輪回轉世,關于輪回轉世可用下列邏輯方式來了解。我們都具有身體及心識:關于身體,我們都能見到及觸摸到,並可具體形容身高、膚色及體形;而心識與此則有極大差別,看不到也觸摸不著,更無法形容心識的形狀與顔色。因爲心識不能從身體的物質及五大(地、水、火、風、空)來呈現,心必需由心自己的相續而感覺到。我們可以形容現在的身體是從何而來,如何保養及最終會如何被處理;但心就無法用認識身體的方式來處理。
心是相續的,因此心必需來自同樣的心相續,我們可以證明此生的心是相續于前一生。如果以此方式繼續推論下去,我們會發現找不到心的起點;這就是所謂「從無始以來」;我們每人的心都是從無始以來相續至今。既然我們的心是相續于無始以來,那必出生及輪回過所有地方,所有衆生也都會是我們過去的母親、父親、或親人。因時空人物型態的變化,過去的親眷
此生不再彼此認識,我們可能會將之視爲敵人、親人或陌生人。事實上,每位衆生都可能一次或無數次,當過我們的親人;每次他們皆會給予如同現在親人一樣的關愛、照顧與幫助。如果我們只追求自己解脫,而忽視如同母親般的衆生是不對的,我們必需要幫助如母衆生解脫輪回痛苦,帶領衆生進入真正快樂之道。
然而因爲我們現在只是平凡人,自己既未解脫,也無能力去解救他們。即使是世間的神祇及證得自我解脫的聖人,也一樣無法解救衆生,只有證得圓滿佛陀果位的聖者,才能真正徹底解救衆生之苦;因此我們必需發心證得圓滿佛果。
這樣的發心便是「菩提心」,菩提心分爲二種:「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我們發心願證圓滿佛果以利益衆生,即爲「願菩提心」;當進入菩薩道修菩薩行,即是「行菩提心」。
皈依、發菩提心及回向的祈禱文,是如此念誦:
「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我皈依,以我所修施等善,爲利有情願成佛。」
施等善指的是行六度(六波羅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與般若。
另一祈禱文,可如此念誦:
「以我身口意等善,爲利有情願成佛。」
也就是說一切所有身、口、意的行爲及意念,都爲證佛果以利益衆生。
四句偈教授
開始練習靜坐觀想之初,需選一不受外界幹擾處,並避免受內在妄想幹擾。然後兩腿交叉盤坐,並念誦皈依及發菩提心祈禱文。之後,思惟〈遠離四種執著〉的第一句偈「若執著此生,則非修行者。」
第一句直接告訴我們什麼是正確與錯誤的佛法修持,此句的內涵在小乘、大乘和密乘傳統中大體上是相同的。純正的佛法修持是不執著此生,若還執著此生,便非修習正法而是在修世間法,如此的修行法如同海市蜃樓般,看起來似水,但不能解渴;這種看起來像佛法的世間法,是無法幫我們解脫輪回的痛苦。
如果佛法修持是爲此生利益,那不論持戒、聞法、思惟或禅修,都不會在此生得到證悟成果。如果佛法修持是爲得名聲、信徒及財富,那將會種下輪回叁惡道的因,而不是解脫成佛的種子,這都不是正確的佛法修行。
印度瓦薩昆尼大師(Great Indian Master Vasubandhu)曾經說過,「持戒是聞、思、修的基礎」。在正法修持上,一定要依奉清淨戒律而行,徹底的放下世間的執著,不能執著此生,因爲此生是暫時的、短暫的、無實的;很少有人能活過百歲,它並不值得我們去執著。
學習佛法的目的,有很多不同層次,至少要超越此生,而爲下一世。「若執著此生,則非修行者」,這句直接告訴我們什麼是正確與錯誤的佛法修持。間接指出具備十八種暇滿人身的難得,由于世間的無常,我們不能再拖延,必需精進努力學習佛法。
不只人類有佛性,所有衆生都有佛性,且衆生的佛性不會被無明所染汙;只要用正確修行法,所有衆生都有機會成佛。唯在六道衆生中,人算是最有機會成佛者,尤其具備暇滿的人身要修成佛就更爲容易了,因此具十八暇滿的人身是非常難得可貴的。如同印度寂天大師《入菩薩行論》所雲:
「具備十八種暇滿是非常難得的,既已得到,一定要爲衆生利益而努力。如果不能利益衆生,不知何時再獲此暇滿。」
我們可從原因、數目、譬喻及性質之觀點來思惟暇滿人身的難得。
先從「原因」觀點來看,欲得暇滿人身,必需修行善業;尤其必需放棄所有惡業,嚴守戒律。但我們放眼觀看輪回衆生,絕大部份都沒行善業,甚至都在行惡業,或只在行表面上看似善業的惡業。
我們可以小心的檢查自己從早到晚的心念,有多少惡念生起?有多少善念生起?如果能夠小心誠實的觀察,大部份人會發現惡念惡行遠多于善念善行;所以我們平時只用很少時間積聚功德善業,而功德善業才是得到十八暇滿人身的主因。因很少積聚功德善業,故寶貴人身是非常難得的。
其次,我們以「數目」觀點來了解寶貴人身的難得,雖然世間上有許多人類,但與其它衆生比較起來,人類還是非常的少數。雖然我們說人口膨脹,但每一國家的人口數還是可以計算的。然而即使在自家一處非常小的地方,都無法估算清楚有多少昆蟲。可見人的數量只占所有衆生中的一小部分,而且不是每個人身都能具足十八暇滿,因此具備十八暇滿人身是難得的。
我們再以「譬喻」觀點來解釋寶貴人身的難得,佛法經典舉了許多譬喻作說明,其中一個譬喻爲:將下一世投生比喻爲往牆上投擲谷粒或豆子,當谷粒或豆子撞到牆壁後,幾乎所有的都會掉到地上,此猶如來世出生于叁惡道的機率。而得到十八種暇滿人身的機率,就如同谷粒或豆子撞到牆壁後黏在牆上的機率一樣。
接下來再以「性質」的觀點來解釋寶貴人身的難得。具備十八暇滿人身是指遠離八種無暇與得到十種圓滿。
遠離八種無暇是指遠離八種不好狀態,其中四種是在非人道狀態,另四種是在人道中。四種非人道狀態是:出生于地嶽道、餓鬼道、畜牲道及長壽天。
出生于地嶽道,因受到非常大痛苦,而無法聽聞及學習佛法;餓鬼道則是忍受極大饑渴的痛苦;畜牲道是愚笨無知而無法理解佛法。至于長壽天是居于色界天中,除生與死外所有時間都停在一種極高的世間定中,在那種禅定狀態下無機會修行佛法。以上四種無暇是出生于非人道中。
在人道中也有四種無暇,一是生爲野蠻人,他們連聽到「佛法」兩字的機會都沒有。二是生爲不正見者,他們可能聽過佛法,但不相信佛法主要概念,如業果輪回等。叁是生在無佛之世,無佛法可學,亦即「暗劫」,若有佛之世則爲「明劫」,暗劫時期遠多于明劫時期。四是生爲智障或身體殘缺者,此種人即使能聽到佛法,也無法領悟了解佛法。以上是發生在人道中的四種無暇。
暇滿人生還必需包括十種圓滿,其中五種是由自己擁有的,另五種則來自他人。五種自圓滿爲:一是生爲人,二是生在中央地域,叁是六根健全,四是沒有造過五無間罪,五是對佛法有真誠信心。
第一自圓滿爲得到人身,第二自圓滿爲生在中央地域,一指地理位置的中央,如印度等,特別是菩提迦耶,那是所有過去、現在及未來佛成道之處;另指對佛法尊敬之處,如僧尼及男女在家修行衆的四種佛弟子居住之處。第叁種自圓滿是六根健全,如此乃能對佛法聞、思、修。第四種自圓滿是沒造過五無間罪,一般的宗教修行,是很難淨除五無間罪的。第五種自圓滿是對佛法有真誠信心,尤其在「持守戒律」上有完全的信心,這是佛法的根本。以上是五種自圓滿。
五種他圓滿爲:一是有佛出世,二是有佛說法,叁是有佛法住世,四是有依法修行者,五是有慈心施主供養支持。
第一種他圓滿是有佛出世,前曾言暗劫遠多于明劫,明劫初期人壽增長,佛也未出世;佛是在明劫末期,當人壽命漸減之後才出世;故知有佛出世非常難得的。
第二種他圓滿是有佛說法,佛只對具有根器及能了解深奧佛法的弟子轉*輪。
第叁種他圓滿是佛法住世,以前已有許多佛示現于世,但經長時間後,他們的教法都已不在,而且要經過很長時間,才會有下一位佛顯現于世;因此能遇上佛法住世非常難得。
第四種他圓滿是有人依佛法修持。
第五種他圓滿是有慷慨施主以清淨心及正業來供養支持佛法。以上是十種圓滿的概略;其中五種來自自己,另五種則來自他人。
以上是從性質的觀點來說明十八暇滿的難得,要具備任一暇滿都非易事,何況要同時具足遠離八種無暇及具足十種圓滿,故知暇滿人身是非常殊勝難得的,而且也非常可貴,這比「滿願寶」還要珍貴。雖然滿願…
《薩千貢噶甯波大師「遠離四種執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