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着世间,则无出离心」。因此,我们不但要祈祷三宝带领我们进入佛道,且要祈祷使我们生起正确的出离心。
第三句「祈祷三宝请加持我去除修法上错误」,此同〈远离四种执着〉第三句偈「执着己目的,则无菩提心」。虽然我们进
入佛道时可能具足出离心,但我们如果只求自己解脱仍然是错误的。即使达到自我解脱的涅槃,仍不能聚集所有功德,也不能清除所有障碍。
第四句「祈祷三宝请加持我转幻象成俱生智」,此同〈远离四种执着》第四句偈「执着心生起,则失正见地」。因我们缺乏智慧,故所见到的只是幻象,因此我们要祈祷三宝加持,使我们成功修习止观,使智慧生起,转幻象为俱生智而见实相。
第五句「祈祷三宝请加持我不升起任何杂念」,此句可说是包含前面所提到的所有修持,因所有非宗教性的杂念与思想,只会让我们陷入轮回及下三道中,因此我们要祈祷使我们的杂念片刻不起。
第六句「祈祷三宝请加持我速证无上菩提」,大乘佛法是过去、现在及未来所有佛修行的道路,也是我们应该追随的正确道路,同时是能速证无上菩提的道路,因此祈祷让我们透过大乘教法早日圆证无上菩提。
以上即是前行第一部份有关如何从邪道转为正道的教法。
以下是前行第二部份──有关如何从下士道转为上士道。
佛教徒都相信轮回转世,关于轮回转世可用下列逻辑方式来了解。我们都具有身体及心识:关于身体,我们都能见到及触摸到,并可具体形容身高、肤色及体形;而心识与此则有极大差别,看不到也触摸不着,更无法形容心识的形状与颜色。因为心识不能从身体的物质及五大(地、水、火、风、空)来呈现,心必需由心自己的相续而感觉到。我们可以形容现在的身体是从何而来,如何保养及最终会如何被处理;但心就无法用认识身体的方式来处理。
心是相续的,因此心必需来自同样的心相续,我们可以证明此生的心是相续于前一生。如果以此方式继续推论下去,我们会发现找不到心的起点;这就是所谓「从无始以来」;我们每人的心都是从无始以来相续至今。既然我们的心是相续于无始以来,那必出生及轮回过所有地方,所有众生也都会是我们过去的母亲、父亲、或亲人。因时空人物型态的变化,过去的亲眷
此生不再彼此认识,我们可能会将之视为敌人、亲人或陌生人。事实上,每位众生都可能一次或无数次,当过我们的亲人;每次他们皆会给予如同现在亲人一样的关爱、照顾与帮助。如果我们只追求自己解脱,而忽视如同母亲般的众生是不对的,我们必需要帮助如母众生解脱轮回痛苦,带领众生进入真正快乐之道。
然而因为我们现在只是平凡人,自己既未解脱,也无能力去解救他们。即使是世间的神祇及证得自我解脱的圣人,也一样无法解救众生,只有证得圆满佛陀果位的圣者,才能真正彻底解救众生之苦;因此我们必需发心证得圆满佛果。
这样的发心便是「菩提心」,菩提心分为二种:「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我们发心愿证圆满佛果以利益众生,即为「愿菩提心」;当进入菩萨道修菩萨行,即是「行菩提心」。
皈依、发菩提心及回向的祈祷文,是如此念诵:
「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我皈依,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施等善指的是行六度(六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般若。
另一祈祷文,可如此念诵:
「以我身口意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也就是说一切所有身、口、意的行为及意念,都为证佛果以利益众生。
四句偈教授
开始练习静坐观想之初,需选一不受外界干扰处,并避免受内在妄想干扰。然后两腿交叉盘坐,并念诵皈依及发菩提心祈祷文。之后,思惟〈远离四种执着〉的第一句偈「若执着此生,则非修行者。」
第一句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与错误的佛法修持,此句的内涵在小乘、大乘和密乘传统中大体上是相同的。纯正的佛法修持是不执着此生,若还执着此生,便非修习正法而是在修世间法,如此的修行法如同海市蜃楼般,看起来似水,但不能解渴;这种看起来像佛法的世间法,是无法帮我们解脱轮回的痛苦。
如果佛法修持是为此生利益,那不论持戒、闻法、思惟或禅修,都不会在此生得到证悟成果。如果佛法修持是为得名声、信徒及财富,那将会种下轮回三恶道的因,而不是解脱成佛的种子,这都不是正确的佛法修行。
印度瓦萨昆尼大师(Great Indian Master Vasubandhu)曾经说过,「持戒是闻、思、修的基础」。在正法修持上,一定要依奉清净戒律而行,彻底的放下世间的执着,不能执着此生,因为此生是暂时的、短暂的、无实的;很少有人能活过百岁,它并不值得我们去执着。
学习佛法的目的,有很多不同层次,至少要超越此生,而为下一世。「若执着此生,则非修行者」,这句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与错误的佛法修持。间接指出具备十八种暇满人身的难得,由于世间的无常,我们不能再拖延,必需精进努力学习佛法。
不只人类有佛性,所有众生都有佛性,且众生的佛性不会被无明所染污;只要用正确修行法,所有众生都有机会成佛。唯在六道众生中,人算是最有机会成佛者,尤其具备暇满的人身要修成佛就更为容易了,因此具十八暇满的人身是非常难得可贵的。如同印度寂天大师《入菩萨行论》所云:
「具备十八种暇满是非常难得的,既已得到,一定要为众生利益而努力。如果不能利益众生,不知何时再获此暇满。」
我们可从原因、数目、譬喻及性质之观点来思惟暇满人身的难得。
先从「原因」观点来看,欲得暇满人身,必需修行善业;尤其必需放弃所有恶业,严守戒律。但我们放眼观看轮回众生,绝大部份都没行善业,甚至都在行恶业,或只在行表面上看似善业的恶业。
我们可以小心的检查自己从早到晚的心念,有多少恶念生起?有多少善念生起?如果能够小心诚实的观察,大部份人会发现恶念恶行远多于善念善行;所以我们平时只用很少时间积聚功德善业,而功德善业才是得到十八暇满人身的主因。因很少积聚功德善业,故宝贵人身是非常难得的。
其次,我们以「数目」观点来了解宝贵人身的难得,虽然世间上有许多人类,但与其它众生比较起来,人类还是非常的少数。虽然我们说人口膨胀,但每一国家的人口数还是可以计算的。然而即使在自家一处非常小的地方,都无法估算清楚有多少昆虫。可见人的数量只占所有众生中的一小部分,而且不是每个人身都能具足十八暇满,因此具备十八暇满人身是难得的。
我们再以「譬喻」观点来解释宝贵人身的难得,佛法经典举了许多譬喻作说明,其中一个譬喻为:将下一世投生比喻为往墙上投掷谷粒或豆子,当谷粒或豆子撞到墙壁后,几乎所有的都会掉到地上,此犹如来世出生于三恶道的机率。而得到十八种暇满人身的机率,就如同谷粒或豆子撞到墙壁后黏在墙上的机率一样。
接下来再以「性质」的观点来解释宝贵人身的难得。具备十八暇满人身是指远离八种无暇与得到十种圆满。
远离八种无暇是指远离八种不好状态,其中四种是在非人道状态,另四种是在人道中。四种非人道状态是:出生于地岳道、饿鬼道、畜牲道及长寿天。
出生于地岳道,因受到非常大痛苦,而无法听闻及学习佛法;饿鬼道则是忍受极大饥渴的痛苦;畜牲道是愚笨无知而无法理解佛法。至于长寿天是居于色界天中,除生与死外所有时间都停在一种极高的世间定中,在那种禅定状态下无机会修行佛法。以上四种无暇是出生于非人道中。
在人道中也有四种无暇,一是生为野蛮人,他们连听到「佛法」两字的机会都没有。二是生为不正见者,他们可能听过佛法,但不相信佛法主要概念,如业果轮回等。三是生在无佛之世,无佛法可学,亦即「暗劫」,若有佛之世则为「明劫」,暗劫时期远多于明劫时期。四是生为智障或身体残缺者,此种人即使能听到佛法,也无法领悟了解佛法。以上是发生在人道中的四种无暇。
暇满人生还必需包括十种圆满,其中五种是由自己拥有的,另五种则来自他人。五种自圆满为:一是生为人,二是生在中央地域,三是六根健全,四是没有造过五无间罪,五是对佛法有真诚信心。
第一自圆满为得到人身,第二自圆满为生在中央地域,一指地理位置的中央,如印度等,特别是菩提迦耶,那是所有过去、现在及未来佛成道之处;另指对佛法尊敬之处,如僧尼及男女在家修行众的四种佛弟子居住之处。第三种自圆满是六根健全,如此乃能对佛法闻、思、修。第四种自圆满是没造过五无间罪,一般的宗教修行,是很难净除五无间罪的。第五种自圆满是对佛法有真诚信心,尤其在「持守戒律」上有完全的信心,这是佛法的根本。以上是五种自圆满。
五种他圆满为:一是有佛出世,二是有佛说法,三是有佛法住世,四是有依法修行者,五是有慈心施主供养支持。
第一种他圆满是有佛出世,前曾言暗劫远多于明劫,明劫初期人寿增长,佛也未出世;佛是在明劫末期,当人寿命渐减之后才出世;故知有佛出世非常难得的。
第二种他圆满是有佛说法,佛只对具有根器及能了解深奥佛法的弟子转*轮。
第三种他圆满是佛法住世,以前已有许多佛示现于世,但经长时间后,他们的教法都已不在,而且要经过很长时间,才会有下一位佛显现于世;因此能遇上佛法住世非常难得。
第四种他圆满是有人依佛法修持。
第五种他圆满是有慷慨施主以清净心及正业来供养支持佛法。以上是十种圆满的概略;其中五种来自自己,另五种则来自他人。
以上是从性质的观点来说明十八暇满的难得,要具备任一暇满都非易事,何况要同时具足远离八种无暇及具足十种圆满,故知暇满人身是非常殊胜难得的,而且也非常可贵,这比「满愿宝」还要珍贵。虽然满愿…
《萨千贡噶宁波大师「远离四种执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