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思維善行,善行爲十惡行之相反,如戒殺生,不偷竊,戒邪淫等,這十種不受煩惱染汙所引發的行爲即爲十善行。
實修善行能帶來暫時和究竟的利益,至于會得何種果報,則視所造善行的大小多寡與發心的正偏強弱而定,例如持不殺戒能得健康長壽;持不偷戒能得大財富;持不邪淫戒能得美滿婚姻等;故知十善行能帶來和十惡行相反的世間果報。因此我們應下決心盡全力勤修善行,即使是微小的善行也不要放過。
3.無記行及其果報
無記行既非受煩惱染汙影響,亦非出于善心念;如無動機的走路、睡覺、吃飯等,這些活動無關善惡,即是無記行。無記行所産生的果報,非善亦非惡;從無記行不産生痛苦的觀點來看,無記行比惡行好;但從它們不産生快樂來看,無記行是浪費時間。
當知造作行爲的動機非常重要,我們若能將動機轉化爲善,便能將無記行轉化爲善功德。例如吃飯通常是無記行,但如果你吃飯的動機是爲了維持生命,讓自己能奉獻一生于修善行或佛法,則此時的無記行已轉化爲善功德;又如您想要旅行,您可以祈禱去旅行地見上師、去見佛、去聽聞佛法,這樣便將旅行之無記行轉化爲善功德。其它的無記行亦可依此方式轉化,簡單的說是改變我們的動機,而將所有的無記行轉化爲善功德。
第二句偈「若執著世間,則無出離心」的教授到此結束,此偈解釋了由地獄道到天道輪回的過患,並以業力因果說明我們如今陷于輪回的原因。
在接受佛法教授時,首先要生起正確的動機,要爲度化等虛空如母有情而來聽聞此教法,有這樣的菩提心便是正確的發心。
「遠離四種執著」是薩迦派中非常重要的教授,它乃文殊菩薩親傳薩迦初祖──薩千貢噶甯波,這個教授包含四句偈頌:
若執著此生,則非修行者;
若執著世間,則無出離心;
若執己目的,則無菩提心;
若執心生起,則失正見地。
先前已探討過第一至第叁偈頌,于此再簡要綜攝這叁偈頌的含義:
第一偈頌:「若執著此生,則非修行者。」此偈頌要我們脫離下惡道的極苦,而趨入上善道之快樂。循此偈所言,人需舍棄所有惡行,並精進地修習善行。雖然如此修習已是難能可貴,但仍屬下士道之作爲,因其最終結果仍在叁界中輪回,此屬最基礎或較低層次的心靈之道。
第二偈頌:「若執著世間,則無出離心。」此偈頌說明不僅下惡道有苦,上善道本質上還是苦,只是上善道的苦雖較爲細微,但就終極來說,因爲諸行無常,萬物遷變不息,一切現象皆是無常而無永恒性,故究極言之,世間本質仍是苦。
第叁偈頌:「若執己目的,則無菩提心。」縱使已出離輪回,若僅希求自我解脫安樂,則仍不具菩提心。人必須爲衆生培養愛心、慈悲心,因他們皆曾爲我們過去偉大慈愛的父母親;所以,我們不該置他們的死生輪回于不顧。
今天主要探討的是第四偈頌:「若執心生起,則失正見地。」其意義爲雖經由修習第叁偈頌,而能生起相對的菩提心,但仍可能執現象爲「實有」,因此容易墮入「恒常」或「斷滅」的邊見。一旦執持一端爲實,則無法獲得真正的證悟。故欲對治執持實有之心識,必須修習「止」與「內觀」兩法門。
通常次序是先修禅定,再修「內觀」,因爲若不修禅定,則當下心念非常浮躁,會産生各種雜念,在此雜亂心之下便無法正修內觀。所以,雖然斷除習氣最快速有效之方法爲「內觀」,而其前行則應先修習專一之禅定(止)。此偈頌的修法共有叁次第:止、內觀、止觀雙運。
一、止(禅定)
第一步先修禅定,而修禅定需依一無礙禅修之處所,亦即找一個沒有內外違緣,能帶來心靈甯靜與愉悅之處。身體坐姿則是:雙盤金剛跏趺座(又名全蓮花座),手結禅定印,舌尖輕頂上颚,脊椎正直,雙眼半合,此爲禅定之正確姿勢。
至于修「止」,主要有緣外物與內相兩種方法,唯對初學者言,緣外物而修比較容易進入禅定狀態,最好是藉助佛像或塑像;佛像不僅可依之修定,還能積聚廣大功德資糧。若不緣佛像則觀內在佛影相亦可,可觀想釋迦摩尼佛坐于蓮花月輪寶座上,一面二臂呈金色,右手結觸地印,左手結禅定印,身著叁法衣,金剛跏趺坐。無論是外觀佛像或內觀佛像,均應務求觀想清晰,將心專注于佛身上,特別是佛雙眉中間的白圓毫。若是初學則暫勿觀種種顔色與形狀,僅需將己心、眼、與呼吸融合而專注于一境。
修習禅定有五種過失,而對治此五種過失則有八種方法,最後又有輔助的九種方法。五種過失中最主要的是懈怠或無意禅修,而對治懶惰散漫的竅訣是思維修止的利益,了知經由止的修習可以成就暫時的身心舒暢,以及未來究竟菩提的果位。
修習「止」的過程,首先依一固定對象,不眨眼、不搖晃身軀,此時第一個體驗通常是覺察到自己的心識中,生起了過去未曾經驗過的衆意識流。其實,這些意識思維一直都存在著,只是我們日常心識繁雜紛亂而無暇覺知,當我們一旦坐下來禅修,就會清晰看到這些念頭的起伏。因此,能覺知念頭的紛飛起滅是一個很正面的現象,不需要爲此而感到懊惱氣餒。如此繼續地禅修,漸漸地心識中的念頭會越來越少,最後會專注于一完全寂靜之境而不受其它雜念幹擾。
二、內觀
僅有「止」的功夫還不夠,它實際上只是修習內觀的基礎,若不透過內觀之修習,則無法消除煩惱的根源。因此,主要斷除煩惱的方法是內觀,它透過分別觀察,以極銳利的分析,檢視所有內外現象的本質,而體證宇宙的實相。究竟實相是遠離「恒常」與「斷滅」,超越一切邊見,例如有、非有,常、無常等二邊,當實證此境界即是得到內觀之成就。
內觀或稱毗婆奢那,它有叁個步驟:第一是了知所有色法或心法皆唯心所造;第二是了知一切心相如幻化;第叁是了知一切幻相無自性。
第一步:一切外相唯心所現
首先安立所有外相乃唯心所造,一切我們所能經驗的存在物,例如四大、五蘊、衆生、外境等,皆非無因而有,且非爲外力所創造,亦非由每一存在物自性所生;這一切都是我們心識的變現,從無始以來,我們心識中便存在著眼前景象的串習種子,當條件具足時,便顯現爲眼前這些現象;因此,除自心外並無其它的造物主。
這與夢有些類似,在夢中我們見到很多東西,例如不同國度、動物和生物等。有快樂、悲傷、噩耗和其它種種的夢。這些夢能引起喜悅、哀傷、恐懼等情緒,在作夢當下感覺有如身臨其境般的真實。雖然如此,但夢依然只是夢而無真實性,它是自我心識之變現。同樣地,我們此生所經曆的各種現象也如同夢境一般;唯一的區別是夢比實際的人生短了許多,除此之外,二者並無本質的差別。
故知所有外在現象實際上是不離我們的心識;倘若外相是離于心識,則一切存在物之認識與感受理當人人相同。然而,一個人感覺快樂之事,卻可能是另一人感覺痛苦之物;一個人在某時視爲非常悅意之處,卻在另一時感覺爲極度悲傷之地。故知一切我們所緣的事物,實乃吾等心識之所變現。
第二步:心之顯現皆爲幻化
既立所有外相是心識所現,下一步則要安立所有心相唯幻。經言:「如同幻師所變現的馬、象、車,這些幻形都非真實;世間一切諸法都應如是了知。」這說明一切現象猶如魔術師所變的魔術花樣,當幻師以咒力組合一些特殊的元素,我們便彷如見到許多事物,如馬、象、車等,然而事實上它們並未真實存在。依此言,我們世間的一切現象,也都是虛擬無實的幻境,當因緣具足時,則生此幻相,一旦因緣消失,此等幻相又複歸于空無。若以電視爲例,一個電視影像依賴著許多條件,如電的存在、電纜、天線、電訊等,這些條件缺一不可,甚或一個極小的電線短路,影像就不會顯現。必賴一切條件都具足,電視影像才會出現。但雖然有電視影像出現,它本身仍非真實的存在,此之謂「心相唯幻」。
如此思維一切現象如幻,有如幻師所變的幻戲或水中月,皆無真實性,當因緣具足時則相生,因緣不具足則相滅。要一直禅修至看到、聽到、體驗到外在一切現象,心中能自然湧現此勝解,亦即是無論在任何時空情境,都能如此認知外境,這便是修持「心相唯幻」有了初步的成效。
第叁步:一切幻相無自性
最後要安立一切幻相無自性,所有事物都是無盡的因緣生滅,他們並無自性的存在,從究竟上而言是一切皆空;空性不是意謂著事物的不存在,而是超越一切的對立、不落兩邊,不可以有、非有、非非有等描述,它是既明且空、明空不二,明空同具而不矛盾。因爲現象和空性不沖突,故可達色空無二、聲空無二、覺空無二,此即內觀修習最後所達之境界。
叁、止觀雙運
經由「止」與「觀」之修習,接著則融合止觀二者。首先透過「止」的修習,讓心念能專注,接著安立一切外相唯心、一切心識是幻,及所有幻象無自性;最後,則讓自己心識融入離邊見的實相中。此時定中有慧,觀中有止,所謂止觀雙運、定慧等持,止觀二者一如牛奶與水之交融,無二無別。
禅定專一達于此境,有如無風之燭火般,穩定寂靜但又清晰明徹,就讓心識自然安住于此境。
依此而修,會讓此境界漸次穩固明晰,此時也會對受苦的有情生起更強的慈悲心;
經由慈悲與空性智慧的雙運,便能成就叁身菩提。
于此圓滿「遠離四種執著」中第四句偈頌:「若執心生起,則失正見地」的教授。
結行:功德回向
最後的教授是功德回向,在每一修法結尾,做功德回向是很重要的事。若不做功德回向,則善行功德會被瞋恨所摧毀;反之,若以善巧方便而做了回向,則非但無礙于負面的情緒,還能讓此正面的功德不斷增長,直至究竟成就。
做功德回向時,宜先思維自己現在所修功德,再加上過去已修、未來將修的一切功德都集合起來。因爲萬法唯心,故雖是尚未積聚的功德也是可以作回向的。所以,我們要將過去、現在、未來修行利生的所有功德統合起來,回向給自己與一切有情皆共成佛道。在功德回向時,同時要憶念諸相如夢、如幻、如戲,並如往昔諸佛菩薩所作回向,我亦如是而作回向。
薩千貢噶甯波大師「遠離四種執著」的教授至此圓滿。
(全文完)
《薩千貢噶甯波大師「遠離四種執著」》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