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萨千贡噶宁波大师「远离四种执着」▪P5

  ..续本文上一页思维善行,善行为十恶行之相反,如戒杀生,不偷窃,戒邪淫等,这十种不受烦恼染污所引发的行为即为十善行。

  实修善行能带来暂时和究竟的利益,至于会得何种果报,则视所造善行的大小多寡与发心的正偏强弱而定,例如持不杀戒能得健康长寿;持不偷戒能得大财富;持不邪淫戒能得美满婚姻等;故知十善行能带来和十恶行相反的世间果报。因此我们应下决心尽全力勤修善行,即使是微小的善行也不要放过。

  3.无记行及其果报

  无记行既非受烦恼染污影响,亦非出于善心念;如无动机的走路、睡觉、吃饭等,这些活动无关善恶,即是无记行。无记行所产生的果报,非善亦非恶;从无记行不产生痛苦的观点来看,无记行比恶行好;但从它们不产生快乐来看,无记行是浪费时间。

  当知造作行为的动机非常重要,我们若能将动机转化为善,便能将无记行转化为善功德。例如吃饭通常是无记行,但如果你吃饭的动机是为了维持生命,让自己能奉献一生于修善行或佛法,则此时的无记行已转化为善功德;又如您想要旅行,您可以祈祷去旅行地见上师、去见佛、去听闻佛法,这样便将旅行之无记行转化为善功德。其它的无记行亦可依此方式转化,简单的说是改变我们的动机,而将所有的无记行转化为善功德。

  第二句偈「若执着世间,则无出离心」的教授到此结束,此偈解释了由地狱道到天道轮回的过患,并以业力因果说明我们如今陷于轮回的原因。

  在接受佛法教授时,首先要生起正确的动机,要为度化等虚空如母有情而来听闻此教法,有这样的菩提心便是正确的发心。

  「远离四种执着」是萨迦派中非常重要的教授,它乃文殊菩萨亲传萨迦初祖──萨千贡噶宁波,这个教授包含四句偈颂:

  若执着此生,则非修行者;

  若执着世间,则无出离心;

  若执己目的,则无菩提心;

  若执心生起,则失正见地。

  先前已探讨过第一至第三偈颂,于此再简要综摄这三偈颂的含义:

  第一偈颂:「若执着此生,则非修行者。」此偈颂要我们脱离下恶道的极苦,而趋入上善道之快乐。循此偈所言,人需舍弃所有恶行,并精进地修习善行。虽然如此修习已是难能可贵,但仍属下士道之作为,因其最终结果仍在三界中轮回,此属最基础或较低层次的心灵之道。

  第二偈颂:「若执着世间,则无出离心。」此偈颂说明不仅下恶道有苦,上善道本质上还是苦,只是上善道的苦虽较为细微,但就终极来说,因为诸行无常,万物迁变不息,一切现象皆是无常而无永恒性,故究极言之,世间本质仍是苦。

  第三偈颂:「若执己目的,则无菩提心。」纵使已出离轮回,若仅希求自我解脱安乐,则仍不具菩提心。人必须为众生培养爱心、慈悲心,因他们皆曾为我们过去伟大慈爱的父母亲;所以,我们不该置他们的死生轮回于不顾。

  今天主要探讨的是第四偈颂:「若执心生起,则失正见地。」其意义为虽经由修习第三偈颂,而能生起相对的菩提心,但仍可能执现象为「实有」,因此容易堕入「恒常」或「断灭」的边见。一旦执持一端为实,则无法获得真正的证悟。故欲对治执持实有之心识,必须修习「止」与「内观」两法门。

  通常次序是先修禅定,再修「内观」,因为若不修禅定,则当下心念非常浮躁,会产生各种杂念,在此杂乱心之下便无法正修内观。所以,虽然断除习气最快速有效之方法为「内观」,而其前行则应先修习专一之禅定(止)。此偈颂的修法共有三次第:止、内观、止观双运。

  一、止(禅定)

  第一步先修禅定,而修禅定需依一无碍禅修之处所,亦即找一个没有内外违缘,能带来心灵宁静与愉悦之处。身体坐姿则是:双盘金刚跏趺座(又名全莲花座),手结禅定印,舌尖轻顶上颚,脊椎正直,双眼半合,此为禅定之正确姿势。

  至于修「止」,主要有缘外物与内相两种方法,唯对初学者言,缘外物而修比较容易进入禅定状态,最好是藉助佛像或塑像;佛像不仅可依之修定,还能积聚广大功德资粮。若不缘佛像则观内在佛影相亦可,可观想释迦摩尼佛坐于莲花月轮宝座上,一面二臂呈金色,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禅定印,身着三法衣,金刚跏趺坐。无论是外观佛像或内观佛像,均应务求观想清晰,将心专注于佛身上,特别是佛双眉中间的白圆毫。若是初学则暂勿观种种颜色与形状,仅需将己心、眼、与呼吸融合而专注于一境。

  修习禅定有五种过失,而对治此五种过失则有八种方法,最后又有辅助的九种方法。五种过失中最主要的是懈怠或无意禅修,而对治懒惰散漫的窍诀是思维修止的利益,了知经由止的修习可以成就暂时的身心舒畅,以及未来究竟菩提的果位。

  修习「止」的过程,首先依一固定对象,不眨眼、不摇晃身躯,此时第一个体验通常是觉察到自己的心识中,生起了过去未曾经验过的众意识流。其实,这些意识思维一直都存在着,只是我们日常心识繁杂纷乱而无暇觉知,当我们一旦坐下来禅修,就会清晰看到这些念头的起伏。因此,能觉知念头的纷飞起灭是一个很正面的现象,不需要为此而感到懊恼气馁。如此继续地禅修,渐渐地心识中的念头会越来越少,最后会专注于一完全寂静之境而不受其它杂念干扰。

  二、内观

  仅有「止」的功夫还不够,它实际上只是修习内观的基础,若不透过内观之修习,则无法消除烦恼的根源。因此,主要断除烦恼的方法是内观,它透过分别观察,以极锐利的分析,检视所有内外现象的本质,而体证宇宙的实相。究竟实相是远离「恒常」与「断灭」,超越一切边见,例如有、非有,常、无常等二边,当实证此境界即是得到内观之成就。

  内观或称毗婆奢那,它有三个步骤:第一是了知所有色法或心法皆唯心所造;第二是了知一切心相如幻化;第三是了知一切幻相无自性。

  第一步:一切外相唯心所现

  首先安立所有外相乃唯心所造,一切我们所能经验的存在物,例如四大、五蕴、众生、外境等,皆非无因而有,且非为外力所创造,亦非由每一存在物自性所生;这一切都是我们心识的变现,从无始以来,我们心识中便存在着眼前景象的串习种子,当条件具足时,便显现为眼前这些现象;因此,除自心外并无其它的造物主。

  这与梦有些类似,在梦中我们见到很多东西,例如不同国度、动物和生物等。有快乐、悲伤、噩耗和其它种种的梦。这些梦能引起喜悦、哀伤、恐惧等情绪,在作梦当下感觉有如身临其境般的真实。虽然如此,但梦依然只是梦而无真实性,它是自我心识之变现。同样地,我们此生所经历的各种现象也如同梦境一般;唯一的区别是梦比实际的人生短了许多,除此之外,二者并无本质的差别。

  故知所有外在现象实际上是不离我们的心识;倘若外相是离于心识,则一切存在物之认识与感受理当人人相同。然而,一个人感觉快乐之事,却可能是另一人感觉痛苦之物;一个人在某时视为非常悦意之处,却在另一时感觉为极度悲伤之地。故知一切我们所缘的事物,实乃吾等心识之所变现。

  第二步:心之显现皆为幻化

  既立所有外相是心识所现,下一步则要安立所有心相唯幻。经言:「如同幻师所变现的马、象、车,这些幻形都非真实;世间一切诸法都应如是了知。」这说明一切现象犹如魔术师所变的魔术花样,当幻师以咒力组合一些特殊的元素,我们便彷如见到许多事物,如马、象、车等,然而事实上它们并未真实存在。依此言,我们世间的一切现象,也都是虚拟无实的幻境,当因缘具足时,则生此幻相,一旦因缘消失,此等幻相又复归于空无。若以电视为例,一个电视影像依赖着许多条件,如电的存在、电缆、天线、电讯等,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甚或一个极小的电线短路,影像就不会显现。必赖一切条件都具足,电视影像才会出现。但虽然有电视影像出现,它本身仍非真实的存在,此之谓「心相唯幻」。

  如此思维一切现象如幻,有如幻师所变的幻戏或水中月,皆无真实性,当因缘具足时则相生,因缘不具足则相灭。要一直禅修至看到、听到、体验到外在一切现象,心中能自然涌现此胜解,亦即是无论在任何时空情境,都能如此认知外境,这便是修持「心相唯幻」有了初步的成效。

  第三步:一切幻相无自性

  最后要安立一切幻相无自性,所有事物都是无尽的因缘生灭,他们并无自性的存在,从究竟上而言是一切皆空;空性不是意谓着事物的不存在,而是超越一切的对立、不落两边,不可以有、非有、非非有等描述,它是既明且空、明空不二,明空同具而不矛盾。因为现象和空性不冲突,故可达色空无二、声空无二、觉空无二,此即内观修习最后所达之境界。

  三、止观双运

  经由「止」与「观」之修习,接着则融合止观二者。首先透过「止」的修习,让心念能专注,接着安立一切外相唯心、一切心识是幻,及所有幻象无自性;最后,则让自己心识融入离边见的实相中。此时定中有慧,观中有止,所谓止观双运、定慧等持,止观二者一如牛奶与水之交融,无二无别。

  禅定专一达于此境,有如无风之烛火般,稳定寂静但又清晰明彻,就让心识自然安住于此境。

  依此而修,会让此境界渐次稳固明晰,此时也会对受苦的有情生起更强的慈悲心;

  经由慈悲与空性智慧的双运,便能成就三身菩提。

  于此圆满「远离四种执着」中第四句偈颂:「若执心生起,则失正见地」的教授。

  结行:功德回向

  最后的教授是功德回向,在每一修法结尾,做功德回向是很重要的事。若不做功德回向,则善行功德会被瞋恨所摧毁;反之,若以善巧方便而做了回向,则非但无碍于负面的情绪,还能让此正面的功德不断增长,直至究竟成就。

  做功德回向时,宜先思维自己现在所修功德,再加上过去已修、未来将修的一切功德都集合起来。因为万法唯心,故虽是尚未积聚的功德也是可以作回向的。所以,我们要将过去、现在、未来修行利生的所有功德统合起来,回向给自己与一切有情皆共成佛道。在功德回向时,同时要忆念诸相如梦、如幻、如戏,并如往昔诸佛菩萨所作回向,我亦如是而作回向。

  萨千贡噶宁波大师「远离四种执着」的教授至此圆满。

  (全文完)

  

《萨千贡噶宁波大师「远离四种执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