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叁昧摸象記 解行法要(許大至 著)▪P3

  ..續本文上一頁,若是教理說得天花亂墜,行門上沒有功夫,不得念佛叁昧,不能心開,不入實相念佛,老是在初入手處打轉,裹足不前,縱使傾其一生,成就恐乃有限。行者當知,念佛功夫愈深入老練,心中魚愈覺自在,往生品位愈高。猶如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往生正因所述:”┄發菩提心,持諸禁戒┄┄“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及彼國土,是人命終,如佛色相種種莊嚴,生寶刹中┄┄“何等自在!

  論其利益:現在則未離婆娑,常預海會;臨終則登上品,頓證佛乘。唯有家裏人,方知家裏事;語于門外漢,遭謗定無疑。

  若論實相念佛叁昧之利益,則現在尚未往生,身在娑婆世界,就已常常參與極樂淨土之蓮池海會了。因爲已入實相故,能發起至誠心,(至者,真也;誠者,實也,即真實心;真實心契入實相念佛叁昧,親見本來真心始得。)深心而回向發願,在極樂淨土之七寶蓮池內,您的蓮花已經光明爛燦,照耀十方。臨明終時則往生淨土,上品上生,旋即見佛聞法,悟無生法忍,位在八地,迅回娑婆,度化一切有情,亦能同時應化十方世界,荷擔如來家業。

  若未心開,不得實相念佛叁昧,而具無相念佛叁昧者,若能誠懇在佛前發四弘誓願,具叁福淨業,並深入理解第一義谛,心不驚畏,發願往生極樂,亦可得上品上生。若不能深解第一義谛而能殷切地在佛前發四弘誓願,具有叁福淨業,憑藉無相念佛之功夫,發願往生極樂,亦可得上品下生。因上品往生後所得果位在初地以上,證得法身,分證佛地故名“頓證佛乘”。

  若具無相念佛叁昧之功夫且信願具足,欲求自了者,隨其持戒持齋(八關戒齋)等功德,亦可得中品上、中、下生,故只要信、願、行具足,斷無不生之理(詳細請見觀無量壽佛經)。

  願我世界一切念佛同修,具發大願,信解證入念佛叁昧。

  印光大師所說實相念佛叁昧之修持證入,唯有過來人方能切知。故說:“唯有家裏人,方知家裏事。”如果隨便跟門外漢說,一定會遭到毀謗。因此以“語于門外漢,遭謗無疑”二句總結。印光大師住世之時,極少闡揚念佛叁昧,及于本記中謙稱“我既未證”其故在此。

  末學心中並無“毀謗”二字,爲增加念佛人之信心,故再指陳一項事實,敬請參考。

  目前末學認識之念佛人中,已學會無相念佛者,共有數十位,其中四位已藉著無相念佛叁昧(即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憶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契入大師所說之實相念佛叁昧,覺明在前,覺性宛然;念念憶彌陀,信願生彼國。法本十方,故予披露,歡迎有志蓮友,由此入門,做真正家裏人。

  阿彌陀佛金色慈臂,晝夜長垂,祈請我佛加被念佛人早得念佛叁昧,臨終之前,預知時至,安詳舍報,上品往生。

  阿彌陀佛!

   菩薩戒弟子:許大至   一九九叁年叁月二叁日   附錄:無相念佛學習實例

  憶佛念佛不論是憶念佛之名號、佛之功德、佛之法身或佛之慈悲、智慧┄┄等,皆可契入,而憶佛念佛(無相念佛)的方法,人人均可學會,在日常生活裏,俯首可拾,只因缺乏知見,未深入體會或被舊有之觀念、知見所囿限,以至信心不足,不敢勇于承受,事實上契入之方法很簡單,先可從“憶念佛”、“想念佛”等不同方式契入,茲舉十則學習實例恭請參學,只要”锲而不舍“自然可以學會,敬請安心學習。法味無窮,更待您的實修親證。

  (1) 劉師妹:初學憶佛念佛,一時無法契入,似懂非懂,後來在桌上寫“阿彌陀佛”四字弘名,以手遮住文字,心想手下是什麼?心理清楚,而不用語言文字去念它,讀它,就是心裏清楚的保持著,在語言文字未出來前,用心“看”著它,而看住的時間愈長,漸能一念相續,後來張師兄等也以此方法學入。

  (2) 許師兄:初學憶佛念佛不知如何下手,後來找到一張喜歡的“阿彌陀佛”法相,面對佛相,細心去體會、感覺;感覺佛和顔悅色,慈悲微笑,睜叁分眼,反念自性,如如不動;隨即學佛之慈悲微笑,睜叁分眼,反觀自心,不起分別妄念(即看住意根),發現佛在心中;後又想“我就是本尊,本尊就是我“,不必另外有形象存在,就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嘛!于是終日以歡喜心憶佛念佛(無相念佛),佛歡喜,大家歡歡喜喜。後來有李師兄、羅師兄等┄┄也以此方法 學入,李師兄發現在市場買菜時憶佛之念也在;羅老師也發現,不論行、住、坐、臥或上課時,憶佛之念仍在。

  (3) 周師妹:剛學時以歡喜心憶佛、想佛,尚覺不夠實在,難道這樣就是憶佛念佛了嗎?某日,其小女兒在家玩耍腳部受傷,師姐上班時一直擔心女兒不知怎麼樣?突然“我想女兒這心是如此的迫切,可是,奇怪!又沒念女兒的名字,也沒有女兒的形象,喔!原來憶佛念佛(無相念佛)就是如此直接、分明、確實”從此信心大增,終日歡喜憶念佛,確如經上所言:如母憶子;“惦念”著子女一般。

  (4) 楊醫師:初學憶佛念佛,不知如何契入。突覺:既然“無相念佛”,佛法身一定無形無像,于是想無形無像的阿彌陀佛在虛空中,心想著它,而不用語言文字去念它。耶!佛在嘛!的確終日在,不僅在虛空中,也在自心中。

  (5) 楊太太:初學憶佛念佛,不知要領何在?只知不用語言、文字去想它!但如何想?忽憶及以前約會時,回家後還意猶未盡的想著他嗎?當時,的確也沒有念他的名字,也不一定想到他的樣子,就是“心”去自然的想著他!以此種心來憶佛念佛不就是了嗎?就是感覺它在著!

  (6) 邱師妹:初學無相念佛,不知如何念?後來兒子出國深造,師姐淚灑機場,後數日,終日思念兒子,突然一念相應“我想兒子想到痛苦流涕,不思茶飯,奇怪,我怎麼也沒念餓的名字,也幾乎很少想到兒子的形象?唉呀!以此心情來念佛就是無相念佛嘛!”終于契入,雀躍不已!以無相念佛替代思念兒子之情,並將功德回向國外的兒子,憶佛念佛感覺真好,真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7) 潘小妹:參加中坜永平寺無相念佛共修,不只何謂憶佛念佛?請教某師兄,師兄書:“請你現在想媽媽,媽媽在心中嗎?”師兄說:“形像如照片,它是你媽媽嗎?”小妹妹答:“當然不是,那只是影像,我媽媽會吃飯、會做事,形像不會呀!”師兄說:“既然形像不是媽媽,不要管它,只要想媽媽即可”小妹又答:“媽媽的形像不見了,可是我還在想媽媽呀!”師兄說:“對啦!把想媽媽的心換成想”阿彌陀佛“就是啦!”小妹好高興的坐下,真是如子“憶”母。其實,想佛時,如有形像出現,不去管它,反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要專心憶佛想佛就是!形像日久自然消失了,不必擔心。

  (8) 李師兄:初聞無相念佛,不知如何下手,于是念一句“阿彌陀佛”然後閉上眼睛,去感覺它在不在心中,偶發現,名號已念過許久,怎麼“感覺”還是“存在”著,並不一定念佛名號時才在,未念時也可以“存在”,難怪人家說:余音繞梁叁日。不是聲音在,而是心中“感覺”它在,繼續練習,終于由“阿彌陀佛”四字之話尾,提升至“阿彌陀佛”,四字之話頭---不必再念佛號,憶佛念佛之念整天萦繞胸懷,感覺特別甯靜、安詳。

  (9) ОО法師:法師修習彌陀淨土法門,持名念佛有年,深知念佛往生淨土之教理,又念佛首在“心念”、“專精”,故平時念佛以“心中默念”爲主,但如何才能契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呢?在偶爾因緣中得聞”憶佛念佛“之行門知見及修學次第,乃于持名念佛時,嘗試去想念佛或感覺或體會佛在心中,並以此憶佛之念,早晚憶念拜佛(即一面意業中憶佛,一面身業去拜佛)各半小時以上,經不斷練習後;一日,忽于念佛時,深深覺得佛在我心中,難怪觀無量手佛經說:“諸佛菩薩法性身,入衆生心中”,于是嘗試舍棄名號(形像),發現憶佛之念猶在,它是一念一直延續不斷,比以往更微細、深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念浮上心頭,信心大增,順利契入淨念相繼之功夫。後有其他稱佛名號之老修行,亦以此等方法學得憶佛念佛之行門。遇有佛七或稱佛名號共修時,一面出聲念佛,一面心中憶佛,念佛更爲攝心、專注、法喜泉湧。

  (10) 劉師姊:師姊白天一面工作,一面心中默念佛號用功不懈,夜晚時往往靜坐默念佛,直至清晨二、叁點,常常發現心中除佛之名號外,並無其他妄念。後得聞憶佛念佛之知,于是當默念佛名至妄念不起時,即暫時舍棄名號,反觀自心,感覺“佛了然在心中”,並于每日早晚各憶念拜佛半--一小時,如此反覆不斷練習,于是不藉稱佛名號而深入憶佛念佛。蓮池大師說:“今念佛人,初則以耳識聞彼佛名,次以意識專注憶念,以專念故,總攝六根……如是六識,皆悉不行(此時已無語言、文字、名號、妄想,否則意識尚在分別)念之不已(即憶念之念綿延不斷,一念相續)……原來是這個道理,它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功夫。

  結語:以上十種實例,均學員實修契入方法,爲尊重當事人,名字未予披露,敬請自行采擇一種好好學習,並堅持非學會不可,當您學會如何去(1)“看”住念佛之念、(2)“憶念”佛、(3)“想念”佛、(4)“惦念”佛、(5)“感覺”佛在心中後,如有妄念、妄緣産生,請不必擔心,不去管它、不理它就是,心中只要有在憶佛念佛即可,繼而在憶佛念佛時,每日早晚無相憶念拜佛一小時左右,增強動中功夫,至此行者即已學得憶佛念佛之基本功夫,再參照無相念佛一書第六十四頁修行方法和次第之第叁階段,閉目無相憶念拜佛,並于日常行、住、坐、臥中锲而不舍的練習憶念念佛,次第前進。

  一九九叁年四月二七日 許大至整理

  

  

《念佛叁昧摸象記 解行法要(許大至 著)》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