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化紅蓮
果煜法師
目錄
《一》第一天念佛的方法與心態
《二》第二天信·願·行
《叁》第叁天念佛法門的層次與行證
《四》第四天往生的條件及品位之高低
《五》第五天西方的象徵與阿彌陀之玄義
《六》第六天一心不亂
《一》第一天念佛的方法與心態
佛七之義,除了連續專心地念七天的佛號外,另有其深意──克期取證,期待在七天的精進修行後,于身心、見地有所突破。在藥石結束後,我四處觀察一番,發現雖仍有人在用功拜佛,但也有不少人閑坐一旁,看著人來來往往,像這種用功方式,怎可能取證呢?晚課時大家都誦到普賢菩薩警衆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將七日當作生命之一期限,則一日複過一日,所剩便十分有限了。如再不加緊用功,一旦大限期到,你拿什麼做擔保呢?「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還是好好用功吧!
一、念佛的方法
今天是佛七第一天,首先爲大家介紹念佛的方法與心態。所謂「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故是念佛而非念佛。念佛並非不用出聲,而是由心指揮口而念,心是主,口爲工具。一切從心起,一切回歸于心。若念佛,只是有口無心,就像放錄音帶一般,其對身心的改變,便難有什麼幫助了。
念佛當集中精神專注而念。既要念得清楚,且要聽得分明。只念而不聽,氣向外放故,念久則散氣傷身。應由心中念出佛號,再由心中攝入佛號。念非口念,聽非耳聽,如以口念耳聽,則氣將聚集腦部,容易引起虛火上升、口焦舌燥,甚至不得安眠等現象。
「心」于大乘佛法中是很抽象的名詞,但在實際用功時,則爲注意力集中的意思。念佛,氣應配合佛號,佛號從心起,氣則上提;佛號回攝自心,氣則下降,如此一升一沈才好相互平衡,氣得平衡,則身安心定,用功得力。以上所說,乃以個人自修爲主。若共修時,則應配合大衆音聲與法器的節奏而念。聞聲而念,隨念而聽,不然,若使自己聲音突顯怪異,將幹擾大衆的專心。
念佛的得力處,不在聲音之大小,而在于心中之清楚分明。因此昏沈時應大聲地念,神氣若上揚,才能恢複心念的清楚。但精神還好時,則宜用平常聲音來念。又念佛的速度,宜以不緩不急。急則導致氣之不順不調,而使身心無法安定,反之念慢,則空隙多,妄念紛擾形成散亂。每個人各當仔細揣摩,以拿捏出其適當之速度而念。念佛的得力處,亦不在次數之多寡。許多人誤以爲念佛的次數愈多,愈有功德效用。因此念得急急躁躁,于是既因計數而慘雜妄念,且又急躁而不得分明,終究是自誤誤人而已。
至于念佛時要不要用念珠?此可由二方面來說明:(1)如念珠是爲計數而用,既前已聲明念佛不必計數,因此念珠便無所用矣!(2)念珠可爲輔助攝心之用,此在等車、坐車、經行、繞佛等散心時,得以用之,但在專心境界,如結跏趺坐而念時,用念珠反成累贅矣!
以上只就個人修行而言,若大衆共修時,爲免彼此幹擾還以不用爲宜。另外念佛,除在佛堂繞念坐念外,工作、經行時,能就當下的動作配合佛號而念,此爲最現成方便之念佛方法。
二、念佛的心態
以上所談爲念佛的方法,其次再談念佛的心態。念佛的念,用中文拼字是「今心」,此指當下一念之意。要修行,不管用任何法門,首先須孤立自己,將內與外、前與後,完全孤立,不留一絲牽挂。如目前大衆一起共修,你必須萬緣放下,一心稱念,既無視于人我之親疏恩仇,也要絕斷于過去、未來,唯有如此才能保證當下佛號之清楚分明。心念口念,心口如一,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心中只有佛號,除佛號外無雜用心。更不能期待念佛時,得有感應或某種覺受,離開念佛方法,所有境界皆屬妄想、魔境,不得有絲毫期許攀緣之心。又整個念佛過程中,應保持「平常心」──即不動情緒之意。如以念佛而由衷産生欣喜、悲戚或啕哭等事,還宜加以節製。所謂:「甯動千江水,莫擾道人心」,情緒妄動時,要好好節製,既利人也爲己。
如念佛,得有真正的進步,乃是指心量之增廣、見地的突破。非有關任何感官覺受之變化,如聽到妙音、見著瑞相,或聞奇香……等境界,轉眼便煙消霧散而恢複原狀,說穿了不過夢境一場而已,有什麼好執著的呢?《金剛經》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念佛還應依經典所雲:以「無所求、無所得」爲方便而念。
《二》第二天信·願·行
這雖是很傳統的題目,但我的說法與傳統略有不同。首先,信有共信與別信;願有共願與別願的差別。共信、共願是所有修行學佛者所應具備之信願,而別信、別願則爲專修淨土法門者才需具備之信願。共信和共願是別信、別願之基礎。若共信共願的根基不穩,則別信、別願就沒有依靠了。其或將退轉,或將變成外道見了。
一、信
(1)共信信,首先說共信──因果業報。一個正信的佛教徒,首先須肯定因果業報。因果業報的原則,其略有幾種表達的形式:
A.「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目前社會之所以會這麼亂,就是因爲很多人不相信因果,尤其不信叁世因果。他們常爲貪圖眼前的享受而犯罪造業,一無所顧。因此,今日的佛教尤須強調因果之重要性。此對世間人如此,對修行者亦然。修行是善因,解脫爲善果。不肯努力于善因之修持,而冀望善果之頓得,這根本還是外道邪見呢!B.「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當我們努力修行而遇到障礙時,當知那是因我們往昔中已造下惡因才會變現出來的。因此,對這些障礙逆境,應坦然接受,不可于內心起矛盾沖突,更不可因此失去對叁寶、對修行的信心。「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希望將來有善果,則要從今日起廣修善因,精進不懈,才會成善果。
C.「自作自受」──許多人認爲淨土法門乃靠他力。事實上就因果的角度來看,修行乃以自力爲主。我這麼說並非否定佛菩薩的慈悲與願力。如經所雲:佛菩薩之慈悲願力,本如陽光之普照萬物,萬物既存于世間,無不受其恩德,求與不求並沒有什麼差別。然而有些衆生之所以不能感受到佛菩薩的慈悲加持者,爲其業障深厚,自絕恩澤,彼譬如密室中見不到陽光。而要消除業障,主要靠自己努力于身心、見地、行爲之淨化,才能消除。所以修行是自力的努力爲因,他力的加持爲緣,因緣和合乃有善果的成就。然而就修行者而言,仍應以自己的努力精進,這才是重點。
以上所說是學佛修行者所應共具之信念,若移彼于淨土法門,即爲淨信──淨土之別信。
(2)淨信
A.「淨有淨報,濁有濁報。」此世界之所以爲五濁惡世者,蓋有其濁因。同樣來世欲往生淨土,也須先具備往生淨土之因,方得成就。這是從共信的因果,旁通別信的因果。
B.「欲知娑婆因,過去作者是。」世人爲何墮落娑婆而沈淪苦海呢?此爲往昔生中,因無明牽動,而造種種惡業,惡因既造,惡果便難避免了。在佛七中,何以有忏悔儀式?「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鎮癡;從身口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忏悔。」忏悔是指對過去所造諸惡業,由坦然認錯而致發心改正,以使身心漸成清淨之意。非企圖逃避惡果而不受惡報也。「欲得淨土果,今生作者是。」希望往生淨土,必先于此世用功修行,並將一切福德智慧至誠懇切盡悉回向淨土,回向即發願之意。
C.「自作自受。」能修淨土之因,自得淨土之果,這是因果。法爾如是。有人曾問:「如我今生努力于淨土法門之行持,但在臨命終了,卻不能如願往生淨土,則此一生心血豈不白費?」各位若也有這種擔心和顧慮,便表示你對因果不夠了解、不夠透徹。就因果而言,「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心血是不可能白費的。
(3)從共信到別信
修淨土的因,必成就佛土的果,因此我們對淨土的肯定,不但是因釋迦牟尼佛于淨土叁經或其余大乘經典中一再贊歎、推介而相信,更且是由因果的原則來肯定淨土是必存在無疑。若一人修淨因,一人得淨報;若衆人修淨因,則衆人得淨報,此則淨土世界得以形成。我們相信在往昔修行者中,會有像法藏比丘那樣的悲願,于是因他的攝受,很多衆生皆因此修淨土法門,也因此共同成就極樂世界之殊勝莊嚴。此又如現在農禅寺之開發法鼓山,既因師父之帶動,更因很多人在護持,則將來必定建設出一個人間之小淨土。以此推而廣之,叁千大千世界中,因更有衆生共修淨土法門,而另有一更大更殊勝之極樂世界。這是從因果的原則,而推斷它必定存在。所以嚴格說來,不信淨土者,並不是很了解因果業報的道理。有人以爲在原始《阿含》中,佛不談淨土法門,而排斥淨土,也是對因果業報的了解不夠透徹所致。
由因果的原則而看淨土,我們會比較有信心,此信心不但在順境修時沒問題,一旦遇上逆境,信心也不易退轉。以上從共信因果業報到別信淨土之存在,都是信的要點。
二、願──從共願到別願
其次說願,共願即菩提願,菩提即覺悟意,亦即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謂。所謂「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及四弘誓願等皆屬之。而爲了要完成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共願,故有淨土別願的形成。在娑婆世界裏修行,因環境惡劣,障道緣多,不易成就;尤其以壽命較短更形成大障,行者常于功行未成就時壽命已盡。所謂「菩薩有隔陰之迷」,舍生易報,頓忘前修,下輩子能否繼續潛修,實難把握,故既發菩提心,爲行菩薩道,乃有必要找一個更理想的修行地方。在極樂世界修行,有幾種殊勝:
一、佛現身說法──「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而娑婆則釋迦如來已入涅槃。
二、善知識多──「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極樂世界善知識愈聚愈多,而此土則愈來愈少。
叁、資生容易──彼土受用自然,不俟經營;而娑婆則多爲資生而耗費時間,甚至造諸惡業。
四…
《火焰化紅蓮(果煜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