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爲深入。彼應從持名觀相以至參究佛性,層層漸進,方謂深入。因此深入非鑽牛角尖而使眼光變小、心量更窄也。經雲:「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學佛最後會發現八萬四千法門,皆門門相通。若證其相通,便不會被一宗一派的修行法門所限製矣!
《四》第四天往生的條件及品位之高低
今天,我們繼續談往生之條件與品位之高低。我想在座之中,雖口裏不斷地持名念佛,但內心裏總免不了有些困惑疑慮:「似我這般用功,到臨命終時,是否能夠往生西方呢?又若能往生西方,那又該得何等品位呢?」今天所講內容,即爲回答這些問題。但重點所在,其實只有兩句話:
一、「具信願爲往生之條件」
這是說若有人已具備對淨土法門之信心與願力,則已成就往生的條件了。這個條件聽起來似乎不難,只要有信心、有願力,每個人都可往生西方。但事實上並不盡然。其原因在于信心若不堅固,將會退轉,願力若不深切,忽爾消失。因此問題不在具信願後能不能往生;而在于是否真能于信願之堅持與恒久。
二、「依福慧定品位之高低」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是依各人所修之福慧,定其品位的高低。如有人所修福德不夠,所證智慧不高,但仍具足信願,則其品位大概是下品。若有福德雖足,但智慧不高,則其往生之品位,應是中品。因此,唯有福德智慧皆具足者,方爲上品。以下且引淨土五經之經文以證明此二句話。
(一)、《阿彌陀經》(1)信願──「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這是強調對西方淨土要有信願。
(2)福慧──「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是人終時,心不顛倒」。此雖是敘述福慧部分,但未明品位之高低。
(二)、《無量壽經》
(1)信願──于阿彌陀佛所發四十八願中,與往生條件較有關系者有: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也是說衆生只要至心信念意樂,即使只有十念,還得往生西方極樂國土。
第十九願:「設我得佛,十方衆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此雲衆生若已至誠歸命求生西方,且又造諸功德,則臨命終時,必蒙佛及聖衆,現前接引而往生西方。
第二十願:「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衆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成正覺。」此雲衆生若聞佛名號,至心系念欲生西方,必得往生。
以上叁願皆在強調信願,只要有信願,必得往生。在其經文中,又有「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由經文中知,具信願,則必往生。
(2)福慧──《無量壽經》上又說,行者往生西方後,依其行持,可分爲叁輩。
上輩:「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中輩:「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缯然燈,散華燒香,以此回向,願生彼國。」
下輩:「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心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彼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國,以至誠心,願生彼國。」
由以上經文得知,能出家修福德智慧時,才爲上輩。其次能在家修布施、供養、持戒、修善等,則爲中輩。最後,若無其他更好因緣,則只需至誠發願,念無量壽佛,則猶得往生爲下輩。
(叁)、《觀無量壽經》
「若有衆生,願生彼國者,發叁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爲叁?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具叁心者,必生彼國。」其次,「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淨業正因。」
依《觀經》所雲,往生西方後,複有九種品位:
1.上品上生: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修行六念,回向發願。(乘金剛臺,見佛色身,衆相具足,聞佛說法,即悟無生法忍)
2.上品中生: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于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坐紫金臺,經宿則開,聞說深義,經于七日,得不退轉,經一小劫,得無生忍)
3.上品下生: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坐金蓮花,一日一夜蓮花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叁七日後,乃了了見,經叁小劫,住歡喜地)
以上往生上品的基本條件,皆爲由深信大乘而發菩提心。如更能從信而解,則爲中生,而唯有從信解而行證,自度度人,圓滿福慧,方得爲上品上生。
4.中品上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衆過惡,以此善根,回向往生。(坐蓮華臺,蓮花尋開,聞四谛法,應時得阿羅漢道,叁明六通,具八解脫)
5.中品中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沙彌戒、具足戒,威儀無缺。(坐七寶蓮花,經于七日,蓮花乃敷,聞法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
6.中品下生:孝養父母,行世仁慈,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爲說彌陀極樂等事。(經七日已,聞菩薩說法,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
以上綜合中品叁生,乃做人天善事,孝養父母,慈心不殺,修諸戒行,即得中品。
7.下品上生:作諸惡業,雖不謗方等經典,多造惡法,無有慚愧,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爲說大乘十二經首題名字,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經七七日花開,聞二菩薩說法,經十小劫,入初地)
8.下品中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偷僧只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爲說彌陀信願,戒定解脫等。(經于六劫花開,聞觀音、勢正說法而發菩提心)
9.下品下生:作諸不善,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于命終時遇善知識,教令念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滿十二劫蓮花方開,聞二菩薩說法,而發道心)
以上得爲下品者,雖作諸不善,但于命終時,遇善知識,教令忏悔,至心稱念阿彌陀佛,信願具足故,得以往生下品。
(四)、《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1)信願:「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若有衆生,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以信願具足,而憶佛念佛,便得往生。
(2)行持:「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以念佛心,成就福德智慧者,皆爲淨念相繼。
(五)、〈普賢行願品〉
(1)信願──「臨命終時,一切諸根,悉皆敗壞,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以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行願若能入心,則臨命終時,以願力引導,即得往生西方淨土。
(2)行持──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
由以上經文皆可肯定信願爲往生之條件。或問:「真的只要具足信願便能往生嗎?」答曰:如前已謂,真正的信,是從深信因果開始,蓋因確信因果者,必能至誠忏悔,並努力于行善避惡,自利利他。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也。又真正的願,亦從發菩提心而有,願往生西方,悟無生法忍後,再倒駕慈航,還度娑婆衆生。以至信、切願故,能除累劫生死業障,譬如冰遇火即化;暗遇光則明。因此問題不在具信願後,能不能往生西方,而是誠信與切願之不容易。有些人雖口口聲聲求願往生,然對娑婆的一切,這樣放不下,那樣放不下,又怎能算是具足信願呢?
其次,「依福慧定品位之高低」者,若有衆生雖造五逆衆罪,破戒犯僧,應墮叁惡道者,因誠信至願,忏悔惡業,稱誦佛號,乃至十念,回向西方,亦得往生而爲下品。
複次以誠信淨願而修人天福善,譬如布施、供養、持戒、修定等,並以此功德回向,得往生西方而爲中品。
更者發菩提心,修無漏慧,善解大乘,自利利他,並以功德回向發願,得以往生而爲上品。
由上「依福慧定品位之高低」,故一個發大乘心之念佛人,必先從持名念佛而具信願,更修福慧而增品位,以至圓滿見性,而成就上品蓮位。
或有些人認爲,只要能到西方就好,即使是下品下生也不錯了。答言:非也。俗語說「取法于上,得乎其中」。全心准備考一百分的人,即使稍一失手,仍有八、九十分,相反地,「取法于中,得乎其下」,若只准備考六十分者,萬一只考五十九、五十八,那就糟糕了。又大乘者,以發無上道心故方爲大乘,志氣下劣、心性怯弱者,非大乘也。故行者應從持名念佛,以至參究佛性,方爲大乘之念佛人,亦才能蓮品高升,廣利人天。
《五》第五天西方的象徵與阿彌陀之玄義
一、西方的心理指標
何以極樂世界是在西方?而非東方、北方?又何以彼佛名爲阿彌陀,除標示名號外是否有余更深的涵義?
西方的「西」除了指明方向外,另一意爲心理的指標。日出于東而沒于西,東爲起點,代表因地的修行,西爲終點,象徵果位的圓滿。如阿彌陀佛之無量光、無量壽,與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都是果德圓滿之意。故發願往生西方,即是求最殊勝、最圓滿之果位。很多淨土行者,因不能明了真正的「西方」在那裏?因此于行持的心態便有了偏差。
欲成就圓滿果位,須于因地努力修持。「菩薩重因,衆生重果」,菩薩知于因地去努力,故…
《火焰化紅蓮(果煜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